呻吟語

下載本劇html
  • 第一  至 第一〇
  • 第一一 至 第一四
  • 辭典

    第一  至 第一〇

    1**時間: 地點:
        (性命)
        (正命者,完卻正理,全卻初氣,未嘗以我害之,雖桎梏而死,不害其人正命。
        ()
        (若初氣所鑿喪,正理不完,即正寢告終,恐非正命。)
        (德性以收斂沉著為第一,收斂沉著中又以精明平易為第一大段。)
        (收斂沉著人,怕含糊,怕深險。)
        (淺浮子雖光明洞達,非蓄德之器也。)
    AAA:(或問)人將死而見鬼神,真耶?幻耶?
    AAA:人寤則為真見,夢則為妄見。魂游而不附體,故隨所之而見物,此外妄也。神與
        心離合而不安定,故隨所交而成景,此內妄也。故至人無夢,愚人無夢,無妄念
        也。人之將死,如夢然,魂飛揚而神亂於目,氣浮散而邪客於心,故所見皆妄,
        非真有也。或有將死而見人拘繫者,尤妄也。異端之語入人骨髓,將死而懼,故
        常若有見。若死必有召之者,則牛羊蚊蟻之死,果亦有召之者耶?大抵草木之生
        枯、土石之凝散,人與眾動之死生、始終、有無,只是一理,更無他說。萬一有
        之,亦怪異也。
        (氣,無終盡之時;形,無不毀之理。)
        (真機、真味要涵蓄,休點破。)
        (其妙無窮,不可言喻,所以聖人無言。)
        (一犯口頰,窮年說不盡,又離披澆漓,無一些咀嚼處矣。)
        (性分不可使虧欠,故其取數也常多,曰窮理,曰盡性,曰達天,曰入神,曰致
        (廣大、極高明。)
        (情慾不可使贏餘,故其取數也常少,曰謹言,曰慎行,曰約己,曰清心,曰節
        (飲食、寡嗜慾。)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辨,是第三等資
        (質。)
        (六合原是個情世界,故萬物以之相苦樂,而至人聖人不與焉。)
        (凡人光明博大、渾厚含蓄,是天地之氣;溫煦和平,是陽春之氣;寬縱任物,
        (是長夏之氣;嚴凝斂約、喜刑好殺,是秋之氣;沉藏固嗇,是冬之氣;暴怒,
        (是震雷之氣;狂肆,是疾風之氣;昏惑,是霾霧之氣;隱恨留連,是積陰之氣
        (;從容溫潤,是和風甘雨之氣;聰明洞達,是青天朗月之氣;有所鍾者,必有
        (所似。)
        (先天之氣,發洩處不過毫釐;後天之氣,擴充之,必極分量。)
        (其實分量極處,原是毫釐中有底,若毫釐中合下原無,便是一些增不去。)
        (萬物之形色才情種種可驗也。)
        (蝸藏於殼,烈日經年而不枯,必有所以不枯者在也,此之謂以神用先天造物命
        (脈處。)
        (蘭以火而香,亦以火而滅;膏以火而明,亦以火而竭;炮以火而聲,亦以火而
        (泄。)
        (陰者,所以存也;陽者,所以亡也。)
        (豈獨聲色、氣味然哉?世知鬱者之為足,是謂萬年之燭。)
        (火性發揚,水性流動,木性條暢,金性堅剛,土性重厚。)
        (其生物也亦然。)
        (一則見性,兩則生情。)
        (人未有偶而能靜者,物未有偶而無聲者。)
        (聲無形色,寄之於器;火無體質,寄之於薪;色無著落,寄之草木,故五行惟
        (火無體而用不窮。)
        (人之念頭,與氣血同為消長。)
        (四十以前是個進心,識見未定而敢於有為;四十以後是個定心,識見既定而事
        (有酌量;六十以後是個退心,見識雖真而精力不振。)
        (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
        (古者四十仕,六十、七十致仕,蓋審之矣。)
        (人亦有少年退縮不任事,厭厭若泉下人者;亦有衰年狂躁妄動喜事者,皆非常
        (理。)
        (若乃以見事風生之少年為任事,以念頭灰冷之衰夫為老成,則誤矣。)
        (鄧禹沉毅,馬援矍鑠,古誠有之,豈多得哉!)
        (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
        (君子以義處命,不以其道得之不處,命不足道也;小人以欲犯命,不可得而必
        (欲得之,命不肯受也。)
        (但君子謂命在我,得天命之本然;小人謂命在我,幸氣數之或然。)
        (是以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常勞。)
        (性者,理氣之總名。)
        (無不善之理,無皆善之氣。)
        (論性善者,純以理言也;論性惡與善惡混者,兼氣而言也。)
        (故經傳言性各各不同,惟孔子無病。)
        (氣、習,學者之二障也。)
        (仁者與義者相非,禮者與信者相左,皆氣質障也。)
        (高髻而笑低髽,長裾而譏短袂,皆習見障也。)
        (大道明,率天下氣質而歸之,即不能歸,不敢以所偏者病人矣;王制一,齊天
        (下趨向而同之,即不能同,不敢以所狃者病人矣。)
        (哀哉!茲誰任之?)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髮膚還父母之初,無些毀傷,親之孝子也;天全
        (而生之,人全而歸之,心性還天之初,無些缺欠,天之孝子也。)
    AAA:(虞廷不專言性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AAA:(或曰)人心非性。
    AAA:非性可矣,亦是陰陽五行化生否?
    AAA:(六經不專言性善)惟皇上帝,降衷下民,厥有恒性。
    AAA:天生蒸民,有欲無主乃亂。
    孔 子:(孔子不專言性善)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AAA:性相近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才說相近,便不是一個。)
        (相遠從相近起腳。)
    孔 子:(子思不專言性善)修道之謂教。
        (性皆善矣,道胡可修?孟子不專言性善)
    孟 子:聲色、臭味、安佚,性也。
    孔 子:(或曰)這性是好性。
    孟 子:好性如何君子不謂?
    孔 子:動心忍性。
    孔 子:(善性豈可忍乎?犬之性,牛之性,豈非性乎?犬、牛之性,亦仁、義、禮、智
        (、信之性乎?細推之,犬之性猶犬之性,牛之性猶牛之性乎?周茂叔不專言性
        (善)五性想感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孟 子:幾善惡。
    孟 子:(程伯淳不專言性善)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大抵言性善者,主義理而不言氣質。)
        (蓋自孟子之折諸家始,後來諸儒遂主此說,而不敢異同,是未觀於天地萬物之
        (情也。)
        (義理固是天賦,氣質,亦豈人為哉?無論眾人,即堯、舜、禹、湯、文、武、
        (周、孔,豈是一樣氣質哉?愚僭為之說曰)
    孔 子:義理之性,有善無惡;氣質之性,有善有惡。
        (氣質亦天命於人而與生俱生者,不謂之性可乎?程子)
    程 子: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將性氣分作兩項,便不透徹。)
        (張子以善為天地之性,清濁純駁為氣質之性,似覺支離。)
        (其實,天地只是一個氣,理在氣之中,賦於萬物,方以性言。)
        (故性字從生從心,言有生之心也。)
        (設使沒有氣質,只是一個德性,人人都是生知聖人,千古聖賢千言萬語,教化
        (刑名,都是多了底,何所苦而如此乎?這都是降伏氣質,扶持德性。)
        (立案於此,俟千百世之後駁之。)
        (性,一母而五子。)
        (五性者,一性之子也。)
        (情者,五性之子也。)
        (一性靜,靜者陰;五性動,動者陽。)
    程 子:(性本渾淪,至靜不動,故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才說性,便已不是性矣。)
        (此一性之說也。)
        (宋儒有功於孟子,只是補出個氣質之性來,省多少口脗!)
    孔 子:禽獸草木亦有性否?
    程 子:有。
    孔 子:(再問)其生亦天命否?
    程 子: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安得非天命?
    孔 子:(或問)孔子教人,性非所先。
    程 子:聖人開口處都是性。
        (水無渣,著土便濁;火無氣,著木便煙。)
        (性無二,著氣質便染。)
        (滿方寸渾成一個德性,無分毫私欲便是一心之仁;六尺渾成一個沖和,無分毫
        (病痛便是一身之仁。)
        (滿六合渾成一個身軀,無分毫間隔便是合天下以成其仁。)
        (仁是全體,無毫髮欠缺;仁是純體,無纖芥瑕疪;仁是天成,無些子造作。)
        (眾人分一心為胡越,聖人會天下以成其身。)
    程 子:(愚嘗謂)兩間無物我,萬古一呼吸。
        (存心)
        (心要如天平,稱物時,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時,即懸空在此。)
        (只恁靜虛中正,何等自在!)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入笠了,便要使他從容閑暢,無拘迫懊憹之狀。)
        (若恨他難收,一向束縛在此,與放失同,何者?同歸於無得也。)
        (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拾。)
        (君子之心,如習鷹馴雉,搏擊飛騰,主人略不防閑,及上臂歸庭,卻恁忘機自
        (得,略不驚畏。)
        (學者只事事留心,一毫不肯苟且,德業之進也,如流水矣。)
        (不動氣,事事好。)
        (心放不放,要在邪正上說,不在出入上說。)
        (且如高臥山林,遊心廊廟;身處衰世,夢想唐虞。)
        (游子思親,貞婦懷夫,這是個放心否?若不論邪正,只較出入,卻是禪定之學
        (。)
    孔 子:(或問)放心如何收?
    程 子:(余曰)只君此問,便是收了。這放收甚容易,才昏昏便出去,才惺惺便在此。
        (常使精神在心目間,便有主而不眩;於客感之交,只一昏昏,便是胡亂應酬。
        ()
        (豈無偶合?終非心上經歷過,竟無長進,譬之夢食,豈能飽哉?)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緣無枝之樹,才住腳便下墜。)
        (是以君子之心,無時而不敬畏也。)
        (一善念發,未說到擴充,且先執持住,此萬善之囤也。)
        (若隨來隨去,更不操存此心,如驛傳然,終身無主人住矣。)
        (千日集義,禁不得一刻不慊於心,是以君子瞬存息養,無一刻不在道義上。)
        (其防不義也,如千金之子之防盜,懼餒之,故也。)
        (無屋漏工夫,做不得宇宙事業。)
        (君子口中無慣語,存心故也。)
    程 子:(故曰)修辭立其誠。
        (不誠,何以修辭?)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
        (得罪於法,尚可逃避;得罪於理,更沒處存身。)
        (只我的心便放不過我。)
        (是故君子畏理甚於畏法。)
    孔 子:(或問)雞鳴而起,若未接物,如何為善?
    程 子:只主於敬便是善。
        (愚謂:惟聖人未接物時何思何慮?賢人以下,睡覺時,合下便動個念頭,或昨
        (日已行事,或今日當行事,便來心上。)
        (只看這念頭如何,如一念向好處想,便是舜邊人;若一念向不好處想,便是跖
        (邊人。)
        (若念中是善,而本意卻有所為,這又是舜中跖,漸來漸去,還向跖邊去矣。)
        (此是務頭工夫。)
        
        
    2**時間: 地點:
        (此時克己更覺容易,點檢更覺精明,所謂「去惡在纖微,持善在根本」也。)
        (目中有花,則視萬物皆妄見也;耳中有聲,則聽萬物皆妄聞也;心中有物,則
        (處萬物皆妄意也。)
        (是故此心貴虛。)
        (忘是無心之病,助長是有心之病。)
        (心要從容自在,活潑於有無之間。)
        (靜之一字,十二時離不了,一刻才離便亂了。)
        (門盡日開闔,樞常靜;妍蚩盡日往來,鏡常靜;人盡日應酬,心常靜。)
        (惟靜也,故能張主得動,若逐動而去,應事定不分曉。)
        (便是睡時此念不靜,作個夢兒也胡亂。)
        (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學者,將
        (個浮躁心觀理,將個委靡心臨事,只模糊過了一生。)
        (心平氣和,此四字非涵養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
        (火定則百物兼照,萬事得理。)
        (水明而火昏。)
        (靜屬水,動屬火,故病人火動則躁擾狂越,及其蘇定,渾不能記。)
        (蘇定者,水澄清而火熄也。)
        (故人非火不生,非火不死;事非火不濟,非火不敗。)
        (惟君子善處火,故身安而德滋。)
        (當可怨、可怒、可辯、可訴、可喜、可愕之際,其氣甚平,這是多大涵養。)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
        (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
        (作熱鬧人,說孟浪語,豈無一得?皆偶合也。)
        (未有甘心快意而不殃身者。)
        (惟理義之悅我心,卻步步是安樂境。)
    孔 子:慎獨如何解?
    程 子:先要認住獨字。獨字就是意字。稠人廣坐、千軍萬馬中,都有個獨。只這意念發
        出來是大中至正底,這不勞慎,就將這獨字做去,便是天德王道。這意念發出來
        ,九分九釐是,只有一釐苟且為人之意,便要點檢克治,這便是慎獨了。
        (用三十年心力除一個偽字不得。)
    程 子:(或曰)君盡尚實矣。
    孔 子:(余曰)所謂偽者,豈必在言行間哉?實心為民,雜一念德我之心便是偽;實心
        為善,雜一念求知之心便是偽;道理上該做十分,只爭一毫未滿足便是偽;汲汲
        於向義,才有二三心便是偽;白晝所為皆善,而夢寐有非僻之干便是偽;心中有
        九分,外面做得恰象十分便是偽。此獨覺之偽也,余皆不能去,恐漸漬防閑,延
        惡於言行間耳。
        (自家好處掩藏幾分,這是涵蓄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
        (大。)
        (寧耐,是思事第一法。)
        (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
        (涵容,是處人第一法。)
        (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於度外,是養心第一法。)
        (胸中情景,要看得春不是繁華、夏不是發暢、秋不是寥落、冬不是枯槁,方為
        (我境。)
        (大丈夫不怕人,只是怕理;不恃人,只是恃道。)
        (靜裡看物欲,如業鏡照妖。)
        (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進德者之大忌也。)
    孔 子:(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主靜。
        (靜則凝重。)
        (靜中境自是寬闊。)
        (士君子要養心氣,心氣一衰,天下萬事,分毫做不得。)
        (冉有只是個心氣不足。)
        (主靜之力,大於千牛,勇於十虎。)
        (君子洗得此心淨,則兩間不見一塵;充得此心盡,則兩間不見一礙;養得此心
        (定,則兩間不見一怖;持得此心堅,則兩間不見一難。)
        (人只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只是心不怠忽,便無遺忘。)
        (胸中只擺脫一「戀」字,便十分爽淨,十分自在。)
        (人生最苦處,只是此心沾泥帶水,明是知得,不能斷割耳。)
        (盜只是欺人。)
        (此心有一毫欺人、一事欺人、一語欺人,人雖不知,即未發覺之盜也。)
        (言如是而行欺之,是行者言之盜也;心如是而口欺之,是口者心之盜也;才發
        (一個真實心,驟發一個偽妄心,是心者心之盜也。)
    孔 子:(諺云)瞞心昧己。
        (有味哉其言之矣。)
        (欺世盜名,其過大;瞞心昧己,其過深。)
        (此心果有不可昧之真知,不可強之定見,雖斷舌可也,決不可從人然諾。)
        (才要說睡,便睡不著;才說要忘,便忘不得。)
        (舉世都是我心。)
        (去了這我心,便是四通八達,六合內無一些界限。)
        (要去我心,須要時時省察:這念頭是為天地萬物?是為我?)
        (目不容一塵,齒不容一芥,非我固有也。)
        (如何靈台內許多荊榛卻自容得?)
        (手有手之道,足有足之道,耳目鼻口有耳目鼻口之道。)
        (但此輩皆是奴婢,都聽天君使令。)
        (使之以正也,順從,使之以邪也,順從。)
        (渠自沒罪過,若有罪過,都是天君承當。)
        (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
        (然。)
        (當尊嚴之地、大眾之前、震怖之景,而心動氣懾,只是涵養不定。)
        (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
        (乃知蓄疑者,亂真知;過思者,迷正應。)
        (常使天君為主,萬感為客,便好。)
        (只與他平交,已自褻其居尊之體。)
        (若跟他走去走來,被他愚弄綴哄,這是小兒童,這是真奴婢,有甚面目來靈台
        (上坐?役使四肢百骸,可羞可笑!(示兒)
        (不存心,看不出自家不是。)
        (只於動靜、語默、接物、應事時,件件想一想,便見渾身都是過失。)
        (須動合天則,然後為是。)
        (日用間,如何疏忽得一時?學者思之。)
        (人生在天地間,無日不動念,就有個動念底道理;無日不說話,就有個說話底
        (道理;無日不處事,就有個處事底道理;無日不接人,就有個接人底道理;無
        (日不理物,就有個理物底道理;以至怨怒笑歌、傷悲感歎、顧盼指示、咳唾涕
        (洟、隱微委曲、造次顛沛、疾病危亡,莫不各有道理。)
        (只是時時體認,件件講求。)
        (細行小物,尚求合則,彝倫大節,豈可逾閑?故始自垂髫,終於屬纊,持一個
        (自強不息之心通乎晝夜,要之於純一不已之地忘乎死生。)
        (此還本歸全之道,戴天履地之宜。)
        (不然,恣情縱意而各求遂其所欲,凡有知覺運動者皆然,無取於萬物之靈矣。
        ()
    孔 子:(或曰)有要乎?
    程 子:有。其要只在存心。
    孔 子:心何以存?
    程 子:只在主靜。只靜了,千酬萬應都在道理上,事事不錯。
        (迷人之迷,其覺也易;明人之迷,其覺也難。)
        (心相信,則跡者土苴也,何煩語言?相疑,則跡者媒孽也,益生猜貳。)
        (放有誓心不足自明,避嫌反成自誣者,相疑之故也。)
        (是故心一而跡萬,故君子治心不修跡。)
        (中孚治心之至也,豚魚且信,何疑之有?)
        (君子畏天,不畏人;畏名教,不畏刑罰;畏不義,不畏不利;畏徒生,不畏捨
        (生。)
        (「忍激」二字是禍福關。)
        (殃咎之來,未有不始於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一念孳孳,惟善是圖,曰正思;一念孳孳,惟欲是願,曰邪思;非分之福,期
        (望太高,曰越思;先事徘徊,後事懊恨,曰縈思;遊心千里,岐慮百端,曰浮
        (思;事無可疑,當斷不斷,曰惑思;事不涉己,為他人憂,曰狂思;無可奈何
        (,當罷不罷,曰徒思;日用職業,本分工夫,朝惟暮圖,期無曠廢,曰本思。
        ()
        (此九思者,日用之間,不在此則在彼。)
        (善攝心者,其惟本思乎?身有定業,日有定務,暮則省白晝之所行,朝則計今
        (日之所事,念茲在茲,不肯一事苟且,不肯一時放過,庶心有著落,不得他適
        (,而德業日有長進矣。)
        (學者只多忻喜心,便不是凝道之器。)
        (小人亦有坦蕩蕩處,無忌憚是已;君子亦有常戚戚處,終身之憂是已。)
        (只脫盡輕薄心,便可達天德。)
        (漢唐以下儒者,脫盡此二字,不多人。)
        (斯道這個擔子,海內必有人負荷。)
        (有能概然自任者,願以綿弱筋骨助一肩之力,雖走僵死不恨。)
        (耳目之玩,偶當於心,得之則喜,失之則悲,此兒女子常態也。)
        (世間甚物與我相關,而以得喜、以失悲耶?聖人看得此身,亦不關悲喜,是吾
        (道之一囊橐耳。)
        (愛囊橐之所受者,不以囊橐易所受,如之何以囊橐棄所受也?而況耳目之玩,
        (又囊橐之外物乎?)
        (寐是情生景,無情而景者,兆也;寤後景生情,無景而情者,妄也。)
        (人情有當然之願,有過分之欲。)
        (聖王者,足其當然之願,而裁其過分之欲,非以相苦也。)
        (天地間欲願只有此數,此有餘而彼不足,聖王調劑而均釐之,裁其過分者以益
        (其當然。)
        (夫是之謂至平,而人無淫情、無觖望。)
        (惡惡太嚴,便是一惡;樂善甚亟,便是一善。)
    孔 子:投佳果於便溺,濯而獻之,食乎?
    程 子:不食。
    孔 子:不見而食之,病乎?
    程 子:不病。
    孔 子:隔山而指罵之,聞乎?
    程 子:不聞。
    孔 子:對面而指罵之,怒乎?
    程 子:怒。
    孔 子:此見聞障也。
        (夫能使見而食,聞而不怒,雖入黑海、蹈白刃,可也!此煉心者之所當知也。
        ()
        (只有一毫麄疏處,便認理不真,所以說惟精,不然眾論淆之而必疑;只有一毫
        (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說惟一,不然利害臨之而必變。)
        (種豆,其苗必豆;種瓜,其苗必瓜,未有所存如是,而所發不如是者。)
        (心本人欲,而事欲天理;心本邪曲,而言欲正直,其將能乎?是以君子慎其所
        (存。)
        (所存是,種種皆是;所存非,種種皆非,未有分毫爽者。)
        (屬纊之時,般般都帶不得,惟是帶得此心,卻教壞了,是空身歸去矣。)
        (可為萬古一恨。)
        (吾輩所欠,只是涵養不純不定。)
        (故言則矢口所發,不當事,不循物,不宜人;事則恣意所行,或太過,或不及
        (,或悖理。)
        (若涵養得定,如熟視正鵠而後開弓,矢矢中的;細量分寸而後投針,處處中穴
        (,此是真正體驗實用工夫,總來只是個沉靜。)
        (沉靜了,發出來,件件都是天則。)
        (定靜中境界與六合一般大,裡面空空寂寂,無一個事物,才問他索時,般般足
        (,樣樣有。)
        (暮夜無知,此四字,百惡之總根也。)
        (人之罪莫大於欺,欺者,利其無知也。)
        (大奸大盜,皆自無知之心充之。)
        (天下大惡只有二種:欺無知、不畏有知。)
        (欺無知,還是有所忌憚心,此是誠偽關。)
        (不畏有知,是個無所忌憚心,此是死生關。)
        (猶知有畏,良心尚未死也。)
        (天地萬物之理,出於靜,入於靜;人心之理,發於靜,歸於靜。)
        (靜者,萬理之橐籥,萬化之樞紐也。)
        (動中發出來,與天則便不相似。)
        (故雖暴肆之人,平旦皆有良心,發於靜也;過後皆有悔心,歸於靜也。)
        (動時只見發揮不盡,那裡覺錯?故君子主靜而慎動。)
        (主靜,則動者靜之枝葉也;慎動,則動者靜之約束也。)
        (又何過焉?)
        (童心最是作人一大病,只脫了童心,便是大人君子。)
        (或問之。)
    孔 子:(曰)凡炎熱念、驕矜念、華美念、欲速念、浮薄念、聲名念,皆童心也。
    孔 子:(吾輩終日念頭離不了四個字)得、失、毀、譽。
        (其為善也,先動個得與譽底念頭;其不敢為惡也,先動個失與毀底念頭。)
        (總是欲心、偽心,與聖人天地懸隔。)
        (聖人發出善念,如饑者之必食,渴者之必飲。)
        (其必不為不善,如烈火之不入,深淵之不投,任其自然而已。)
        (賢人念頭只認個可否,理所當為,則自強不息;所不可為,則堅忍不行。)
    孔 子:(然則得、失、毀、譽之念可盡去乎?曰)胡可去也!
        (天地間,惟中人最多。)
        (此四字者,聖賢籍以訓世,君子藉以檢身。)
        (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以得失訓世也。)
        (曰「疾沒世而名不稱」,曰「年四十而見惡」,以毀譽訓世也。)
        (此聖人待衰世之心也。)
        (彼中人者,不畏此以檢身,將何所不至哉?故堯舜能去此四字,無為而善,忘
        (得失毀譽之心也。)
        (桀紂能去此四字,敢於為惡,不得失毀譽之恤也。)
        (心要虛,無一點渣滓;心要實,無一毫欠缺。)
        (只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得其理;一物不留心,便有一物不得其所。)
        (只大公了,便是包涵天下氣象。)
        (士君子作人,事事時時,只要個用心。)
        (一事不從心中出,便是亂舉動;一刻心不在腔子裡,便是空軀殼。)
        (古人也算一個人,我輩成底是甚什人?若不愧不奮,便是無志。)
        (聖、狂之分,只在苟、不苟兩字。)
        (余甚愛萬籟無聲,蕭然一室之趨。)
    孔 子:(或曰)無乃大寂滅乎?
    程 子:無邊風月自在。
        (無技癢心,是多大涵養!故程子見獵而癢。)
        (學者各有所癢,便當各就癢處搔之。)
        (欲,只是有進氣無退氣;理,只是有退氣無進氣。)
        (善學者,審於進退之間而已。)
        (聖人懸虛明以待天下之感,不先意以感天下之事。)
        (其感也,以我胸中道理順應之;其無感也,此心空空洞洞,寂然曠然。)
        (譬之鑑光明在此,物來則照之,物去則光明自在,彼事未來而意必,是持鑑覓
        (物也。)
        (嘗謂:鏡是物之聖人,鏡日照萬物而常明,無心而不勞故也。)
        (聖人日應萬事而不累,有心而不役故也。)
        (夫惟為物役而後累心,而後應有偏著。)
        (恕心養到極處,只看得世間人都無罪過。)
        (物有以慢藏而失,亦有以謹藏而失者;禮有以疏忽而誤,亦有以敬畏而誤者。
        ()
        (故用心在有無之間。)
        (說不得真知明見,一些涵養不到,發出來便是本象,倉卒之際,自然掩護不得
        (。)
        (一友人沉雅從容,若溫而不理者。)
        (隨身急用之物,座客失備者三人,此友取之袖中,皆足以應之。)
        (或難以數物,呼左右取之攜中,犁然在也。)
    友 人:(余歎服曰)君不窮於用哉!
    程 子:我無以用為也。此第二著,偶備其萬一耳。備之心,慎之心也。慎在備先,凡所
        以需吾備者,吾已先圖,無賴於備。故自有備以來,吾無萬一,故備常餘而不用
        。
    友 人:(或曰)是無用備矣。
    程 子:無萬一而猶備,此吾之所以為慎也。若恃備而不慎,則備也者,長吾之怠者也,
        久之,必窮於所備之外;恃慎而不備,是慎也者,限吾之用者也,久之,必窮於
        所慎之外。故寧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
    友 人:(余歎服曰)此存心之至者也。《易》曰:『藉之用茅,又何咎焉?』其斯之謂
        與?
        (吾識之以為疏忽者之戒。)
        (欲理會七尺,先理會方寸;欲理會六合,先理會一腔。)
        (靜者生門,躁者死戶。)
        (士君子一出口,無反悔之言;一動手,無更改之事。)
        (誠之於思,故也。)
        (只此一念公正了,我於天地鬼神通是一個。)
        (而鬼神之有邪氣者,且跧伏退避之不暇,庶民何私何怨,而忍枉其是非,腹誹
        (巷議者乎?)
        (和氣平心發出來,如春風拂弱柳,細雨潤新苗,何等舒泰!何等感通!疾風、
        (迅雷、暴雨、酷霜,傷損必多。)
    友 人:(或曰)不似無骨力乎?
    程 子:(余曰)譬之玉,堅剛未嘗不堅剛,溫潤未嘗不溫潤。
        (余嚴毅多,和平少,近悟得此。)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天下國家之存亡,身之生死,只係敬、怠兩字。)
        (敬則慎,慎則百務脩舉;怠則苟,苟則萬事隳頹。)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莫不如此。)
        (此千古聖賢之所兢兢,而亡人之所必由也。)
        (每日點檢,要見這念頭自德性上發出,自氣質上發出,自習識上發出,自物欲
        (上發出。)
        (如此省察,久久自識得本來面目。)
        (初學最要知此。)
        (道義心胸發出來,自無暴戾氣象,怒也怒得有禮。)
        (若說聖人不怒,聖人只是六情?)
        (過差遺忘,只是昏忽,昏忽只是不敬。)
        (若小心慎密,自無過差遺忘之病。)
    孔 子:敬事。
        (樊遲粗鄙,告之)
    告 之:執事敬。
        (子張意廣,告之)
    告 之:無小大,無敢慢。
        (今人只是懶散,過差遺忘,安得不多?)
        (吾初念只怕天知,久久來不怕天知,又久久來只求天知。)
        (但,未到那何必天知地步耳。)
        (氣盛便沒涵養。)
        (定靜安慮,聖人胸中無一刻不如此。)
    告 之:(或曰)喜怒哀樂到面前,何如?
    孔 子:只恁喜怒哀樂,定靜安慮,胸次無分毫加損。
        (憂世者與忘世者談,忘世者笑;忘世者與憂世者談,憂世者悲。)
        (嗟夫!六合骨肉之淚,肯向一室胡越之人哭哉?彼且謂我為病狂,而又安能自
        (知其喪心哉?)
        (得之一字,最壞此心。)
        (不但鄙夫患得,年老戒得為不可。)
        (只明其道而計功,有事而正心,先事而動得心,先難而動獲心,便是雜霸雜夷
        (。)
        (一念不極其純,萬善不造其極。)
        (此作聖者之大戒也。)
        (充一個公己公人心,便是胡越一家;任一個自私自利心,便中父子仇讎。)
        (天下興亡、國家治亂、萬姓死生,只爭這個些子。)
        (廁牏之中,可以迎賓客;牀第之間,可以交神明。)
        (必如此,而後謂之不苟。)
        (為人辨冤白謗,是第一天理。)
        (治心之學,莫妙於瑟僴二字。)
        (瑟訓嚴密,譬之重關天險,無隙可乘,此謂不疏,物欲自消其窺伺之心。)
        (僩訓武毅,譬之將軍按劍,見者股慄,此謂不弱,物欲自奪其猖獗之氣。)
        (而今吾輩靈台,四無牆戶,如露地錢財,有手皆取;又孱弱無能,如殺殘俘虜
        (,落膽從人,物欲不須投間抵隙,都是他家產業;不須硬迫柔求,都是他家奴
        (婢,更有那個關防?何人喘息?可哭可恨!)
        (沉靜,非緘默之謂也。)
        (意淵涵而態閑正,此謂真沉靜。)
        (雖終日言語,或千軍萬馬中相攻擊,或稠人廣眾中應繁劇,不害其為沉靜,神
        (定故也。)
        (一有飛揚動擾之意,雖端坐終日,寂無一語,而色貌自浮;或意雖不飛揚動擾
        (,而昏昏欲睡,皆不得謂沉靜。)
        (真沉靜底自是惺憽,包一段全副精神在裡。)
        (明者料人之所避,而狡者避人之所料,以此相與,是賊本真而長奸偽也。)
        (是以君子寧犯人之疑,而不賊己之心。)
        (室中之鬥,市上之爭,彼所據各有一方也。)
        (一方之見皆是己非人,而濟之以不相下之氣,故寧死而不平。)
        (嗚呼!此猶愚人也。)
        (賢臣之爭政,賢士之爭理,亦然。)
        (此言語之所以日多,而後來者益莫知所決擇也。)
        (故為下愚人作法吏易,為士君子所折衷難。)
        (非斷之難,而服之難也。)
        (根本處,在不見心而任口,恥屈人而好勝,是室人市兒之見也。)
        (大利不換小義,況以小利壞大義乎?貪者可以戒矣。)
        (殺身者不是刀劍,不是寇讐,乃是自家心殺了自家。)
        (知識,帝則之賊也。)
        (惟忘知識以任帝則,此謂天真,此謂自然。)
        (一著念便乖違,愈著念愈乖違。)
        (乍見之心,歇息一刻,別是一個光景。)
        (為惡惟恐人知,為善惟恐人不知,這是一副甚心腸,安得長進?)
    告 之:(或問)虛靈二字,如何分別?
    孔 子:惟虛故靈。
        (頑金無聲,鑄為鐘磬則有聲;鐘磬有聲,實之以物則無聲。)
        (聖心無所不有,而一無所有,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渾身五臟六腑、百脈千絡、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毛髮甲爪,以至衣裳冠履,
        (都無分毫罪過,都與堯舜一般,只是一點方寸之心,千過萬罪,禽獸不如。)
        (千古聖賢只是治心,更不說別個。)
        (學者只是知得這個可恨,便有許大見識。)
        (人心是個猖狂自在之物、隕身敗家之賊,如何縱容得他?)
        (良知何處來?生於良心;良心何處來?生於天命。)
        (心要實,又要虛。)
        (無物之謂虛,無妄之謂實;惟虛故實,惟實故虛。)
        (心要小,又要大。)
        (大其心,能體天下之物;小其心,不僨天下之事。)
        (要補必須補個完,要折必須折個淨。)
        (學術以不愧於心、無惡於志為第一。)
        (也要點檢這心志,是天理?是人欲?便是天理,也要點檢是邊見?是天則?)
        (堯眉舜目、文王之身、仲尼之步,而盜跖其心,君子不貴也。)
        (有數聖賢之心,何妨貌似盜跖?)
        (學者欲在自家心上做工夫,只在人心做工夫。)
        (此心要常適,雖是憂勤惕勵中,困窮抑鬱際,也要有這般胸次。)
        (不怕來濃艷,只怕去沾戀。)
        (原不萌芽,說甚生機。)
        (平居時有心訒言還容易,何也?有意收斂故耳。)
        (只是當喜怒愛憎時發當其可,無一厭人語,才見涵養。)
        (口有慣言,身有誤動,皆不存心之故也。)
        (故君子未事前定,當事凝一。)
        (識所不逮,力所不能,雖過無愧心矣。)
        (世之人何嘗不用心?都只將此心錯用了。)
        (故學者要知所用心,用於正而不用於邪,用於要而不用於雜,用於大而不用於
        (小。)
        (予嘗怒一卒,欲重治之。)
        (召之,久不至,減予怒之半。)
        (又久而後至,詬之而止。)
    予 嘗:(因自笑曰)是怒也,始發而中節邪?中減而中節邪?終止而中節邪?
        (惟聖人之怒,初發時便恰好,終始只一個念頭不變。)
        (世間好底分數休佔多了,我這裏消受幾何,其餘分數任世間人佔去。)
    予 嘗:(京師僦宅,多擇吉數,有喪者,人多棄之)能禍人。
    予 嘗:是人為室禍,非室能禍人也。
        (人之死生,受於有生之初,豈室所能移?室不幸而遭當死之人,遂為人所棄耳
        (。)
        (惟君子能自信而付死生於天則,不為往事所感矣。)
        (不見可欲時,人人都是君子;一見可欲,不是滑了腳跟,便是擺動念頭。)
    予 嘗:(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此是閉目塞耳之學。)
        (一入耳目來,便了不得。)
        (今欲與諸君在可欲上做工夫,淫聲美色滿前,但如鑒照物,見在妍蚩,不侵鏡
        (光;過去妍蚩,不留鏡裏,何嫌於坐懷?何事於閉門?推之可怖可驚、可怒可
        (惑、可憂可恨之事,無不皆然。)
        (到此才是工夫,才見手段。)
        (把持則為賢者,兩忘則為聖人。)
    予 嘗:(予嘗有詩云)百尺竿頭著腳,千層浪裏翻身。個中如履平地,此是誰何道人。
        (一里人事專利己,屢為訓說不從。)
    予 嘗:(後每每作善事,好施貧救難,予喜之,稱曰)君近日作事,每每在天理上留心
        ,何所感悟而然?
    孔 子:近日讀司馬溫公語,有云:『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予 嘗:君依舊是利心,子孫安得受福?
        (小人終日苦心,無甚受用處。)
        (即欲趨利,又欲貪名;即欲掩惡,又欲詐善。)
        (虛文浮禮,惟恐其疏略;消沮閉藏,惟死其敗露。)
        (又患得患失,只是求富求貴;畏首畏尾,只是怕事怕人。)
        (要之溫飽之外,也只與人一般,何苦自令天君無一息寧泰處?)
        (滿面目都是富貴,此是市井兒,不堪入有道門墻,徒令人嘔吐而為之羞耳。)
        (若見得大時,舜禹有天下而不與。)
        (讀書人只是個氣高,欲人尊己;志卑,欲人利己,便是至愚極陋。)
        (只看四書六經千言萬語教人是如此不是?士之所以可尊可貴者,以有道也。)
        (這般見識,有什麼尊貴處?小子戒之。)
        (第一受用,胸中乾淨;第二受用,外來不動;第三受用,合家沒病;第四受用
        (,與物無競。)
        (欣喜歡愛處,便藏煩惱機關,乃知雅淡者,百祥之本;怠惰放肆時,都是私欲
        (世界,始信懶散者,萬惡之宗。)
        (求道學真傳,且高閣百氏諸儒,先看孔孟以前胸次;問治平要旨,只遠宗三皇
        (五帝,淨洗漢唐而下心腸。)
        (看得真幻景,即身不吾有何傷?況把世情嬰肺腑;信得過此心,雖天莫我知奚
        (病?那教流語惱胸腸。)
        (善根中才發萌蘗,即著意栽培,須教千枝萬葉;惡源處略有涓流,便極力擁塞
        (,莫令暗長潛滋。)
        (處世莫驚毀譽,只我是,無我非,任人短長;立身休問吉凶,但為善,不為惡
        (,憑天禍福。)
        (念念可與天知,盡其在我;事事不執己見,樂取諸人。)
        (淺狹一心,到處便招猶悔;因循兩字,從來誤盡英雄。)
        (齋戒神明其德,洗心退藏於密。)
        (常將半夜縈千歲,只恐一朝便百年。)
        (試心石上即平地,沒足池中有隱潭。)
        (心無一事累,物有十分春。)
        (神明七尺體,天地一腔心。)
        (終有歸來日,不知到幾時。)
        (吾心原止水,世態任浮雲。)
        (倫理)
        (宇宙內大情種,男女居其第一。)
        (聖王不欲裁割而矯拂之,亦不能裁割矯拂也。)
        (故通之以不可已之情,約之以不可犯之禮,繩之以必不赦之法,使縱之而相安
        (相久也。)
        (聖人亦不若是之亟也,故五倫中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篤了又篤,厚了又
        (厚,惟恐情意之薄。)
        (惟男女一倫,是聖人苦心處,故有別先自夫婦始。)
        (本與之以無別也,而又教之以有別,況有別者,而肯使之混乎?聖人之用意深
        (矣!是死生之衢而大亂之首也,不可以不慎也。)
        (親母之愛子也,無心於用愛,亦不知其為用愛,若渴飲饑食然,何嘗勉強?子
        (之得愛於親母也,若謂應得,習於自然,如夏葛冬裘然,何嘗歸功?至於繼母
        (之慈,則有德色,有矜語矣。)
        (前子之得慈於繼母,則有感心,有頌聲矣。)
        (一家之中,要看得尊長尊,則家治。)
        (若看得尊長不尊,如何齊他?得其要在尊長自脩。)
        (人子之事親也,事心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
        (以文而不恤其身。)
        (孝子之事親也,禮卑伏如下僕,情柔婉如小兒。)
        (進食於親,侑而不勸;進言於親,論而不諫;進侍於親,和而不莊。)
        (親有疾,憂而不悲;身有疾,形而不聲。)
        (侍疾,憂而不食,不如努力而加餐,使此身不能侍疾,不孝之大者也;居喪,
        (羸而廢禮,不如`哀而慎終,此身不能襄事,不孝之大者也。)
        (朝廷之上,紀綱定而臣民可守,是曰朝常;公卿大夫、百司庶官,各有定法,
        (可使持循,是曰官常;一門之內,父子兄弟、長幼尊卑,各有條理,不變不亂
        (,是曰家常;飲食起居,動靜語默,擇其中正者,守而勿失,是曰身常。)
        (得其常則治,失其常則亂,未有苟且冥行而不取敗者也。)
        (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恩寵過禮,臣妾之災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
        (人心喜則志意暢達,飲食多進而不傷,血氣沖和而不鬱,自然無病而體充身健
        (,安得不壽?故孝子之於親也,終日乾乾,惟恐有一毫不快事到父母心頭。)
        (自家既不惹起,外觸又極防閒,無論貧富、貴賤、常變、順逆,只是以悅親為
        (主。)
        (蓋悅一字,乃事親第一傳心口訣也。)
        (即不幸而親有過,亦須在悅字上用工夫。)
        (幾諫積誠、耐煩留意、委曲方略,自有回天妙用。)
        (若直諍以甚其過,暴棄以增其怒,不悅莫大焉。)
    予 嘗:(故曰)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郊社,報天地生成之大德也,然災沴有禳,順成有祈,君為私田則仁,民為公
        (田則忠,不嫌於求福,不嫌於免禍。)
    予 嘗:(子孫之祭先祖,以追養繼孝也,自我祖父母,以有此身也)賴先人之澤,以享
        其餘慶也。
    孔 子:吾朝夕奉養承歡,而一旦不復獻杯棬,心悲思而無寄,故祭薦以伸吾情也。
    予 嘗:吾貧賤不足以供菽水,今鼎食而親不逮,心悲思而莫及,故祭薦以志吾悔也。
        (豈為其遊魂虛位能福我而求之哉?求福已非君子之心,而以一飯之設,數拜之
        (勤,求福於先人,仁孝誠敬之心果如是乎?不謀利,不責報,不望其感激,雖
        (在他人猶然,而況我先人乎?《詩》之祭必言福,而《楚茨》諸詩為尤甚,豈
        (可為訓耶?吾獨有取於《采蘩》、《采蘋》二詩,盡物盡志,以達吾子孫之誠
        (敬而已,他不及也。)
        (明乎此道,則天下萬事萬物,皆盡我所當為,禍福利害,皆聽其自至,人事脩
        (而外慕之心息,向道專而作輟之念忘矣。)
        (何者?明於性分而無所冀悻也。)
        (友道極關係,故與君父並列而為五。)
        (人生德業成就,少朋友不得。)
        (君以法行,治我者也;父以恩行,不責善者也;兄弟怡怡,不欲以切偲傷愛;
        (婦人主內事,不得相追隨;規過,子雖敢爭,終有可避之嫌;至於對嚴師,則
        (矜持收斂而過無可見;在家庭,則狎昵親習而正言不入。)
        (惟夫朋友者,朝夕相與,既不若師之進見有時,情禮無嫌;又不若父子兄弟之
        (言語有忌。)
        (一德虧,則友責之;-業廢,則友責之,美則相與獎勸,非則相與匡救,日更
        (月變,互感交摩,駸駸然不覺其勞且難,而入於君子之域矣。)
        (是朋友者,四倫之所賴也。)
        (嗟夫!斯道之亡久矣。)
        (言語嬉媟,樽俎嫗煦,無論事之善惡,以順我者為厚交;無論人之奸賢,以敬
        (我者為君子。)
        (躡足附耳,自謂知心;接膝拍肩,濫許刎頸。)
        (大家同陷於小人而不知,可哀也已!是故物相反者相成,見相左者相益。)
        (孔子取友,曰「直、諒、多聞」。)
        (此三友者,皆與我不相附會者也,故曰益。)
        (是故,得三友難,能為人三友更難。)
        (天地間,不論天南地北,縉紳草莽,得一好友,道同志合,亦人生一大快也。
        ()
        (長者有議論,唯唯而聽,無相直也;有諮詢,謇謇而對,無遽盡也。)
        (此卑幼之道也。)
        (陽稱其善,以悅彼之心;陰養其惡,以快己之意,此友道之大戮也。)
        (青天白日之下,有此魑魅魍魎之俗,可哀也已也!)
    孔 子:(古稱)君門遠於萬里。
        (謂情隔也。)
        (豈惟君門?父子殊心,一堂遠於萬里;兄弟離情,一門遠於萬里;夫妻反目,
        (一榻遠於萬里。)
        (苟情聯志通,則萬里之外,猶同堂共門而比肩一榻也。)
        (以此推之,同時不相知,而神交於千百世之上下亦然。)
        (是知離合在心期,不專在躬逢。)
        (躬逢而心期,則天下至遇也:君臣之堯舜,父子之文周,師弟之孔顏。)
        (「隔」之一字,人情之大患。)
        (故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上下之交,務去隔,此字不去而不怨叛者,未之
        (有也。)
        (仁者之家:父子愉愉如也,夫婦雝雝如也,兄弟怡怡如也,僮僕訢訢如也,一
        (家之氣象融融如也。)
        (義者之家:父子凜凜如也,夫婦嗃嗃如也,兄弟翼翼如也,僮僕肅肅如也,一
        (家之氣象慄慄如也。)
        (仁者以恩勝,其流也知和而和;義者以嚴勝,其流也疏而寡恩。)
        (故聖人之居家也,仁以主之,義以輔之,洽其太和之情,但不潰其防,斯已矣
        (。)
        (其井井然嚴城深塹,則男女之辨也!雖聖人不敢與家人相忘。)
        (父在居母喪,母在居父喪,以從生者之命為重。)
        (故孝子不以死者憂生者,不以小節傷大體,不泥經而廢權,不徇名而害實,不
        (全我而傷親。)
        (所貴乎孝子者,心親之心而已。)
        (天下不可一日無君,故夷、齊非湯武,明臣道也。)
        (此天下之大妨也!不然,則亂臣賊子接踵矣,而難為君。)
        (天下不可一日無民,故孔、孟是湯武,明君道也。)
        (此天下之大懼也!不然,則暴君亂主接踵矣,而難為民。)
        (爵祿恩寵,聖人未嘗不以為榮。)
        (聖人非以此為加損也。)
        (朝廷重之以示勸,而我輕之以示高,是與君忤也,是窮君鼓舞天下之權也。)
        (故聖人雖不以爵祿恩寵為榮,而未嘗不榮之,以重帝王之權,以示天下帝王之
        (權之可重,此臣道也。)
        (人子和氣、愉色、婉容,發得深時,養得定時,任父母冷面寒鐵,雷霆震怒,
        (只是這一腔溫意、一面春風,則自無不回之天,自無屢變之天,讒譖何由入?
        (嫌隙何由作?其次莫如敬慎,夔夔齋栗,敬慎之至也,故瞽瞍亦允若。)
        (溫和示人以可愛,消融父母之惡怒;敬慎示人以可矜,激發父母之悲憐。)
        (所謂積誠意以感動之者,養和致敬之謂也。)
        (蓋格親之功,惟和為妙、為深、為速、為難,非至性純孝者不能。)
        (敬慎猶可勉強耳。)
        (而今人子以涼薄之色、惰慢之身、驕蹇之性,及犯父母之怒,既不肯挽回,又
        (倨傲以甚之,此其人在孝弟之外,故不足論。)
        (即有平日溫愉之子,當父母不悅而亦慍見,或生疑而遷怒者;或無意遷怒而不
        (避嫌者;或不善避嫌,愈避而愈冒嫌者,積隙成釁,遂致不祥。)
        (豈父母之不慈?此孤臣孽子之法戒,堅志熟仁之妙道也。)
        (孝子之事親也,上焉者先意,其次承志,其次共命。)
        (共命,則親有未言之志,不得承也;承志,則親有未萌之意,不得將也;至於
        (先意,而悅親之道至矣。)
    孔 子:(或曰)安得許多心思能推至此乎?
    予 嘗:事親者,以悅親為事者也。以悅親為事,則孳孳皇皇無以尚之者,只是這個念頭
        ,親有多少意志,終日體認不得?
    孔 子:(或問)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
    予 嘗: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辭色,種種不同,所事者,必悅其能事我者,惡其不能
        事我者。能事者見悅,則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見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
        妒?既妒,安得不相傾?相傾,安得不受禍?故見疏者妒,妒其形己也;見悅者
        亦妒,妒其妒己也。
    孔 子:然則奈何?
    予 嘗:居寵,則思分而推之以均眾;居尊,則思和而下之以相忘,人何妒之有?緣分以
        安心,緣遇以安命,反己而不尤人,何妒人之有?此入宮入朝者之所當知也。
        (孝子侍親,不可有沉靜態,不可有莊肅態,不可有枯淡態,不可有豪雄態,不
        (可有勞倦態,不可有病疾態,不可有愁苦態,不可有怨怒態。)
        (子弟生富貴家,十九多驕惰淫泆,大不長進。)
        (古人謂之豢養,言甘食美服,養此血肉之軀與犬豕等。)
        (此輩闒茸,士君子見之為羞,而彼方且志得意滿,以此誇人。)
        (父兄之孽,莫大乎是!)
        (男女遠別,雖父女、母子、兄妹、姊弟,亦有別嫌明微之禮。)
        (故男女八歲不同食,子婦事舅姑,禮也。)
        (本不遠別,而世俗最嚴翁婦之禮,影響間,即疾趨而藏匿之;其次夫兄弟婦相
        (避,此外,一無所避,已亂綱常。)
        (乃至叔嫂、姊夫、妻妹、妻弟之妻互相嘲謔以為常,不幾於夷風乎?不知,古
        (者遠別,止於授受不親,非避匿之謂,而男女所包甚廣,自妻妾外,皆當遠授
        (受之嫌。)
        (愛禮者,不可不明辨也!)
        (子、婦事人者也,未為父兄以前,莫令奴婢奉事,長其驕惰之情。)
        (當日使勤勞,常令卑屈,此終身之福。)
        (不然,是殺之也。)
        (昏愚父母,驕奢子弟,不可不知。)
        (問安,問侍者,不問病者;問病者,非所以安之也。)
        (喪服之制,以緣人情,亦以立世教。)
        (故有引而致之者,有推而遠之者,要不出恩、義兩字。)
        (而不可曉亦多。)
        (達觀會通之君子,當制作之權,必有一番見識。)
        (泥古,非達觀也。)
        (親沒而遺物在眼,與其不忍見而毀之也,不若不忍忘而存之。)
        (示兒)云)
    孔 子:門戶高一尺,氣燄低一丈。華山只讓天,不怕沒人上。
        (慎言之地,惟家庭為要;應慎言之人,惟妻子、僕隸為要,此理亂之原而禍福
        (之本也。)
        (人往往忽之,悲夫!)
        (門戶可以托父兄,而喪德辱名,非父兄所能庇;生育可以由父母,而求疾蹈險
        (,非父母所得由。)
        (為人子弟者,不可不知。)
        (繼母之虐,嫡妻之妒,古今以為恨者也;而前子不孝,丈夫不端,則舍然不問
        (焉。)
        (世情之偏也,久矣!懷非母之跡,而因似生嫌;借恃父之名,而無端造謗;讟
        (怨忤逆,父亦被誣者,世豈無耶?恣淫狎之性,而恩重綠絲;挾城社之威,而
        (侮及黃裡;《谷風》、《栢舟》,妻亦失所者,世豈無耶?惟子孝夫端,然後
        (繼母嫡妻無辭於姻族矣!居官不可不知。)
        (齊以刀切物,使參差者就於一致也。)
        (家人恩勝之地,情多而義少,私易而公難,若人人遂其欲,勢將無極。)
        (故古人以父母為嚴君,而家法要威如,蓋對症之治也。)
        (閨門之中,少了個禮字,便自天翻地覆。)
        (百禍千殃,身亡家破,皆從此起。)
        (家長,一家之君也。)
        (上焉者使人歡愛而敬重之,次則使人有所嚴憚,故曰嚴君。)
        (下則使人慢,下則使人陵,最下則使人恨。)
        (使人慢,未有不亂者;使人陵,未有不敗者;使人恨,未有不亡者。)
        (嗚呼!齊家豈小故哉?今之人皆以治生為急,而齊家之道不講久矣!)
        (兒女輩,常著他拳拳曲曲,緊緊恰恰,動必有畏,言必有驚,到自專時,尚不
        (可知。)
        (若使之快意適情,是殺之也。)
        (此愚父母之所當知也。)
        (責人到閉口捲舌、面赤背汗時,猶刺刺不已,豈不快心?然淺隘刻薄甚矣!故
        (君子攻人,不盡其過,須含蓄以徐人之愧懼,令其自新,方有趣味,是謂以善
        (養人。)
        (曲木惡繩,頑石惡攻,責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恩禮出於人情之自然,不可強致。)
        (然禮係體面,猶可責人;恩出於根心,反以責而失之矣。)
        (故恩薄可結之使厚,恩離可結之使固,一相責望,為怨滋深。)
        (古父子、兄弟、夫婦之間,使骨肉為寇讐,皆坐責之一字耳。)
    予 嘗:(宋儒云)宗法明而家道正。
        (豈惟家道?將天下之治亂,恒必由之。)
        (宇宙內,無有一物不相貫屬,不相統攝者。)
        (人以一身統四肢,一肢統五指;木以株統榦,以榦統枝,以枝統葉;百穀以莖
        (統穗)
        (以穗統,以統粒,蓋同根一脈,聯屬成體。)
        (此操一舉萬之術,而治天下之要道也。)
        (天子統六卿,六卿統九牧,九牧統郡邑,郡邑統鄉正,鄉正統宗子。)
        (事則以次責成,恩則以次流布,教則以次傳宣,法則以次繩督。)
        (夫然後上不勞、下不亂、而政易行。)
        (自宗法廢,而人各為身,家各為政,彼此如飄絮飛沙,不相維繫,是以上勞而
        (無要領可持,下散而無脈胳相貫,奸盜易生而難知,教化易格而難達。)
        (故宗法立而百善興,宗法廢而萬事弛。)
    予 嘗:(或日)宗子而賤、而弱、而幼、而不肖,何以統宗?
    孔 子:古之宗法也,如封建,世世以嫡長。嫡長不得其人,則一宗受其敝,且豪強得以
        䐁鼠視宗子,而魚肉孤弱。其誰制之?蓋有宗子又當立家長,宗子以世世長子孫
        為之;家長以闔族之有德望,而眾所推服能佐宗子者為之,胥重其權而互救其失
        。此二者,宗人一委聽焉,則有司有所責成,而紀法易於修舉矣。
        (責善之道,不使其有我所無,不使其無我所有,此古人之所以貴友也。)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孝子不可不知;『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
        (』忠臣不可不知。)
        (士大夫以上,有祠堂,有正寢,有客位。)
        (祠堂:有齋房、神庫,四世之祖考居焉,先世之遺物藏焉,子孫立拜之位在焉
        (,犧牲、鼎俎、盥尊之器物陳焉,堂上堂下之樂列焉,主人之周旋升降由焉。
        ()
        (正寢:吉禮則生忌之考妣遷焉,凶禮則屍柩停焉,柩前之食案、香几、衣冠設
        (焉,朝夕哭奠之位容焉,柩旁牀帳諸器之陳設、五服之喪次,男女之哭位分焉
        (,堂外弔奠之客、祭器之羅列在焉。)
        (客位:則將葬之遷柩宿焉,冠禮之曲折、男女之醮位、賓客之宴饗行焉。)
        (此三所者,皆有兩階,皆有位次。)
        (故居室寧陋,而四禮之所斷乎其不可陋。)
        (近見名公,有以旋馬容膝、繩樞甕牖為清節高品者,余甚慕之,而愛禮一念甚
        (於愛名。)
        (故力可勉為,不嫌弘裕,敢為大夫以上者告焉。)
        (守禮不足愧,抗於禮乃可愧也。)
        (禮當下則下,何愧之有?)
        (家人之害莫大於卑幼各恣其無厭之情而上之人阿其意而不之禁,猶莫大於婢子
        (造言而婦人悅之,婦人附會而丈夫信之。)
        (禁此二害而家不和睦者鮮矣。)
    孔 子:(只拿定一個是字做,便是「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底道理,更問
        (甚占卜,信甚星命!或曰)趨吉避凶,保身之道。
    予 嘗:君父在難,正臣子死忠死孝之時,而趨吉避凶可乎?
    孔 子:(或曰)智者明義理、識時勢,君無乃專明於義理乎?
    予 嘗:有可奈何時,正須審時因勢,時勢亦求之識見中,豈於讖緯陰陽家求之邪?
    孔 子:(或曰)氣數自然,亦強作不成。
    予 嘗:君子所安者義命,故以氣數從義理,不以義理從氣數。富貴利達則付之天,進退
        行藏則決之己。
    孔 子:(或曰)到無奈何時何如?
    予 嘗:這也看道理,病在膏肓,望之而走,扁鵲之道當如是也。若屬纊頃刻,萬無一生
        ,偶得良方,猶然忙走灌葯,孝子慈孫之道當如是也。
        (謹言不但外面,雖家庭間,沒個該說的話;不但大賓,雖親厚友,沒個該任口
        (底話。)
        
        (談道)
        (大道有一條正路,進道有一定等級。)
        (聖人教人只示以一定之成法,在人自理會;理會得一步再說與一步,其第一步
        (不理會到十分,也不說與第二步。)
        (非是苦人,等級原是如此。)
        (第一步差一寸,也到第二步不得。)
        (孔子於賜,才說與他一貫,又先難他「多學而識」一語。)
    孔 子:(至於仁者之事)賜也,非爾所及。
        (今人開口便講學脈,便說本體,以此接引後學,何似癡人前說夢?孔門無此教
        (法。)
        (有處常之五常,有處變之五常。)
        (處常之五常是經,人所共知;處變之五常是權,非識道者不能知也。)
        (不擒二毛不以仁稱,而血流漂杵不害其為仁;二子乘舟不以義稱,而管、霍被
        (戮不害其為義。)
        (由此推之,不可勝數也。)
        (嗟夫!世無有識者,每泥於常而不通其變;世無識有識者,每責其經而不諒其
        (權。)
        (此兩人皆道之賊也,事之所以難濟也。)
        (噫!非精義擇中之君於,其誰能用之?其誰能識之?)
        (談道者雖極精切,須向苦心人說,可使手舞足蹈,可使大叫垂泣,何者?以求
        (通未得之心,聞了然透徹之語,如饑得珍饈,如旱得霖雨。)
        (相悅以解妙,不容言其不然者,如麻木之肌,針灸終日尚不能覺,而以爪搔之
        (,安知痛癢哉?吾竊為言者惜也。)
        (放大道獨契,至理不言,非聖賢之忍於棄人,徒嘵嘵無益耳。)
        (是以聖人待問而後言,猶因人而就事。)
        (廟堂之樂,淡之至也,淡則無欲,無欲之道與神明通;素之至也,素則無文,
        (無文之妙與本始通。)
        (真器不修,修者偽物也;真情不飾,飾者偽交也。)
        (家人父子之間不讓而登堂,非簡也,不侑而飽食,非饕也,所謂真也。)
        (誰待讓而入,而後有讓亦不入者矣;惟待侑而飽,而後有侑亦不飽者矣,是兩
        (修文也。)
        (廢文不可為禮,文至掩真,禮之賊也,君子不尚焉。)
        (百姓得所,是人君太平;君民安業,是人臣太平;五穀豐登,是百勝太平,大
        (小和順,是一家太平;父母無疾,是人子太平;胸中無累,是一腔太平。)
        (至道之妙,不可意思,如何可言?可以言,皆道之淺也。)
        (玄之又玄,猶龍公亦說不破,蓋公亦囿於玄玄之中耳。)
        (要說,說個甚?然卻只在匹夫匹婦共知共行之中,外了這個便是虛無。)
        (除了個中字,更定道統不得。)
        (傍流之至聖,不如正路之賢人。)
        (故道統寧中絕,不以傍流繼嗣,何者?氣脈不同也。)
    予 嘗:寧為道統家奴婢,不為傍流家宗子。
    孔 子:(或問)聖人有可克之己否?
    予 嘗:惟堯、舜、文王、周、孔無己可克,其餘聖人都有己。任是伊尹的己,和是柳下
        惠的己,清是伯夷的己。志向偏於那一邊便是己,己者,我也,不能忘我而任意
        見也,狃於氣質之偏而離中也。這己便是人欲,勝不得這己都不成個剛者。
        (自然者,發之不可遏;禁之不能止。)
        (才說是當然,便沒氣力;然反之之聖,都在當然上做工夫,所以說勉然。)
        (勉然做到底。)
        (知之成功,雖一分數境界,到那難題試驗處,終是微有不同。)
        (此難以形跡語也。)
        (堯、舜、周、孔之道,只是傍人情、依物理,拈出個天然自有之中行將去,不
        (驚人,不苦人,所以難及。)
        (後來人勝他不得,卻尋出甚高難行之事,玄冥隱僻之言,怪異新奇、偏曲幻妄
        (以求勝,不知聖人妙處,只是個庸常。)
        (看六經、四書語言何等平易,不害其為聖人之筆,亦未嘗有不明不備之道。)
        (嗟夫!)
        (賢智者過之,佛、老、揚、墨、莊、列、申、韓是已。)
        (彼具意見才是聖人中萬分之一,而漫衍閎肆以至偏重而賊道。)
        (後學無識,遂至棄菽粟而餐玉屑,厭布帛而慕火浣,無補饑寒,反生奇病,悲
        (夫!)
        (中之一字,是先天乎上,無地寧下,無東西南北於四方。)
        (此是南畝獨尊;道中的天子,仁、義、禮、智、信都是東酉侍立,百行萬善都
        (是北面受成者也。)
        (不意宇宙間有此一妙字,有了這一個,別個都可勾銷,五常、百行、萬善但少
        (了這個,都是一家貨,更成甚麼道理?)
        (愚不肖者不能任道,亦不能賊道,賊道全是賢智。)
        (後世無識之人,不察道之本然面目,示天下以大中至正之矩,而但以賢智者為
        (標的。)
        (世間有了賢智,便看的中道尋常,無以過人,不起名譽,遂薄中道而不為。)
        (道之壞也,不獨賢智者之罪,而惟崇賢智,其罪亦不小矣。)
        (中庸為賢智而作也。)
        (中足矣,又下個庸字,旨深哉!此難與曲局之士道。)
        (道者,天下古今共公之理,人人都有分的。)
        (道不自私,聖人不私道,而儒者每私之曰聖人之道。)
        (言必循經,事必稽古,曰衛道。)
        (嗟夫!此千古之大防也,誰敢決之?然道無津涯,非聖人之言所能限;事有時
        (勢入,非聖人之制所能盡。)
        (後世苟有明者出,發聖人所未發,而默契聖人欲言之心;為聖人所不為,而吻
        (合聖人為之事,故此聖人之深幸而拘儒之所大駭也。)
        (嗚呼!此可與通者道。)
        (漢唐以來鮮若人矣。)
        (易道渾身都是,滿眼都是,盈六合都是。)
        (三百八四十爻聖人特拈起三百八十四事來做題目。)
        (使千聖作《易》,人人另有三百八十四說,都外不了那陰陽道理。)
        (後之學者,求易於《易》,穿鑿附會以求通。)
        (不知易是個活的,學者看做死的;易是個無方體的,學者看做有定象的。)
        (故論簡要,乾坤二卦已多了;論窮盡,雖萬卷書說不盡易的道理,何止三百八
        (十四爻?)
        (中之一字,不但道理當然,雖氣數離了中亦成不得寒暑,災樣失中則萬物殃,
        (飲食起居失中則一身病。)
        (故四時各順其序,五臟各得其職,此之謂中。)
        (差分毫便有分毫驗應,是以聖人執中以立天地萬物之極。)
        (學者只看得世上萬事萬物種種是道,此心才覺暢然。)
        (在舉世塵俗中另識一種意味,又不輕與鮮能知味者嘗,才是真趣。)
        (守此便是至寶。)
        (五色勝則相掩,然必厚益之,猶不能渾然無跡,維黑一染不可辯矣。)
        (故黑者,萬事之府也,斂藏之道也。)
        (帝王之道黑,故能容保無疆;聖人之心黑,故能容會萬理。)
    予 嘗:(蓋含英彩、韜精明、養元氣、蓄天機,皆黑之道也,故曰)惟玄催默。
        (玄,黑色也。)
        (默,黑象也。)
        (《書》稱舜曰:「玄德升聞」。)
    予 嘗:(《老於》曰)知其白,守其黑,得黑之精者也。
        (故外著而不可掩,皆道之淺者也。)
        (雖然,儒道內黑而外白,黑為體,白為用;老氏內白而外黑,白安身,黑善世
        (。)
        (道在天地間不限於取數之多,心力勤者得多,心力衰者得少,昏弱者一無所得
        (。)
        (假使天下皆聖人,道亦足以供其求,苟皆為盜跖,道之本體自在也,分毫無損
        (。)
        (畢竟是世有聖人,道斯有主;道附聖人,道斯有用。)
        (漢唐而下,議論駁而至理雜,吾師宋儒。)
        (宋儒求以明道而多穿鑿附會之談,失平正通達之旨,吾師先聖之言。)
        (先聖之言煨於秦火、雜於百家,莠苗朱紫,使後學尊信之而不敢異同,吾師道
        (。)
        (苟協諸道,而協則千聖萬世無不吻合,何則?道無二也。)
    孔 子:(或問)中之道,堯、舜傳心,必有至去至妙之理。
    予 嘗:(余歎曰)只就我兩人眼前說,這飲酒不為限量,不至過醉,這就是飲酒之中;
        這說話不緘默;不狂誕,這就是說話之中;這作揖跪拜,不煩不疏,不疾不徐,
        這就是作揖跪拜之中。一事得中,就是一事的堯、舜。推之萬事皆然。又到那安
        行處,便是十全的堯、舜。
        (形神一息不相離,道器一息不相無;故道無精粗,言精粗者,妄也。)
    予 嘗:(因與一客共酌,指案上羅列者謂之曰)這安排必有停妥處,是天然自有底道理
        ;那僮僕見一豆上案,將滿案樽俎東移西動,莫知措手,那知底入眼便有定位,
        未來便有安排。
          新者近前,舊者退後,飲食居左,匙箸居右,重積不相掩,參錯不相亂,佈
        置得宜,楚楚齊齊,這個是粗底。若說神化性命,不在此卻在何處?若說這裡有
        神化性命,這個工夫還欠缺否?
          推之耕耘簸揚之夫,炊爨烹調之婦莫不有神化性命之理,都能到神化性命之
        極。學者把神化性命看得太玄,把日用事物看得太粗,原不曾理會。理會得來這
        案上羅列得,天下古今萬事萬物都在這裡,橫豎推行、撲頭蓋面、腳踏身坐底都
        是神化性命,乃知神化性命極粗淺底。
        (有大一貫,有小一貫。)
        (小一貫,貫萬殊;大一貫,貫小一貫。)
        (大一貫一,小一貫千百。)
        (無大一貫,則小一貫終是零星;無小一貫,則大一貫終是渾沌。)
        (靜中看天地萬物都無些子。)
        (一門人向予數四窮問無極、太極及理氣同異,性命精粗,性善是否。)
    予 嘗:此等語予亦能剿先儒之成說及一己之謬見以相發明,然非汝今日急務。假若了悟
        性命,洞達天人,也只於性理書上添了某氏曰一段言語,講學衙門中多了一宗卷
        案。後世窮理之人,信彼駁此,服此辟彼,再世後汗牛充棟都是這樁話說,不知
        於國家之存亡,萬姓之生死,身心之邪正,見在得濟否?我只有個粗法子,汝只
        把存心、制行、處事、接物、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本小節都事事心下信得過了
        ,再講這話不遲。
    孔 子:理氣、性命,終身不可談耶?
    予 嘗:這便是理氣、性命顯設處,除了撒數沒總數。
        (陽為客,陰為主;動為客,靜為主;有為客,無為主;萬為客,一為主。)
        (理路宜截,欲路多岐;理路光明,欲路微曖;理路爽暢,欲路懊煩;理路逸樂
        (,欲路憂勞。)
        (無萬則一何3**時間: 地點:
        (一日無事,則一日不安,懼業之不修而曠日之不可也。)
        (今也昏昏蕩蕩,四肢不可收拾,窮年終 日無一猷為放逸而入於禽獸者,無業
        (之故也。)
        (人生兩間,無一事可見,無一善可稱,資衣藉食於人,而偷安惰行以死,可羞
        (也已。)
        (古之謗人也,也忠厚誠篤。)
        (株林之語,何等渾涵!輿入之謠,猶道實事。)
        (後世則不然,所怨在此,所謗在彼。)
        (彼固知其所怨者未必上之非,而其謗不足以行也,乃別生一項議論,其才辨附
        (會足以泯吾怨之之實,啟人信之之心,能使被謗者不能免謗之之禍,而我逃謗
        (人之罪。)
        (嗚呼!今之謗,雖古之君子且避忌之矣。)
        (聖賢處謗無別法,只是自修,其禍福則聽之耳。)
        (處利則要人做君子,我做小人;處名則要人做小人,我做君子,斯惑之甚也。
        ()
        (聖賢處利讓利,處名讓名,故淡然恬然,不與世忤。)
        (任教萬分矜持,千分點檢,裡面無自然根本,倉卒之際、忽突之頃,本態自然
        (露出。)
        (是以君子慎獨。)
        (獨中只有這個,發出來只是這個,何勞迴護,何用支吾?)
        (力有所不能,聖人不以無可奈何者責人;心有所當盡,聖人不以無可奈何者自
        (諉。)
    朱 子:(或問)孔子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無乃非位素之義與?
    《詩》:公此問甚好。慎修君子,寧失之儉素不妨。若論大中至正之道,得之為有財,卻
        儉不中禮,與無財不得為而侈然自奉者相去雖遠,而失中則均。聖賢不諱奢之名
        ,不貪儉之美,只要道理上恰好耳。
        (寡恩曰薄,傷恩曰刻,盡事曰切,過事曰激。)
        (此四者,寬厚之所深戒也。)
        (《易》稱「道濟天下」,而吾儒事業,動稱行道濟時,濟世安民。)
        (聖人未嘗不貴濟也。)
        (舟覆矣,而保得舟在,謂之濟可乎?)
        (故為天下者,患知有其身,有其身不可以為天下。)
        (萬物安於知足,死於無厭。)
        (足恭過厚,多文密節,皆名教之罪人也。)
        (聖人之道自有中正。)
        (彼鄉原者,徼名懼譏、希進求榮、辱身降志,皆所不恤,遂成舉世通套。)
        (雖直道清節之君子,稍無砥柱之力,不免逐波隨流,其砥柱者,旋以得罪。)
        (嗟夫!佞風諛俗,不有持衡當路者一極力挽回之,世道何時復古耶?)
        (時時體悉人情,念念持循天理。)
        (愈進修,愈覺不長;愈點檢,愈覺有非;何者?不留意作人,自家盡看得過。
        ()
        (只日日留意向上,看得自家都是病痛。)
        (那有些好處?初頭只見得人欲中過失,到久久又見得天理中過失,到無天理過
        (失,則中行矣。)
        (又有不自然,不渾化,著色吃力,過失走出這個邊境才是。)
        (聖人能立無過之地。)
        (故學者以有一善自多,以寡一過自幸,皆無志者也。)
        (急行者,只見道遠而足不前;急耘者,只見草多而鋤不利。)
        (禮義之大防,壞於眾人一念之苟。)
        (譬如由逕之人,只為一時倦行幾步,便平地踏破一條蹊逕,後來人跟尋舊跡,
        (踵成不可塞之大道。)
        (是以君子當眾人所驚之事,略不動容,才幹礙禮義上些須,便愕然變色,若觸
        (大刑憲然,懼大防之不可潰,而微端之不可開也。)
        (嗟夫!此眾人之所謂迂,而不以為重輕者也。)
        (此開天下不可塞之釁者,自苟且之人始也。)
        (大行之美,以孝為第一;細行之美,以廉為第一。)
        (此二者,君子之所務敦也。)
        (然而不辨之申生,不如不告之舜;井上之李,不如受饋之鵝。)
        (此二者,孝廉之所務辨也。)
        (吉凶禍福是天主張,毀譽予奪是人主張,立身行已是我主張。)
        (此三者,不相奪也。)
        (不得罪於法易,不得罪於理難。)
        (君子只是不得罪於理耳。)
        (凡在我者,都是分內底;在天在人者,都是分外底。)
        (學者要明於內外之分,則在內缺一分,便是不成人處,在外得一分,便是該知
        (足處。)
        (聽言觀行,是取人之道;樂其言而不問其人,是取善之道。)
    《詩》:(今人惡聞善言,便訑訑曰)彼能言而行不逮言,何足取?
        (是弗思也。)
        (吾之聽言也,為其言之有益於我耳。)
        (苟益於我,人之賢否奚問焉?衣敝枲者,市文繡;食糟糠者,市粱肉,將以人
        (棄之乎?)
        (取善而不用,依舊是尋常人,何貴於取?譬之八珍方丈而不下著,依然餓死耳
        (。)
        (有德之容深沉凝重,內充然有馀,外闃然無跡。)
        (若面目都是精神,即不出諸口,而漏泄已多矣,畢競是養得浮淺。)
        (譬之無量人,一杯酒便達於面目。)
        (人人各有一句終身用之不盡者,但在存心著力耳。)
    《詩》:(或問之)只是對症之藥便是。如子張只消得存誠二字,宰我只消得警惰二字,
        子路只消得擇善二字,子夏只消得見大二字。
        (言一也,出由之口,則信且從;出跖之口,則三令五申而人且疑之矣。)
        (故有言者,有所以重其言者。)
        (素行孚人,是所以重其言者也。)
        (不然,且為言累矣。)
        (世人皆知笑人,笑人不妨,笑到是處便難,到可以笑人時則更難。)
        (毀我之言可聞,毀我之人不必問也。)
        (使我有此事也,彼雖不言,必有言之者。)
        (我聞而改之,是又得一不受業之師也。)
        (使我無此事耶,我雖不辨,必有辨之者。)
        (若聞而怒之,是又多一不受言之過也。)
        (精明世所畏也,而暴之;才能世所妒也,而市之,不沒也夫!)
        (只一個貪愛心,第一可賤可恥。)
        (羊馬之於水革,蠅蟻之於腥羶,蜣螂之於積糞,都是這個念頭。)
        (是以君子制欲。)
        (清議酷於律令,清議之人酷於治獄之吏。)
        (律令所冤,賴清議以明之,雖死猶生也;清議所冤,萬古無反案矣。)
        (是以君子不輕議人,懼冤之也。)
        (惟此事得罪於天甚重,報必及之。)
        (權貴之門雖係通家知已,也須見面稀,行蹤少就好。)
        (嘗愛唐詩有「終日帝城裡,不識五侯門」之句,可為新進之法。)
        (聞世上有不平事,便滿腔憤懑,出激切之語,此最淺夫薄子,士君子之大戒。
        ()
        (仁厚刻薄,是修短關;行止語默,是禍福關;勤惰儉奢,是成敗關;飲食男女
        (,是死生關。)
        (言出諸口,身何與焉?而身亡。)
        (五味宜於口,腹何知焉?而腹病。)
        (小害大,昭昭也,而人每縱之,徇之,恣其所出,供其所入。)
        (渾身都遮蓋得,惟有面目不可掩。)
        (面目者,公之證也。)
        (即有厚貌者,卒然難做預備,不覺心中事都發在面目上。)
        (故君子無愧心則無怍容。)
        (中心之達達以此也,肺肝之視視以此也。)
        (此修己者之所畏也。)
        (韋弁布衣,是我生初服,不愧,此生儘可以還大造。)
        (軒冕是甚物事?將個丈夫來做壞了,有甚面目對那青天白日?是宇宙中一腐臭
        (物也,乃揚眉吐氣,以此誇人,而世人共榮慕之,亦大異事。)
        (多少英雄豪傑可與為善而卒無成,只為拔此身於習俗中不出。)
        (若不恤群謗,斷以必行,以古人為契友,以天地為知己,任他千誣萬毀何妨?
        ()
        (為人無復揚善者之心,無實稱惡者之口,亦可以語真修矣。)
        (身者,道之輿也。)
        (身載道以行,道非載身以行也。)
        (故君子道行,則身從之以進;道不行,則身從之以退。)
        (道不行而求進不已,譬之大賈百貨山積不售,不載以歸,而又以空輿僱錢也;
        (販夫笑之,貪鄙孰甚焉?故出處之分,只有工語:道行則仕, 道不行則卷而
        (懷之。)
        (舍是皆非也。)
        (世間至貴,莫如人品與天地參,與古人友,帝王且為之屈,天下不易其守。)
        (而乃以聲色、財貨、富貴、利達,輕輕將個人品賣了,此之謂自賤。)
        (商賈得奇貨亦須待價,況士君子之身乎?)
        (身以不護短為第一長進人。)
        (能不護短,則長進至矣。)
        (世有十態,君子免焉:無武人之態(粗豪),無婦人之態(柔懦),無兒女之
        (態(嬌稚),無市井之態(貪鄙),無俗子之態(庸陋);無蕩子之態(儇佻
        (),無伶優之態(滑稽);無閭閻之態(村野),無堂下人之態(局迫),無
        (婢子之態:(卑諂),無偵諜之態(詭暗),無商賈之態(衒售)。)
        (作本色人,說根心話,乾近情事。)
        (君子有過不辭謗,無過不反謗,共過不推謗。)
        (謗無所損於君子也。)
        (惟聖賢終日說話無一字差失。)
        (其馀都要擬之而後言,有馀,不敢盡,不然未有無過者。)
        (故惟寡言者寡過。)
        (心無留言,言無擇人,雖露肺肝,君子不取也。)
        (彼固自以為光明矣,君子何嘗不光明?自不輕言,言則心口如一耳。)
        (保身底是德義,害身底是才能。)
        (德義中之才能,嗚呼!免矣。)
        (恒言「疏懶勤謹」,此四字每相因。)
        (懶生疏,謹自勤。)
        (聖賢之身豈生而惡逸好勞哉?知天下皆惰慢則百務廢弛,而亂亡隨之矣。)
        (先正云:古之聖賢未嘗不以怠惰荒寧為懼,勤勵不息自強;曰懼;曰強而聖賢
        (之情見矣,所謂憂勤惕勵者也。)
        (惟憂故勤,惟惕故勵。)
        (謔非有道之言也。)
        (孔於豈不戲?竟是道理上脫灑。)
        (今之戲者,媟矣,即有滑稽之巧,亦近俳優之流。)
        (凝靜者恥之。)
        (無責人,自修之第一要道;能體人,養量之第一要法。)
        (予不好走貴公之門,雖情義所關,每以無謂而止。)
    《詩》:(或讓予曰)奔走貴公,得不謂其喜乎?
    朱 子:(或曰)懼彼以不奔走為罪也。
    予 嘗:不然。貴公之門奔走如市,彼固厭苦之甚者見於顏面,但渾厚忍不發於聲耳。徒
        輸自己一勤勞,徒增貴公一厭惡。且入門一揖之後,賓主各無可言,此面愧郝已
        無髮付處矣。予恐初入仕者犯於眾套而不敢獨異,故發明之。
        (亡我者,我也。)
        (人不自亡,誰能亡之?)
        (沾沾煦煦,柔潤可人,丈夫之大恥也。)
        (君於豈欲與人乖戾?但自有正情真味故柔嘉不是軟美,自愛者不可不辨。)
        (士大夫一身,斯世之奉弘矣。)
        (不蠶織而文繡,不耕畜而膏梁,不僱貸而本馬,不商販而積蓄,此何以故也?
        (乃於世分毫無補,慚負兩間。)
        (人又以大官詫市井兒,蓋棺有餘愧矣。)
        (且莫論身體力行,只聽隨在聚談間曾幾個說天下、國家、身心、性命正經道理
        (?終日嘵嘵刺刺,滿口都是閒談亂談。)
        (吾輩試一猛省,士君子在天地間可否如此度日?)
        (君子慎求人。)
        (講道問德,雖屈已折節,自是好學者事。)
        (若富貴利達向人開口,最傷士氣,寧困頓沒齒也。)
        (言語之惡,莫大於造誣,行事之惡,莫大於苛刻;心術之惡,莫大於深險。)
        (自家才德,自家明白的。)
        (才短德微,即卑官薄祿,已為難稱。)
        (若已逾涘分而觖望無窮,卻是難為了造物。)
        (孔孟身不遇,又當如何?)
        (不善之名,每成於一事,後有諸長,不能掩也;而惟一不善傳。)
        (君子之動可不慎與?)
        
        
    4**時間: 地點:
        (一日與友人論身修道理,友人)
    友 人:吾老矣。
    予 嘗:(某曰)公無自棄。平日為惡,即屬行時乾一好事,不失為改過之鬼,況一息尚
        存乎?
        (既做人在世間,便要勁爽爽、立錚錚的。)
        (若如春蚓秋蛇,風花雨絮,一生靠人作骨,恰似世上多了這個人。)
        (有人於此,精密者病其疏,靡綺者病其陋,繁縟者病其簡,謙恭者病其倨,委
        (曲者病其直,無能可於一世之人,奈何?曰:一身怎可得一世之人,只自點檢
        (吾身果如所病否?若以一身就眾口,孔子不能,即能之,成個甚麼人品?放君
        (子以中道為從違,不以眾言為憂喜。)
        (夫禮非徒親人,乃君子之所以自愛也;非徒尊人,乃君子之所以敬身也。)
        (君子之出言也,如嗇夫之用財;其見義也,如貪夫之趨利。)
        (古之人勤勵,今之人惰慢。)
        (勤勵故精明,而德日修;惰慢故昏蔽,而欲日肆。)
        (是以聖人貴憂勤惕勵。)
        (先王之禮文用以飾情,後世之禮文用以飾偽。)
        (飾情則三千三百,雖至繁也,不害其為率真;飾偽則雖一揖一拜,已自多矣。
        ()
        (後之惡飾偽者,乃一切苟簡決裂,以潰天下之防,而自謂之率真,將流於伯子
        (之簡而不可行,又禮之賊也。)
        (清者濁所妒也,而又激之淺之乎?其為量矣。)
        (是故君子於已諱美,於人藏疾。)
        (若有激濁之任者,不害其為分曉。)
        (處世以譏訕為第一病痛。)
        (不善在彼,我何與焉?)
        (餘待小人不能假辭色,小人或不能堪。)
    予 嘗:(年友王道源危之曰)今世居官切宜戒此。法度是朝廷的,財貨是百姓的,真借
        不得人情。至於辭色,卻是我的;假借些兒何害?
        (餘深感之,因識而改焉。)
        (剛、明,世之礙也。)
        (剛而婉,明而晦,免禍也夫!)
        (君子之所持循,只有兩條路:非先聖之成規,則時王之定制。)
        (此外悉邪也、俗也,君子不由。)
        (非直之難,而善用其直之難;非用直之難,而善養其直之難。)
        (處身不妨於薄,待人不妨於厚;責己不妨於厚,責人不妨於薄。)
        (坐於廣眾之中,四顧而後語,不先聲,不揚聲,不獨聲。)
        (苦處是正容謹節,樂處是手舞足蹈。)
        (這個樂又從那苦處來。)
        (滑稽談諧,言畢而左右顧,惟恐人無笑容,此所謂巧言令色者也。)
        (小人側媚皆此態耳。)
        (小子戒之。)
        (人之視小過也,愧作悔恨如犯大惡,夫然後能改。)
        (無傷二字,修己者之大戒也。)
        (有過是一過,不肯認過又是一過。)
        (一認則兩過都無,一不認則兩過不免。)
        (彼強辯以飾非者,果何為也?)
        (一友與人爭,而歷指其短。)
    予 嘗:於十分中,君有一分不是否?
    友 人:我難說沒一二分。
    予 嘗:且將這一二分都沒了才好責人。
    予 嘗:(餘二十年前曾有心跡雙清之志,十年來有四語云)行欲清,名欲濁;道欲進,
        身欲退;利欲後,害欲前;人欲豐,己欲約。
        (近看來,太執著,大矯激,只以無心任自然求當其可耳。)
        (名跡一任去來,不須照管。)
        (君子之為善也,以為理所當為,非要福,非干祿;其不為不善也,以為理所不
        (當為,非懼禍,非遠罪。)
        (至於垂世教,則諄諄以禍福刑賞為言。)
        (此天地聖王勸懲之大權,君子不敢不奉若而與眾共守也)
        (茂林芳樹,好鳥之媒也;污池濁渠,穢蟲之母也,氣類之自然也。)
        (善不與福期,惡不與禍招。)
        (君子見正人而合,邪人見憸夫而密。)
        (吾觀於射,而知言行矣。)
        (夫射審而後發,有定見也;滿而後發,有定力也。)
        (夫言能審滿,則言無不中;行能審滿,則行無不得。)
        (今之言行皆亂放矢也,即中,幸耳。)
        (蝸以涎見覓,蟬以身見黏,螢以光見獲。)
        (故愛身者,不貴赫赫之名。)
        (大相反者大相似,此理勢之自然也。)
        (故怒極則笑,喜極則悲。)
        (敬者,不苟之謂也,故反苟為敬。)
        (多門之室生風,多口之人生禍。)
        (磨磚砌壁不涂以堊,惡掩其真也。)
        (一堊則人謂糞土之牆矣。)
        (凡外飾者,皆內不足者。)
        (至道無言,至言無文,至文無法。)
        (苦毒易避,甘毒難避。)
        (晉人之壁馬,齊人之女樂,越人之子女玉帛,其毒甚矣,而愚者如飴,即知之
        (亦不復顧也。)
        (由是推之,人皆有甘毒,不必自外饋,而眈眈求之者且眾焉。)
        (豈獨虞人、魯人、吳人愚哉?知味者可以懼矣。)
        (好逸惡勞,甘食悅色,適己害群,擇便逞忿,雖鳥獸亦能之。)
        (靈於萬物者,當求有別,不然,類之矣。)
        (且風德麟仁,鶴清豸直,烏孝雁貞,苟擇鳥獸之有知者而效法之,且不失為君
        (子矣。)
        (可以人而不如乎?)
        (萬事都要個本意;宮室之設,只為安居;衣之設,只為蔽體;食之設,只為充
        (饑;器之設,只為利用;妻之設,只為有後。)
        (推此類不可盡窮。)
        (苟知其本意,只在本意上求,分外的都是多了。)
        (士大夫殃及子孫者有十:一曰優免太侈。)
        (二日侵奪太多。)
        (三曰請托滅公。)
        (四曰恃勢凌人。)
        (五曰困累鄉黨。)
        (六曰要結權貴,損國病人。)
        (七曰盜上剝下,以實私橐。)
        (八曰簧鼓邪說,搖亂國是。)
        (九曰樹黨報復,明中善人。)
        (十曰引用邪昵,虐民病國。)
        (兒輩問立身之道。)
    予 嘗:(曰)本分之內,不欠纖微;本分之外,不加毫末。今也本分弗圖,而加於本分
        之外者,不啻千萬矣。
        (內外之分何處別白?況敢問纖徽毫末間耶?)
        (智者不與命鬥,不與法鬥,不與理鬥,不與勢鬥。)
        (學者事事要自責,慎無責人。)
        (人不可我意,自是我無量; 我不可人意,自是我無能。)
        (時時自反,才德無不進之理。)
        (氣質之病小,心術之病大。)
        (童心俗態,此二者士人之大恥也。)
        (二恥不服,終不可以入君子之路。)
        (習成儀容止甚不打緊,必須是瑟僩中發出來,才是盛德光輝。)
        (那個不嚴厲?不放肆莊重?不為矜持戲濾?不為媟慢?惟有道者能之,惟有德
        (者識之。)
        (容貌要沉雅自然,只有一些浮淺之色,作為之狀,便是屋漏少工夫。)
        (德不怕難積,只怕易累。)
        (千日之積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枕席之言,房闥之行,通乎四海。)
        (牆卑室淺者無論,即宮禁之深嚴,無有言而不知,動而不聞者。)
        (士君子不愛名節則已,如有一毫自好之心,幽獨盲動可不慎與?)
        (富以能施為德,貧以無求為德,貴以下人為德,賤以忘勢為德。)
        (入廟不期敬而自敬,入朝不期肅而自肅,是以君子慎所入也。)
        (見嚴師則收斂,見狎友則放恣,是以君子慎所接也。)
        (《氓》之詩,悔恨之極也,可為士君子殷鑒,當三復之。)
    予 嘗:(唐詩有云)兩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
    友 人:(又近世有名言一偶云)一失腳為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此語足道《氓》詩心事,其曰亦已焉哉。)
        (所謂何嗟及矣,無可奈何之辭也。)
        (平生所為,使怨我者得以指摘,愛我者不能掩護,此省身之大懼也。)
        (士君於慎之。)
        (故我無過,而謗語滔天不足諒也,可談笑而受之;我有過,而幸不及聞,當寢
        (不貼席、食不下咽矣。)
        (是以君子貴無惡於志。)
        (謹言慎動,省事清心,與世無礙,與人無求,此謂小跳脫。)
        (身要嚴重,意要安定,色要溫雅,氣要和平,語要簡切,心要慈祥,志要果毅
        (,機要縝密。)
        (善養身者,饑渴、寒暑、勞役,外感屢變,而氣體若一,未嘗變也;善養德者
        (,死生、榮辱、夷險,外感屢變,而意念若一,未嘗變也。)
        (夫藏令之身,至發揚時而解〔亻亦〕;長令之身,至收斂時而鬱閼,不得謂之
        (定氣。)
        (宿稱鎮靜,至倉卒而色變;宿稱淡泊,至紛華而心動,不得謂之定力。)
        (斯二者皆無養之過也。)
        (裡面要活潑於規短之中,無令怠忽;外面要溜脫於禮法之中,無今矯強。)
        (四十以前養得定,則老而愈堅;養不定,則老而愈壞。)
        (百年實難,是以君子進德修業貴及對也。)
        (涵養如培脆萌,省察如搜田蠹,克治如去盤根。)
        (涵養如女子坐幽閨,省察如邏卒緝奸細,克治如將軍戰勍敵。)
        (涵養用勿忘勿助工夫,省察用無怠無荒工夫,克治用是絕是忽工夫。)
        (世上只有個道理是可貪可欲的,初不限於取數之多,何者?)
        (所性分定原是無限量的,終身行之不盡。)
        (此外都是人欲,最不可萌一毫歆羨心。)
        (天之生人各有一定的分涯,聖人制人各有一定的品節,譬之擔夫欲肩輿,丐人
        (欲鼎食,徒爾勞心,竟亦何益?嗟夫!篡奪之所由生,而大亂之所由起,皆恥
        (其分內之不足安,而惟見分外者之可貪可欲故也。)
        (故學者養心先要個知分。)
        (知分者,心常寧,欲常得,所欲得自足以安身利用。)
        (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
        ()
        (學者只把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時時留心,件件努力,便駸駸乎聖賢
        (之域。)
        (非此二者,皆是對外物,皆是妄為。)
        (進德莫如不苟,不苟先要個耐煩。)
        (今人只為有躁心而不耐煩,故一切苟且卒至破大防而不顧,棄大義而不為,其
        (始皆起於一念之苟也。)
        (不能長進,只為昏弱兩字所苦。)
        (昏宜靜以澄神,神定則漸精明;弱宜奮以養氣,氣壯則漸強健。)
        (一切言行,只是平心易氣就好。)
        (恣縱既成,不惟禮法所不能制,雖自家悔恨,亦制自家不得。)
        (善愛人者,無使恣縱;善自愛者,亦無使恣縱。)
        (天理與人欲交戰時,要如百戰健兒,九死不移,百折不回,其奈我何?如何堂
        (堂天君,卻為人欲臣僕?內款受降,腔子中成甚世界?)
    予 嘗:(有問密語者囑曰)望以實心相告!
    友 人:(餘笑曰)吾內有不可瞞之本心,上有不可欺之天日,在本人有不可掩之是非,
        在通國有不容泯之公論,一有不實,自負四愆矣。何暇以貌言誑門下哉?
        (士君子澡心浴德,要使咳唾為玉,便溺皆香,才見工夫圓滿。)
        (若靈台中有一點污濁,便如瓜蒂藜蘆,入胃不嘔吐盡不止)
        (豈可使一刻容留此中耶?夫如是,然後圂涵廁可沉,緇泥可入。)
        (與其抑暴戾之氣,不若養和平之心;與其裁既溢之恩,不若絕分外之望;與其
        (為後事之厚,不若施先事之簿;與其服延年之藥,不若守保身之方。)
        (猥繁拂逆,生厭噁心,奮守耐之力;柔豔芳濃,生沾惹心,奮跳脫之力;推挽
        (衝突,生隨逐心,奮執持之力;長途末路,生衰歇心,奮鼓舞之力;急遽疲勞
        (,生苟且心,奮敬慎之力。)
        (進道入德莫要於有恒。)
        (有恒則不必欲速,不必助長,優優漸漸自到神聖地位。)
        (故天道只是個恒,每日定準是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毫不損不加,流行
        (不緩不急,而萬古常存,萬物得所。)
        (只無恒了,萬事都成不得。)
        (餘最坐此病。)
    古 人:有勤心,無遠道。
        (只有人勝道,無道勝人之理。)
        (士君子只求四真:真心、真口、真耳、真眼。)
        (真心,無妄念;真口,無雜語;真耳,無邪聞;真眼,無錯識。)
        (愚者人笑之,聰明者人疑之。)
        (聰明而愚,其大智也。)
        (夫《詩》云:「靡哲不愚」,則知不愚非哲也。)
        (以精到之識,用堅持之心,運精進之力,便是金石可穿,豚魚可格,更有甚麼
        (難做之事功?難造之聖神?士君子碌碌一生,百事無成,只是無志。)
        (其有善而彰者,必其有惡而掩者也。)
        (君子不彰善以損德,不掩惡以長慝。)
        (餘日日有過,然自信過發吾心,如清水之魚,才發即見,小發即覺,所以卒不
        (得遂其豪悍,至流浪不可收拾者。)
        (胸中是非,原先有以照之也。)
        (所以常發者何也?只是心不存,養不定。)
        (才為不善,怕污了名兒,此是徇外心,苟可瞞人,還是要做;才為不善,怕污
        (了身子,此是為己心,即人不知,成為人疑謗,都不照管。)
        (是故欺大庭易,欺屋漏難;欺屋漏易,欺方寸難。)
        (吾輩終日不長進處,只是個怨尤兩字,全不反己。)
        (聖賢學問,只是個自責自盡,自責自盡之道原無邊界,亦無盡頭。)
        (若完了自家分數,還要聽其在天在人,不敢怨尤。)
        (況自家舉動又多鬼責人非底罪過,卻敢怨尤耶?以是知自責自盡底人,決不怨
        (尤;怨尤底人,決不肯自責自盡。)
        (吾輩不可不自家一照看,才照看,便知天人待我原不薄,惡只是我多慚負處。
        ()
        (果是瑚璉,人不忍以盛腐殠;果是荼蓼,人不肯以薦宗祊;履也,人不肯以加
        (諸首;冠也,人不忍以籍其足。)
        (物猶然,而況於人乎?榮辱在所自樹,無以致之,何由及之?此自修者所 當
        (知也。)
        (無以小事動聲色,褻大人之體。)
        (立身行已,服人甚難,也要看甚麼人不服,若中道君子不服,當蚤夜省惕。)
        (其意見不同、性術各別、志向相反者,只要求我一個是,也不須與他別自理會
        (。)
        (其惡惡不嚴者,必有惡於己者也;其好善不亟者,必無善於已者也。)
        (仁人之好善也,不啻口出;其惡惡也,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
    孟 子: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則惡惡亦君子所不免者,但恐為己私,作惡在他人,非可惡耳。)
        (若民之所惡而不惡;謂為民之父母可乎?)
        (世人糊塗,只是抵死沒自家不是,卻不自想,我是堯、舜乎?果是堯、舜,真
        (是沒一毫不是?我若是湯武,未反之前也有分毫錯誤。)
        (如何盛氣拒人,巧言飾已,再不認一分過差耶?)
        (懶散二字,立身之賊也。)
        (千德萬業,日怠廢而無成;乾罪萬惡,日橫恣而無制,皆此二字為之。)
        (西晉仇禮法而樂豪放,病本正在此安肆日偷。)
        (安肆,懶散之謂也。)
        (此聖賢之大成也。)
        (甚麼降伏得此之字,日勤慎。)
        (勤慎者,敬之謂也。)
        (不難天下相忘,只怕一人竊笑。)
        (夫舉世之不聞道也久矣,而聞道者未必無人。)
        (苟為聞道者所知,雖一世非之可也;苟為聞道者所笑,雖天下是之,終非純正
        (之學。)
        (故曰: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有識之君子必不以眾悅博一笑也。)
        (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人難,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
        (難;以聖賢之道奮始易,以聖賢之道克終難;以聖賢之道當人易,以聖賢之道
        (慎獨難;以聖賢之道口耳易,以聖賢之道心得難;以聖賢之道處常易,以聖賢
        (之道處變難。)
        (過此六難,真到聖賢地步。)
        (區區六易,豈不君子路上人?)
        (終不得謂篤實之士也。)
    孟 子:(山西臬司書齋,餘新置一榻銘於其上左曰)爾酣馀夢,得無有宵征露宿者乎?
        爾灸重衾,得無有抱肩裂膚者乎?古之人臥八埏於襁褓,置萬姓於衽席,而後突
        然得一夕之安。嗚呼!古之人亦人也夫?古之民亦民也夫?
    古 人:(右曰)獨室不觸欲,君子所以養精;獨處不交言,君子所以養氣;獨魂不著礙
        ,君子所以養神;獨寢不愧衾,君子所以養德。
        (慎者之有餘,足以及人;不慎者之所積,不能保身。)
        (近世料度人意,常向不好邊說去,固是衰世人心無忠厚之意。)
        (然土君子不可不自責。)
        (若是素行孚人,便是別念頭人亦向好邊料度,何者?所以自立者,足信也。)
        (是故君子慎所以立。)
        (人不自愛,則無所不為;過於自愛,則一無可為。)
        (自愛者,先占名,實利於天下國家,而跡不足以白其心則不為;自愛者,先占
        (利,有利於天下國家,而有損於富貴利達則不為。)
        (上之者即不為富貴利達,而有累於身家妻子則不為。)
        (天下事待其名利兩全而後為之,則所為者無幾矣。)
        (與其喜聞人之過,不若喜聞已之過;與其樂道己之善,不若樂道人之善。)
        (要非人,先要認的自家是個甚麼人;要認的自家,先看古人是個甚麼人。)
        (口之罪大於百體,一進去百川灌不滿,一出來萬馬追不回。)
        (家長不能令人敬,則教令不行?不能令人愛,則心志不孚。)
        (自心得者,尚不能必其身體力行,自耳目入者,欲其勉從而強改焉,萬萬其難
        (矣。)
        (故三達德不恃知也,而又欲其仁;不恃仁也,而又欲其勇。)
        (合下作人自有作人道理,不為別個。)
        (認得真了,便要不候終日,坐以待旦,成功而後止。)
        (人生惟有說話是第一難事。)
        (或問修己之道。)
    古 人:(曰)無鮮克有終。
        (問治人之道。)
    古 人:(曰)無忿疾於頑。
        (人生天地間,要做有益於世底人。)
        (縱沒這心腸、這本事,也休作有損於世底人。)
        
        
    5**時間: 地點:
        (說話如作文字,字在心頭打點過,是心為草稿而口謄真也,猶不能無過,而況
        (由易之言,真是病狂喪心者。)
        (心不堅確,志不奮揚,力不勇猛,而欲徒義改過,雖千悔萬悔,競無補於分毫
        (。)
        (人到自家沒奈自家何時,便可慟哭。)
        (福莫美於安常,禍莫危於盛滿。)
        (天地間萬物萬事未有盛滿而不衰者也。)
        (而盛滿各有分量,惟智者能知之。)
        (是故卮以一勺為盛滿,甕以數石為盛滿;有甕之容而懷勺之懼,則慶有馀矣。
        ()
        (禍福是氣運,善惡是人事。)
        (理常相應,類亦相求。)
        (若執福善禍淫之說,而使之不爽,則為善之心衰矣。)
        (大叚氣運只是偶然,故善獲福、淫獲禍者半,善獲禍、淫獲福者亦半,不善不
        (淫而獲禍獲福者亦半,人事只是個當然。)
        (善者獲福,吾非為福而修善;淫者獲禍,吾非為禍而改淫。)
        (善獲禍而淫獲福,吾 寧善而處禍,不肯淫而要福。)
        (是故君子論天道不言禍福,論人事不言利害。)
        (自吾性分當為之外,皆不庸心,其言禍福利害,為世教發也。)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來有無所畏而不亡者也。)
        (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
        (百官畏君,群吏畏長吏,百姓畏上,君子畏公議,小人畏刑,子弟畏父兄,卑
        (幼畏家長。)
        (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
        (非生知,安行之?聖人未有無所畏而能成其德者也。)
        (物忌全盛,事忌全美,人忌全名。)
        (是故天地有欠缺之體,聖賢無快足之心。)
        (而況瑣屑群氓,不安淺薄之分,而欲滿其難厭之欲,豈不安哉?是以君子見益
        (而思損,持滿而思溢,不敢恣無涯之望。)
        (靜定後看自家是甚麼一個人。)
        (少年大病,第一怕是氣高。)
        (餘參政東藩日,與年友張督糧臨碧在座。)
    古 人:(餘以朱判封筆濃字大,臨碧曰)可惜!可惜!
    孟 子:(餘擎筆舉手曰)年兄此一念,天下受其福矣。判筆一字所費絲毫硃耳,積日積
        歲,省費不知幾萬倍。克用硃之心,萬事皆然。天下各衙門積日積歲省費又不知
        幾萬倍。且心不侈然自放,足以養德;財不侈然浪費,足以養福。不但天物不宜
        暴殄,民膏不宜慢棄而已。夫事有重於費者,過費不為奢;省有不廢事者,過省
        不為吝。
        (餘在撫院日,不儉於紙,而戒示吏書片紙皆使有用。)
        (比見富貴家子弟,用財貨如泥沙,長馀之惠既不及人,有用之物皆棄於地,胸
        (中無不忍一念,口中無可惜兩字。)
    孟 子:(人或勸之,則曰)所值幾何?
        (餘嘗號為溝壑之鬼,而彼方侈然自以為大手段,不小家勢。)
        (痛哉!)
        (兒曹志之。)
        (言語不到千該萬該,再休開口。)
        (今人苦不肯謙,只要拿得架子定,以為存體。)
        (夫子告子張從政,以無小大、無眾寡、無敢慢為不驕,而周公為相,吐握下白
        (屋甚者。)
        (父師有道之君,子不知損了甚體?若名分所在,自是貶損不得。)
        (過寬殺人,過美殺身。)
        (是以君子不縱民情以全之也,不盈己欲以生之也。)
        (閨門之事可傳,而後知君子之家法矣;近習之人起敬,而後知君子之身法矣。
        ()
        (其作用處只是無不敬。)
        (宋儒紛紛聚訟語且莫理會,只理會自家何等簡逕。)
        (各自責,則天清地寧;各相責,則天翻地覆。)
        (不逐物是大雄力量,學者第一工夫全在這裡做。)
        (手容恭,足容重,頭容直,口容止,坐如屍,立如齋,儼若思,目無狂視,耳
        (無傾聽,此外景也。)
        (外景是整齊嚴肅,內景是齋莊中正,未有不整齊嚴肅而能齋莊中正者。)
        (故撿束五宮百體,只為收攝此心。)
        (此心若從容和順於禮法之中,則曲肱指掌、浴沂行歌、吟風弄月、隨柳傍花,
        (何適不可?所謂登彼岸無所事筏也。)
        (天地位,萬物育,幾千年有一會,幾百年有一會,幾十年有一會。)
        (故天地之中和甚難。)
        (敬對肆而言。)
        (敬是一步一步收斂向內,收斂至無內處,發出來自然暢四肢,發事業,瀰漫六
        (合;肆是一步一步放縱外面去,肆之流禍不言可知。)
        (所以千古聖人只一敬字為允執的關捩子。)
        (堯欽明允恭,舜溫恭允塞,禹之安汝止,湯之聖敬日躋,文之朗恭,武之敬勝
        (,孔於之恭而安。)
        (講學家不講這個,不知怎麼做工夫。)
        (竊歎近來世道,在上者積寬成柔,積柔成怯,積怯成畏,積畏成廢;在下者積
        (慢成驕,積驕成怨,積怨成橫,積橫成敢。)
        (吾不知此時治體當如何反也。)
        (體面二字,法度之賊也。)
        (體面重,法度輕;法度弛,紀綱壞。)
        (昔也病在法度,今也病在紀綱。)
        (名分者,紀綱之大物也。)
        (今也在朝小臣藐大臣,在邊軍士輕主帥,在家子婦蔑父母,在學校弟子慢師,
        (後進凌先進,在鄉里卑幼軋尊長。)
        (惟貪肆是恣,不知禮法為何物,漸不可長。)
        (今已長矣,極之必亂必亡,勢已重矣,反已難矣。)
        (無識者猶然,甚之,奈何?)
        (禍福者,天司之;榮辱者,君司之;毀譽者,人司之;善惡者,我司之。)
        (我只理會我司,別個都莫照管。)
        (吾人終日最不可悠悠蕩蕩作空軀殼。)
        (業有不得不廢時,至於德,則自有知以至無知時,不可一息斷進修之功也。)
        (清無事澄,濁降則自清;禮無事復,己克則自復。)
        (去了病,便是好人;去了雲,便是晴天。)
        (七尺之軀,戴天覆地,抵死不屈於人,乃自落草,以至蓋棺降志辱身、奉承物
        (欲,不啻奴隸,到那魂升於天之上,見那維皇上帝有何顏面?愧死!愧死!)
        (受不得誣謗,只是無識度。)
        (除是當罪臨刑,不得含冤而死,須是辯明。)
        (若污蔑名行,閒言長語,愈辨則愈加,徒自憤懑耳。)
        (不若付之忘言,久則明也。)
        (得不明也,得自有天在耳。)
        (作一節之士也要成章,不成章便是苗而不秀。)
        (不患無人所共知之顯名,而患有人所不知之隱惡。)
        (顯明雖著遠邇,而隱惡獲罪神明。)
        (省躬者懼之。)
        (蹈邪僻,則肆志抗額略無所顧忌;由義禮,則羞頭愧面若無以自容。)
        (此愚不肖之恒態,而士君子之大恥也。)
        (物欲生於氣質。)
        (要得富貴福澤,天主張,由不得我;要做賢人君子,我主張,由不得天。)
        (為惡再沒個勉強底,為善再沒個自然底。)
        (學者勘破此念頭,寧不愧奮?)
        (不為三氏奴婢,便是兩間翁主。)
        (三氏者何?一曰氣質氏,生來氣稟在身,舉動皆其作使,如勇者多暴戾,懦者
        (多退怯是已。)
        (二曰習俗氏,世態即成,賢者不能自免,只得與世浮沉,與世依違,明知之而
        (不能獨立。)
        (三曰物欲氏,滿世皆可殢之物,每日皆殉欲之事,沉痼流連,至死不能跳脫。
        ()
        (魁然七尺之軀,奔走三家之門,不在此則在彼。)
        (降志辱身,心安意肯,迷戀不能自知,即知亦不愧憤,大丈夫立身天地之間,
        (與兩儀參,為萬物靈,不能挺身自豎而倚門傍戶於三家,轟轟烈烈,以富貴利
        (達自雄,亦可憐矣。)
        (予即非忠藏義獲,亦豪奴悍婢也,咆哮躑躅,不能解粘去縛,安得挺然脫然獨
        (自當家為兩間一主人翁乎!可嘆可恨。)
        (自家作人,自家十分曉底,乃虛美薰心,而喜動顏色,是為自欺。)
        (別人作人,自家十分曉底,乃明知其惡,而譽侈口頰,是謂欺人。)
        (二者皆可恥也。)
        (知覺二字,奚翹天淵。)
        (致了知才覺,覺了才算知,不覺算不得知。)
        (而今說瘡痛,人人都知,惟病瘡者謂之覺。)
        (今人為善去惡不成,只是不覺,覺後便由不得不為善不去惡。)
        (順其自然,只有一毫矯強,便不是;得其本有,只有一毫增益,便不是。)
        (度之於長短也,權之於輕重也,不爽毫髮,也要個掌尺提秤底。)
        (四端自有分量,擴充到盡處,只滿得原來分量,再增不得些子。)
        (見義不為,立志無恒,只是腎氣不足。)
        (過也,人皆見之,乃見君子。)
        (今人無過可見,豈能賢於君子哉?緣只在文飾彌縫上做工夫,費盡了無限巧回
        (護,成就了一個真小人。)
        (自家身子,原是自己心去害他,取禍招尤,陷於危敗,更不幹別個事。)
        (六經四書,君子之律令。)
        (小人犯法,原不曾讀法律。)
        (士君子讀聖賢書而一一犯之,是又在小人下矣。)
        (慎言動於妻子僕隸之間,檢身心於食息起居之際,這工夫便密了。)
        (休諉罪於氣化,一切責之人事;休過望於世間,一切求之我身。)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長進。)
        (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過多,更有長進。)
        (理會得義命兩字,自然不肯做低人。)
        (稠眾中一言一動,大家環向而視之,口雖不言,而是非之公自在。)
        (果善也,大家同萌愛敬之念;果不善也,大家同萌厭惡之念,雖小言動,不可
        (不謹。)
    古 人:(或問)傲為凶德,則謙為吉德矣?
    孟 子:謙真是吉,然謙不中禮,所損亦多。
        (在上者為非禮之謙,則亂名份、紊紀網,久之法令不行。)
        (在下者為非禮之謙,則取賤辱、喪氣節,久之廉恥掃地。)
    孟 子:(君子接人未嘗不謹飭,持身未嘗不正大,有子曰)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孔 子:恭而無禮則勞。
    孟 子:巧言令色足恭,某亦恥之。
    孔 子:(曾子曰)脅肩諂笑,病於夏畦。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何嘗貴傲哉?而其羞卑佞也又如此,可為立身
        (行己者之法戒。)
        (凡處人不係確然之名分,便小有謙下不妨。)
        (得為而為之,雖無暫辱,必有後憂。)
        (即不論利害論道理,亦云居上不驕民,可近不可下。)
        (只人情世故熟了,甚麼大官做不到?只天理人心合了,甚麼好事做不成?)
        (士君子常自點檢,晝思夜想,不得一時閑,郤思想個甚事?果為天下國家乎?
        (抑為身家妻子乎?飛禽走獸,東鶩西奔,爭食奪巢;販夫豎子,朝出暮歸,風
        (餐水宿,他自食其力,原為溫飽,又不曾受人付托,享人供奉,有何不可?士
        (君子高官重祿,上藉之以名份,下奉之以尊榮,為汝乎?不為汝乎?乃資權勢
        (而營鳥哭巿井之圖,細思真是愧死。)
        (古者鄉有縉紳,家邦受其庇蔭,士民視為準繩。)
        (今也鄉有縉紳,增家邦陵奪勞費之憂,開土民奢靡浮薄之俗。)
        (然則鄉有縉紳,鄉之殃也,風教之蠹也。)
        (吾黨可自愧自恨矣。)
        (俗氣入膏肓,扁鵲不能治。)
        (為人胸中無分毫道理,而庸調卑職、虛文濫套認之極真,而執之甚定,是人也
        (,將欲救葯,知不可入。)
        (吾黨戒之。)
        (士大夫居鄉,無論大有裨益,只不違禁出息,倚勢侵陵,受賄囑托,討佔夫役
        (,無此四惡,也還算一分人。)
    孔 子:(或曰)家計蕭條,安得不治生?
    孟 子:治生有道,如此而後治生,無勢可藉者死乎?
    孔 子:(或曰)親族有事,安得不伸理?
    孟 子:官自有法,有訟必藉請謁,無力可通者死乎?
        (士大夫無窮餓而死之理,安用寡廉喪恥若是。)
        (學者視人欲如寇仇,不患無攻治之力,只緣一向姑息他如驕子,所以養成猖獗
        (之勢,無可奈何,故曰識不早,力不易也。)
        (制人欲在初發時,極易剿捕,到那橫流時,須要奮萬夫莫當之勇,才得濟事。
        ()
        (宇宙內事,皆備此身,即一種未完,一毫未盡,便是一分破綻;天地間生,莫
        (非吾體,即一夫不獲,一物失所,便是一處瘡痍。)
        (克一分、百分、千萬分,克得盡時,才見有生真我;退一步、百步、千萬步,
        (退到極處,不愁無處安身。)
        (事到放得心下,還慎一慎何妨?言於來向口邊,再思一步更好。)
        (萬般好事說為,終日不為;百種貪心要足,何時是足?)
        (回著頭看,年年有過差;放開腳行,日日見長進。)
        (難消客氣衰猶壯,不盡塵心老尚童。)
        (但持鐵石同堅志,即有金鋼不壞身。)
        (問學)
        (學必相講而後明,講必相宜而後盡。)
        (孔門師友不厭窮問極言,不相然諾承順,所謂審問明辨也。)
        (故當其時,道學大明,如撥雲披霧,白日青天,無纖毫障蔽。)
        (講學須要如此,無堅自是之心,惡人相直也。)
        (熟思審處,此四字德業之首務;銳意極力,此四字德業之要務;有漸無已,此
        (四字德業之成務;深憂過計,此四字德業之終務。)
        (靜是個見道的妙訣,只在靜處潛觀,六合中動的機括都解破。)
        (若見了,還有個妙訣以守之,只是一,一是大根本,運這一卻要因的通變。)
        (學者只該說下學,更不消說上達。)
        (其未達也,空勞你說;其既達也,不須你說。)
        (故一貫惟參、賜可與,又到可語地位)
        (才語又一個直語之,二個啟語之,便見孔子誨人妙處。)
        (讀書人最怕誦底是古人語,做底是自家人。)
        (這等讀書雖閉戶十年,破卷五車,成甚麼用!)
        (能辨真假是一種大學問。)
        (世之所抵死奔走者,皆假也。)
        (萬古惟有真之一字磨滅不了,蓋藏不了。)
        (此鬼神之所把握,風雷之所呵護;天地無此不能發育,聖人無此不能參贊;朽
        (腐得此可為神奇,鳥獸得此可為精怪。)
        (道也者,道此也;學也者,學此也。)
    孔 子:(或問)孔子素位而行,非政不謀,而儒者著書立言,便談帝王之略,何也?
        (曰:古者十五而入大學,修齊治平此時便要理會。)
        (故陋巷而問為邦,布衣而許南面。)
        (由、求之志富強,孔子之志三代,孟子樂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何曾便到
        (手,但所志不得不然。)
    孔 子:(所謂)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要知以個甚麼;苟有用我者,執此以往,要知此是甚麼;大人之事備矣,要知
        (備個甚麼。)
        (若是平日如醉夢〔全〕不講求,到手如癡呆胡亂了事。)
        (如此作人,只是一塊頑肉,成甚學者。)
        (即有聰明材辨之士,不過學眼前見識,作口頭話說,妝點支吾亦足塞責。)
        (如此作人,只是一場傀儡,有甚實用。)
        (修業盡職之人,到手未嘗不學,待汝學成,而事先受其敝,民已受其病,尋又
        (遷官矣。)
        (譬之饑始種粟,寒始紡綿,怎得奏功?此凡事所以貴豫也。)
        (不由心上做出,此是噴葉學問;不在獨中慎超,此是洗面工夫,成得甚事。)
        (堯、舜事功,孔、孟學術:此八字是君子終身急務。)
    孔 子:(或問)堯、舜事功,孔、孟學術,何處下手?
    孟 子: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此是孔、孟學術;使天下萬物各得其所,此是堯、舜事功。
        總來是一個念頭。
        (上吐下瀉之疾,雖日進飲食,無補於憔悴;入耳出口之學,雖日事講究,無益
        (於身心。)
        (天地萬物只是個漸,理氣原是如此,雖欲不漸不得。)
        (而世儒好講一頓字,便是無根學問。)
        (只人人去了我心,便是天清地寧世界。)
        (塞乎天地之間,盡是浩然了。)
        (愚謂根荄須栽入九地之下,枝梢須插入九天之上,橫拓須透過八荒之外,才是
        (個圓滿工夫,無量學問。)
        (我信得過我,人未必信得過我,故君子避嫌。)
        (若以正大光明之心如青天白日,又以至誠惻怛之意如火熱水寒,何嫌之可避。
        ()
        (故君子學問第一要體信,只信了,天下無些子事。)
        (要體認,不須讀盡古今書,只一部《千字文》,終身受用不盡。)
        (要不體認,即三墳以來卷卷精熟,也只是個博學之士,資談口、侈文筆、長盛
        (氣、助驕心耳。)
        (故君子貴體認。)
        (悟者,吾心也。)
        (能見吾心,便是真悟。)
        (明理省事,此四字學者之要務。)
        (今人不如古人,只是無學無識。)
        (學識須從三代以上來,才正大,才中平。)
        (今只將秦漢以來見識抵死與人爭是非,已自可笑,況將眼前聞見、自己聰明,
        (翹然不肯下人,尤可笑也。)
        (學者大病痛,只是器度小。)
        (識見議論,最怕小家子勢。)
        (默契之妙,越過六經千聖,直與天地談,又不須與天交一語,只對越仰觀,兩
        (心一個耳。)
        (學者只是氣盈,便不長進。)
        (含六合如一粒,覓之不見;吐一粒於六合,出之不窮,可謂大人矣。)
        (而自處如庸人,初不自表異;退讓如空夫,初不自滿足,抵掌攘臂而視世無人
        (,謂之以善服人則可。)
        (心術、學術、政術,此三者不可不辨也。)
        (心術要辨個誠偽,學術要辨個邪正,政術要辨個王伯。)
        (總是心術誠了,別個再不差。)
        (聖門學問心訣,只是不做賊就好。)
        (或問之。)
    孟 子:(曰)做賊是個自欺心,自利心,學者於此二心,一毫擺脫不盡,與做賊何異?
        (脫盡氣習二字,便是英雄。)
        (理以心得為精,故當沉潛。)
        (不然,耳邊口頭也。)
        (事以典故為據,故當博洽。)
        (不然,臆說杜撰也。)
        (天是我底天,物是我底物。)
        (至誠所通,無不感格,而乃與之扞隔抵牾,只是自修之功未至。)
        (自修到格天動物處,方是學問,方是工夫。)
        (未至於此者,自愧自責不暇,豈可又萌出個怨尤底意思?)
        (世間事無巨細,都有古人留下底法程。)
        (才行一事,便思古人處這般事如何?才處一人,便思古人處這般人如何?至於
        (起居、言動、語默,無不如此,久則古人與稽,而動與道合矣。)
    孟 子:(其要在存心,其工夫又只在誦詩讀書時便想曰)此可以為我某事之法,可以藥
        我某事之病。
        (如此則臨事時觸之即應,不待思索矣。)
        (扶持資質,全在學問,任是天資近聖,少此二字不得。)
        (三代而下無全才,都是負了在天的,欠了在我的,縱做出掀天揭地事業來,仔
        (細看他,多少病痛!)
        (勸學者歆之以名利,勸善者歆之以福樣。)
        (哀哉!)
        (道理書盡讀,事務書多讀,文章書少讀,閒雜書休讀,邪妄書焚之可也。)
        (君子知其可知,不知其不可知。)
        (不知其可知則愚,知其不可知則鑿。)
    孟 子:(餘有責善之友,既別兩月矣,見而問之曰)近不聞僕有過?
    友 人:子無過。
    孟 子:(餘曰)此吾之大過也。有過之過小,無過之過大,何者?拒諫自矜而人不敢言
        ,飾非掩惡而人不能知,過有大於此者乎?使餘即聖人也,則可。餘非聖人,而
        人謂無過,餘其大過哉!
        (工夫全在冷清時,力量全在濃豔時。)
        (萬仞崚嶒而呼人以登,登者必少。)
        (故聖人之道平,賢者之道峻。)
        (穴隙迫窄而招人以入,入者必少。)
        (故聖人之道博,賢者之道狹。)
        (以是非決行止,而以利害生悔心,見道不明甚矣。)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自堯、舜以至於途之人,必有所以汲汲皇皇者,而後其德
        (進,其業成。)
        (故曰:雞鳴而起,舜、跖之徒皆有所孳孳也。)
        (無所用心,孔子憂之曰)
    孔 子:不有博奕者乎?
        (懼無所孳孳者,不舜則跖也。)
        (今之君子縱無所用心,而不至於為跖,然飽食終日,惰慢彌年,既不作山林散
        (客,又不問廟堂急務,如醉如癡,以了日月。)
        (《易》所謂「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果是之謂乎?如是而自附於清品高
        (賢,吾不信也。)
        (孟子論歷聖道統心傳,不出憂勤惕勵四字。)
    孟 子:(其最親切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此四語不獨作相,士、農、工、商皆可作座右銘也。)
        (怠惰時看工夫,脫略時看點檢,喜怒時看涵養,患難時看力量。)
        (今之為舉子文者,遇為學題目,每以知行作比。)
        (試思知個甚麼?行個甚麼?遇為政題目,每以教養作比。)
        (試問做官養了那個?教了那個?若資口舌浮談,以自致其身,以要國家寵利,
        (此與誆騙何異?吾輩宜惕然省矣。)
        (聖人以見義不為屬無勇,世儒以知而不行屬無知。)
        (聖人體道有三達德,曰:智、仁、勇。)
        (世儒曰知行。)
        (只是一個不知,誰說得是?愚謂自道統初開,工夫就是兩項,曰惟精察之也,
        ( 曰惟一守之也。)
        (千聖授受,惟此一道。)
        (蓋不精則為孟浪之守,不一則為想象之知。)
        (曰思,曰學,曰致知,曰力行,曰至明,曰至健,曰問察,曰用中,曰擇乎中
        (庸、服膺勿失,曰非知之艱、惟行之艱,曰非苟知之、亦允蹈之,曰知及之、
        (仁守之,曰不明乎善、不誠乎身。)
        (自德性中來,生死不變;自識見中來,則有時而變矣。)
        (故君子以識見養德性。)
        (德性堅定則可生可死。)
        (昏弱二字是立身大業障,去此二字不得,做不出一分好人。)
        (學問之功,生知聖人亦不敢廢。)
        (不從學問中來,任從有掀天揭地事業,都是氣質作用。)
        (氣象豈不炫赫可觀,一入聖賢秤尺,坐定不妥貼。)
        (學問之要如何?隨事用中而矣。)
        (學者,窮經博古,涉事籌今,只見日之不足,惟恐一登薦舉,不能有所建樹。
        ()
        (仕者,修政立事,淑世安民,只見日之不足,惟恐一旦升遷,不獲竟其施為。
        ()
        (此是確實心腸,真正學問,為學為政之得真味也。)
        (進德修業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義精仁熟在晚年。)
        (若五十以前德性不能堅定,五十以後愈懶散,愈昏弱,再休說那中興之力矣。
        ()
        (世間無一件可驕人之事。)
        (才藝不足驕人,德行是我性分事,不到堯、舜、周、孔,便是欠缺,欠缺便自
        (可恥,如何驕得人?)
        (有希天之學,有達天之學,有合天之學,有為天之學。)
        (聖學下手處,是無不敬;住腳處,是恭而安。)
        (小家學問不可以語廣大,圂障學問不可以語易簡。)
        (天下至精之理,至難之事,若以潛玩沉思求之,無厭無躁,雖中人以下,未有
        (不得者。)
        (為學第一工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
        (學者萬病,只個靜字治得。)
        (學問以澄心為大根本,以慎口為大節目。)
        (讀書能使人寡過,不獨明理。)
        (此心日與道俱,邪念自不得乘之。)
        (無所為而為,這五字是聖學根源。)
        (學者入門念頭就要在這上做。)
        (今人說話第二三句便落在有所為上來,只為毀譽利害心脫不去,開口便是如此
        (。)
        (已所獨知,盡是方便;人所不見,盡得自由。)
        (君子必兢兢然細行,必謹小物不遺者,懼工夫之間斷也,懼善念之停息也,懼
        (私欲之乘間也,懼自欺之萌櫱也,懼一事苟而其徐皆苟也,懼閒居忽而大庭亦
        (忽也。)
        (故廣眾者,幽獨之證佐;言動者,意念之枝葉。)
        (意中過,獨處疏,而十目十手能指視之者,枝葉、證佐上得之也。)
        (君子奈何其慢獨?不然,苟且於人不見之時,而矜持於視爾友之際,豈得自然
        (?豈能周悉?徒爾勞心,而慎獨君子己見其肺肝矣。)
        (古之學者在心上做工夫,故發之外面者為盛德之符;今之學者在外面做工夫,
        (故反之於心則為實德之病。)
        (事事有實際,言言有妙境,物物有至理,人人有處法,所貴乎學者,學此而已
        (。)
        (無地而不學,無時而不學,無念而不學,不會其全、不詣其極不止,此之謂學
        (者。)
        (今之學者果如是乎?)
        (留心於浩瀚博雜之書,役志於靡麗刻削之辭,耽心於鑿真亂俗之技,爭勝於煩
        (勞苛瑣之儀,可哀矣!而醉夢者又貿貿昏昏,若癡若病,華衣甘食而一無所用
        (心,不尤可哀哉?是故學者貴好學,尤貴知學。)
        (天地萬物,其情無一毫不與吾身相干涉,其理無一毫不與吾身相發明。)
        (凡字不見經傳,語不根義理,君子不出諸口。)
        (古之君子病其無能也,學之;今之君子恥其無能也,諱之。)
        (無才無學,士之羞也;有才有學,士之憂也。)
        (夫才學非有之為難,降伏之難。)
        (君子貴才學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以濟世也,非以誇人也。)
        (故才學如劍,當可試之時一試,不則藏諸室,無以衒弄,不然,鮮不為身禍者
        (。)
        (自古十人而十,百人而百,無一倖免,可不憂哉?)
        (人生氣質都有個好處,都有個不好處、學問之道無他,只是培養那自家好處,
        (救正那自家不好處便了。)
        (道學不行,只為自家根腳站立不住。)
        (或倡而不和,則勢孤;或守而眾撓,則志惑,或為而不成,則氣沮;或奪於風
        (俗,則念雜。)
        (要挺身自拔,須是有萬夫莫當之勇,死而後已之心。)
        (不然,終日三五聚談,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役一己之聰明,雖聖人不能智;用天下之耳目,雖眾人不能愚。)
        (涵養不定底,自初生至蓋棺時凡幾變?即知識已到,尚保不定畢竟作何種人,
        (所以學者要德性堅定。)
        (到堅定時,隨常變、窮達、生死只一般;即有難料理處,亦自無難。)
        (若乎日不)
        (遇事時,盡算好人,一遇個小小題目,便考出本態,假遇著難者、大者,知成
        (個甚麼人?所以古人不可輕易笑,恐我當此未便在渠上也。)
        (屋漏之地可服鬼神,室家之中不厭妻子,然後謂之真學、真養。)
        (勉強於大庭廣眾之中,幸一時一事不露本象,遂稱之曰賢人,君子恐未必然。
        ()
        (這一口呼吸去,萬古再無復返之理。)
        (呼吸暗積,不覺白頭,靜觀君子所以撫髀而愛時也。)
        (然而愛時不同,富貴之士歎榮顯之未極,功名之士歎事業之末成,放達之士恣
        (情於酒以樂馀年,貪鄙之士苦心于家以遺後嗣。)
        (然猶可取者,功名之士耳。)
        (彼三人者,何貴於愛時哉?惟知道君子憂年數之日促,歎義理之無窮,天生此
        (身無以稱塞,誠恐性分有缺,不能全歸,錯過一生也。)
        (此之謂真愛時。)
        (所謂此日不再得,此日足可惜者,皆救火追亡之念,踐形盡性之心也。)
        (嗚呼!不患無時,而患奔時。)
        (苟不棄時,而此心快足,雖夕死何恨?不然,即百歲,幸生也。)
        (身不修而惴惴焉,毀譽之是恤;學不進而汲汲焉,榮辱之是憂,此學者之通病
        (也。)
        (冰見烈火,吾知其易易也,然而以熾炭鑠堅冰,必舒徐而後盡;盡為寒水,又
        (必待舒徐而後溫;溫為沸湯,又必待舒徐而後竭。)
        (夫學豈有速化之理哉?是故善學者無躁心,有事勿忘從容以俟之而巳。)
        (學問大要,須把天道、人情、物理、世故識得透徹,卻以胸中獨得中正底道理
        (消息之。)
        (與人為善,真是好念頭。)
        (不知心無理路者,淡而不覺;道不相同者,拂而不入。)
        (強聒雜施,吾儒之戒也。)
        (孔子啟憤發、悱復、三隅,中人以下不語上,豈是倦於誨人?謂兩無益耳。)
        (故大聲不煩奏,至教不苟傳。)
        (羅百家者,多浩瀚之詞;工一家者,有獨詣之語。)
        (學者欲以有限之目力,而欲竟其律涯;以鹵莽之心思,而欲探其蘊奧,豈不難
        (哉?故學貴有擇。)
        (講學人不必另尋題目,只將四書六經發明得聖賢之道精盡有心得。)
        (此心默契千古,便是真正學問。)
        (善學者如鬧市求前,摩肩重足得一步便緊一步。)
        (有志之士要百行兼修,萬善俱足。)
        (若只作一種人,硜硜自守,沾沾自多,這便不長進。)
        (《大學》一部書,統於明德兩字;《中庸》一部書,統於修道兩字。)
        (學識一分不到,便有一分遮障。)
        (譬之掘河分隔,一界土不通,便是一段流不去,須是衝開,要一點礙不得。)
        (涵養一分不到,便有一分氣質。)
        (譬之燒炭成熟,一分木未透,便是一分煙不止,須待灼透,要一點煙也不得。
        ()
        (除了中字,再沒道理;除了敬字,再投學問。)
        (心得之學,難與口耳者道;口耳之學,到心得者前,如權度之於輕重短長,一
        (毫掩護不得。)
        (學者只能使心平氣和,便有幾分工夫。)
        (心乎氣和人遇事卻執持擔當,毅然不撓,便有幾分人品。)
        (學莫大於明分。)
        (進德要知是性分,修業要知是職分,所遇之窮通,要知是定分。)
        (一率作,則覺有意味,日濃日豔,雖難事,不至成功不休;一間斷,則漸覺疏
        (離,日畏日怯,雖易事,再使繼續甚難。)
        (是以聖學在無息,聖心曰不已。)
        (一息一已,難接難起,此學者之大懼也。)
        (餘平生德業無成,正坐此病。)
    《詩》:(《詩》)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
        (吾黨日宜三復之。)
        (堯、舜、禹、湯、文、武全從「不自滿假」四字做出,至於孔子,平生謙退沖
        (虛,引過自責,只看著世間有無窮之道理,自家有未盡之分量。)
        (聖人之心蓋如此。)
        (孟子自任太勇,自視太高,而孜孜向學,自歉之意,似不見有宋儒口中談
        (論都是道理,身所持循亦不著世俗,豈不聖賢路上人哉?但人非堯、舜,誰無
        (氣質?稍偏,造詣未至,識見未融,體驗未到,物欲未忘底過失,只是自家平
        (生之所不足者,再不肯口中說出,以自勉自責,亦不肯向別人招認,以求相勸
        (相規。)
        (所以自孟子以來,學問都似登壇說法,直下承當,終日說短道長,談天論性,
        (看著自家便是聖人,更無分毫可增益處。)
        (只這見識,便與聖人作用已自不同,如何到得聖人地位?)
        (性躁急人,常令之理紛解結;性遲緩人,常令之逐獵追奔。)
        (推此類,則氣質之性無不漸反。)
        (恒言平穩二宇極可玩。)
        (蓋天下之事,惟平則穩,行險亦有得的,終是不穩。)
        (故君子居易。)
        (二分寒暑之中也,晝夜分停,多不過七、八日;二至寒暑之偏也,晝夜偏長,
        (每每二十三日。)
        (始知中道難持,偏氣易勝,天且然也。)
        (故堯舜毅然曰允執,蓋以人事勝耳。)
        (裡面五分,外面只發得五分,多一釐不得;裡面十分,外面自發得十分,少一
        (釐不得。)
        (誠之不可掩如此,夫故曰不誠無物。)
        (休躡著人家腳跟走,此是自得學問。)
        (正門學脈切近精實,旁門學脈奇特玄遠;正門工夫戒慎恐懼,旁門工夫曠大逍
        (遙;正門宗指漸次,旁門宗指逕頓;正門造詣俟其自然,旁門造詣矯揉造作。
        ()
    孟 子:(或問)仁、義、禮、智發而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便是天則否?
    《詩》:聖人發出來便是天則,眾人發出來都落氣質,不免有太過不及之病。只如好生一
        念,豈非惻隱?至以面為犧牲,便非天則。
        (學問博識強記易,會通解悟難。)
        (會通到天地萬物,解悟到幽明古今無間為尤難。)
        (強恕是最拙底學問,三近人皆可行,下此無工夫矣。)
        (王心齋每以樂為學,此等學問是不會苦的甜瓜。)
        (入門就學樂,其樂也,逍遙自在耳,不自深造真積、憂勤惕勵中得來。)
        (孔子之樂以忘憂,由於發憤忘食;顏子之不改其樂,由於博約克復。)
        (其樂也,優游自得,無意於歡欣,而自不擾,無心於曠達,而自不悶。)
        (若覺有可樂,還是乍得心;著意學樂,便是助長心,幾何而不為猖狂自恣也乎
        (?)
        (餘講學只主六字,曰天地萬物一體。)
    《詩》:(或曰)公亦另立門戶耶?
    孟 子:否。只是孔門一個仁字。
        (無慎獨工夫,不是真學問;無大庭效驗,不是真慎獨。)
        (終日嘵嘵,只是口頭禪耳。)
        (體認要嘗出悅心真味工夫,更要進到百尺竿頭始為真儒。)
    孟 子:(向與二三子暑月飲池上,因指水中蓮房以談學問曰)山中人不識蓮,於藥鋪買
        得乾蓮肉,食之稱美。後入市買得久摘鮮蓮,食之更稱美也。
    《詩》:(餘歎曰)渠食池上新摘,美當何如?一摘出池,真味猶漓,若臥蓮舟挽碧筒就
        房而裂食之,美更何如?今之體認皆食乾蓮肉者也。又如這樹上胡桃,連皮吞之
        ,不可謂之不吃,不知此果須去厚肉皮,不則麻口;再去硬骨皮,不則損牙;再
        去瓤上粗皮,不則澀舌;再去薄皮內萌皮,不則欠細膩。如是而漬以蜜,煎以糖
        ,始為盡美。今之工夫,皆囫圇吞胡桃者也。如此體認,始為精義入神;如此工
        夫,始為義精仁熟。
        (上達無一頓底。)
        (一事有一事之上達,如灑掃應對,食息起居,皆有精義入神處。)
        (一步有一步上達,到有恒處達君子,到君子處達聖人,到湯、武聖人達堯、舜
        (。)
        (堯、舜自視亦有上達,自歎不如無懷葛天之世矣。)
        (學者不長進,病根只在護短。)
        (聞一善言,不知不肯問;理有所疑,對人不肯問,恐人笑己之不知也。)
        (孔文子不恥下問,今也恥上問;顏子以能問不能,今也以不能問能。)
        (若怕人笑,比德山捧臨濟喝法壇對眾如何承受?這般護短,到底成個人笑之人
        (。)
        (一笑之恥,而終身之笑顧不恥乎?兒曹戒之。)
        (學問之道,便是正也,怕雜。)
        (不一則不真,不真則不精。)
        (入萬景之山,處處堪游,我原要到一處,只休亂了腳;入萬花之谷,朵朵堪觀
        (,我原要折一枝,只休花了眼。)
        (日落趕城門,遲一腳便關了,何處止宿?故學貴及時。)
        (懸崖抱孤樹,鬆一手便脫了,何處落身?故學貴著力。)
        (故傷悲於老大,要追時除是再生;既失於將得,要仍前除是從頭。)
    孟 子:(學問要訣只有八個字)涵養德性,變化氣質。
        (守住這個,再莫問迷津問渡。)
        (點檢將來,無愧心,無悔言,無恥行,胸中何等快樂!只苦不能,所以君子有
        (終身之憂。)
        (常見王心齋「學樂歌」,心頗疑之,樂是自然養盛所致,如何學得。)
        (除不了「我」,算不得學問。)
        (學問二字原自外面得來。)
        (蓋學問之理,雖全於吾心,而學問之事,則皆古今名物,人人而學,事事而問
        (,攢零合整,融化貫串,然後此心與道方浹洽暢快。)
        (若怠於考古,恥於問人,聰明只自己出,不知怎麼叫做學者。)
        (聖人千言萬語,經史千帙萬卷,都是教人學好,禁人為非。)
        (若以先哲為依歸,前言為律令,即一二語受用不盡。)
        (若依舊作世上人,或更污下,即將蒼頡以來書讀盡,也只是個沒學問底人。)
        (萬金之賈,貨雖不售不憂;販夫閉門數曰,則愁苦不任矣。)
        (凡不見知而慍,不見是而悶,皆中淺狹而養不厚者也。)
        (善人無邪夢,夢是心上有底。)
        (男不夢生子,女不夢娶妻,念不及也。)
        (只到夢境,都是道理上做。)
        (這便是許大工夫,許大造詣。)
        (天下難降伏、難管攝底,古今人都做得來,不謂難事。)
        (惟有降伏管攝自家難,聖賢做工夫只在這裏。)
    孟 子:(吾友楊道淵常自嘆恨,以為學者讀書,當失意時便奮發)到家郤要如何?
    孟 子:(及奮發數日,或倦怠,或應酬,則曰)且歇下一時,明日再做。
        (且、卻二字循環過了一生。)
        (予深味其言。)
        (士君子進德修業皆為且、卻二字所牽縛,白首竟成浩嘆。)
        (果能一旦奮發有為,鼓舞不倦,除卻進德是斃而後已工夫,其餘事業,不過五
        (年七年,無不成就之理。)
        (君子言見聞,不言不見聞;言有益,不言不益。)
        (對左右言,四顧無愧色;對朋友言,臨別無戒語,可謂光明矣,胸中何累之有
        (?)
        (學者常看得為我之念輕,則欲念自薄,仁心自達。)
        (是以為仁工夫曰「克己」,成仁地位曰「無我」。)
        (天下事皆不可溺,惟是好德欲仁不嫌於溺。)
        (把矜心要去得毫髮都盡,只有些須意念之萌,面上便帶著。)
        (聖賢志大心虛,只見得事事不如人,只見得人人皆可取,矜念安從生?此念不
        (忘,只一善便自足,淺中狹量之鄙夫耳。)
        (師無往而不在也,鄉國天下古人師善人也,三人行則師惡人矣。)
        (予師不止此也,鶴之父子,蟻之君臣,鴛鴦之夫婦,果然之朋友,鳥之孝,騶
        (虞之仁,雉之耿介,鳩之守拙,則觀禽哭而得吾師矣。)
        (松柏之孤直,蘭芷之清芳,萍藻之潔,桐之高秀,蓮之淄泥不染,菊之晚節愈
        (芳,梅之貞白,竹之內虛外直、圓通有節,則觀草木而得吾師矣。)
        (山之鎮重,川之委曲而直,石之堅貞,淵之涵蓄,土之渾厚,火之光明,金之
        (剛健,則觀五行而得吾師矣。)
        (鑒之明,衡之直,權之通變,量之有容,機之經綸,則觀雜物而得吾師矣。)
        (嗟夫!能自得師,則盈天地間皆師也。)
        (不然堯舜自堯舜,朱均自朱均耳。)
        (聖賢只在與人同欲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不欲人之加諸
        (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便是聖人。)
        (能近取譬,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便是賢者。)
        (專所欲於己,施所惡於人,便是小人。)
        (學者用情,只在此二字上體認,最為吃緊,充得盡時,六合都是個,有甚一己
        (。)
        (人情只是個好惡,立身要在端好惡,治人要在同好惡。)
        (故好惡異,夫妻、父子、兄弟皆寇仇;好惡同,四海、九夷、八蠻皆骨肉。)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有志者事竟成,那怕一生昏弱。
        ()
        (「內視之謂明,反聽之謂聰,自勝之謂強」,外求則失愈遠,空勞百倍精神。
        ()
    《詩》:(寄講學諸云)白日當天,又向蟻封尋爝火;黃金滿室,卻穿鶉結丐藜羹。
    孟 子:(歲首桃符)新德隨年進,昨非與歲除。
        (縱作神仙,到頭也要盡;莫言風水,何地不堪埋?)
        (應務)
        (閒暇時留心不成,倉卒時措手不得。)
        (胡亂支吾,任其成敗,或悔或不悔,事過後依然如昨世之人。)
        (如此者,百人而百也。)
        (凡事豫則立,此五字極當理會。)
        (道眼在是非上見,情眼在愛憎上見,物眼無別白,渾沌而已。)
        (實見得是時,便要斬釘截鐵,脫然爽潔,做成一件事,不可拖泥帶水,靠壁倚
        (牆。)
        (人定真足勝天。)
        (今人但委於天,而不知人事之未定耳。)
        (夫冬氣閉藏不能生物,而老圃能開冬花,結春實;物性蠢愚不解人事,而鳥師
        (能使雀奕棋,蛙教書,況於能為之人事而可委之天乎?)
        (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其人可責以善,又當自盡長善救失之道。)
        (無指摘其所忌,無盡數其所失,無對人,無峭直,無長言,無累言,犯此六戒
        (,雖忠告,非善道矣。)
        (其不見聽,我亦且有過焉,何以責人?)
        (餘行年五十,悟得五不爭之味。)
        (人問之。)
    孟 子:(曰)不與居積人爭富,不與進取人爭貴,不與矜飾人爭名,不與簡傲人爭禮,
        不與盛氣人爭是非。
        (眾人之所混同,賢者執之;賢者之所束縛,聖人融之。)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審勢擇人。)
        (專欲難成,眾怒難犯。)
        (此八字者,不獨妄動人宜慎,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
        (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後動有成,事可久。)
        (盤庚遷殷,武王伐紂,三令五申猶恐弗從。)
        (蓋恒情多暗於遠識,小人不便於己私;群起而壞之,雖有良法,胡成胡久?自
        (古皆然,故君子慎之。)
        (辨學術,談治理,直須窮到至處,讓人不得,所謂宗廟朝廷便便言者。)
        (蓋道理,古今之道理,政事,國家之政事,務須求是乃已。)
        (我兩人皆置之度外,非求伸我也,非求勝人也,何讓人之有?只是平心易氣,
        (為辨家第一法。)
        (才聲高色厲,便是沒涵養。)
        (五月繅絲,正為寒時用;八月績麻,正為暑時用;平日涵養,正為臨時用。)
        (若臨時不能駕御氣質、張主物欲,平日而曰「我涵養」,吾不信也。)
        (夫涵養工夫豈為涵養時用哉?故馬蹷而後求轡,不如操持之有常;輻拆而後為
        (輪,不如約束之有素。)
        (其備之也若迂,正為有時而用也。)
        (膚淺之見,偏執之說,傍經據傳也近一種道理,究竟到精處都是浮說陂辭。)
        (所以知言必須胸中有一副極准秤尺,又須在堂上,而後人始從。)
        (不然,窮年聚訟,其誰主持耶?)
        (纖芥眾人能見,置纖芥於百里外,非驪龍不能見,疑似賢人能辨,精義而至入
        (神,非聖人不解辨。)
        (夫以聖人之辨語賢人,且滋其感,況眾人乎?是故微言不入世人之耳。)
        (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
        (因之一字妙不可言。)
        (因利者無一錢之費,因害者無一力之勞,因情者無一念之拂,因言者無一語之
        (爭。)
    孟 子:(或曰)不幾於徇乎?
    《詩》:此轉入而徇我者也。
    孟 子:(或曰)不幾於術乎?
    《詩》:此因勢而利導者也。
        (故惟聖人善用因,智者善用因。)
        (處世常過厚無害,惟為公持法則不可。)
        (天下之物紆徐柔和者多長,迫切躁急者多短。)
        (故烈風驟雨無祟朝之威,暴漲狂瀾無三日之勢,催拍促調非百板之聲,疾策緊
        (銜非千里之轡。)
        (人生壽夭禍福無一不然,褊急者可以思矣。)
        (干天下事無以期限自寬。)
        (事有不測,時有不給,常有馀於期限之內,有多少受用處!)
        (將事而能弭,當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此之謂才;未事而知其
        (來,始事而要其終,定事而知其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
        (凡禍患,以安樂生,以憂勤免;以奢肆生,以謹約免;以觖望生,以知足免;
        (以多事生,以慎動免。)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撼大摧堅,要徐徐下手,久久見功,默默留意,攘臂極力,一犯手自家先敗。
        ()
        (昏暗難諭之識,優柔不斷之性,剛慎自是之心,皆不可與謀天下之事。)
        (智者一見即透,練者觸類而通,困者熟思而得。)
        (三者之所長,謀事之資也,奈之何其自用也?)
        (事必要其所終,慮必防其所至。)
        (若見眼前快意便了,此最無識,故事有當怒,而君子不怒;當喜,而君子不喜
        (;當為,而君子不為,當已,而君子不已者,眾人知其一,君子知其他也。)
        (柔而從人於惡,不若直而挽人於善;直而挽人於善,不若柔而挽人於善之為妙
        (也。)
        (激之以理法,則未至於惡也,而奮然為惡;愧之以情好,則本不徙義也,而奮
        (然向義。)
        (此游說者所當知也。)
        (善處世者,要得人自然之情。)
        (得人自然之情,則何所不得?)
        (失人自然之情,則何所不失?不惟帝王為然,雖二人同行,亦離此道不得。)
        (察言觀色,度德量力,此八字處世處人一時少不得底。)
        (人有言不能達意者,有其狀非其本心者,有其言貌誣其本心者。)
        (君子現人與其過察而誣人之心,寧過恕以逃人之情。)
        (人情天下古今所同,聖人防其肆,特為之立中以的之。)
        (故立法不可太極,制禮不可太嚴,責人不可太盡,然後可以同歸於道。)
        (不然,是驅之使畔也。)
        (天下之事,有速而迫之者,有遲而耐之者,有勇而劫之者,有柔而折之者,有
        (憤而激之者,有喻而悟之者,有獎而歆之者,有甚而談之者,有順而緩之者,
        (有積誠而感之者,要在相機。)
        (因時舛施,未有不敗者也。)
        (論眼前事,就要說眼前處置,無追既往,無道遠圖,此等語雖精,無裨見在也
        (。)
        (我益智,人益愚;我益巧,人益拙。)
        (何者?相去之遠而相責之深也。)
        (惟有道者,智能諒人之愚,巧能容人之拙,知分量不相及,而人各有能不能也
        (。)
        (天下之事,只定了便無事。)
        (物無定主而爭,言無定見而爭,事無定體而爭。)
        (至人無好惡,聖人公好惡,眾人隨好惡,小人作好惡。)
        (僕隸下人昏愚者多,而理會人意,動必有合,又千萬人不一二也。)
        (後上者往往以我責之,不合則艴然怒,甚者繼以鞭答,則被愈惶惑而錯亂愈甚
        (。)
        (是我之過大於彼也,彼不明而我當明也,彼無能事上而我無量容下也,彼無心
        (之失而我有心之惡也。)
        (若忍性平氣,指使而面命之,是兩益也。)
        (彼我無苦而事有濟,不亦可乎?《詩》)
    《詩》:匪怒伊教。
    《書》:(《書》)無忿疾於頑。
        (此學者涵養氣質第一要務也。)
    《詩》:(或問)士大夫交際禮與?
    《書》:禮也。古者,睦鄰國有享禮,有私覿士大夫相見各有所贄,鄉黨亦然,婦人亦然
        ,何可廢也?
    《詩》:近者嚴禁之,何也?
    《書》:非禁交際,禁以交際行賄賂者也。夫無緣而交,無處而饋,其饋也過情,謂之賄
        可也。
          豈惟嚴禁,即不禁,君子不受焉。乃若宿在交,知情猶骨肉,數年不見,一
        飯不相留,人情乎?數千里來,一揖而告別,人情乎?則彼有饋遺,我有贈送,
        皆天理人情之不可已者也。士君子立身行己自有法度,絕人逃世,情所不安。餘
        謂秉大政者貴持平,不貴一切。持平則有節,一切則愈潰,何者?勢不能也。
        (古人愛人之意多,今日惡人之意多。)
        (愛人,故人易於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常易行;惡人,故人甘於自棄,
        (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益不入。)
        (觀一葉而知樹之死生,觀一面而知人之病否,現一言而知識之是非,現一事而
        (知心之邪正。)
        (論理要精詳,論事要剴切,論人須帶二三分渾厚。)
        (若切中人情,人必難堪。)
        (故君子不盡人之情,不盡人之過,非直遠禍,亦以留人掩飾之路,觸人悔悟之
        (機,養人體面之馀,亦天地涵蓄之氣也。)
    《詩》:父母在難,盜能為我救之,感乎?
    《詩》:此不世之恩也,何可以弗感?
    《書》:設當用人之權,此人求用,可薦之乎?
    《詩》:何可薦也?天命有德,帝王之公典也,我何敢以私恩奸之?
    《書》:設當理刑之職,此人在獄,可縱之乎?
    《詩》:何可縱也?天討有罪,天下之公法也,我何敢以私恩骫之?
    《書》:何以報之?
    《詩》:用吾身時,為之死可也;用吾家時,為之破可也。其他患難與之共可也。
        (凡有橫逆來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處之之法,不可便動氣。)
        (兩個動氣,一對小人一般受禍。)
        (喜奉承是個愚障。)
        (彼之甘言、卑辭、隆禮、過情,冀得其所欲,而免其可罪也,而我喜之,感之
        (,遂其不當得之欲,而免其不可已之罪。)
        (以自蹈於廢公黨惡之大咎;以自犯於難事易悅之小人。)
        (是奉承人者智巧,而喜奉承者愚也。)
        (乃以為相沿舊規,責望於賢者,遂以不奉承恨之,甚者羅織而害之,其獲罪國
        (法聖訓深矣。)
        (此居要路者之大戒也。)
        (雖然,奉承人者未嘗不愚也。)
        (使其所奉承而小人也,則可果;君子也,彼未嘗不以此觀人品也。)
        (疑心最害事。)
        (二則疑,不二則不疑。)
    《詩》:(然則聖人無疑乎?曰)聖人只認得一個理,因理以思,順理以行,何疑之有?
        賢人有疑惑於理也,眾人多疑惑於情也。
    《書》:(或曰)不疑而為人所欺奈何?
    《詩》:學到不疑時自然能先覺。況不疑之學,至誠之學也,狡偽亦不忍欺矣。
        (以時勢低昂理者,眾人也;以理低昂時勢者,賢人也;推理是視,無所低昂者
        (,聖人也。)
        (貧賤以傲為德,富貴以謙為德,皆賢人之見耳。)
        (聖人只看理當何如,富貴貧賤除外算。)
        (成心者,見成之心也。)
        (聖人胸中洞然清虛,無個見成念頭,故曰絕四。)
        (今人應事宰物都是成心,縱使聰明照得破,畢竟是意見障。)
        (凡聽言,先要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又要知言者識見,又要知言者氣
        (質,則聽不爽矣。)
        (不須犯一口說,不須著一意念,只恁真真誠誠行將去,久則自有不言之信,默
        (成之孚,薰之善良,遍為爾德者矣。)
        (碱蓬生於碱地,燃之可碱;鹽蓬生於鹽地,燃之可鹽。)
        (世人相與,非面上則口中也。)
        (人之心固不能掩於面與口,而不可測者則不盡於面與口也。)
        (故惟人心最可畏,人心最不可知。)
        (此天下之陷阱,而古今生死之衢也。)
        (餘有一拙法,推之以至誠,施之以至厚,持之以至慎,遠是非,讓利名,處後
        (下,則夷狄鳥獸可骨肉而腹心矣。)
        (將令深者且傾心,險者且化德,而何陷阱之予及哉?不然,必予道之未盡也。
        ()
        (處世只一恕字,可謂以已及人,視人猶己矣。)
        (然有不足以 盡者。)
        (天下之事,有已所不欲而人欲者,有己所欲而人不欲者。)
        (這裡還須理會,有無限妙處。)
        (寧開怨府,無開恩竇。)
        (怨府難充,而恩竇易擴也;怨府易閉,而恩竇難塞也。)
        (閉怨府為福,而塞恩竇為禍也。)
        (怨府一仁者能閉之,思竇非仁、義、禮、智、信備不能塞也。)
        (仁考布大德,不干小譽;義者能果斷,不為姑息;禮者有等差節文,不一切以
        (苦人情;智者有權宜運用,不張皇以駭聞聽;信者素孚人,舉措不生眾疑,缺
        (一必無全計矣。)
        (君子與小人共事必敗,君子與君子共事亦未必無敗,何者?)
        (意見不同也。)
        (今有仁者、義者、禮者、智者、信者五人焉,而共一事,五相濟則事無不成,
        (五有主,則事無不敗。)
        (仁者欲寬,義者欲嚴,智者欲巧,信者欲實,禮者欲文,事胡以成?此無他,
        (自是之心勝,而相持之勢均也。)
        (歷觀往事,每有以意見相爭至亡人國家,釀成禍變而不顧。)
        (君子之罪大矣哉!然則何如?)
    《書》:勢不可均。勢均則不相下,勢均則無忌憚而行其胸臆。三軍之事,卒伍獻計,偏
        裨謀事,主將斷一,何意見之敢爭?然則善天下之事,亦在乎通者當權而已。
        (萬弊都有個由來,只救枝葉成得甚事?)
        (與小人處,一分計較不得,須要放寬一步。)
        (處天下事,只消得安詳二字。)
        (雖兵貴神速,也須從此二字做出。)
        (然安詳非遲緩之謂也,從容詳審養奮發於凝定之中耳。)
        (是故不閒則不忙,不逸則不勞。)
        (若先怠緩,則後必急躁,是事之殃也。)
        (十行九悔,豈得謂之安詳?)
        (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馀閒;因循人似閒,心中常有馀累。)
        (君子應事接物,常贏得心中有從容閒暇時便好。)
        (若應酬時勞擾,不應酬時牽掛,極是吃累的。)
        (為善而偏於所向,亦是病。)
        (聖人之為善,度德量力,審勢順時,且如發棠不勸,非忍萬民之死也,時勢不
        (可也。)
        (若認煞民窮可悲,而枉巳徇人,便是欲矣。)
        (分明不動聲色,濟之有馀,卻露許多痕跡,費許大張皇,最是拙工。)
        (天下有兩可之事,非義精者不能擇。)
        (若到精處,畢竟只有一可耳。)
        (聖人處事,有變易無方底,有執極不變底,有一事而所處不同底,有殊事而所
        (處一致底,惟其可而已。)
        (自古聖人,適當其可者,堯、舜、禹、文、周、孔數聖人而已。)
    6**時間: 地點:
        (一日,三人者以公出?)
        (一人在堂,偶忘對班之無人,又忽揖下,起,愧不可言,群吏忍口而笑。)
    《詩》:(餘揖手謂之曰)有事不妨先退。
        (揖者退,其色頓平。)
        (昔餘今大同日,縣丞到任,餘讓筆揭手,丞他顧而失瞻,餘面責簿吏曰)
    孔 子:奈何不以禮告新官?
        (丞愧謝,終公宴不解容,餘甚悔之。)
        (偶此舉能掩人過,可補前失矣。)
        (因識之以充忠厚之端云。)
        (善用人底,是個人都用得;不善用人底,是個人用不得。)
        (以多惡棄人,而以小失發端,是藉棄者以口實而自取不韙之譏也。)
        (曾有一隸怒撻人,餘杖而恕之;又竊同舍錢,又杖而恕之。)
    孔 子:(且戒之曰)汝慎,三犯不汝容矣。
        
        
    7**時間: 地點:
        (一日在燕醉而寢,餘既行矣,而呼之不至,既至,托疾,實醉也。)
        (餘逐之出。)
    孔 子:(語人曰)餘病不能從,遂逐我。
    古 人:某公有德器,乃以疾逐人耶?
        (不知餘惡之也,以積愆而逐之也,以小失則餘之拙也。)
        (雖然,彼藉口以自白,可為他日更主之先容,餘拙何悔?)
        (手段不可太闊,太闊則填塞難完;頭緒不可太繁,太繁則照管不到。)
        (得了真是非,才論公是非。)
        (而今是非不但捉風捕影,且無風無影,不知何處生來,妄聽者遽信是實以定是
        (非。)
        (曰:我無私也。)
        (噫 !固無私矣,彩苓止棘、暴公巷伯,孰為辯之?)
        (固可使之愧也,乃使之怨;固可使之悔也,乃使之怒;固可使之感也,乃使之
        (恨。)
        (曉人當如是耶?)
        (不要使人有過。)
        (謙忍皆居尊之道,儉樸皆居富之道。)
        (故曰:卑不學恭,貧不學儉。)
        (豪雄之氣雖正多粗,只用他一分,便足濟事,那九分都多了,反以憤事矣。)
        (君子不受人不得已之情,不苦人不敢不從之事。)
        (教人十六字:誘掖,獎勸,提撕,警覺,涵育;薰陶,鼓舞,興作。)
        (水激逆流,火激橫發,人激亂作,君子慎其所以激者。)
        (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事前忍易,正事忍難;正事悔易,事後悔難。)
        (說盡有千說,是卻無兩是。)
        (故談道者必要諸一是而後精,謀事者必定於一是而後濟。)
        (世間事各有恰好處,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
        (。)
        (小事多忽,忽小則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則失難。)
        (存心君子自得之體驗中耳。)
        (到一處問一處風俗,果不大害,相與循之,無與相忤。)
        (果於義有妨,或不言而默默轉移,或婉言而徐徐感動,彼將不覺而同歸於我矣
        (。)
        (若疾言厲色,是己非人,是激也,自家取禍不惜,可惜好事做不成。)
        (事有可以義起者,不必泥守舊例;有可以獨斷者,不必觀望眾人。)
        (若舊例當,眾人是,莫非胸中道理而彼先得之者也,方喜舊例免吾勞,方喜眾
        (見印吾是,何可別生意見以作聰明哉?)
        (此繼人之後者之所當知也。)
        (善用明者,用之於暗;善用密者,用之於疏。)
        (你說底是我便從,我不是從你,我自從是,仍私之有?你說底不是我便不從,
        (不是不從你,我自不從不是,何嫌之有?)
        (日用酬酢,事事物物要合天理人情。)
        (所謂合者,如物之有底蓋然,方者不與圓者合,大者不與小者合,欹者不與正
        (者合。)
        (覆諸其上而不廣不狹,旁視其隙而若有若無。)
        (一物有一物之合,不相苦窳;萬物各有其合,不相假借。)
        (此之謂天則,此之謂大中,此之謂天下萬事萬物各得其所,而聖人之所以從容
        (中,賢者之所以精一求,眾人之所以醉心夢意、錯行亂施者也。)
        (事有不當為而為者,固不是;有不當悔而悔者,亦不是。)
        (聖賢終始無二心,只是見得定了。)
        (做時原不錯,做後如何悔?)
        (即有凶咎,亦是做時便大〔 扌棄〕 如此。)
        (心實不然,而跡實然。)
        (人執其然之跡,我辨其不然之心,雖百口,不相信也。)
        (故君子不示人以可疑之跡,不自誣其難辨之心。)
        (何者?正大之心孚人有素,光明之行無所掩覆也。)
        (倘有疑我者,任之而已,嘵嘵何為?)
        (大丈夫看得生死最輕,所以不肯死者,將以求死所也。)
        (死得其所,則為善用死矣。)
        (成仁取義,死之所也,雖死賢於生也。)
        (將祭而齊其思慮之不齊者,不惟惡念,就是善念也是不該動的。)
        (這三日裡,時時刻刻只在那所祭者身上,更無別個想頭,故曰精白一心。)
        (才一毫雜便不是精白,才二便不是一心,故君子平日無邪夢,齊日無雜夢。)
        (彰死友之過,此是第一不仁。)
        (生而告之也,望其能改,彼及聞之也,尚能自白,死而彰之,夫何為者?雖實
        (過也,吾為掩之。)
        (爭利起於人各有欲,爭言起於人各有見。)
        (惟君子以淡泊自處,以知能讓人,胸中有無限快活處。)
        (吃這一箸飯,是何人種獲底?穿這一匹帛,是何人織染底?)
        (大廈高堂,如何該我住居?安車駟馬,如何該我乘坐?獲飽暖之休,思作者之
        (勞;享尊榮之樂,思供者之苦,此士大夫日夜不可忘情者也。)
        (不然,其負斯世斯民多矣。)
        (只大公了,便是包涵天下氣象。)
        (定、靜、安、慮、得,此五字時時有,事事有,離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公人易,公己難;公己易,公己於人難;公已於人易,忘人己之界而不知我之
        (為誰難。)
        (公人處,人能公者也;公已處,己亦公者也。)
        (至於公己於人,則不以我為嫌時,當貴我富我。)
        (泰然處之而不嫌於尊己事,當逸我利我。)
        (公然行之而不嫌於厲民,非富貴我,逸利我也。)
        (我者,天下之我也。)
        (天下名分紀綱於我乎寄,則我者,名分紀綱之具也。)
        (何嫌之有?此之謂公己於人,雖然,猶未能忘其道,未化也。)
        (聖人處富貴逸利之地,而忘其身;為天下勞苦卑因,而亦忘其身。)
        (非曰我分當然也,非曰我志欲然也。)
        (譬痛者之必呻吟,樂者之必談笑,癢者之必爬搔,自然而已。)
        (譬蟬之鳴秋,雞之啼曉,草木之榮枯,自然而已。)
        (夫如是,雖負之使灰其心,怒之使薄其意,不能也;況此分不盡,而此心少怠
        (乎?況人情未孚,而惟人是責乎?夫是之謂忘人己之界,而不知我之為誰。)
        (不知我之為誰,則亦不知人之為誰矣。)
        (不知人我之為誰,則六合混一,而太和元氣塞於天地之間矣。)
        (必如是而後謂之仁。)
        (才下手便想到究竟處。)
        (理、勢、數皆有自然。)
        (聖人不與自然鬥,先之不敢於之,從之不敢迎之,待之不敢奈之,養之不敢強
        (之。)
        (功在凝精不攖其鋒,妙在默成不揭其名。)
        (夫是以理、勢、數皆為我用,而相忘於不爭。)
        (噫!非善濟天下之事者,不足以語此。)
        (心一氣純,可以格天動物,天下無不成之務矣。)
        (握其機使自息,開其竅使自噭,發其萌使自崢,提其綱使自張,此老氏之術乎
        (?曰:非也。)
        (二帝三王御世之大法不過是也。)
        (解其所不得不動,投其所不得不好,示其所不得不避。)
        (天下固有抵死而惟吾意指者,操之有要而敁敪其心故也。)
        (化工無他術,亦只是如此。)
        (對憂人勿樂,對哭人勿笑,對失意人勿矜。)
        (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此是孟子大排遣。)
        (初愛敬人時,就安排這念頭,再不生氣。)
        (餘因擴充排遺橫逆之法,此外有十:一曰與小人處,進德之資也。)
        (彼侮愈甚,我忍愈堅,於我奚損哉?《詩》)
    《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曰不遇小人,不足以驗我之量。)
    《書》:(《書》)有容德乃大。
        (三曰彼橫逆者至於自反,而忠猶不得免焉。)
        (其人之頑悖甚矣,一與之校必起禍端。)
    《書》:(兵法云)求而不得者,挑也無應。
        (四曰始愛敬矣,又自反而仁禮矣,又自反而忠矣。)
        (我理益直,我過益寡。)
        (其卒也乃不忍於一逞以掩舊善,而與彼分惡,智者不為。)
    《書》:(太史公曰)無棄前修而祟新過。
        (五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彼固自昧其天,而責我無已,公論自明,吾亦付之不辯;古人)
    古 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六曰自反無闕。)
        (彼欲難盈,安心以待之,緘口以聽之,彼計必窮。)
    《書》:(兵志曰)不應不動,敵將自靜。
        (七曰可避則避之,如太王之去邠;可下則下之,如韓信之跨下。)
    古 人:身愈詘,道愈尊。
    《書》: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八曰付之天。)
        (天道有知,知我者其天乎?《詩》)
    《詩》:投彼有昊。
        (九曰委之命。)
        (人生相與,或順或忤,或合或離,或疏之而親,或厚之而疑,或偶遭而解,或
        (久構而危。)
        (魯平公將出而遇臧倉,司馬牛為弟子而有桓魋,豈非命耶?十曰外寧必有內憂
        (。)
        (小人侵陵則懼患、防危、長慮、卻顧,而不敢侈然。)
        (有肆心則百禍潛消。)
    孟 子: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三自反後,君子存心猶如此。)
        (彼愛人不親禮,人不答而遽怒,與夫不愛人、不敬人而望人之愛敬己也,其去
        (。)
        (橫逆能幾何哉?)
        (過責望人,亡身之念也。)
        (君子相與,要兩有退心,不可兩有進心。)
        (自反者,退心也。)
        (故剛兩進則碎,柔兩進則屈,萬福皆生於退反。)
        (施者不知,受者不知,誠動於天之南,而心通於海之北,是謂神應;我意才萌
        (,彼意即覺,不俟出言,可以默會,是謂念應;我以目授之,彼以目受之,人
        (皆不知,商人獨覺,是謂不言之應;我固強之,彼固拂之,陽異而陰同,是謂
        (不應之應。)
        (明乎此者,可以談兵矣。)
        (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則,正飲食不責
        (,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舉世之議論有五:求之天理而順,即之人情而安,可按聖賢,可質神明,而不
        (必於天下所同,曰公論。)
        (情有所便,意有所拂,逞辯博以濟其一偏之說,曰私論。)
        (心無私曲,氣甚豪雄,不察事之虛實、勢之難易、理之可否,執一隅之見,狃
        (時俗之習,既不正大,又不精明,蠅哄蛙嗷,通國成一家之說,而不可與聖賢
        (平正通達之識,曰妄論。)
        (造偽投奸,滃訾詭秘,為不根之言,播眾人之耳,千口成公,久傳成實,卒使
        (夷由為蹻跖,曰誣論。)
        (稱人之善,胸無秤尺,惑於小廉曲謹,感其照意象恭,喜一激之義氣,悅一霎
        (之道言,不觀大節,不較生平,不舉全體,不要永終,而遽許之,曰無識之論
        (。)
        (嗚呼!議論之難也久矣,聽之者可弗察與?)
        (簡靜沉默之人發用出來不可當,故停蓄之水一決不可御也,蟄處之物其毒不可
        (當也,潛伏之獸一猛不可禁也。)
        (輕泄驟舉,暴雨疾風耳,智者不懼焉。)
        (平居無事之時,則丈夫不可繩以婦人之守也,及其臨難守死,則當與貞女烈婦
        (比節;接人處眾之際,則君子未嘗示人以廉隅之跡也,及其任道徒義,則當與
        (壯士健卒爭勇。)
        (禍之成也必有漸,其激也奮於積。)
        (智者於其漸也絕之,於其積也消之,甚則決之。)
        (決之必須妙手,譬之瘍然,鬱而內潰,不如外決;成而後決,不如早散。)
        (涵養不定的,惡言到耳先思馭氣,氣平再沒錯的。)
        (一不平,饒你做得是,也帶著五分過失在。)
        (疾言、遽色、厲聲、怒氣,原無用處。)
        (萬事萬物只以心平氣和處之,自有妙應。)
        (餘褊,每坐此失,書以自警。)
    《詩》:(嘗見一論人者云)渠只把天下事認真做,安得不敗?
        (餘聞之甚驚訝,竊意天下事盡認真做去,還做得不象,若只在假借面目上做工
        (夫,成甚道理?天下事只認真做了。)
        (更有甚說?何事不成?方今大病痛,正患在不肯認真做,所以大綱常、正道理
        (無人扶持,大可傷心。)
        (嗟夫!武子之愚,所謂認真也與?)
        (人人因循昏忽,在醉夢中過了一生,壞廢了天下多少事!)
        (惟憂勤惕勵之君子,常自惺惺爽覺。)
        (明義理易,識時勢難;明義理腐儒可能,識時勢非通儒不能也。)
        (識時易,識勢難;識時見者可能,識勢非蚤見者不能也。)
        (識勢而蚤圖之,自不至於極重,何時之足憂?)
        (只有無跡而生疑,再無有意而能掩者,可不畏哉?)
        (令人可畏,未有不惡之者,惡生毀;令人可親,未有不愛之者,愛生譽。)
        (先事體怠神昏,事到手忙腳亂,事過心安意散,此事之賊也。)
        (兵家尤不利此。)
        (善用力者,舉百鈞若一羽,善用眾者,操萬旅若一人。)
        (沒這點真情,可惜了繁文侈費;有這點真情,何嫌於二簋一掬?)
        (百代而下,百里而外,論人只是個耳邊紙上,並跡而誣之,那能論心?嗚呼!
        (文士尚可輕論人乎哉?此天譴鬼責所係,慎之!)
    孟 子:(或問)怨尤之念,底是難克,奈何?
    《詩》:君自來怨尤,怨尤出甚的?天之水旱為虐不怕人怨,死自死耳,水旱白若也;人
        之貪殘無厭不伯你尤,恨自恨耳,貪殘自若也。此皆無可奈何者。今且不望君自
        修自責,只將這無可奈何事惱亂心腸,又添了許多痛苦,不若淡然安之,討些便
        宜。
        (其人大笑而去。)
        (見事易,任事難。)
        (當局者只怕不能實見得,果實見得,則死生以之,榮辱以之,更管甚一家非之
        (,全國非之,天下非之。)
        (人事者,事由人生也。)
        (清心省事,豈不在人?)
        (閉戶於鄉鄰之鬥,雖有解紛之智,息爭之力,不為也,雖忍而不得謂之楊朱。
        ()
        (忘家於懷襄之時,雖有室家之憂,骨肉之難,不顧也,雖勞而不得謂之墨翟。
        ()
        (流俗污世中真難做人,又跳脫不出,只是清而不激就好。)
        (恩莫到無以加處:情薄易厚,愛重成隙。)
        (欲為便為,空言何益?不為便不為,空言何益?)
        (以至公之耳聽至私之口,舜、跖易名矣;以至公之心行至私之聞,黜陟易法矣
        (。)
        (故兼聽則不蔽,精察則不眩,事可從容,不必急遽也。)
        (某居官,厭無情者之多言,每裁抑之。)
        (蓋無厭之欲,非分之求,若以溫顏接之,彼懇乞無已,煩瑣不休,非嚴拒則一
        (日之應酬幾何?及部署日看得人有不盡之情,抑不使通,亦未盡善。)
    《詩》:(嘗題二語於私署云)要說的盡著都說,我不嗔你;不該從未敢輕從,你休怪我
        。
    孟 子:(或曰)畢竟往日是。
        (同途而遇,男避女,騎避步,輕避重,易避難,卑幼避尊長。)
        (勢之所極,理之所截,聖人不得而毫髮也。)
        (故保辜以時刻分死生,名次以相鄰分得失。)
        (引繩之絕,墮瓦之碎,非必當斷當敝之處,君子不必如此區區也。)
        (制禮法以垂萬世、繩天下者,須是時中之聖人斟酌天理人情之至而為之。)
        (一以立極,無一毫矯拂心,無一毫懲創心,無一毫一切心,嚴也而於人情不苦
        (,寬也而於天則不亂,俾天下肯從而萬世相安。)
    孟 子:(故曰)禮之用,和為貴。
        (和之一字,制禮法時合下便有,豈不為美?《儀禮》不知是何人製作,有近於
        (迂闊者,有近於迫隘者,有近於矯拂者,大率是個嚴苛繁細之聖人所為,胸中
        (又帶個懲創矯拂心,而一切之。)
        (後世以為周公也,遂相沿而守之,畢竟不便於人情者,成了個萬世虛車。)
        (是以繁密者激人躁心,而天下皆逃於闊大簡直之中;嚴峻者激人畔心,而天下
        (皆逃於逍遙放恣之地。)
        (甚之者,乃所驅之也。)
        (此不可一二指。)
        (餘讀《禮》,蓋心不安而口不敢道者,不啻百馀事也。)
        (而宋儒不察《禮》之情,又於節文上增一重鎖鑰,予小子何敢言?)
        (禮無不報,不必開多事之端怨;無不酬,不可種難言之恨。)
        (舟中失火,須思救法。)
        (象箸夾冰丸,須要夾得起。)
        (相嫌之敬慎,不若相忘之怒詈。)
        (士君子之相與也,必求協諸禮義,將世俗計較一切脫盡。)
        (今世號為知禮者全不理會聖賢本意,只是節文習熟,事體諳練,燦然可觀,人
        (便稱之,自家欣然自得,泰然責人。)
        (嗟夫!自繁文彌尚而先王之道湮沒,天下之苦相責,群相逐者,皆末世之靡文
        (也。)
        (求之於道,十九不合,此之謂習尚。)
        (習尚壞人,如飲狂泉。)
        (學者處事處人,先要識個禮義之中。)
        (正這個中正處,要析之無毫厘之差,處之無過不及之謬,便是聖人。)
        (當急遽冗雜時,只不動火,則神有餘而不勞事,從容而就理。)
        (一動火,種種都不濟。)
        (予平生處人處事,淚切之病廾居其九,一向在這裏克,只憑消磨不去。)
        (始知不美之質變化甚難,而況以無恒之志、不深之養,如何能變化得?若志定
        (而養深,便是下愚也移得一半。)
        (予平生做事發言,有一大病痛,只是個盡字,是以無涵蓄,不渾厚,為終身之
        (大戒。)
        (凡當事,無論是非邪正,都要從容蘊藉,若一不當意便忿恚而決裂之,此人終
        (非遠器。)
        (以淚而發者,必以無而癈,此不自涵養中來,算不得有根本底學者。)
        (涵養中人,遇當為之事,來得不徙,若懶若遲,持得甚堅,不移不歇。)
        (彼攘臂抵掌而任天下之事,難說不是義氣,畢竟到盡頭處不全美。)
        (天地萬物之理皆始於從容,而卒於急促。)
        (急促者盡氣也,從容者初氣也。)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
        (凡人應酬多不經思,一向任情做去,所以動多有悔。)
        (若心頭有一分檢點,便有一分得處,智者之忽固不若愚者之詳也。)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事見到無不可時便斬截做,不要留戀,兒女子之情不足以語辦大事者也。)
        (斷之一事,原謂義所當行,郤念有牽纏,事有掣礙,不得脫然爽潔,才痛煞煞
        (下一個斷字,如刀斬斧齊一般。)
        (總然只在大頭腦處成一個是字,第二義又都放下,況兒女情、利害念,那顧得
        (他?若待你百可意、千趁心,一些好事做不成。)
        (先眾人而為,後眾人而言。)
        (在邪人前發正論,不問有心無心,此是不磨之恨。)
    孟 子:(見貪者談廉道,已不堪聞;又說某官如何廉,益難堪;又說某官貪,愈益難堪
        (;況又勸汝當廉,況又責汝如何貪,彼何以當之?或曰)當如何?
    《詩》:位在,則進退在我,行法可也。位不在,而情意相關,密諷可也。若與我無干涉
        ,則鉗口而已。
        (禮入門而問諱,此亦當諱者。)
        (天下事最不可先必而豫道之,已定矣,臨時還有變更,況未定者乎?故寧有不
        (知之名,無貽失言之悔。)
        (舉世囂囂兢兢不得相安,只是抵死沒自家不是耳。)
        (若只把自家不是都認,再替別人認一分,便是清寧世界,兩忘言矣。)
        (人人自責自盡,不直四海無爭,彌宇宙間皆太和之氣矣。)
        (■當處都要個自強不息之心,天下何事不得了?天下何人不能處?)
        (規模先要個闊大,意思先要個安閑,古之人約己而豐人,故群下樂為之用,而
        (所得常倍。)
        (徐思而審處,故己不勞而事極精詳。)
        (褊急二字,處世之大礙也。)
        (凡人初動一念是如此,及做出來郤不是如此,事去回顧又覺不是如此,只是識
        (見不定。)
        (聖賢才發一念,始終如一,即有思索,不過周詳此一念耳。)
        (蓋聖賢有得於豫養,故安閑;眾人取辦於臨時,故昡惑。)
        (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悉事之理。)
        (天下無難處之事,只消得兩個「如之何」;天下無難處之人,只消得三個「必
        (自成」。)
        (人情要耐心體他,體到悉處,則人可寡過,我可寡怨。)
        (事不關係都歇過到關係時悔之何及?事幸不敗都饒過,到敗事時懲之何益?是
        (以君子不忽小防,其敗也不恕敗,防其再展。)
        (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世道、人心、民生、國計,此是士君子四大責任。)
        (這裏都有經略,都能張主,此是士君子四大功業。)
        (情有可通,莫於舊有者過裁抑,以生寡恩之怨;事在得已,莫於舊無者妄增設
        (,以開多事之門。)
        (若理當革、時當興,合於事勢人情,則非所拘矣。)
        (毅然奮有為之志,到手來只做得五分。)
        (渠非不自信,未臨事之志向雖篤,既臨事之力量不足也。)
        (故平居觀人以自省,只可信得一半。)
        (辦天下大事,要精詳,要通變,要果斷,要執持。)
        (才鬆軟怠弛,何異鼠頭蛇尾?除天下大奸,要顧慮,要深沉,要突卒,要潔絕
        (,才張皇疏慢,是攖虎欿龍鱗。)
        (利害死生間有毅然不奪之介,此謂大執持。)
        (驚急喜怒事無卒然遽變之容,此謂真涵養。)
        (力負邱山未足雄,地負萬山,此身還負地。)
        (量包滄海不為大,天包四海,吾量欲包天。)
        (天不可欺,人不可欺,何處瞞藏些子?性分當盡職分當盡,莫教久缺分毫。)
        (何是何非,何長何短,但看百忍之圖。)
        (不喑不瞽,不痴不聾,自取一朝之忿。)
        (植萬古綱常,先立定自家地步;做兩間事業,先推開物我藩籬。)
        (捱不過底事,莫如早行;悔無及之言,何似休說。)
        (苟時不苟真不苟,忙處無忙再無忙。)
        (《謙》六爻,畫畫皆吉;恕一字,處處可行。)
        (才逢樂處須知苦,既沒閑時那有忙。)
        (生來不敢拂吾髮,義到何妨斷此頭。)
        (量嫌六合隘,身負五岳輕。)
        (休買貴後賤,休逐眾人見。)
        (難乎能忍,妙在不言。)
        (休忙休懶,不懶不忙。)
        (養生)
        (夫水遏之,乃所以多之;泄之,乃所以竭之。)
        (惟仁者能泄。)
        (惟智者知泄。)
        (天地間之禍人者,莫如多;令人易多者,莫如美。)
        (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聲令人多聽,美物令人多貪,美官令人多求
        (,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寢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
        (戀,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禍媒也。)
        (不美則不令人多。)
        (不多則不令人敗。)
        (予有一室,題之曰「遠美軒」,而扁其中曰「冷淡」。)
        (非不愛美,懼禍之及也。)
        (夫魚見餌不見鉤,虎見羊不見阱。)
        (猩猩見酒不見人,非不見也,迷於所美而不暇顧也。)
        (此心一冷,則熱鬧之景不能入;一淡,則豔冶之物不能動。)
        (夫能知困窮、抑鬱、貧賤,坎坷之為詳,則可與言道矣。)
        (以肥甘愛兒女而不思其傷身,以姑息愛兒女而不恤其敗德)
        (甚至病以死,患大辟而不知悔者,皆婦人之仁也。)
        (噫!舉世之自愛而陷於自殺者,又十人而九矣。)
        (五閉,養德養生之道也。)
    《詩》:(或問之曰)視、聽、言、動、思將不啟與?
    孟 子:常閉而時啟之,不弛於事可矣。此之謂夷夏關。
        (今之養生者,餌藥、服氣、避險、辭難、慎時、寡慾,誠要法也。)
        (嵇康善養生,而其死也卻在所慮之外。)
        (乃知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德在我,而蹈白刃以死,何害其為養生哉?)
        (愚愛談醫,久則厭之,客言及者,告之)
    告 之:以寡慾為四物,以食淡為二陳,以清心省事為四君於。無價之藥,不名之醫,取
        諸身而已。
        (仁者壽,生理完也;默者壽,元氣定也;拙者壽,元神固也。)
        (反比皆妖道也。)
        (其不然,非常理耳。)
        (盜為男戎,色為女戎。)
        (人皆知盜之劫殺為可畏。)
        (而忘女戎之劫殺。)
        (悲夫!)
        (太樸,天地之命脈也。)
        (太樸散而天地之壽妖可卜矣。)
        (故萬物蕃,則造化之元精耗散。)
        (木多實者根傷,草出莖者根虛,費用廣者家貧,言行多者神竭,皆妖道也。)
        (老子受用處,盡在此中看破。)
        (饑寒痛癢,此我獨覺,雖父母不之覺也;衰老病死,此我獨當,雖妻子不能代
        (也。)
        (自愛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將誰賴哉?)
        (氣有為而無知,神有知而無為。)
        (精者,無知無為,而有知有為之母也。)
        (精天一也,屬水,水生氣;氣純陽也,屬火,火生神;神太虛也,屬無,而麗
        (於有。)
        (精盛則氣盛,精衰則氣衰,故甑涸而不蒸。)
        (氣存則神存,氣亡則神亡,故燭盡而火滅。)
        (氣只夠喘息底,聲只夠聽聞底,切莫長馀分毫,以耗無聲無臭之真體。)
        (語云:「縱欲忘身」,忘之一字最宜體玩。)
        (昏不省記謂之忘,欲迷而不悟,情勝而不顧也。)
        (夜氣清明時,都一一分曉,著迷處,便思不起,沉溺者可以驚心回首矣。)
        (在篋香韞,在几香損,在爐香燼。)
    孟 子:(書室聯)曙枕酣餘夢,旭窗閑展書。
        (天地)
        (濕溫生物,濕熱長物,燥熱成物,淒涼殺物,嚴寒養物。)
        (濕溫,沖和之氣也;濕熱,蒸發之氣也;燥熱,燔灼之氣也;淒涼,殺氣,陰
        (壯而陽微也,嚴寒,斂氣,陰外激而陽內培也。)
        (五氣惟嚴寒最仁。)
        (渾厚,天之道也。)
        (是故處萬物而忘言,然不能無日月星辰以昭示之,是寓精明於渾厚之中。)
        (精存則生神,精散則生形。)
        (太乙者,天地之神也;萬物者,天地之形也。)
        (太乙不盡而天地存,萬物不已而天地毀。)
        (人亦然。)
        (天地只一個光明,故不言而人信。)
        (天地不可知也,而吾知天地之所生,觀其所生,而天地之性情形體懼見之矣。
        ()
        (是故觀子而知父母,觀器而知模範。)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而造物之模範也。)
        (天地之氣化,生於不齊,而死於齊。)
        (故萬物參差,萬事雜揉,勢固然耳,天地亦主張不得。)
        (觀七十二候者,謂物知時,非也,乃時變物耳。)
        (天地盈虛消息是一個套子,萬物生長收藏是一副印板。)
        (天積氣所成,自吾身以上皆天也。)
        (日月星辰去地八萬四千里,囿於積氣中,無纖隔微礙,徹地光明者,天氣清甚
        (無分毫渣滓耳。)
        (故曰太清。)
        (不然,雖薄霧輕煙,一里外有不見之物矣。)
        (地道,好生之至也,凡物之有根種者,必與之生。)
        (盡物之分量,盡己之力量,不至寒凝枯敗不止也、故曰坤稱母。)
        (四時惟冬是天地之性,春夏秋皆天地之情。)
        (故其生萬物也,動氣多而靜氣少。)
        (萬物得天地之氣以生,有宜溫者,有宜微溫者,有宜太溫者,有宜溫而風者,
        (有宜溫而濕者,有宜溫而燥者,有宜溫而時風時濕者。)
        (何氣所生,則宜何氣,得之則長養,失之則傷病。)
        (氣有一毫之爽,萬物陰受一毫之病。)
        (其宜涼、宜寒、宜暑,無不皆然。)
        (飛潛動植,蠛蠓之物,無不皆然。)
        (故天地位則萬物育,王道平則萬民遂。)
        (六合中洪纖動植之物,都是天出氣、地出質熔鑄將出來,都要消磨無跡還他。
        ()
        (故物不怕是金石,也要歸於無。)
        (蓋從無中生來,定要都歸無去。)
        (譬之一盆水,打攪起來大小浮漚以千萬計,原是假借成的,少安靜時,還化為
        (一盆水。)
        (先天立命處,是萬物自具的,天地只是個生息培養。)
        (只如草木原無個生理,天地好生亦無如之何。)
        (天地間萬物,都是陰陽兩個共成的。)
        (其獨得於陰者,見陽必避,蝸牛壁蘚之類是也;其獨得於陽者,見陰必枯,夏
        (枯草之類是也。)
        (陰陽合時只管合,合極則離;窩時只管離,離極則合。)
        (不極則不離不合,極則必離必合。)
        (定則水,燥則火,吾心自有水火;靜則寒,動則熱,吾身自有冰炭。)
        (然則天地之冰炭誰為之?亦動靜為之。)
        (一陰生而宇宙入靜,至十月閉塞而成寒;一陽生而宇宙入動,至五月薰蒸而成
        (暑。)
    孟 子:(或曰)五月陰生矣,而六月大暑,十一月陽生矣,而十二月大寒;何也?
    告 之:陽不極則不能生陰,陰不極則不能生陽,勢窮則反也。微陰激陽,則陽不受激而
        愈熾;微陽激陰,則陰不受激而愈溢,氣逼則甚也。至七月、正月,則陰陽相戰
        ,客不勝主,衰不勝旺,過去者不勝方來。故七月大火西流,而金漸生水;正月
        析木用事,而水漸生火。蓋陰陽之氣續接非直接,直接則絕,父母死而子始生,
        有是理乎?漸至非驟至,驟至則激,五穀種而能即熟,有是理乎?二氣萬古長存
        ,萬物四時成遂,皆續與漸為之也。惟續,故不已;惟漸,故無跡。
        (既有個陰氣,必有聚結,故為月;既有個陽氣,必有精華,故為日。)
        (晦是月之體,本是純陰無光之物,其光也映日得之,客也,非主也。)
        (天地原無晝夜,日出而成晝,日入而成夜。)
        (星常在天,日出而不顯其光,日入乃顯耳。)
        (古人云星從日生。)
        (細看來,星不借日之光以為光。)
        (嘉靖壬寅日食,既滿天有星,當是時,日且無光,安能生星之光乎?)
        (水靜柔而動剛,金動柔而靜剛,木生柔而死剛,火生剛而死柔。)
        (土有剛有柔,不剛不柔,故金、木、水、火皆從鐘焉,得中故也,天地之全氣
        (也。)
        (噓氣自內而之外也,吸氣自外而之內也。)
        (天地之初噓為春,噓盡為夏,故萬物隨噓而生長;天地之初吸為秋,吸盡為冬
        (,故萬物隨吸而收藏。)
        (噓者,上升陽氣也,陽主發;吸者,下降陰氣也,陰主成。)
        (噓氣溫,故為春夏;吸氣寒,故為秋冬。)
        (一噓一吸,自開闢以來至混沌之後,只這一絲氣有毫髮斷處,萬物滅,天地毀
        (。)
        (萬物,天地之於也,一氣生死無不肖之。)
        (風惟知其吹拂而已,雨惟知其淋漓而已,雪惟知其嚴凝而已,水惟知其流行而
        (已,火惟知其燔灼而已。)
        (不足則屏息而各藏其用,有馀則猖狂而各恣其性。)
        (卒然而感則強者勝,若兩軍交戰,相下而後已。)
        (是故久陰則權在雨,而日月難為明;久旱則權在風,而雲雨難為澤,以至水火
        (霜雪莫不皆然。)
        (誰為之?)
    孟 子:明陽為之。陰陽誰為之?
    告 之:自然為之。
        (陰陽征應,自漢儒穿鑿附會,以為某災樣應某政事,最迂。)
        (大抵和氣致祥,戾氣致妖,與作善降樣,作惡降殃,道理原是如此。)
        (故聖人只說人事,只盡道理,應不應,在我不在我都不管。)
        (若求一一征應,如鼓答桴,堯、舜其猶病矣。)
        (大叚氣數有一定的,有偶然的,天地不能違,天地亦順之而已。)
        (旱而雩,水而滎,彗孛而禳,火而祓,日月食而救,君子畏天威,謹天戒當如
        (是爾。)
        (若雲隨禱輒應,則日月盈虧豈係於救不救之間哉?)
        (大抵陰陽之氣一偏必極,勢極必反。)
        (陰陽乖戾而分,故孤陽亢而不下陰則旱,無其極,陽極必生陰,故久而雨;陰
        (陽和合而留,故淫陰升而不捨陽則雨,無其極,陰極必生陽,故久而睛。)
        (草木一衰不至遽茂,一茂不至遽衰;夫婦朋友失好不能遽合,合不至遽乖。)
        (天道物理人情自然如此是一定的,星隕地震,山崩雨血,火見河清此是偶然的
        (。)
        (吉凶先見,。)
        (自非常理,故臣子以修德望君,不必以災異恐之。)
        (若因災而懼,困可修德。)
        (一有祥瑞使可謂德已足而罷修乎?乃若至德回天,災祥立應,桑谷枯,彗星退
        (,冤獄釋而驟雨,忠心白而反風,亦間有之。)
        (但曰必然事,吾不能確確然信也。)
        (氣化無一息之停,不屬進,就屬退。)
        (動植之物其氣機亦無一息之停,不屬生,就屬死,再無不進不退而止之理。)
        (形生於氣。)
        (氣化沒有底,天地定然沒有;天地沒有底,萬物定然沒有。)
        (生氣醇濃渾濁,殺氣清爽澄澈;生氣牽戀優柔,殺氣果決脆斷;生氣寬平溫厚
        (,殺氣峻隘涼薄。)
        (故春氣絪縕,萬物以生:夏氣薰蒸,萬物以長;秋氣嚴肅,萬物以入;冬氣閉
        (藏,萬物以亡。)
        (一呼一吸,不得分毫有馀,不得分毫不足;不得連呼,不得連吸;不得一呼無
        (吸,不得一吸無呼,此盈虛之自然也。)
        (水質也,以萬物為用;火氣也,以萬物為體。)
        (及其化也,同歸於無跡。)
        (水性徐,火性疾,故水之入物也,因火而疾。)
        (水有定氣,火無定氣,放火附剛則剛,附柔則柔,水則入柔不入剛也。)
        (陽不能藏,陰不能顯。)
        (才有藏處,便是陽中之陰:才有顯處,便是陰中之陽。)
        (水能實虛,火能虛實。)
        (乾坤是毀的,故開闢後必有混沌所以主宰?乾坤是不毀的,故混沌還成開闢。
        ()
        (主宰者何?元氣是已。)
        (元氣亙萬億歲年終不磨滅,是形化氣化之祖也。)
        (天地全不張主,任陰陽;陰陽全不擺佈,任自然。)
        (世之人趨避祈禳徒自苦耳。)
        (其奪自然者,惟至誠。)
        (天地發萬物之氣到無外處,止收斂之氣到無內處。)
        (止不至而止者,非本氣不足,則客氣相奪也。)
        (靜生動長,動消靜息。)
        (總則生,生則長,長則消,消則息。)
        (萬物生於陰陽,死於陰陽。)
        (陰陽於萬物原不相干,任其自然而已。)
        (雨非欲潤物,旱非欲熯物,風非欲撓物,雷非欲震物,陰陽任其氣之自然,而
        (萬物因之以生死耳。)
        (《易》稱「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另是一種道理,不然,是天地有心而
        (成化也。)
        (若有心成化,則寒暑災樣得其正,乃見天心矣。)
        (天極從容,故三百六十日為一噓吸;極次第,故溫暑涼寒不驀越而雜至;極精
        (明,故晝有容光之照而夜有月星;極平常,寒暑旦夜、生長收藏,萬古如斯而
        (無新奇之調;極含蓄,並包萬象而不見其滿塞;極沉默,無所不分明而無一言
        (;極精細,色色象象條分縷析而不厭其繁;極周匹,疏而不漏;極凝定,風雲
        (雷雨變態於胸中,悲歡叫號怨德於地下,而不惡其擾;極通變,普物因材不可
        (執為定局;極自然,任陰陽氣數理勢之所極所生,而已不與;極堅耐,萬古不
        (易而無欲速求進之心,消磨曲折之患;極勤敏,無一息之停;極聰明,亙古今
        (無一人一事能欺罔之者,極老成,有虧欠而不隱藏;極知足,滿必損,盛必定
        (;極仁慈,雨露霜雪無非生物之心;極正直,始終計量,未嘗養人之奸、容人
        (之惡;極公平,抑高舉下,貧富貴賤一視同仁;極簡易,無瑣屑曲局示人以繁
        (難;極雅淡,青蒼自若,更無炫飾;極靈爽,精誠所至,有感必通;極謙虛,
        (四時之氣常下交;極正大,擅六合之恩威而不自有;極誠實,無一毫偽妄心,
        (虛假事;極有信,萬物皆任之而不疑。)
        (故人當法天。)
        (人,天所生也。)
        (如之者存,反之者亡,本其氣而失之也。)
        (春夏後看萬物繁華,造化有多少淫巧,多少發揮,多少張大,元氣安得不斲喪
        (?機緘安得不窮盡?此所以虛損之極,成否塞,成渾沌也。)
        (形者,氣之橐囊也。)
        (氣者,形之線索也。)
        (無形,則氣無所憑籍以生;無氣,則形無所鼓舞以為生。)
        (形須臾不可無氣,氣無形則萬古依然在宇宙間也。)
        (要知道雷霆霜雪都是太和。)
        (濁氣醇,清氣漓;濁氣厚,清氣薄;濁氣同,清氣分;濁氣溫,清氣寒;濁氣
        (柔,清氣剛;濁氣陰,消氣陽;濁氣豐,清氣嗇;濁氣甘,清氣苦;濁氣喜,
        (清氣惡;濁氣榮,清氣枯;濁氣融,清氣孤;濁氣生,清氣殺。)
        (一陰一陽之謂道。)
        (二陰二陽之謂駁。)
        (陰多陽少、陽多陰少之謂偏。)
        (有陰無陽、有陽無陰之謂孤。)
        (一陰一陽,乾坤兩卦,不二不雜,純粹以精,此天地中和之氣,天地至善也。
        ()
        (是道也,上帝降衷,君子衷之。)
        (是故繼之即善,成之為性,更無偏駁,不假修為,是一陰一陽屬之君子之身矣
        (。)
        (故曰,君子之道,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此之謂偏。)
        (百勝日用而不知,此之謂駁。)
        (至於孤氣所生,大乖常理。)
        (孤陰之善,慈悲如母,惡則險毒如虺;孤陽之善,嫉惡如仇,惡則凶橫如虎。
        ()
        (此篇夫子論性純以善者言之,與性相近,稍稍不同。)
        (天地萬物只是一個漸,故能成,故能久。)
        (所以成物悠者,漸之象也;久者,漸之積也。)
        (天地萬物不能頓也,而況於人乎?)
        (故悟能頓,成不能頓。)
        (盛德莫如地,萬物於地,惡道無以加矣。)
        (聽其所為而莫之憾也,負菏生成而莫之厭也。)
        (故君子卑法地,樂莫大焉。)
        (日正午,月正圓,一呼吸間耳。)
        (呼吸之前,未午未圓;呼吸之後,午過圓過。)
        (善觀中者,此亦足觀矣。)
        (中和之氣,萬物之所由以立命者也,故無所不宜;偏盛之氣,萬物之所由以盛
        (衰者也,故有宜有不宜。)
        (祿、位、名、壽、康、寧、順、適、子孫賢達,此天福人之大權也。)
        (然嘗輕以與人,所最靳而不輕以與人者,惟名。)
        (福善禍淫之言,至名而始信。)
        (大聖得大名,其次得名,視德無分毫爽者,惡亦然。)
        (祿、位、壽、康在一身,名在天下;祿、位、壽、康在一時,名在萬世。)
        (其惡者備有百福,惡名愈著;善者備嘗艱苦,善譽日彰。)
        (桀、封、幽、厲之名,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
        (此固天道報應之微權也。)
        (天之以百福予人者,恃有此耳。)
        (彼天下萬世之所以仰慕欽承痰惡笑罵,其禍福固亦不小也。)
        (以理言之,則當然者謂之天,命有德討有罪,奉三尺無私是已;以命言之,則
        (自然者謂之天,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至,定於有生之初是已;以數言之,則
        (偶然者謂之天,會逢其適,偶值其際是已。)
        (造物之氣有十:有中氣,有純氣,有雜氣,有戾氣,有似氣,有大氣,有細氣
        (,有間氣,有變氣,有常氣,皆不外於五行。)
        (中氣,五行均調,精粹之氣也,人鐘之而為堯、舜、禹、文、周、孔,物得之
        (而為鱗鳳之類是也。)
        (純氣,五行各具純一之氣也,人得之而為伯夷、伊尹、柳下惠,物得之而為龍
        (虎之類是也。)
        (雜氣,五行交亂之氣也。)
        (戾氣,五行粗惡之氣也。)
        (似氣,五行假借之氣也。)
        (大氣,磅磅渾淪之氣也。)
        (細氣,纖蒙浮渺之氣也。)
        (間氣,積久充溢會合之氣也。)
        (變氣,偶爾遭逢之氣也。)
        (常氣,流行一定之氣也。)
        (萬物各有所受以為生,萬物各有所屬以為類,萬物不自由也。)
        (惟有學問之功,變九氣以歸中氣。)
        (火性發揚,水性流動,木性條暢,金性堅剛,土性重厚,其生物也亦然。)
        (太和在我,則天地在我,何動不臧?何往不得?)
        (彌六合皆動氣之所為也,靜氣一粒伏在九地之下以胎之。)
        (故動者靜之死鄉,靜者動之生門。)
        (無靜不生,無動不死。)
        (靜者常施,動者不還。)
        (發大造之生氣者動也,耗大造之生氣者亦動也。)
        (聖人主靜以涵元理,道家主靜以留元氣。)
        (萬物發生,皆是流於既溢之馀,萬物收斂,皆是勞於既極之後。)
        (天地一歲一呼吸,而萬物隨之。)
        (天地萬物到頭來皆歸於母。)
        (故水、火、金、木有盡,而土不盡。)
        (何者?水、火、金、木,氣盡於天,質盡於地,而土無可盡。)
        (故真氣無歸,真形無藏。)
        (萬古不可磨滅,滅了更無開闢之時。)
        (所謂混沌者,真氣與真形不分也。)
        (形氣混而生天地,形氣分而生萬物。)
        (天欲大小人之惡,必使其惡常得志。)
        (彼小人者,惟恐其惡之不遂也,故貪天禍以至於亡。)
        (自然謂之天,當然謂之天,不得不然謂之天;陽亢必旱,久旱必陰,久陰必雨
        (,久雨必晴,此之謂自然。)
        (君尊臣卑,父坐子立,夫唱婦隨,兄友弟恭,此之謂當然。)
        (小役大,弱役強,貧役富,賤役貴,此之謂不得不然。)
        (心就是天,欺心便是欺天,事心便是事天,更不須向蒼蒼上面討。)
        (天者,未定之命;命者,已定之天。)
        (天者,大家之命,命者,各物之天。)
        (命定而吉凶禍福隨之也,由不得天,天亦再不照管。)
        (天地萬物只是一氣聚散,更無別個。)
        (形者,氣所附以為凝結;氣者,形所托以為運動。)
        (無氣則形不存,無形則氣不住。)
        (天地既生人物,則人物各具一天地。)
        (天地之天地由得天地,人物之天地由不得天地。)
        (人各任其氣質之天地至於無涯牿,其降衷之天地幾於澌盡,天地亦無如之何也
        (已。)
        (其吉凶禍福率由自造,天何尤乎而怨之?)
        (吾人渾是一天,故日用起居食總念念時時事事便當以天自處。)
    朱 子:天者,理也。
    告 之:(餘曰)理者,天也。
        (有在天之天,有在人之天。)
        (有在天之先天,太極是已;有在天之後天,陰陽五行是已。)
        (有在人之先天,元氣、無理是已;有在人之後天,血氣、心知是已。)
    朱 子:天地開闢之初,其狀何似?
    告 之:未易形容。
    告 之:(因指齋前盆沼,令滿貯帶沙水一盆,投以瓦礫數小塊,雜谷豆升許,令人攪水
        (渾濁)此是混沌未分之狀。待三日後再來看開闢。
    告 之:(至日而濁者清矣,輕清上浮)此是天開於子。沉底渾泥,此是地辟於丑。中間
        瓦礫出露,此是山陵,是時谷。豆芽生月馀,而水中小蟲浮沉奔逐,此是人與萬
        物生於寅。徹底是水,天包乎地之象也。地從上下,故山上銳而下廣,象糧穀堆
        也。
          氣化日繁華,日廣侈,日消耗,萬物毀而生機微,天地雖不毀,至亥而又成
        混沌之世矣。
        (雪非薰蒸之化也。)
        (天氣上升,地氣下降,是乾涸世界矣。)
        (然陰陽之氣不交則絕,故有留滯之馀陰,始生之嫩陽,往來交結,久久不散而
        (迫於嚴寒,遂為雪為霰。)
        (白者,少明之色也,水之母也。)
        (盛則為雪,微則為霜,冬月片瓦半磚之下著濕地,皆有霜,陰氣所呵也,土乾
        (則否。)
        (兩間氣化,總是一副大蒸籠。)
        (天地之於萬物,因之而已,分毫不與焉。)
        (世界雖大,容得千萬人忍讓,容不得一兩個縱橫。)
        (天地之於萬物原是一貫。)
        (輕清之氣為霜露,濃濁之氣為雲雨。)
        (春雨少者,薰蒸之氣未濃也。)
        (春多雨則沁夏之氣,而夏雨必少,夏多雨者,薰蒸之氣有餘也。)
        (夏少雨則積氣之餘,而秋雨必多,此謂氣之常耳。)
        (至於霪潦之年,必有亢陽之年,則數年總計也。)
        (蜀中之漏天,四時多雨;雲中之高地,四時多旱;吳下之水鄉,黃梅之雨為多
        (,則四方互計也。)
        (總之,一個陰陽,一般分數,先有餘則後不足,此有餘則彼不足,均則各足,
        (是謂太和,太和之歲,九有皆豐。)
        (冬者,萬物之夜,所以待勞倦養精神者也。)
        (春生、夏長、秋成,而不培養之以冬,則萬物之滅久矣。)
        (是知大冬嚴寒,所以仁萬物也。)
        (愈嚴凝則愈收斂,愈收斂則愈精神,愈精神則生發之氣愈條暢。)
        (譬之人須要安歇,今夜能熟睡,則明日必精神。)
        (故曰冬者萬物之所以歸命也。)
        (世運)
        (勢之所在,天地聖人不能違也。)
        (勢來時即摧之,未必遽壞;勢去時即挽之,未必能回。)
        (然而聖人每與勢忤,而不肯甘心從之者,人事宜然也。)
        (世人賤老,而聖王尊之;世人棄愚,而君子取之;世人恥貧,而高士清之;世
        (人厭淡,而智者味之;世人惡冷,而幽人寶之;世人薄素,而有道者尚之。)
        (悲夫!世之人難與言矣。)
        (壞世教者,不是宦官宮安,不是農工商貿,不是衙門市井,不是囗囗。)
        (古昔盛時,民自飽暖之外無過求,自利用之外無異好,安身家之便而不恣耳目
        (之欲。)
        (家無奇貨,人無玩物,馀珠玉於山澤而不知寶,贏繭絲於箱篋而不知繡。)
        (偶行於途而知貴賤之等,創見於席而知隆殺之理。)
        (農於桑麻之外無異聞,士於禮義之外)
        (無羨談;公卿大夫於勸深訓迪之外無簿書。)
        (知官之貴,而不知為民之難;知貧之可憂,而不知人富之可嫉。)
        (夜行不以兵,遠行不以餱。)
        (施人者非欲其我德,施於人者不疑其欲我之德。)
        (訴訢渾渾,其時之春乎?其物之胚孽乎?吁!可想也已。)
        (伏羲以前是一截世道,其治任之而已,己無所與也。)
        (五帝是一截世道,其治安之而已,不擾民也。)
        (三王是一截世道,其治正之而已,不使縱也。)
        (秦以後是一截世道,其治劫之而已,愚之而已,不以德也。)
        (世界一般是唐虞時世界,黎民一般是唐虞時黎民,而治不古若,非氣化之罪也
        (。)
        (終極與始接,困極與亨接。)
        (三皇是道德世界,五帝是仁義世界,三王是禮義世界,春秋是威力世界,戰國
        (是智巧世界,漢以後是勢利世界。)
        (士鮮衣美食,浮淡怪說、玩日愒時,而以農工為村鄙;女傅粉簪花、冶容學態
        (、袖手樂游,而以勤儉為羞辱;官盛從豐供、繁文縟節、奔逐世態,而以教養
        (為迂腐。)
        (世道可為傷心矣。)
        (喜殺人是泰,愁殺人也是泰。)
        (泰之人昏惰侈肆,泰之事廢墜寬罷,泰之風紛華驕蹇,泰之前如上水之篙,泰
        (之世如高竿之頂,泰之後如下坂之車。)
        (故否可以致泰,泰必至於否。)
        (故聖人憂泰不憂否。)
        (否易振,泰難持。)
        (世之衰也,卑幼賤微氣高志肆而無上,子弟不知有父母,婦不知有舅姑,後進
        (不知有先達,士民不知有官師,郎署不知有公卿,偏稗軍士不知有主帥。)
        (目空空而氣勃勃,恥於分義而敢於陵駕。)
        (嗚呼!世道至此,未有不亂不亡者也。)
        (節文度數,聖人之所以防肆也。)
        (偽禮文不如真愛敬,真簡率不如偽禮文。)
        (偽禮文猶足以成體,真簡率每至於逾閒;偽禮文流而為象恭滔天,真簡率而為
        (禮法掃地。)
        (七賢八達,簡率之極也。)
        (舉世牛馬而晉因以亡。)
        (近世士風祟尚簡率;蕩然無檢,嗟嗟!吾莫知所終矣。)
        (天下之勢頓可為也,漸不可為也。)
        (頓之來也驟驟多無根,漸之來也深深則難撼。)
        (頓著力在終,漸著力在始。)
        (造物有涯而人情無涯,以有涯足無涯,勢必爭,故人人知足則天下有馀。)
        (造物有定而人心無定,以無定撼有定,勢必敗。)
        (故人人安分則天下無事。)
        (天地有真氣,有似氣。)
        (故有鳳皇則有昭明,有粟谷則有稂莠,兔葵似葵,燕麥似麥,野菽似菽,槐藍
        (似槐之類。)
        (人亦然皆似氣之所鍾也。)
        (六合是個情世界,萬物生於情死於情。)
        (至人無情,聖人調情,君子制情,小人縱情。)
        (變民風易,變士風難;變士風易,變仕風難。)
        (仕風變,天下治矣。)
        (古之居官也,在下民身上做工夫;今之居官也,在上官眼底做工夫。)
        (古之居官也尚正直,今之居官也尚縠阿。)
        (任俠氣質皆賢者也,使人聖賢繩墨,皆光明俊偉之人。)
        (世教不明,紀法陵替,使此輩成此等氣習,誰之罪哉!)
        (世界畢竟是吾儒世界,雖二氏之教雜出其間,而紀綱法度、教化風俗,都是二
        (帝三王一派家數。)
        (即百家井出,只要主僕分明,所謂元氣充實,即風寒入肌,瘡瘍在身,終非危
        (症也。)
        (一種不萌芽,六塵不締構,何須度萬眾成羅漢三千?九邊無夷狄,四海無奸雄
        (,只宜銷五兵鑄金人十二。)
        (聖賢)
        (孔子是五行造身,兩儀成性。)
        (其馀聖人得金氣多者則剛明果斷,得木氣多者則樸素質直,得火氣多者則發揚
        (奮迅,得水氣多者則明徹圓融,得土氣多者則鎮靜渾厚,得陽氣多者則光明軒
        (豁,得陰氣多者則沉默精細。)
        (氣質既有所限,雖造其極,終是一偏底聖人。)
        (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節目耳。)
        (孔顏窮居,不害其為仁覆天下,何則?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
        (嘗一日忘也。)
        (聖人不落氣質,賢人不渾厚便直方,便著了氣質色相;聖人不帶風土,賢人生
        (燕趙則慷慨,生吳越則寬柔,就染了風土氣習。)
        (性之聖人,只是個與理相忘,與道為體,不待思,惟橫行直撞,恰與時中吻合
        (。)
        (反之,聖人常常小心,循規蹈矩,前望後顧,才執得中字,稍放鬆便有過不及
        (之差。)
        (是以希聖君子心上無一時任情恣意處。)
        (聖人一,聖人全,一則獨詣其極,全則各臻其妙。)
        (惜哉!)
        (至人有聖人之功而無聖人之全者,囿於見也。)
        (所貴乎剛者,貴其能勝己也,非以其能勝人也。)
        (子路不勝其好勇之私,是為勇字所伏,終不成個剛者。)
        (聖門稱剛者誰?吾以為恂恂之顏子,其次魯鈍之曾子而已,馀無聞也。)
        (天下古今一條大路,曰大中至正,是天造地設的。)
        (這個路上古今不多幾人走,曰堯、舜、禹、湯、文、武、周、孔、顏、曾、思
        (、孟,其馀識得的周、程、張、朱,雖走不到盡頭,畢竟是這路上人。)
        (將這個路來比較古今人,雖伯夷、伊、惠也是異端,更那說那佛、老、楊、墨
        (、陰陽術數諸家。)
        (若論個分曉,伯夷、伊、惠是旁行的,佛、老、楊、墨是斜行的,陰陽星數是
        (歧行的。)
        (本原處都從正路起,卻念頭一差,走下路去,愈遠愈繆。)
        (所以說,異端言本原不異而發端異也。)
        (何也?佛之虛無是吾道中寂然不動差去,老之無為是吾道中守約施博差去,為
        (我是吾道中正靜自守差去,兼愛是吾道中萬物一體差去,陰陽家是吾道中敬授
        (人時差去,術數家是吾道中至誠前知差去。)
        (看來大路上人時為佛,時為老,時為楊,時為墨,時為陰陽術數,是合數家之
        (所長。)
        (岔路上人佛是佛,老是老,楊是楊,墨是墨,陰陽術數是陰陽術數,殊失聖人
        (之初意。)
        (譬之五味不適均不可以專用也,四時不錯行不可以專今也。)
        (聖人之道不奇,才奇便是賢者。)
        (戰國是個慘酷的氣運,巧偽的世道,君非富強之術不講,臣非功利之策不行,
        (六合正氣獨鐘在孟子身上。)
        (故在當時疾世太嚴,憂民甚切。)
        (清任和時,是孟子與四聖人議定的諡法。)
        (祖術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是子思作仲尼的贊語。)
        (聖賢養得天所賦之理完,仙家養得天所賦之氣完。)
        (然出陽脫殼,仙家未嘗不死,特留得此氣常存。)
        (性盡道全,聖賢未嘗不死,只是為此理常存。)
        (若修短存亡,則又係乎氣質之厚薄,聖賢不計也。)
        (賢人之言視聖人未免有病,此其大較耳。)
        (可怪俗儒見說是聖人語,便迴護其短而推類以求通;見說是賢人之言,便洗索
        (其疵而深文以求過。)
        (設有附會者從而欺之,則陽虎優孟皆失其真,而不免徇名得象之譏矣。)
        (是故儒者要認理,理之所在,雖狂夫之言,不異於聖人。)
        (聖人豈無出於一時之感,而不可為當然不易之訓者哉?)
     8**時間: 地點:
        (如今天下人,譬之驕子,不敢熱氣,唐突便艴然起怒,縉紳稍加綜核,則曰苛
        (刻;學校稍加嚴明,則曰寡恩;軍士稍加斂戢,則曰凌虐;鄉官稍加持正,則
        (曰踐踏。)
        (今縱不敢任怨,而廢公法以市恩,獨不可已乎?)
        
        
    9**時間: 地點:
        (如今天下事,譬之敝屋,輕手推扶,便愕然咋舌。)
        (今縱不敢更張,而毀拆以滋壞,獨不可已乎?)
        (公私兩字,是宇宙的人鬼關。)
        (若自朝堂以至閭裡,只把持得公字定,便自天清地寧,政清訟息;只一個私字
        (,擾攘得不成世界。)
        (王道感人處,只在以我真誠怛惻之心,體其委曲必至之情。)
        (是故不賞而勸,不激而奮,出一言而能使人致其死命,誠故也。)
        (人君者,天下之所依以欣戚者也。)
        (一念怠荒,則四海必有廢弛之事,一念縱逸,則四海必有不得其所之民。)
        (故常一日之間,幾運心思於四海,而天下尚有君門萬里之歎。)
        (苟不察群情之向背,而惟己欲之是恣,嗚呼!可懼也。)
        (天下之存亡係兩字,曰天命。)
        (天下之去就係兩字,曰人心。)
        (耐煩則為三王,不耐煩則為五霸。)
        (一人憂,則天下樂;一人樂,則天下憂。)
        (聖人聯天下為一身,運天下於一心。)
        (今夫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皆吾身也,痛癢之微,無有不覺,無有不顧。)
        (四海之痛癢,豈帝王所可忽哉?夫一指之疔如粟,可以致人之死命。)
        (國之存亡不在耳目聞見時,聞見時則無及矣。)
        (此以利害言之耳。)
        (一身麻木若不是我,非身也。)
        (人君者,天下之人君。)
        (天下者,人君之天下。)
        (而血氣不相通,心知不相及,豈天立君之意耶?)
        (無厭之欲,亂之所自生也。)
        (不平之氣,亂之所由成也。)
        (皆有國者之所懼也。)
        (用威行法,宜有三豫,一曰上下情通,二曰惠愛素孚,三曰公道難容。)
        (如此則雖死而人無怨矣。)
        (第一要愛百姓。)
        (朝廷以赤子相付托,而士民以父母相稱謂。)
        (試看父母之於赤子,是甚情懷,便知長民底道理。)
        (就是愚頑梗化之人,也須耐心漸漸馴服。)
        (王者必世而後仁,揣我自己德教有俄頃過化手段否?奈何以積習慣惡之人,而
        (遽使之帖然我順,一教不從,而遽赫然武怒耶?此居官第一戒也。)
        (有一種不可馴化之民,有一種不教而殺之罪。)
        (此特萬分一耳,不可以立治體。)
        (天下所望於聖人,只是個安字。)
        (聖人所以安天下,只是個平字。)
        (平則安,不平則不安矣。)
        (三軍要他輕生,萬姓要他重生。)
        (不輕生不能勘亂,不重生易於為亂。)
        (太古之世,上下相忘,不言而信。)
        (中古上下求相孚。)
        (後世上下求相勝:上用法勝下,下用欺以避法;下以術勝上,上用智以防術。
        ()
        (以是而欲求治,胡可得哉?欲復古道,不如一待以至誠。)
        (誠之所不學者,法以輔之,庶幾不死之人心,尚可與還三代之舊乎?)
        (治道尚陽,兵道尚陰;治道尚方,兵道尚圓。)
        (是惟無言,言必行;是惟無行,行必竟。)
        (易簡明達者,治之用也。)
        (有言之不必行者,有言之即行者,有行之後言者,有行之竟不言者,有行之非
        (其所言者。)
        (融通變化,信我疑彼者,兵之用也。)
        (二者雜施,鮮不敗矣。)
        (任人不任法,此惟堯、舜在上,五臣在下可矣。)
        (非是而任人,未有不亂者。)
        (二帝三王非不知通變宜民、達權宜事之為善也,以為吾常御天下,則吾身即法
        (也,何以法為?惟夫後世庸君具臣之不能興道致治,暴君邪臣之敢於恣惡肆奸
        (也,故大綱細目備載具陳,以防檢之,以詔示之。)
        (固知夫今日之畫一,必有不便於後世之推行也,以為聖子神孫自能師其意,而
        (善用於不窮,且尤足以濟吾法之所未及,庸君具臣相與守之而不敢變,亦不失
        (為半得。)
        (暴君邪臣即欲變亂,而奔髦之猶必有所顧忌,而法家拂士亦得執祖宗之成憲,
        (以匡正其惡,而不苟從,暴君邪臣亦畏其義正事核也,而不敢遽肆,則法之不
        (可廢也明矣。)
        (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安施。)
        (居上之患,莫大於賞無功,赦有罪;尤莫大於有功不賞,而罰及無罪。)
        (是故王者任功罪,不任喜怒;任是非,不任毀譽。)
        (所以平天下之情,而防其變也。)
        (此有國家者之大戒也。)
        (事有知其當變而不得不因者,善救之而已矣;人有知其當退而不得不用者,善
        (馭之而已矣。)
        (下情之通於上也,如嬰兒之於慈母,無小弗達;上德之及於下也,如流水之於
        (間隙,無微不入。)
        (如此而天下亂亡者,未之有也。)
        (故壅蔽之奸,為亡國罪首。)
        (不齊,天之道也,數之自然也。)
        (故萬物生於不齊,而死於齊。)
        (而世之任情厭事者,乃欲一切齊之,是益以甚其不齊者也。)
        (夫不齊其不齊,則簡而易治;齊其不齊,則亂而多端。)
        (宇宙有三綱,智巧者不能逃也。)
        (一王法,二天理,三公論。)
        (可畏哉!)
    《詩》:(《詩》)樂只君子,民之父母。
    告 之: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君子觀於《詩》而知為政之道矣。)
        (既成德矣,而誦其童年之小失;既成功矣,而笑其往日之偶敗,皆刻薄之見也
        (。)
        (君子不為。)
        (任是最愚拙人,必有一般可用,在善用之者耳。)
        (公論,非眾口一詞之謂也。)
        (滿朝皆非,而一人是,則公論在一人。)
        (為政者,非謂得行即行,從可行則行耳。)
        (有得行之勢,而昧可行之理,是位以濟其惡也。)
        (君子謂之賊。)
        (使眾之道,不分職守,則分日月,然後有所責成而上不勞,無所推委而下不奸
        (。)
        (混呼雜命,概怒偏勞,此不可以使二人,況眾人乎?勤者苦,惰者逸,訥者冤
        (,辯者欺,貪者飽,廉者饑,是人也,即為人下且不能,而使之為人上,可歎
        (也夫!)
        (世教不明,風俗不美,只是策勵士大夫。)
        (治病要擇良醫,安民要擇良吏。)
        (良吏不患無人,在選擇有法,而激勸有道耳。)
        (孔子在魯,中大夫耳,下大夫僚儕也,而猶侃侃。)
        (今監司見屬吏,煦煦沾沾,溫之以兒女子之情,才正體統,輒曰示人以難堪,
        (才尚綜核,則曰待人以苛刻。)
        (上務以長厚悅下官心,以樹他日之桃李;下務以彌文塗上官耳,以了今日之簿
        (書。)
        (吏治安得修舉?民生安得輯寧?憂時者,傷心慟之。)
        (據冊點選,據俸升宮,據單進退,據本題覆,持至公無私之心,守畫一不二之
        (法,此守常吏部也。)
        (選人嚴於所用,遷官定於所宜,進退則出精識於撫按之外,題覆則持定見於科
        (道之中,此有數吏部也。)
        (外而與士民同好惡,內而與君相爭是非。)
        (銓注為地方,不為其人去留;為其人,不為其出身與所恃品材官。)
        (如辨白黑,果黜陟,不論久新。)
        (任宇宙於一肩,等富貴於土苴。)
        (庶幾哉其稱職矣。)
        (嗚呼!非大丈夫孰足以語此?乃若用一人則注聽宰執口脗,退一人則凝視相公
        (眉睫,借公名以濟私,實結士口而灰民心,背公市譽、負國殖身。)
        (是人也,吾不忍道之。)
        (藏人為君守財,吏為君守法,其守一也。)
        (藏人竊藏以營私,謂之盜。)
        (吏以法市恩,不曰盜乎?賣公法以酬私德,剝民財以樹厚交,恬然以為當然,
        (可歎哉!若吾身家,慨以許人,則吾專之矣。)
        (弭盜之末務,莫如保甲;弭之本務,莫如教養。)
        (故鬥米十錢,夜戶不閉,足食之效也。)
        (守遺待主,始於盜牛,教化之功也。)
        (夫盜,辱名也。)
        (死,重法也。)
        (而人猶為之,此其罪豈獨在民哉?而惟城池是恃,關鍵是嚴,巡緝是密,可笑
        (也已。)
        (整頓世界,全要鼓舞天下人心。)
        (鼓舞人心,先要振作自家神氣。)
        (而今提綱摯領之人,奄奄氣不足以息,如何教海內不軟手折腳、零骨懈髓底!
        ()
        (事有大於勞民傷財者,雖勞民傷財亦所不顧。)
        (事有不關利國安民者,雖不勞民傷財亦不可為。)
        (足民,王政之大本。)
        (百姓足,萬政舉;百姓不足,萬政廢。)
        (孔於告子貢以足食,告冉有以富之。)
        (孟子告梁王以養生、送死、無憾,告齊王以制田裡、教樹畜。)
        (堯、舜告此無良法矣。)
        (哀哉!)
        (百姓只乾正經事,不怕衣食不豐足。)
        (君臣只乾正經事,不怕天下不太平。)
        (試問百司庶府所職者何官?終日所乾者何事?)
        (有道者可以自省矣。)
        (法至於平靜矣,君子又加之以恕。)
        (乃知平者,聖人之公也。)
        (恕者,聖人之仁也。)
        (彼不平者,加之以深,不恕者,加之以刻,其傷天地之和多矣。)
        (化民成俗之道,除卻身教,再無巧術;除卻久道,再無頓法。)
        (禮之有次第也,猶堂之有階,使人不得驟僭也。)
        (故等級不妨於太煩。)
        (階有級,雖疾足者不得闊步;禮有等,雖倨傲者不敢凌節。)
        (人才邪正,世道為之也。)
        (世道污隆,君相為之也。)
        (君人者何嘗不費富貴哉?以正富貴人,則小人皆化為君子;以邪富貴人,則君
        (子皆化為小人。)
        (滿目所見,世上無一物不有淫巧。)
        (這淫巧耗了世上多少生成底財貨,誤了世上多少生財底工夫,淫巧不誅,而欲
        (講理財,皆苟且之談也。)
        (天地之財,要看他從來處,又要看他歸宿處。)
        (從來處要豐要養,歸宿處要約要節。)
        (將三代以來陋習敞規一洗而更之,還三代以上一半古意)
        (也是一個相業。)
        (若改正朔、易服色,都是腐儒作用;茸傾廈,逐頹波,都是俗吏作用,於蒼生
        (奚補?噫!此可與有識者道。)
        (御戎之道,上焉者德化心孚,其次講信修睦,其次遠駕長驅,其次堅壁清野,
        (其次陰符智運,其次接刃交鋒,其下叩關開市,又其下納幣和親。)
        (為政之道,第一要德感誠服孚,第二要令行禁止。)
        (令不行,禁不止,與無官無政同,雖堯、舜不能治一鄉,而況天下乎!)
        (防奸之法,畢竟疏於作姦之人。)
        (彼作姦者,拙則作偽以逃防,巧則就法以生弊,不但去害,而反益其害。)
        (彼作者十,而犯者一耳。)
        (又輕其罪以為未犯者勸,法奈何得行?故行法不嚴,不如無法。)
        (世道有三責:責貴,責賢,責壞綱亂紀之最者。)
        (三責而世道可回矣。)
        (貴者握風俗教化之權,而首壞以為庶人倡,則庶人莫不象之。)
        (賢者明風俗教化之道,而自壞以為不肖者倡,則不肖者莫不象之。)
        (責此二人,此謂治本。)
        (風教既壞,誅之不可勝誅,故擇其最甚者以令天下,此渭治末。)
        (本末兼治,不三年而四海內光景自別。)
        (乃今貴者、賢者為教化風俗之大蠢,而以體面寬假之,少嚴則曰苛刻以傷士大
        (夫之體,不知二帝三王曾有是說否乎?世教衰微,人心昏醉,不知此等見識何
        (處來?所謂淫朋比德,相為庇護,以藏其短,而道與法兩病矣。)
        (天下如何不敝且亂也?)
        (印書先要個印板真,為陶先要個模子好。)
        (以邪官舉邪官,以俗士取俗士,國欲治,得乎?)
        (不傷財,不害民,只是不為虐耳。)
        (苟設官而惟虐之慮也,不設官其誰虐之?正為家給人足,風移俗易,興利除害
        (,轉危就安耳。)
        (設廉靜寡慾,分毫無損於民,而萬事廢弛,分毫無益於民也,逃不得屍位素餐
        (四字。)
        (天地所以信萬物,聖人所以安天下,只是一個常字。)
        (常也者,帝王所以定民志者也。)
        (常一定,則樂者以樂為常,不知德;苦者以苦為常,不知怨。)
        (若謂當然,有趨避而無恩仇,非有大奸臣凶,不敢輒生厭足之望,忿恨之心,
        (何則?狃於常故也。)
        (故常不至大壞極敝,只宜調適,不可輕變,一變則人人生覬覦。)
        (心,一覬覦則大家引領垂涎,生怨起紛,數年不能定。)
        (是以聖人只是慎常,不敢輕變;必不得已,默變,不敢明變;公變,不敢私變
        (;分變,不敢圂變。)
        (紀綱法度,整齊嚴密,政教號令,委曲周詳,原是實踐躬行,期於有實用,得
        (實力。)
        (今也自貪暴者好法,昏惰者廢法,延及今日萬事虛文,甚者迷製作之本意而不
        (知,遂欲並其文而去之。)
        (只今文如學校,武如教場,書聲軍容,非不可觀可聽,將這二途作養人用出來
        (,令人哀傷憤懑欲死。)
        (推之萬事,莫不)
        (皆然。)
        (安用縉紳簪嬰塞破世間哉?)
        (安內攘外之略,須責之將吏。)
        (將吏不得其人,軍民且不得其所,安問夷狄?是將吏也,養之不善則責之文武
        (二學校,用之不善則責吏兵兩尚書。)
    告 之:(或曰)養有術乎?
    《詩》:何患於無術?
        (儒學之大壞極矣,不十年不足以望成材。)
        (武學之不行久矣,不十年不足以求名。)
        (將至於遴選於未用之先,條責於方用之際,綜核於既用之後,黜陟於效不效之
        (時,盡有良法可旋至,而立有驗者。)
        (而今舉世有一大迷,自秦、漢以來,無人悟得。)
        (官高權重,原是投大遺艱。)
        (譬如百鈞重擔,須尋烏獲來擔;連雲大廈,須用大木為柱。)
        (乃朝廷求賢才,借之名器以任重,非朝廷市私思,假之權勢以榮人也。)
        (今也崇階重地,用者以為榮,人重以予其所愛,而固以吝於所疏,不論其賢不
        (賢。)
        (其用者以為榮,己未得則眼穿涎流以乾人,既得則捐身樓骨以感德,不計其勝
        (不勝。)
        (旁觀者不論其官之稱不稱,人之宜不宜,而以資淺議驟遷,以格卑議冒進,皆
        (視官為富貴之物,而不知富貴之也,欲以何用?果朝廷為天下求人耶?抑君相
        (為士人擇官耶?此三人者,皆可憐也。)
        (叔季之世生人,其識見固如此可笑也!)
        (漢始興郡守某者,御州兵,常操之內免操二月,繼之者罷操,又繼之者常給之
        (外冬加酒銀人五錢,又繼之者加肉銀人五錢,又繼之者加花布銀人一兩。)
        (倉庫不足,括稅給之,猶不足,履畝加賦給之。)
    《詩》:(兵不見德也,而民怨又繼之者)加吾不能,而損吾不敢。
        (競無加。)
    《詩》:(兵相與鼓噪曰)郡長無恩。
        (率怨民以叛,肆行攻掠。)
    《詩》:(元帝命刺史按之)郡守不職,不能撫鎮軍民,而致之叛。
        (竟棄市。)
        (嗟夫!當棄市者誰耶?識治體者為之傷心矣。)
        (人情不論是非利害,莫不樂便已者,惡不便己者。)
        (居官立政,無論殃民,即教養諄諄,禁令惓惓,何嘗不欲其相養相安、免禍遠
        (罪哉?然政一行,而未有不怨者。)
        (故聖人先之以躬行,浸之以口語,示之以好惡,激之以賞罰,日積月累,耐意
        (精心,但盡薰陶之功,不計俄頃之效,然後民知善之當為,惡之可恥,默化潛
        (移,而服從乎聖人。)
        (今以無本之令,責久散之民,求旦夕之效,逞不從之怒,忿疾於頑,而望敏德
        (之治,即我且亦愚不肖者,而何怪乎蚩蚩之氓哉?)
        (嘉靖間,南京軍以放糧過期,減短常例,殺戶部侍郎,散銀數十萬,以安撫之
        (。)
        (萬曆間,杭州軍以減月糧,又給以不通行之錢,欲殺巡撫不果,既而軍驕,散
        (銀萬馀乃定。)
        (後嚴火夫夜巡之禁,寬免士夫而繩督市民,既而民變,殺數十人乃定。)
        (鄖陽巡撫以風水之故,欲毀參將公署為學宮,激軍士變,致毆兵備副使幾死,
        (巡撫被其把持,奏疏上,必露章明示之乃得行。)
        (陝西兵以冬操太早,行法太嚴,再三請寬,不從,謀殺撫按總兵不成。)
    《詩》:(論者曰)兵驕卒悍如此,奈何?
    告 之:(餘曰)不然,工不信度而亂常規,恩不下究而犯眾怒,罪不在軍也。上人者,
        體其必至之情,寬其不能之罪,省其煩苛之法,養以忠義之教,明約束,信號令
        ,我不負彼而彼奸,吾令即殺之,彼有愧懼而已。
        (鳥獸來必無知覺,而謂三軍之士無良心可乎?亂法壞政,以激軍士之暴,以損
        (國家之威,以動天下之心,以開無窮之釁,當事者之罪,不容誅矣。)
        (裴度所謂韓洪輿疾討賊,承宗斂手削地。)
        (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特以處置得宜,能服其心故耳。)
        (處置得宜四字,此統大眾之要法也。)
        (霸者,豪強威武之名,非奸盜詐偽之類。)
        (小人之情,有力便挾力,不用偽,力不足而濟以謀,便用偽。)
        (若力量自足以壓服天下,震懾諸侯,直恁做將去,不怕他不從,便靠不到智術
        (上,如何肯偽?王霸以誠偽分,自宋儒始。)
        (其實誤在五伯假之以力、假仁二「假」字上,不知這假字只是借字。)
        (二帝三王以天德為本,便自能行仁,夫焉有所倚?霸者要做好事,原沒本領,
        (便少不得借勢力以行之,不然,令不行、禁不止矣,乃是借威力以行仁義。)
    孟 子:(故孟子)以力假仁者霸。
        (以其非身有之,故曰假借耳。)
        (人之服之也,非為他智能愚人,沒奈他威力何,只得服他。)
        (服人者,以強;服於人者,以偽。)
        (管、商都是霸佐,看他作用都是威力制縛人,非略人,略賣人者。)
        (故夫子只說他器小,孟子只說他功烈,如彼其卑。)
        (而今定公孫鞅罪,只說他慘刻,更不說他奸詐。)
        
        
    10**時間: 地點:
        (如今官府教民遷善遠罪,只靠那刑威,全是霸道,他有甚詐偽?看來王霸考語
        (,自有見成公案。)
        (曰以德以力所行底,門面都是一般仁義,如五禁之盟,二帝三王難道說他不是
        (?難道反其所為?他只是以力行之耳。)
        (德力二字最確,誠偽二字未穩,何也?王霸是個粗分別,不消說到誠偽上。)
        (若到細分別處,二帝三王便有誠偽之分,何況霸者?)
        (驟制則小者未必貼服,以漸則天下豪傑皆就我羈靮矣。)
        (明制則愚者亦生機械,默制則天下無智巧皆入我範圍矣。)
        (此馭夷狄待小人之微權,君子用之則為術知,小人用之則為智巧,舍是未有能
        (濟者也。)
    孟 子:(或曰)何不以至誠行之?
    告 之:此何嘗不至誠?但不淺露輕率耳。孔子曰:『機事不密則害成。』此之謂與?
        (迂儒識見,看得二帝三王事功,只似陽春雨露,嫗煦可人,再無一些冷落嚴肅
        (之氣。)
        (便是慈母,也有訶罵小兒時,不知天地只恁陽春,成甚世界?故雷霆霜雪不備
        (,不足以成天;威怒刑罰不用,不足以成治。)
        (只五臣耳,還要一個臯陶。)
        (而二十有二人,猶有四凶之誅。)
        (今只把天德王道看得恁秀雅溫柔,豈知殺之而不怨,便是存神過化處。)
        (目下作用,須是汗吐下後,服四君子四物百十劑,才是治體。)
        (三公示無私也,三孤示無黨也,九卿示無隱也。)
        (事無私曲,心無閉藏,何隱之有?嗚呼!顧名思義,官職亦少稱矣。)
        (要天下太平,滿朝只消三個人,一省只消兩個人。)
        (賢者只是一味,聖人備五味。)
        (一味之人,其性執,其見偏,自有用其一味處,但當因才器使耳。)
        (天之氣運有常,人依之以事作,而百務成;因之以長養,而百病少。)
        (上之政體有常,則下之志趨定,而漸可責成。)
        (人之耳目一,而因以寡過。)
        (君子見獄囚而加禮焉。)
        (今以後皆君子人也,可無敬與?噫!)
        (刑法之設,明王之所以愛小人,而示之以君子之路也。)
        (然則囹圄者,小人之學校與?)
        (小人只怕他有才,有才以濟之,流害無窮。)
        (君子只怕他無才,無才以行之,斯世何補?)
        (事有便於官吏之私者,百世常行,天下通行,或日盛月新,至瀰漫而不可救。
        ()
        (若不便於己私,雖天下國家以為極,便屢加申飭,每不能行,即暫行亦不能久
        (。)
        (負國負民,吾黨之罪大矣。)
        (恩威當使有馀,不可窮也。)
        (天子之恩威,止於爵三公、夷九族。)
        (恩威盡,而人思以勝之矣。)
        (故明君養恩不盡,常使人有馀榮;養威不盡,常使人有馀懼。)
        (此久安長治之道也。)
        (封建自五帝已然,三王明知不便勢與情,不得不用耳。)
        (夏繼虞,而諸侯無罪,安得廢之?湯放桀,費征伐者十一國,馀皆服從,安得
        (而廢之?武伐紂,不期而會者八百,其不會者,或遠或不聞,亦在三分有二之
        (數,安得而廢之?使六國尊秦為帝,秦亦不廢六國。)
        (緣他不肯服,勢必畢六王而後已。)
        (武王興滅繼絕,孔子之繼絕舉廢,亦自其先世曾有功德,及滅之,不以其罪言
        (之耳。)
        (非謂六師所移及九族無血食者,必求復其國也。)
        (故封建不必是,郡縣不必非。)
        (郡縣者,無定之封建;封建者,有定之郡縣也。)
        (刑禮非二物也,皆令人遷善而去惡也。)
        (故遠於禮,則近於刑。)
        (上德默成示意而已。)
        (其次示觀動其自然。)
        (其次示聲色。)
        (其次示是非,使知當然。)
        (其次示毀譽,使不得不然。)
        (其次示禍福。)
        (其次示賞罰。)
        (其次示生殺,使不敢不然。)
        (蓋至於示生殺,而御世之術窮矣。)
        (叔季之世,自生殺之外無示也。)
        (悲夫!)
        (權之所在,利之所歸也。)
        (聖人以權行道,小人以權濟私。)
        (在上者慎以權與人。)
        (太平之時,文武將吏習於懶散,拾前人之唾馀,高談闊論,盡似真才。)
        (乃稍稍艱,大事到手,倉皇迷悶,無一干濟之術,可歎可恨!士君子平日事事
        (講求,在在體驗,臨時只辦得三五分,若全然不理會,只似紙舟塵飯耳。)
        (聖人之殺,所以止殺也。)
        (故果於殺,而不為姑息。)
        (故殺者一二,而所全活者千萬。)
        (後世之不殺,所以滋殺也。)
        (不忍於殺一二,以養天下之奸,故生其可殺,而生者多陷於殺。)
        (嗚呼!後世民多犯死,則為人上者婦人之仁為之也。)
        (世欲治得乎?)
        (天下事,不是一人做底,故舜五臣,周十亂,其馀所用皆小德小賢,方能興化
        (致治。)
        (天下事,不是一時做底,故堯、舜相繼百五十年,然後黎民於變。)
        (文、武、周公相繼百年,然後教化大行。)
        (今無一人談治道,而孤掌欲鳴。)
        (一人倡之,眾人從而詆訾之;一時作之,後人從而傾記之。)
        (嗚呼!世道終不三代耶?振教鐸以化,吾儕得數人焉,相引而在事權,庶幾或
        (可望乎?)
        (兩精兩備,兩勇兩智,兩愚兩意,則多寡強弱在所必較。)
        (以精乘雜,以備乘疏,以勇乘怯,以智乘愚,以有馀乘不足,以有意乘不意,
        (以決乘二三,以合德乘離心,以銳乘疲,以慎乘怠,則多寡強弱非所論矣。)
        (故戰之勝負無他,得其所乘與為人所乘,其得失不啻百也。)
        (實精也,而示之以雜;實備也,而示之以疏;實勇也,而示之以怯;實智也,
        (而示之以愚;實有馀也,而示之以不足;實有意也,而示之以不意;實有決也
        (,而示之以二三;實合德也,而示之以離心;實銳也,而示之以疲;實慎也,
        (而示之以怠,則多寡強弱亦非所論矣。)
        (故乘之可否無他,知其所示,知其無所示,其得失亦不啻百也。)
        (故不藏其所示,凶也。)
        (誤中於所示,凶也。)
        (此將家之所務審也。)
        (守令於民,先有知疼知熱,如兒如女一副真心腸,甚麼愛養曲成事業做不出。
        ()
        (只是生來沒此念頭,便與說綻唇舌,渾如醉夢。)
        (兵士二黨,。)
        (近世之隱憂也。)
        (士黨易散,兵黨難馴,看來亦有法處。)
        (我欲三月而令可殺,殺之可令心服而無怨,何者?罪不在下故也。)
    孟 子:(或問)宰相之道?
    告 之:無私有識。
    孟 子:塚宰之道?
    告 之:知人善任使。
        (當事者,須有賢聖心腸,英雄才識。)
        (其謀國憂民也,出於惻怛至誠;其圖事揆策也,必極詳慎精密、躊躕及於九有
        (,計算至於千年,其所施設,安得不事善功成、宜民利國?今也懷貪功喜事之
        (念,為孟浪苟且之圖,工粉飾彌縫之計,以遂其要榮取貴之奸,為萬姓造殃不
        (計也,為百年開釁不計也,為四海耗蠹不計也,計吾利否耳。)
        (嗚呼!可勝歎哉!)
        (為人上者,最怕器局小,見識俗。)
        (吏胥輿皂盡能笑人,不可不慎也。)
        (為政者,立科條,發號令,寧寬些兒,只要真實行,永久行。)
        (若法極精密,而督責不嚴,綜核不至,總歸虛彌,反增煩擾。)
        (此為政者之大戒也。)
        (民情不可使不便,不可使甚使。)
        (不便則壅閼而不通,甚者令之不行,必潰決而不可收拾;甚便則縱肆而不檢,
        (甚者法不能制,必放溢而不敢約束。)
        (故聖人同其好惡,以休其必至之情,納之禮法,以防其不可長之漸。)
        (故能相安相習,而不至於為亂。)
        (居官只一個快性,自家討了多少便宜,左右省了多少負累,百姓省了多少勞費
        (。)
        (自委質後,終日做底是朝廷官,執底是朝廷法,乾底是朝廷事。)
        (榮辱在君,愛憎在人,進退在我。)
        (吾輩而今錯處,把官認作自家官,所以萬事顧不得,只要保全這個在,扶持這
        (個尊,此雖是第二等說話,然見得這個透,還算五分久。)
        (銛矛而秫挺,金矢而稭弓,雖有周官之法度,而無奉行之人,典訓謨訓何益哉
        (?)
        (二帝三王功業,原不難做,只是人不曾理會。)
        (譬之遙望萬丈高峰,何等巍峨,他地步原自逶迤,上面亦不陡峻,不信只小試
        (一試便見得。)
        (洗漆以油,洗污以灰,洗油以膩,去小人以小人,此古今妙手也。)
        (昔人明此意者幾?故以君子去小人,正治之法也。)
        (正治是堂堂之陣,妙手是玄玄之機。)
        (玄玄之機,非聖人不能用也。)
        (吏治不但錯枉去慵懦無用之人,清仕路之最急者。)
        (長厚者誤國蠹民,以相培植,奈何?)
        (餘佐司寇日,有罪人情極可恨,而法無以加者,司官曲擬重條,餘不可。)
    告 之:(司官曰)非私惡也,以懲惡耳。
    孟 子:(餘曰)謂非私惡誠然,謂非作惡可乎?君以公惡輕重法,安知他日無以私惡輕
        重法者乎?刑部只有個法字,刑官只有個執宇,君其慎之!
        (有聖人於此,與十人論爭,聖人之論是矣,十人亦各是己論以相持,莫之能下
        (。)
        (旁觀者至有是聖人者,有是十人者,莫之能定。)
        (必有一聖人至,方是聖人之論;而十人者,旁觀者,又未必以後至者為聖人,
        (又未必是聖人之是聖人也,然則是非將安取決哉?昊天詩人,怨王惑於邪謀,
        (不能斷以從善。)
        (噫!)
        (彼王也,未必不以邪謀為正謀,為先民之經,為大猶之程。)
        
        

    © 2024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