北遊記(<--html版)

下載本書html
  • 本書說明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辭典

    卷一

      玉帝設宴會群臣

      卻說隋朝煬帝臨天下。忽一日,玉帝降下玉旨,在三十三天兜率宮設宴,會浮天君、張天君、許天君、立天君、葛天君等。眾天君得旨,各各依次而到。朝見山呼畢,玉帝曰:「孤立極有五百劫,晝夜勤勞。細觀孤之中天,不如西方之萬一。今會卿等,欲圖一路而得往西方境界,脫離劫數,聽佛說法,則孤萬無憂也。欲行不能,今會卿等能代孤設得一路者,卿之功也。」眾真君奏曰:「在凡修仙七世,並無破戒,方為陛下。在凡入道九世,先要破戒,方轉西方。陛下原是修仙,安能入得西方?欲脫生死,不免去凡胎出家修行,方能成佛。如其不然,則不能也。」玉帝聞奏,不覺放聲長歎,便有思降之意。忽見對面有一金花樹,毫光燦燦,有金花起。玉帝問曰:「前面是什麼毫光閃閃,令人可愛。」葛天君出班奏曰:「此非別物,乃是南方巽宮九重天外,劉天君家內,有一金花樹,其名曰接天樹。其樹能聚諸寶貝,此是寶光起,方才有金光照耀。」玉帝聞奏,即宣南方火德君進朝,命去劉天君家討此天樹。眾臣退朝,星君謝恩出朝,直往南方巽宮劉天君家討接天樹不題。
      卻說劉天君正坐之間,忽見使到,接入坐下。劉天君問曰:「使命大人至此,有何旨意?」星君曰:「聖上設宴,忽見貴宅寶樹,毫光閃閃,聖上愛之,命下官造府,要討此物。」劉天君曰:「要此安敢不從?但吾世代接續有此樹,樹中有七寶常時而出。聖上若要此樹,恐動之,七寶散去,不會有光,又恐不發。其實無用。煩使命大人回奏玉帝,免致害卻此物可也。」使命聞言告退,回奏玉帝,奏明前事。玉帝聞奏,大怒言曰:「吾為一天之主,倒不及劉天君家有此樹,能生七寶,光現照人,妙不可言。」又問眾臣曰:「其樹要何人常得享用?」眾臣奏曰:「此樹惟有劉天君家子孫方得管理享用。」帝聞奏。忽然失聲歎曰「如何能得到他家做個子孫,得享用此物,孤心足矣!」眾臣聽罷玉帝之言,個個大驚,出班奏曰:「聖人不亂言。聖上既出此言,必當改位投胎。」玉帝心意,只想那接天樹,不顧降生之苦,亦答曰:「依卿之言,孤去則誰為主?」眾臣又奏曰:「陛下三魂化身,當指一魂化身,去降生投胎。」玉帝聞奏,聽說要他三魂指一魂去,不覺下淚。眾臣奏曰:「陛下聖言一出,安可食之?無信不立,陛下宜速發旨。」玉帝曰:「雖孤今日指一魂化身降生,何日完之?」眾臣奏曰:「陛下勿憂。功成完滿,依舊還原。」玉帝只得指一魂化身,眾臣各起一道金光,直送往劉天君家去降生不題。
      卻說劉天君與紅蓮公主在後花園賞玩,偶見一道金光自天心而降,內有四門天王、八大金剛、九條青龍隨行,捧一個金盤,盤內捧著一個孩兒前來,直到園中。公主問劉天君曰:「此是什物?」劉天君曰:「必是一大貴人有難,欲投胎托生者,我與夫人當拜之。」公主聽夫之言,即焚點好香,二人虔誠禮拜。只見金光漸漸而近,投入公主懷中。劉天君大喜,望空拜謝。不過一月,紅蓮公主有孕,說與天君得知,天君大喜,言曰:「既是有孕,其孕必是貴人也。」時光似箭,不覺一年矣。至元皇三年九月初九日,異香滿室,公主忽然疼痛難禁,生下一子。四方八面,雲聚霧罩,不能見人。使婢出報天君,天君大喜。即取名叫做劉長生。
      光陰如梭,又過三年。長生一日問父母曰:「我家有好寶物否?」父母曰:「我家有接天樹,毫光閃閃,紫氣騰騰,善生七寶。前數年玉帝愛之,亦曾來討不與。」兒曰:「有此好寶,可去看看。」劉天君不阻,與長生去園中看接天樹。長生入園中,果見其樹,毫光衝漢表,紫露入雲霄。心中大喜,朝日將香致於樹下,供養接天樹不題。
      卻說樹中原有多寶如來、寶勝如來,妙色如來、廣勝如來、離布裡如來、甘露王如來、無量壽如來,以上七寶如來常存此樹,才有此好處。眾如來見玉帝出身在此,如此慇懃供養,不敢當供,商議而去。長生一日又入園供養,那樹皮葉欲枯,無一毫光。長生大驚,觀之良久,自言曰:「昨日來有寶,今日為何無矣。必有其故,且看明日有無。」言罷出園不題。
      卻說七寶如來不知玉帝來意,見玉帝朝夕慇懃供奉,眾人商議,即入三清殿去問三清天君,察玉帝來意。如來到三清殿,見三清天尊,相見禮畢。眾如來言曰:「某七人世居此府。今有數百餘劫,不知玉帝來此投生,每日虔誠供養某七人。某七人不敢當玉帝供養,離接天樹,逕到寶殿請教。不知玉帝來意為何?」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天尊歎曰:「我若不說,汝等果不知之。玉帝因一日設宴群臣,見對面金光燦燦,不知是你七人金光現。玉帝一見,即問群臣。群臣奏說是劉天君家接天樹。玉帝見有寶光,便起貪心,著使去取不得,又問眾臣,說:『這樹我甚愛之,今討不來,要甚人方得此樹?』眾臣奏說:『他家子孫,方得此樹。』玉帝聞奏,貪心不止,忽然失聲歎曰:『若能得為他子孫,得享此樹,則心足矣。』眾臣聽說大驚,即奏玉帝,要其降生。玉帝無奈,只得將一魂指一化身,投入劉天君家去投生。今見汝七人,乃前貪心未了,故見妝等以厚幣供之。今玉帝因貪心混入塵勞,聖心欲絕,恐難復歸,倘萬一不然,亦是因慕妝等而起,汝等亦不便。汝七人可著一人,變做道人,去勸他修行;著一人又變做一道人,在於接天樹下,待那長生若來供養,見樹枯而不耀,必然有怒,若見你在樹邊,必說寶是你盜去,害殺那樹,要計較你之時,汝可顯出神通,點化他修行便是。」眾如來聽罷,拜辭了三清天尊,變作一道人,故意來到劉家樹下坐定不題。
      卻說長生頭一日到後園,見樹欲枯,寶光頓絕,心甚憂悶。第二日又到後園,其樹漸漸欲死,絕無毫光,心中大怒。忽見一道人在樹後。長生向前扯住言曰:「我只道其樹因何而死,寶貝絕無,原來是你這野道盜去!」那道人半言不答,只微微冷笑而已。長生大怒,扭出後園於廳堂中審問。其道人只又是微笑而已。長生見問不答,用棍亂打,棍已斷又不叫苦;又用刀斬之,刀又斷,道人變一道金光而起。長生大驚,望空拜曰:「不才不識老仙,誤犯仙體,乞恕前罪。」那仙答曰:「某非別人,乃是你樹中七寶之身,入在你家常出七寶者。」長生曰:「何故倚樹為光?」仙曰:「某兄弟七人,為天宮無寶,故倚樹化身,顯耀三十三天,以顯神通。」長生曰:「你今要去何故?」眾如來曰:「前者天宮無寶,則我兄弟顯耀;今者天宮多寶,不見我等神通,某等要去耳。」長生曰:「天宮若寶多,望眾如來帶我去。」眾如來曰:」欲到天心,當別恩愛。如存貪愛,則難行矣。」長生曰:「若眾仙長肯不見棄,小人拜別父母就來。」眾如來答曰:「可。」長生即入後堂拜辭父母。要入三十三天。劉天君與紅蓮公主苦留不住。已見九重天內,忽然一道黑雲,漸漸而近,起一陣狂風,將小兒抱出宮外。黑雲一散,劉天君夫婦不見了孩兒,大哭一場不題。
      眾如來將長生抱出宮外,直引去三清殿見三清,眾如來稱說前事。三清見長生,長生下拜,三清請起列坐。三清曰:「你可認得我等是甚人?」長生曰:「平素未面,不認列位仙長。」三清笑曰:「你知爾自己前生是甚人?」長生曰:「小子其實不知,望眾仙長明以告我,倘得仙緣有分,沒世不忘。」三清曰:「你可在我後堂照天鏡中,照看你是甚人。」長生即往後堂境中一照,見鏡中是玉帝相對。心中大驚,出告三清曰:「小子往鏡中一照,鏡內卻是玉帝形象。莫非前身,原是玉帝乎?」三清曰:「然。」長生曰:「我前身若是玉帝,緣何又出三十三天,九重天外投胎?」三清曰:「你是玉帝身內一魂,因前生見到劉天君七寶樹放光,便起貪心,甘脫生死,故即墮出九重天外,以了貪心。」長生曰:「何得再復前身真正之身?」三清曰:「此亦不難。汝要復前真正之身,除非要修行為正,學道全真,才能返本還原。」長生曰:「今在天上,往何處修行!」三清曰:「天中無苦,欲要如前,除非入凡。」長生曰:「仙胎焉能入凡?」三清曰:「汝若肯苦心修行,中界有一蓬萊山,乃天下第一名山,等我眾人作法,將汝打下中界便是。」長生曰:「茶飯誰侍?」三清曰:「饑食青松,渴飲甘泉。」長生曰:「修行得復原身,情願聽教。」三清即於袖中取出如意花一根,吩咐長生閉了兩眼,用手望長生一打,打入中界蓬萊山中。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哥閣君臣遊獵

      即說哥閣國成安王一日出下聖旨,同文官張明、李滔,武官劉飛虎、鄭正等,兩班文武,整頓弓箭,前往蓬萊山,去遊山打獵。眾臣領旨,各個披掛隨駕而行不題。
      話分兩頭。卻說長生自從被三清打下蓬萊,立一茅庵修行,饑食青松,渴飲甘泉,不敢擅離半步。在山修行,有二十年矣。一日正在山中打坐,山中各獸,被國王軍馬趕追,俱至長生禪端前,跪者跪,拜者拜,叩首者叩首,鳴者鳴,叫者叫,俱有悲慘驚慌之狀。長生雖未見國王追趕之情,觀各獸之慘容,若有似投人之狀。長生問各獸曰:「某觀汝等之來意,莫非有難,望吾救汝等乎?」於是眾獸各點頭鳴。長生曰:「既如此是,可居某山後避之。」各獸聞言,急急走入庵後躲避。不一時,成安王同眾臣蜂至。王問長生曰:「汝在此可見有獸來此否?」長生端坐不應。又問,長生又不應。王大怒,遂傳旨,令武臣去其四肢。長生又微微而笑不應。國王大怒,向長生言曰:「汝敢笑我不能去汝之頭乎?」即命武士將此道人分屍萬段,霎時間雲迷天地,依然本身,合足又為原人。國王大驚,合掌下拜言曰:「寡人凡夫肉眼,不識天仙,有犯天條,乞天仙發慈悲之心,赦寡人前過。請天仙同寡人回朝,寡人辭群臣,同天仙到此修行。」長生歎曰:「陛下就是仙人,何求道乎?」國王再三哀告,求長生回朝,一心要出家修行。長生拈筆題詩一首與國王,國王覽云:「自入蓬萊二十年,饑食青松渴飲泉;我在本庵遙望見,陛下當時亦仙源。」
      國王覽畢,又叩首曰:「天仙詩云,寡人原亦是仙班之人。今寡人失了本來面目,乞天仙大發慈悲,同寡人回朝,指引寡人迷路。」長生曰:「陛下既有出家之心,野人同陛下回朝。」國王大悅,同文武隨長生回朝。文武各散,國王同長生祖師,在淨樂宮宴齋。正宮皇后乃是玉堂公主,聞國王接著天仙到殿,甚有威靈,即出宮參拜祖師。觀見祖師堂堂一表,人物清奇,唇紅齒白,便有眷戀之心。將言戲之曰:「天仙這許美貌,得我明日生下一個太子,有此秀氣,妾心足矣。」祖師聞言大驚,作詩一首答曰:「道在紅塵月世修,全憑戒行作根由;宮人要我為非事,今生難會再來求。」
      祖師言罷,護法神在半天,見祖師出再來求之句,料其凡心未絕,變一宮女,即從空中下宮來點化祖師,即向祖師壇前問曰:「你道我是誰?」祖師曰:「你是宮中官女。」護法神曰:「汝尚不知,我乃是你護法神朱禮是也。」祖師曰:「你變宮女來此為何?」護法神曰:「我在半空,聽知你許皇后詩中,誓願再來之句。自古聖人不亂言,亂言要墮輪迴,去與皇后結髮,完前詩句,方能復入佛境。」祖師聽罷大哭,那宮女騰空而去,祖師哭成一病,不過七日而身故矣。成安國王聽知大哭,即備棺槨葬紫金山。又不過七日,那正宮皇后見祖師身已死,思量傷感,亦一命歸泉矣。國王大哭,亦具棺槨葬於紫金山。國王即立鄧妃為後。祖師化一道金光,投入鄧妃胎中。鄧妃於甲午年十一月十八日午時,生下祖師,形貌端正,人物秀麗。成安大喜,取名叫做玄明。
      卻說正宮皇后死後,亦去一富家出世,其家姓李。當日生下之時,滿室通香,取名叫做香娘。祖師為國太子,大定三年大婚。即選香娘為後。一日,國王升殿,有西蕃國名哥裡天兒者,進一銅鼓,厚有一十二寸,遣使進到哥閣國中,傳表官進上國王。使臣奏曰:「我主有旨云,國無定例,要分大小。言我國有銅鼓一隻,厚有一十二寸。我主命進伊國,伊國有人能射透此鼓者,便為上邦。若射不透便為下邦。遞年納貢我國。」國王聞言大怒,出下聖旨,問誰能射得銅鼓者,官上加官。鎮國將劉飛虎有萬夫不當之勇,兩臂有千斤之力,出班奏曰:「我主勿憂,西蕃進來此鼓,臣能射得。」王大悅,賜御酒三杯,當殿射之。劉飛虎謝恩,在殿上掛起銅鼓,左手挽弓,右手搭箭,一箭射去,其箭只入銅鼓半寸,滿面羞慚,俯伏金階。國王十分煩惱。玄明太子年方七歲,在宮中聽說,出宮奏曰:「此鼓別人射不得,要孩兒方才射得。」國王曰:「蕃鼓厚有一十二寸,適才鎮國將劉飛虎有萬夫不當之勇,尚射不得,你今年才七歲,焉能有此氣力?」太子曰:「人不論大小,父王高枕勿憂,看兒射之便見。」國王大悅。太子將蕃鼓弔上高處,在金殿上離百步之外,左手挽弓,右手搭箭,叫過蕃使,向前問曰:「倘我若射得此鼓透;你當如何?」蕃使曰:「年年朝貢汝國。如射不得,要貢我國。」太子喝曰:「鼓射一透,汝頭亦要落地。」蕃使想太子不能射得,微微冷笑。太子言罷,看定銅鼓一箭射去,其箭沒羽,將銅鼓射透。眾將喝采,國王大悅,太子即命斬此來使,將首級號令。太子叫過蕃卒,吩咐云:「本當亦斬汝等首級,留汝等狗命回去,叫你國王火速前來進貢,免我國征討。」眾蕃兵驚得膽戰心慌,抱頭鼠竄而走。國王設宴,大會群臣不題。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太子提兵退蕃軍

      卻說蕃王哥裡天兒升殿,左班文臣毛搭海、李一云,右班將軍劍開破兀術、順清。眾文武山呼畢,傳表官報說:「蕃卒回翰。」蕃王宣進。蕃卒奏說哥閣國太子射透銅鼓,斬使命事。蕃王大怒,傳旨即出動蕃兵五萬,差毛搭海押兵,劍開破兀術為先鋒,順情為副將,各賜御酒三杯,謝恩出朝,一直望哥閣國發進不題。
      卻說哥閣國王年六十有一,見太子有能,大宴群臣,禪位與太子,太子百拜即位,年才一十三歲,將為定大元年。眾臣朝見,太子設宴,共樂太平。未有三個月,一日太子升殿,傳表官奏曰:「今有西蕃哥裡天兒,用毛搭海押兵,統蕃兵五萬,殺到俺國。」太子聞奏大怒,即令保駕將軍趙士能力總兵,馬孟明為先鋒,李士級為副將,與蕃軍對敵。趙士能謝恩出朝,統兵來到劍關下寨。次日平明,兩軍對陣,蕃將兀術出馬,南軍孟明出馬。二人大戰,馬孟明大敗,走入關內。次日趙士能親自督大軍出戰下關。蕃將毛搭海亦押兵出。自辰至未,南軍大戰蕃將不過,大敗走入關中,緊閉不敢出戰。即差人持表奏知定大王。大王接得表章大怒,欲自出征。眾臣奏說不可。定大王曰:「朕若不去,何以計之?」眾臣奏曰:「朝中未有主將,望我王可出一榜文,倘招得一員上將,何愁戰蕃將不退。」定王依奏,即出了皇榜。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天尊點化玉帝

      卻說妙樂天尊在空中,見玉帝化身降生在哥閣國為王,自思若不去點化,度他修行,恐破金身,則難還原矣。言罷,即在雲端上搖身一變,變一道士。即下凡來,到五鳳樓前去揭榜文。次日定大王升展,傳表官奏道:「有一道士前來樓前揭榜。」定王傳命宣進。道士到殿,山呼畢。王問曰:「卿揭孤之榜文,來見寡人,卿有何能退得蕃兵?」道士奏曰:「臣雖不才,曾得異人傳授,能令飛沙走石,呼風喚雨,何愁蕃兵。臣能一戰破蕃兵如風偃草。」國王聞奏大悅,問道士曰:「卿此行要多少兵隨卿出戰?」道士曰:「不用一人。」國王曰:「蕃將數十員,蕃兵五萬,卿奏不用一人,單身而行,孤恐卿寡不敵眾。」道士奏曰:「陛下不必憂慮,小臣自有分曉。」國王聽罷大悅。道士出朝,直至交劍關,與趙士能相見已畢。來日平明,蕃兵又在關下索戰。小軍飛馬來報說蕃兵圍關辱罵。道士即別了眾將,於關樓上面披髮仗劍,手持一把七星劍,捧一碗清水,口中念動真言咒語,吩咐大開關門。一霎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自空而來,一直打向北方。道士在關喝號。南兵看見,一湧殺出助戰。蕃兵走避不及,手足慌亂,打得頭破腦裂,百無一生。可憐五萬蕃兵,一個個不能走脫,後仰止餘先生觀到此處,有詩歎曰:飛沙一起石濛濛,雄兵叫苦亂如蜂;雲散不聞蕃將語,惟見屍骸滿陣中。
      卻說妙樂天尊作法,用飛沙走石,霎時間打死藩兵五萬,不留一命,領眾回轉朝中。定大王升殿,傳表官奏說道士得勝回朝。定大王大喜,宣進山呼畢。王曰:「寡人天下,非卿不能保矣。寡人封卿為一品當朝,拜國師。」道士曰:「臣不願為官。」王曰:「卿不願官,莫非要金寶美女?」道士曰:「臣不要此。」王曰:「然則卿要何事?」道士曰:」臣今平服蕃邦,欲終南山見師父,過十餘載再來請受封。」王聞言,只得隨道士,傳旨命眾文武官送出朝門。道士辭別而去。
      不覺時光似箭,日月如梭。玉帝化身,在哥閣國為王享太平天下,有十年矣,生有一子。一日,妙樂天尊在天宮打坐,見哥閣國王漸漸滅了本來面目。自思我十年前曾助金闕退兵,亦欲度金闕還原,因其無子,今有子矣,若不速度,恐害金身不便。言罷即下凡來,入見國王。國王曰:「卿今來意,欲為官否?」道士立於金階云:「常聞漢武帝,愛及秦始皇;俱好神仙術,未逢引境郎。君得聞道者,尚迷不忖量;急別恩和愛,免墮見無常。」
      國王聽罷大驚,問曰:「卿何人也?」道士曰:「天中人也。」王又問曰:「何以至此?」道士曰:「為君至矣。」王又曰:「為孤何事?」道士曰:「貧道見君久戀富貴,不知回頭,聞君立冊太子,不日必別人世矣。貧道不忍見聞,實欲指陛下免死之路,棄去恩愛,撇富貴,了貪心,則可免死。」王曰:「如得此路,恩莫大焉。乞師明以教我。」道士曰:「如有真心出家,可即離殿字拜我為師。」王聞言降階下拜。道士端坐不動,曰:「我先往,勿得食言,可速來也。」言罷出朝。王起送之。國王回朝,回至殿上、文武眾臣,俱伏金階啟奏曰:「幽冥之事,難以准信,我王焉可聽道士之言,而棄萬乘之國乎?」王聞奏,如風過耳,半言不聽。王即傳旨宣太子入朝即位。太子阻父大哭。滿宮聞此消息,俱各向前,千言萬語,解勸不聽。國王立意出家,太子只得即位。宮娥各散,國王與皇后太子,不忍分別。國王作詩一首云:繡錦江山焉舍別,恩愛妻兒不忍離;猶恐稍遲無常到,割脫凡塵免著迷。
      國王題罷,皇后、太子徘徊眷戀,不忍分舍國王。國王心如鐵石,無半點淚下,一心只要出家。眾文武同太子送出朝,至三十里,思音太子大哭。國王曰:「吾兒不必下淚。為父者去心難留,他事不必言,惟以社稷為本,孝道為先,勿使民被其累矣。」言罷,與太子分別而去。太子悶絕於地,眾文武扶太子上馬,回朝即位,國號為開明元年。太子大赦天下,眾臣拜賀。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國王去蓬萊山修行

      卻說國王自別了文武、皇后,太子。孤身行了一日。天色將晚,忽見道士自前面而來。國王下拜。道士曰:「子來矣,事定矣。」國王曰:「師父,弟子一心出家,何事不定?」道士曰:「汝國富矣,今去矣。」國王又答曰:「師父,弟子一心出家慕道,何思復返故國享受?」道士又曰:「山中苦矣,饑又寒矣。」國王又答曰:「弟子一心求師,何懼寒苦。」道士微笑言曰:「弟子既有真心出家,跟我入蓬萊山。」國王唯唯領命,隨後直至蓬萊山中。但只見:桃紅柳綠滿眼,青山隱隱堪誇,耳聽鶴唳猿啼,真乃神仙造化。青松嫩柏屏列,雲連山上奇花。岩中瀑瀉甚交加,無易萬年景價。
      卻說妙樂天尊變一道士,引得國王,在蓬萊山中,建一茅庵,日夜與國王講經說法。一日,天尊教國王坐煉之功,恐國王凡心未了,心生一計,言曰:「我今愛食一桃,汝可下山去買來供我。」國王唯唯應諾,即離山中去買桃不題。
      卻說妙樂天尊見國王下山去買桃,即搖身一變,變一美貌年少女子,去街上賣桃。國王見女子捧桃來,近前問女子買桃。女子曰:「我此桃乃是一個樹只生得一個桃,要賣千兩黃金。」國王笑曰:「縱是一樹結的,亦不值千金。」女子曰:「你若不出千金,妾乃寡居,見君堂堂一表,願奉桃與君,成就一對夫婦如何?」王曰:「貧道乃出家之人。」女子曰:「出身還俗,古之常理。妾家頗有千金之富,君若不棄,足可以享用矣;君若執述,恐悔之不及。」國王亦不答話,別了女子,從四門去尋買紅桃,遍處沒有。又見那女子又捧桃來,向前言曰:「君勿錯過,後會難逢。」王不答。
      女子又曰:「君今實意不從,肯與妾接來生緣,妾即將此桃送君。」國王自思曰:「來生之事,那裡去會,許之不妨,如其不許,則無桃矣,怎生回得見師父?」遂對女子言曰:「來生可許,今上決難從命。」女子笑曰:「君既肯許來生,妾桃付君,君勿失言。」國王接過桃來歡天喜地自言曰:「若不許他來生,安得此桃?」喜之不勝。
      回至山中見師父,將桃獻上天尊。天尊變回本相,接過桃來,言曰:「弟之下山買桃,為何破戒?」國王大驚,答曰:「師父是何言也,弟子下山,未有一毫差錯,安得破戒之事乎?」天尊笑曰:「你曾與女子許再世之願有乎?」國王答曰:「不敢瞞師父,弟子下山買桃,遍處未有,只有一女子捧有桃賣。弟子向他買,她要弟子與她成就夫婦之情,才肯賣那桃與弟子。弟子不肯。那女子又云,說你今生不肯,許下我來生宿緣,我桃子亦送你。當日弟子若不許他,又無桃得回見師父,只得許他來世之事。此弟子出於無奈,安有實心許之?此事明明弟子之謊言,何得為之破戒?」天尊又笑曰:「弟子汝迷矣。自古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安有可謊者。汝今既許那女子結來世之緣,前功廢矣,又要墮入凡胎。」國王聞言大哭,言曰:「可免得否?」天尊曰:「學道之法嚴謹,天地無私,安可免得?務要再生修煉,方能入道。」國王叩頭問曰:「若不能免,望師父發慈悲之心,墮一沒恩愛處,早得仙道。」天尊曰:「哪有沒恩愛之所?汝今種有善根,正因念頭差錯,方才要墮汝。今若去投胎降生,來生必得入善之門,不必憂矣。」國王曰:「師父,墮弟子往何處投胎?」天尊曰:「我慧眼觀見,西霞國王行善三代,今未有嗣,方建醮求嗣,墮汝去此處降生也。」國王聽罷大哭,絕食七日而終。
      天尊將國王肉身擲入海中,與魚蟹食之,完捨身之願,即招轉三魂七魄,送去西霞國中投胎不題。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天尊二度玉帝

      卻說西霞國王李天富,年至四十無子。一日升殿,聚眾文武議曰:「寡人今年滿四十,未有一子傳位,當如之何?」文官彭良、彭理、周士榮,武官郭春、曰日吉眾臣奏曰:「臣等聞祈嗣者,惟許天醮有驗。我主可虔心齋戒建醮,天賜一子,未可知也。」國王依奏,即著殿前指揮孟英搭壇,擇日建醮。至吉日,莫善玄皇后同國王親自登壇行香。天尊慧眼一見,將三魂七魄擲入皇后肚中。醮罷一月,皇后果然身懷有孕,國王大喜,大宴群臣。
      不覺時光似箭,日月如梭,莫善玄皇后身懷有孕三年零六十日,未見分娩。國王一日升殿大怒,宣皇后出宮問曰:「古來孕婦十個月而生,今汝懷胎許久,諒其必是不正之胎,心中懷疑,欲殺汝矣。」皇后大驚,奏曰:「臣自我王建醮後,承君寵愛,身懷有胎,安有不正。乞我主容臣回宮三日,若再不生,願自盡見陛下。」國王息怒依奏。皇后回宮,兩行珠淚,歎曰:「妾本無他意,未卜前生作何孽。今生嫁與極貴之尊,四十無子,偶然懷此異胎,喪吾命矣!」言未畢,忽然腹中呼曰:「娘勿憂。我乃善人投胎,父王有怒,可奏說昔日太上老君,曾在母肚中八十三年。」皇后聽罷,言曰:「雖然昔有太上老君之說,你是善人股胎,此時你父親不信,限我三日。縱你是好人,若不降生,三日後汝父將母戮之,不孝自然。」兒又在腹中答曰:「母親勿憂,不才今夜戌時離懷,只恐驚動老娘。」皇后曰:「你可快快降生,母死無怨矣。」言罷,肚中隱隱而痛,嘖嘖然有叫產之生,宮娥紛紛然趨侍。
      俟至酉未戌初,祖師離了母腹,乃是紫雪元年三月初三日戌時降生,毫光閃閃,滿室異香。宮娥進看,卻是一男子。宮娥出奏國王。國王親自(缺字)排駕進宮,吩咐抱太子出看。宮娥將太子抱出,國王御眼觀看,只見太子生得容貌端正,心中大喜,次日平明升展,大排筵宴,歡宴群臣。眾臣慶賀,國王大悅,即代太子取名叫作玄晃太子。眾臣退朝。
      不覺光陰易過,轉眼西霞國王又享十五年太平之基矣。一日,國王升殿,眾臣朝罷。國王曰:「孤今年五十有八,年亦老矣,懶治國政。今者太子長成,孝道可觀,堪為一國之主。孤今傳位於太子玄晃矣,爾等之意如何?」眾文武俯伏奏曰:」我主慈愛之君,太子孝順之主,豈有不可?」國王大喜,即宣出太子。太子至殿,山呼畢,國王親捧國璽付太子。太子行二十四拜,跪接玉璽。國王退入養老宮,太子轉身即位,大赦天下,宴眾群臣。出旨選三十六宮、七十二妃。自十五歲登基,治太平基業一十五年。正宮皇后范氏,生下一子名繼昌,年有一十二歲,聰明伶俐。
      話分兩頭。卻說妙樂天尊自送祖師三魂七魄去西霞之後,有三十年,恐祖師貪心不厭,迷卻本來面目。一日在雲頭,看見國王要去拜會,駕一祥雲墜下西霞國城外,欲要轉祖師回頭。遠遠遙望,見國王擺駕而來,天尊將身一變,變作一道士,在路旁坐下,不言不語,若泥壁如來。前官喝去不動,回奏國王。國王曰:「若不懼孤者,莫非是一有道德者?待孤駕至一觀。」駕到道人身旁,道人亦不動身。國王見道人容貌端正,自思必是好人。吩咐手下住駕出輦,來與道士施禮。道士動身回禮畢。國王問曰:「道士因甚坐於路上,不言不語,必有其故?」道士曰:「臣無他故,見陛下走錯路頭,欲來指陛下迷路。」王曰:「寡人有前官引路,何曾有錯,要卿指示?」道士曰:「前官只能指陽間今生之路不錯,臣來指陛下陰間來世之路。」王曰:「聽卿之言,能指來生之路,莫非仙乎?」道士曰:「山人也。」王又曰:「卿何以知來世?」道士曰:「夫知今生即知來世,知樂極即知生悲,知聚會即知離別。莫言來世,雖百世可知也。」王又曰:「何以見得?」道士曰:「昔日梁武帝曾有詩云:名利虛花水上鷗,酒色財氣似牽牛;眼前逍遙容易過,久後終是一枯骸。」
      王聽罷,言曰:「卿既知超生免死之方,請回孤朝中,指示孤之來因。」道士聞言,假作戰驚之狀,大哭奏云:「臣因十歲出家,今四十有五,未曾敢錯了念頭,決不敢入地獄之門。」國王聞言大怒,呼駕前指揮韓通斬道士。道士容貌不改,奏曰:「斬貧道不妨,且問我主原是甚人降生?」王曰:「吾不知之,汝知之乎?」道士曰:「貧道安有不知?」國王曰:「汝亂言可知百世,將何以考?分明是汝脫死之言。」道士大笑曰:「安無考證,將言抵死。」國王曰:「將何以證?」道士曰:「可命取水一盆,照之便見。」國王聞言,即命韓通取水一盆來到。道士請國王去照。國王一照,見一仙與玉帝對鏡講話。道士問曰:「陛下曾見甚物否?」王曰:「無他,止有一仙與玉帝講話。」道士曰:「請王再照。」王又照見小盆有一頭牛,在田耕鋤。道士又問曰:「此回見什物否?」王曰:「亦無他,止見一頭牛,在田中耕鋤。」道士曰:「陛下省得否?」王曰:「不知。」道士曰:「玉皇大帝乃陛下一魂化身。仙人乃陛下今生可修者。陛下今生不修,來世即為牛矣。此現三世之形容。」國王聽罷,心中疑道士行妖法,謊他修行,傳旨令韓通向前斬道士。道士見韓通近身,吹一口氣,將韓通吹倒在地,駕雲騰起半空中。國王一見道士騰空,悔之不及,望空下拜,欲求赦前罪過。道士在半空微笑吟云:「富貴誰不欲,貧窮誰所受?貧修而能富,富迷終受窮。泰極終遇否,否極有泰來。貴高難免死,樂極見悲哀。畜前人所目,人後畜中排。君不離樂處,難免為牛態。成畜如此若,萬劫不復回。」
      國王聽罷大驚,伏地告曰:「寡人願歸依仙長,欲離國中,何處修行?」道士在空中答之:「真心歸佛道,早入靈鷲山。」國王唯唯依命,於青華亭上坐下,對群臣言曰:「孤今棄國出家,去靈鷲山,汝等眾臣,不必隨駕,可回朝立孤太子繼昌即位,各以忠心扶國。」眾臣俯伏奏曰:「天下修行者多,豈有凡胎能為仙者?況且陛下為君,視民如子,焉有輪回隨畜之報?此必妖術無疑。乞陛下參詳參祥,免有他日之悔。」王曰:「寡人去心難留,非卿等可諫,死不入國,不必多言。」眾臣只得從旨。又奏曰:「陛下此去,當用數百人為保駕,臣等方才放心。國王笑曰:「孤在國,知有此軀,出家則不知矣?何用保駕?卿等不必再言。」眾臣只得眼送國王,至望不見處,眾臣回朝。
      國王孤身一人,入在山中。妙樂天尊先在石巖壁下坐定。國王一見拜曰:「乞師父指引弟子迷路。」天尊曰:「子來矣,可起立於旁,聽吾說法。」天尊即將本來面目,陰陽地獄輪回說了一遍,再將苦行、坐忘本身修煉,又說一遍。國王俯伏拜謝。天尊又曰:「可對天受戒。」王即對天跪下。妙樂天尊又代國王受五戒,講經說法。天尊駕雲上天而去,撇下國王一人在山修煉,饑食青松,渴飲流泉。
      話分兩頭,卻說眾臣回見皇后、太子,從頭將遇道士駕空,國王入靈鷲山一事,說了一遍。皇后、太子大哭,即欲排駕同太子去尋國王,眾臣奏曰:「天下不可一日無君,娘娘若要去尋回國王,必須先立太子即位,七七四十九日,然後方可離朝去尋國王。」皇后依奏,即立太子繼昌即位,國號為嗣祥元年,大赦天下,設宴群臣。至四十九日,皇后命太子去靈鷲山看父。太子升殿,傳下旨意,吩咐排三乘車駕:一乘自坐,一乘太后坐,一乘空行,候接父回。又吩咐大小官員,各帶好香,一路焚點。又吩咐駕前指揮李通、吳進,帶三千御林軍保駕,直至靈鷲山。眾臣得旨,吩咐一隊隊整齊隊伍笙簫鼓樂緩緩而來,直抵靈鷲山下,滿山尋之不見。後去到一處,四面青松,左有鶴舞,右有猿吟,有一大石壁,深八丈餘,裡有一座,國王坐在團上,不似人形,骨瘦如柴。皇后、太子向前看見,相抱大哭,眾臣無不傷感。皇后、太子跪告父回,國王但默默而坐,半言不答。只見一剎時間,風雲大作,對面不見人。一陣狂風,將國王不知吹去何方。雲收霧散,皇后、太子一看,不見父王。太子大哭。眾臣向前奏曰:「雲霧迷漫,乃天意拆散我王恩愛。今者不知去向,難以尋覓。太后可同聖上回朝。出榜張掛,有人知國王去向,再作商議,不然則難尋矣。主母、陛下慟之枉然。」太子依奏,只得同母回朝。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2024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