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鍾傳(<--html版)

下載本書html
  • 第一回
      申孝思他鄉臥病 周敦禮苦口施方
  • 第二回
      智玉樓偶成絕句 謝杏村巧斷奇冤
  • 第三回
      作假券楊村行霸 懸明鏡開府懲奸
  • 第四回
      李金華茅店思親 杜雨亭荒村養靜
  • 第五回
      紫竹院對月談心 綠楊溪盤膝觀水
  • 第六回
      談三教一脈歸源 借四書群儒講學
  • 第七回
      鬧禪林僕人仗義 開聖教大眾歸心
  • 第八回
      遇同鄉逢凶化吉 述往事入耳驚心
  • 第九回
      娶雙媳同胞分產 養二子老叟傷心
  • 第十回
      盡朋情因財設計 聽婦言顯報通靈
  • 第十一回
      父憐子帶淚求神 婦勸夫捨身立戒
  • 第十二回
      灶主前立歸正路 燈光下坐待佳音
  • 第十三回
      不得志客寓揮毫 為求心禪堂請教
  • 第十四回
      登法壇沙彌受戒 說真諦乞士參禪
  • 第十五回
      講因果大眾驚心 說菩提沙門叩問
  • 第十六回
      辭高僧偶逢店主 訪故友力勸農人
  • 第十七回
      大施捨惠及窮民 善說詞罪歸縣牧
  • 第十八回
      開新例善士恤貧 改舊章窮民向化
  • 第十九回
      申元德夜夢神醫 黃誠齋默求佛力
  • 第二十回
      遭陰險幸逢乞丐 施毒手誤害親生
  • 第二十一回
      兄為弟竭力求方 母因子苦思成疾
  • 第二十二回
      黃孝子割股醫親 陶萬一良言勸妹
  • 第二十三回
      辨是非眾議驚人 聞物議直言勸母
  • 第二十四回
      立後嗣苦心用盡 借他人數語陳明
  • 第二十五回
      論閒言農人破弊 修聖醮信女聽經
  • 第二十六回
      醮棚中老媼示眾 古道畔義士觀風
  • 第二十七回
      傷心詩孝思擱筆 離母計毛勝傳書
  • 第二十八回
      作謠言央人代筆 寫回信大義參天
  • 第二十九回
      講家書承澤回心 謁禪林陶同議館
  • 第三十回
      立新塾古剎延師 回故鄉禪林餞別
  • 第三十一回
      客寓中直言立訓 行船上帶醉閒談
  • 第三十二回
      養素舫欣賞良言 衍慶堂樂觀善語
  • 第三十三回
      設法壇尊行三教 垂慈訓化及百工
  • 第三十四回
      柏載厚立志修心 申孝思正言訓姪
  • 第三十五回
      王篤生婉言勸友 申應鑄立願放生
  • 第三十六回
      江寧府同興善社 回龍澗力辟邪門
  • 第三十七回
      崇正教引邪歸正 放生靈起死回生
  • 第三十八回
      戒殺生殺生受報 勸歸正歸正獲安
  • 第三十九回
      辨理欲邪正分明 論是非死生立判
  • 第四十回
      搜道要旁門露相 講心學正教歸元
  • 第四十一回
      八里橋計殺謝古 三家店大戰坤奇
  • 第四十二回
      趙乾德發心助戰 杜鑒泉出榜招安
  • 第四十三回
      借回軍凱歌復奏 賚聖詔榮任高升
  • 第四十四回
      回故鄉險遭賊劫 被大難重勵冰操
  • 第四十五回
      難中難重逢命案 錯又錯大破奇冤
  • 第四十六回
      見州主細訴奇緣 諭平民同歸大化
  • 第四十七回
      逢乞丐仗義恤孤 避凶鋒舍財憐寡
  • 第四十八回
      毒婦人自遇毒緣 善男子終獲善報
  • 第四十九回
      謁叢林誠心拜懺 寓德水立志謀生
  • 第五十回
      馮助善遇事驚心 李金華攜朋就館
  • 第五十一回
      立規模以古為型 閒談論如神暗助
  • 第五十二回
      論天良信口談天 觀法諭誠心問法
  • 第五十三回
      道法中與僧無異 宦場上惟利有靈
  • 第五十四回
      明燈下細論忠奸 照壁前詳觀政教
  • 第五十五回
      佳徒弟才高責重 酸秀才弊大心窮
  • 第五十六回
      齊宗正戒人詬訟 喻太初勸友完婚
  • 第五十七回
      敦大義代友迎親 念舊恩撫孤送葬
  • 第五十八回
      聽友言一心歸隱 奉親命雙孝入庠
  • 第五十九回
      鄭子厚誠心求教 賀淑媛竭力報恩
  • 第六十回
      義中孝上格天心 儒內仙往生佛國
  • 第六十一回
      紫竹院杜淦顯靈 會試場金華獲報
  • 第六十二回
      保和殿承恩及第 十間房挾勢霸婚
  • 第六十三回
      苦奔波沿途私訪 大顯耀奉旨親迎
  • 第六十四回
      大慈悲金鍾度世 廣勸化竹筆傳奇
  • 辭典

    三教序
      餘性嗜山水,久不作風塵計,即有相與盤桓者,亦林泉中人。素所常經之處,則有山東濟南府德州城西,水官驛之伏魔宮。中有慧圓僧。其為人也,慷慨好義,舉止率真。雖為世外人,常作救世想焉。一日者餘過而訪之。僧舉是書以示餘。問:「為何書?」答以《金鍾》。問其大意,答以醒世。餘不禁慨然曰:「此乃勸癢之書乎:世上勸善諸書不為不多矣,而樂觀者為誰?」僧曰:「盍詳察之。」餘唯唯。初閱之則卑卑不堪,再閱之則津津有味,三復翻閱不覺拍案大呼曰:「真大書也!真奇書也!前之所謂卑卑者,是誠蛙蠡之見,焉能測天海?後之所謂津津者,又為薑桂之性,難以辨深奧。即究之驚其為大,訝其為奇,亦不足以概是書。於無可概之中而強求其概,亦不能於為大為奇之外破天以稱是書。觀者之不見其大,不見其奇,正因是書之不大而大,不奇而奇。若卒無以見其大、其奇,是為腐儒。以驚天動地之文章,豈爾之糟亂肚皮所能容者?」
      忘俗老人序
    簞瓢主人序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則言似後於功,而功似後於德矣。不知非言無以成其功,非功無以成其德也。由是而觀,德與功與言非一而三三而一者乎。總之,欲觀德與功者,必以觀言始。故察邇言者有大舜;拜善言者有大禹。邇言者,淺近之言耳;善言者,明良之言耳。非明良不足見邇言之可察;非淺近不足見善言之可拜。嗚呼!自古至今凡一切書史及一切經傳合之小說鼓詞,何一而非邇言,何一而非善言乎?無奈讀者觀者,或以咕嗶而失先聖之意,或以熱鬧而負明士之心。將古人一片濟世苦心付於東流,亦良足慨焉!今日者,不知著於何人之一部奇書,曰《金鍾傳》,披閱之下,汗淚交滴。雖類稗詞野史,實足以證一貫之旨,異日者廣為流傳,勿以其淺近而忽其明良也,幸甚。閱是書時,當生敬謹心,當生畏懼心,當生勇猛心,當生謙退心。有此四心,然後可以閱是書。若執一隅偏見,謬參大成,是誠名教中之罪人。既為名教中之罪人,又焉得不為世道中之賊子?賊子,即淪於世道者也。即淪於世道,即墮於惡途者也。以一人而墮於惡途,尚得謂之人哉。凡我同人,庶勿因觀是書而墮於惡途,庶勿因觀是書而不得為人。苟能詳體大意,化己化人,豈非是書之功?豈非是書之德?是書之功與德,豈非皆是書之言乎?餘也不揣,敢將俚言為之序。
      簞瓢主人序
    自非道人序
      世人皆可勸,惟自高者不可勸;世人皆可化,惟自是者不可化;世人皆可訓誨,惟貪癡無盡者不可訓誨;世人皆可成就,惟狂妄無知者不可成就。此四等人,與之講聖道,則必曰老生常談;與之論佛法,則必曰空言無補;與之談道教,則必曰妖詞惑眾。噫,何其迷昧至此哉!以一人而迷昧至此,亦世所罕覯者,何舉目四觀,普天下多是類也。既如此,又何必勸之、化之、訓誨之、成就之乎?奈吾佛慈心,卒有莫能息者。故正一子、克明子於無可拯救中強拯救之,則著此正學以醒世。雖至迷至昧者聞此亦當睡眼圓睜,黑心洗淨,合掌稱謝曰「此正一子、克明子何時之聖人也?」而正一子、克明子又何用汝稱謝哉?然正一子者,一其心也;克明子者,明其心也。其所以一之明之於心者,亦不過曰孝弟而已。即堯舜復生,如來再現,老子來世,亦無以加乎此。由是而觀,其有功於儒,有功於道者,即有功於吾佛也。既有功於吾佛,吾安得不肅然起敬以贊曰:
      淨土傳燈,賴以不滅。
      列為八卷,何異貝葉。
      不起敬心,庶勿披閱。
      千古正言,無過於這。
      自非道人序
    七絕一首
      一部金鍾萬古傳,全憑俚語勸人間。
      其中無限苦心血,朵朵紅雲捧上天。
      苦竹老人題
    七絕四首
      憑將文字作仙槎,舌本瀾翻筆燦花。
      莫道支離非聖諦,稗官原不入儒家。
      千流萬派自紛紜,大意何人與細論。
      省識廬山真面目,源頭滴滴漱槃槃。
      鐘聲渺渺未全消,入耳應須破寂寥。
      領取個中弦外味,杜鵑聲苦雨瀟瀟。
      經營慘淡意何知,點畫從教辨魯魚。
      多少深心言不盡,世人漫道是奇書。
      克明子自題

    © 2024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