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靖亂錄(<--html版)

下載本書html
  • 本書說明
  • 第一卷
  • 第二卷
  • 第三卷
  • 第四卷
  • 第五卷
  • 第六卷
  • 第七卷
  • 第八卷
  • 第九卷
  • 第十卷
  • 辭典

    第一卷

      詩曰:
        綿綿聖學已千年,兩字良知是口傳。欲識渾淪無斧鑿,須知規矩出方圓。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握手臨岐更何語,慇懃莫愧別離筵。
      這首詩,乃是國朝一位有名的道學先生別門生之作。那位道學先生,姓王,雙名守仁,字伯安;學者稱為陽明先生;乃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人也。
      如今且說「道學」二字,道乃道理,學乃學問。有道理,便有學問。不能者,待學而能;不知者,待問而知。問總是學,學總是道,故謂之道學。
      且如鴻濛之世,茹毛飲血,不識不知,此時尚無道理可言,安有學問之名?自伏羲始畫八卦,製文字,洩天地之精微,括人事之變化,於是學問漸興。
      據古書所載,黃帝學於太真,顓帝學於錄圖,帝嚳學於赤松子,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禹學於西王國,湯學於伊尹,文王學於時子思,武王學於尚父,成王學於周公。這幾箇有名的帝王,天縱聰明,何所不知?何所不能?只為道理無窮,不敢自是,所以必須資人講解。此乃道學淵源之一派也。
      自周室東遷,教化漸衰,處士橫議。天生孔聖人出來,刪述《六經》,表章五教,上接文武周公之脈,下開百千萬世之緒。此乃帝王以後第一代講學之祖。
      漢儒因此立為經師。《易經》有田何、丁寬、孟喜、梁丘賀等,《書經》有伏勝、孔安國、劉向、歐陽高等,《詩經》有申培、毛公、王吉、匡衡等,《禮經》有大戴、小戴、後蒼、高堂生等,《春秋》有公羊氏、穀梁氏、董仲舒、睦弘等。各執專經、聚徒講解。當時明經行修者,薦舉為官,所以人務實學,風俗敦厚。
      及唐以詩賦取士,理學遂癈。惟有昌黎伯韓愈,獨發明道術,為一代之大儒。
      至宋太祖崇儒重道,後來真儒輩出,為濂洛關閩之傳。濂以周茂叔為首,洛以二程為首,關以張橫渠為首,閩以朱晦庵為首,於是理學大著。
      許衡、呉澄當胡元腥世,猶繼其脈,迄於皇明。薛瑄、羅倫、章懋、蔡清之徒,皆以正誼明道、清操勁節相尚,生為名臣,沒載祀典。然,功名事業總不及陽明先生之盛。
      即如講學一途,從來依經傍註。惟有先生揭「良知」二字為宗,直扶千聖千賢心印,開後人多少進修之路。只看他一生行事,橫來豎去,從心所欲,勘亂解紛,無不底績;都從良知揮霍出來。真箇是卷舒不違乎時,文武惟其所用。這纔是有用的學問!這纔是真儒!所以國朝道學公論必以陽明先為第一。有詩為證:
        世間講學盡皮膚,虛譽雖隆實用無。養就良知滿天地,陽明纔是仲尼徒!

    © 2024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