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語

下載本劇html
  • 第一  至 第一〇
  • 第一一 至 第二〇
  • 第二一 至 第二二
  • 辭典

    第一  至 第一〇

    1**時間: 地點:
        (第一章 匡贊)
        (杜如晦,少聰悟,精彩絕人。)
        (太宗引為秦府兵曹,俄改陝州長史。)
    太宗曰:(房玄齡聞於太宗曰)餘人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之才。若大王守藩,
        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
        (太宗乃請為秦府掾,封建平縣男,補文學館學士。)
    太宗曰:(令文學楮亮為之贊曰)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
        (貞觀初,為右僕射,玄齡為左僕射。)
    謂之曰:(太宗謂之曰)公為僕射,當須大開耳目,求訪賢哲,此乃宰相之弘益。比聞聽
        受詞訴,日不暇給,安能為朕求賢哉!
        (自是,臺閣規模,皆二人所定。)
        (其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
        (如晦、玄齡引進之,如不及也。)
    謂之曰:(太宗每與玄齡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
        (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
        (二人相須,以斷大事。)
        (迄今言良相者,稱房杜焉。)
    謂之曰:(及如晦薨,太宗謂虞世南曰)吾與如晦,君臣義重。不幸物化,實痛於懷。卿
        體吾意,為製碑也。
        (後太宗嘗新瓜美,愴然悼之,輟其半,使置之靈座。)
        (及賜玄齡黃銀帶,因謂之曰)
    謂之曰:如晦與公,同心輔朕,今日所賜,惟獨見公。
        (泫然流涕。)
        (以黃銀帶辟惡,為鬼神所畏,命取金帶,使玄齡送之於其家也。)
        (魏徵常陳古今理體,言太平可致。)
        (太宗納其言,封德彝難之曰)
    謂之曰:三代已後,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皆欲理而不能,豈能理而不欲魏
        徵書生,若信其虛論,必亂國家。
    謂之曰:(徵詰之曰)五帝三皇,不易人而理,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在其所化而已
        。考之載籍,可得而知。昔黃帝與蚩尤戰,既勝之後,便致太平。九夷亂德,顓
        頊征之,既克之後,不失其理。桀為亂,湯放之;紂無道,武王伐之,而俱致太
        平。若言人漸澆訛,不反樸素,至今應為鬼魅,寧可得而教化耶!
        (德彝無以難之。)
        (徵薨,太宗御制碑文並御書。)
        (後為人所讒,敕令踣之。)
        (及征遼不如意,深自悔恨,乃歎曰)
    歎 曰: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此舉也。
        (既渡水,馳驛以少牢祭之,復立碑焉。)
        (太宗嘗臨軒,謂侍臣曰)
    謂侍臣:朕所不能恣情以樂當年,而勵心苦節,卑宮菲食者,正為蒼生耳。我為人主,兼
        行將相事,豈不是奪公等名昔漢高得蕭、曹、韓、彭,天下寧晏;舜、禹、殷、
        周,得稷、契、伊、呂,四海乂安。如此事,朕並兼之。
    上疏諫:(給事中張行成諫曰)有隋失道,天下沸騰。陛下撥亂反正,拯生人於塗炭,何
        禹、湯所能擬。陛下聖德含光,規模弘遠。然文武之烈,未嘗無將相。何用臨朝
        對眾,與其校量,將以天下已定,不籍其力,復以萬乘至尊,與臣下爭功。臣聞
        :『天何言哉,而四時行焉』。又曰:『汝唯弗矜,天下莫與汝爭功。』臣備員
        近樞,非敢知獻替事,輒陳狂直,伏待菹醢。
        (太宗深納之,俄遷侍中。)
        (太子承乾既廢,魏王泰因入侍,太宗面許立為太子,乃謂侍臣曰)
    謂侍臣:青雀入見,自投我懷中,云:『臣今日始得與陛下為子,更生之日;臣有一孽子
        ,百年之後,當為陛下殺之,傳國晉王。』父子之道,固當天性。我見其意,甚
        矜之。
        (青雀,泰小字也。)
    謂侍臣:(褚遂良進曰)失言,伏願審思,無令錯誤。安有陛下萬歲之後,魏王持國執權
        為天子,而肯殺其愛子,傳國晉王者乎?陛下頃立承乾,後寵魏王,愛之逾嫡,
        故至於此。今若立魏王,須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
        (太宗涕泗交下,曰)
    謂侍臣:我不能也。
        (因起入內。)
        (翌日,御兩儀殿,群臣盡出,詔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謂之曰
        ()
    謂之曰:我有三子一弟,所為如此,我心無憀。
        (因自投於牀。)
        (無忌爭趨持,上抽佩刀,無忌等驚懼。)
        (遂良於手爭取佩刀,以授晉王。)
        (因請所欲立,太宗曰)
    太宗曰:欲立晉王。
    謂之曰:(無忌等曰)謹奉詔。異議者請斬之。
    太宗曰:(太宗謂晉王曰)汝舅許汝也,宜拜謝之。
        (晉王因下拜。)
        (移御太極殿,召百寮,立晉王為皇太子。)
        (群臣皆稱萬歲。)
        (高宗朝,晉州地震,雄雄有聲,經旬不止。)
        (高宗以問張行成,行成對曰)
    對 曰:陛下本封於晉,今晉州地震,不有徵應,豈使徒然哉!夫地,陰也,宜安靜,而
        乃屢動。自古禍生宮掖,釁起宗親者,非一朝一夕。或恐諸王、公主,謁見頻煩
        ,承間伺隙。復恐女謁用事,臣下陰謀。陛下宜深思慮,兼修德,以杜未萌。
        (高宗深納之。)
        (則天朝,默啜陷趙、定等州,詔天官侍郎吉頊為相州刺史,發諸州兵以討之,
        (略無應募者。)
        (中宗時在春宮,則天制皇太子為元帥,親征之。)
        (吏人應募者,日以數千。)
        (賊既退,頊征還,以狀聞。)
    則天曰:人心如是耶?
    頊 曰:(因謂頊曰)卿可於眾中說之。
        (頊於朝堂昌言,朝士聞者喜悅。)
        (諸武患之,乃發頊弟兄贓狀,貶為安固尉。)
    頊 曰:(頊辭日,得召見,涕淚曰)臣辭闕庭,無復再謁請言事。臣疾亟矣,請坐籌之
        。
    則天曰:可。
    頊 曰:水土各一盆,有競乎?
    則天曰:無。
    頊 曰:和之為泥,競乎?
    則天曰:無。
    頊 曰:分泥為佛,為天尊,有競乎?
    則天曰:有。
    頊 曰:臣亦為有。竊以皇族、外戚,各有區分,豈不兩安全耶!今陛下貴賤是非於其間
        ,則居必競之地。今皇太子萬福,而三思等久已封建,陛下何以和之臣知兩不安
        矣。
    則天曰:朕深知之,然事至是。
        (頊與張昌宗同供奉控鶴府,昌宗以貴寵懼不全,計於頊。)
    頊 曰:公兄弟承恩澤深矣,非有大功,必無全理。唯一策,若能行之,豈唯全家,當享
        茅土之封。除此外,非頊所謀。
        (昌宗涕泣,請聞之。)
    頊 曰:天下思唐德久矣,主上春秋高,武氏諸王殊非所屬意。公何不從容請相王、廬陵
        ,以慰生人之望!
        (昌宗乃乘間屢言之。)
        (幾一歲,則天意乃易,既知頊之謀,乃召頊問。)
    對 曰:(頊對曰)廬陵、相王皆陛下子。高宗初顧托於陛下,當有所注意。
        (乃迎中宗,其興復唐室,頊有力焉。)
        (睿宗登極,下詔曰)
    下詔曰:曩時王命中圯,人謀未輯,首陳反正之議,克創祈天之業,永懷忠烈,寧忘厥勳
        ,可贈御史大夫。
        (則天以武承嗣為左相。)
    奏 曰:(李昭德奏曰)不知陛下委承嗣重權,何也?
    則天曰:我子姪,委以心腹耳。
    奏 曰:(昭德曰)若以姑姪之親,何如父子何如母子?
    則天曰:不如也。
    奏 曰:(昭德曰)父子、母子尚有逼奪,何諸姑所能容使其有便,可乘御寶位,其遽安
        乎且陛下為天子,陛下之姑受何福慶而委重權於姪乎事之去矣。
        (則天矍然,曰)
    則天曰:我未思也。
        (即日罷承嗣政事。)
        (長安末,張易之等將為亂。)
        (張柬之陰謀之,遂引桓彥範、敬暉、李湛等為將,委以禁兵。)
    則天曰:(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暉等率兵,將至玄武門,王同皎、李湛等,先遣往迎
        (皇太子於東宮,啟曰)張易之兄弟,反道亂常,將圖不軌。先帝以神器之重,
        付殿下主之,無罪幽廢,人神憒惋,二十三年於茲矣。今天啟忠勇,北門將軍、
        南衙執政,克期以今日誅凶豎,復李氏社稷。伏願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
    奏 曰:(太子曰)凶豎悖亂,誠合誅夷。如聖躬不康何慮有驚動,請為後圖。
        (同皎諷諭久之,太子乃就路。)
        (又恐太子有悔色,遂扶上馬,至玄武門,斬關而入,誅易之等於迎仙院。)
    奏 曰:(則天聞變,乃起見太子曰)乃是汝耶?小兒既誅,可還東宮。
    則天曰:(桓彥範進曰)太子安得更歸!往者,天皇棄群臣,以愛子托陛下。今太子年長
        ,久居東宮,將相大臣思太宗、高宗之德,誅凶豎,立太子,兵不血刃而清內難
        ,則天意人事,歸乎李氏久矣。今聖躬不康,神器無主,陛下宜復子明辟,以順
        億兆神祗之心。臣等謹奉天意,不敢不請陛下傳立愛子,萬代不絕,天下幸甚矣
        。
    則天曰:(則天乃臥不語,見李湛曰)汝是誅易之兄弟人耶?我養汝輩,翻見今日。
        (湛不敢對。)
        (湛,義府之子也。)
        (景雲二年二月,睿宗謂侍臣曰)
    謂侍臣:有術士上言,五日內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
        (左右失色,莫敢對。)
    謂侍臣:(張說進曰)此有讒人設計,擬搖動東宮耳。陛下若使太子監國,則君臣分定,
        自然窺覦路絕,災難不生。
    謂侍臣:(姚崇、宋璟、郭元振進曰)如說所言。
        (睿宗大悅,即日詔皇太子監國。)
        (時太平公主將有奪宗之計,於光範門內乘步輦,俟執政以諷之,眾皆恐懼。)
    謂侍臣:(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於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異議。
    則天曰:(遂與姚崇奏)公主就東都,出寧王以下為刺史,以息人心。
    太宗曰:(睿宗曰)朕更無兄弟,唯有太平一妹,朝夕欲得相見。卿勿言,餘並依卿所奏
        。
        (公主聞之,大怒。)
        (玄宗懼,乃奏崇、璟離間骨肉,請加罪黜,悉停寧王以下外授。)
        (崇貶申州刺史,璟楚州刺史。)
        (蘇頲,神龍中給事中,拜修弘文館學士,轉中書舍人。)
        (時父瑰為宰相,父子同掌樞密,時人榮之。)
        (屬機事填委,制誥皆出其手。)
    歎 曰:(中書令李嶠歎曰)舍人思如泉湧,嶠所不及也。
        (後為中書侍郎,與宋璟同知政事。)
        (璟剛正,多所裁斷,瑰皆順從其美。)
        (、甚悅之,嘗謂人曰)
    謂人曰:吾與彼父子,前後皆同時為宰相。僕射長厚,誠為國器;獻可替否,罄盡臣節,
        瑰過其父也。
        (後罷政事,拜禮部尚書而薨。)
    謂人曰:(及葬日,玄宗游咸宜宮,將舉獵,聞瑰喪出,愴然曰)蘇瑰今日葬,吾寧忍娛
        游乎!
        (遂中路還宮。)
        (初,姚崇引璟為中丞,再引之入相。)
        (崇善應變,故能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故能持天下之政。)
        (二人執性不同,同歸於道。)
        (葉心翼贊,以致刑措焉。)
        (姚崇以拒太平公主,出為申州刺史,玄宗深德之。)
        (太平既誅,徵為同州刺史。)
        (素與張說不葉,說諷趙彥昭彈之,玄宗不納。)
        (俄校獵於渭濱,密召崇會於行所。)
    謂 曰:(玄宗謂曰)卿頗知獵乎?
    對 曰:(崇對曰)此臣少所習也。臣年三十,居澤中,以呼鷹逐兔為樂,猶不知書。張
        璟謂臣曰:『君當位極人臣,無自棄也。』爾來折節讀書,以至將相。臣少為獵
        師,老而猶能。
        (玄宗大悅,與之偕馬臂鷹,遲速在手,動必稱旨。)
        (玄宗歡甚,樂則割鮮,閒則咨以政事,備陳古今理亂之本上之,可行者必委曲
        (言之。)
        (玄宗心益開,聽之亹亹忘倦。)
        (軍國之務,咸訪於崇。)
        (崇罷冗職,修舊章,內外有敘。)
        (又請無赦宥,無度僧,無數遷吏,無任功臣以政。)
        (玄宗悉從之,而天下大理。)
        (張說獨排太平之黨,請太子監國,平定禍亂,迄為宗臣,前後三秉大政,掌文
        (學之任,凡三十年。)
        (為文思精,老而益壯,尤工大手筆,善用所長;引文儒之士,以佐王化。)
        (得僧一行,贊明陰陽律曆,以敬授人時。)
        (封太山,祠睢上,舉闕禮,謁五陵,開集賢,置學士,功業恢博,無以加矣。
        ()
        (尚然諾,於君臣、朋友之際,大義甚篤。)
    對 曰:(及薨,玄宗為之罷元會,制曰)弘濟艱難,參其功者時傑,經緯禮樂,贊其道
        者人師。式瞻而百度充釐,既往而千載貽範,臺衡軒鼎,垂黼藻於當年;徽策寵
        章,播芳蕤於後葉。故尚書左丞相燕國公說,星象降靈,雲龍合契,元和體其沖
        粹,妙有釋其至賾。挹而莫測,仰之彌高。釋義探繫表之微,英詞鼓天下之動。
        昔傳風諷,綢繆歲華。含舂穀之聲,和而必應;蘊泉源之智,啟而斯沃。授命與
        國,則天衢以通;濟同以和,則朝政惟允。司釣總六官之紀,端揆為萬邦之式。
        方弘風緯俗,返本於上古之初;而邁德振仁,不臻於中壽之福。吁嗟不憖,既喪
        斯文,宣室餘談,洽若在耳;玉殿遺草,宛然留跡。言念忠賢,良深震悼。是用
        當寧撫几,臨樂撤懸,罷稱觴之儀,遵往禭之禮。可賜太師,賻物五百段。
        (禮有加等,儒者榮之。)
    對 曰:(開元中,陸堅為中書舍人,以麗正學士,或非其人,而所司供擬,過為豐贍,
        (謂朝列曰)此亦何益國家,空致如此費損。
        (將議罷之。)
    對 曰:(張說聞之,謂諸宰相曰)說聞自古帝王,功成則有奢縱之失,或興造池臺,或
        耽玩聲色。聖上崇儒重德,親自講論,刊校圖書,詳延學者。今之麗正,即是聖
        主禮樂之司,永代規模不易之道。所費者細,所益者大。陸子之言,為未達也。
        (玄宗後聞其言,堅之恩眄,從此而減。)
        (開元二十三年,加榮王以下官,敕宰臣入集賢院,分寫告身以賜之。)
        (侍中裴耀卿因入書庫觀書,既而謂人曰)
    謂人曰:聖上好文,書籍之盛事,自古未有。朝宰允使,學徒雲集,觀象設教,盡在是矣
        。前漢有金馬、石渠,後漢有蘭臺、東觀,宋有總明,陳有德教,周則獸門、麟
        趾,北齊有仁壽、文林,雖載在前書,而事皆瑣細。方之今日,則覺得扶翰捧珪
        者哉!
        (張九齡,開元中為中書令,范陽節度使張守珪奏裨將安祿山頻失利,送就戮於
        (京師。)
    謂人曰:(九齡批曰)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
        不宜免死。
        (及到中書,九齡與語,久之,因奏曰)
    奏 曰:祿山狼子野心,而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
    玄宗曰: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之意,誤害忠良。
        (更加官爵,放歸本道。)
        (至德初,玄宗在成都思九齡之先覺,詔曰)
    詔 曰:正大廈者,柱石之力;昌帝業者,輔相之臣。生則保其雄名,歿則稱其盛德。飾
        終未允於人望,加贈實存於國章。故中書令張九齡,維岳降神,濟川作相,開元
        之際,寅亮成功;讜言定於社稷,先覺合於蓍龜,永懷賢弼,可謂大臣。竹帛猶
        存,樵蘇必禁。爰從八命之秩,更重三臺之位。可賜司徒。
        (仍令遣使,就韶州致祭者。)
        (第二章 規諫)
        (太宗射猛獸於苑內,有群豕突出林中,太宗引弓射之,四發殪四豕。)
        (有一雄豕,直來衝馬,吏部尚書唐儉下馬搏之。)
    詔 曰:(太宗拔劍斷豕,顧而笑曰)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
    對 曰:(儉對曰)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
        一獸!
        (太宗善之,因命罷獵。)
        (太宗,有人言尚書令史多受賂者,乃密遣左右以物遺之。)
        (司門令史果受絹一匹。)
        (太宗將殺之,裴矩諫曰)
    上疏諫:陛下以物試之,遽行極法,使彼陷於罪,恐非道德齊禮之義。
        (乃免。)
    上疏諫:(太宗嘗罷朝,自言)殺卻此田舍漢!
    對 曰:(文德皇后問)誰觸忤陛下?
    太宗曰:魏徵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
        (皇后退,朝服立於庭。)
    太宗曰:(太宗驚曰)何為若是?
    對 曰:妾聞主聖臣忠。今陛下聖明,故魏徵得盡直言。妾備後宮,焉敢不賀!
        (於是太宗意乃釋。)
        (張玄素,貞觀初,太宗聞其名,召見,訪以理道。)
    君素曰:(玄素曰)臣觀自古已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豈非其君自專,其法日亂。向
        使君虛受於上,臣弼違於下,豈至於此。且萬乘之主,欲使自專庶務,日斷十事
        ,而有五條不中者,何況萬務乎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繆既多,不亡何待陛下
        若近鑑危亡,日慎一日,堯舜之道,何以加之!
        (太宗深納之。)
        (太宗幸九成宮,還京,有宮人憩湋川縣官舍。)
        (俄而李靖、王珪至,縣官移宮人於別所,而舍靖、珪。)
    君素曰:(太宗聞之,怒曰)威福豈由靖等!何為禮靖等而輕我宮人?
        (即令按驗▉湋川官屬。)
    上疏諫:(魏徵諫曰)靖等,陛下心膂大臣;宮人,皇后賤隸。論其委任,事理不同。又
        靖等出外,官吏仿闕庭法式;朝覲;陛下問人間疾苦。靖等自當與官吏相見,官
        吏亦不可不謁也。至於宮人,供養之外,不合參承。若以此如罪,恐不益德音,
        駭天下耳目。
    太宗曰:公言是。
        (遂捨不問。)
        (谷那律,貞觀中為諫議大夫,褚遂良呼為「九經庫」。)
        (永徽中,嘗從獵,途中遇雨。)
    太宗曰:(高宗問)油衣若為得不漏?
    上疏諫:(那律曰)能以瓦為之,不漏也。
        (意不為畋獵。)
        (高宗深賞焉,賜那律絹帛二百匹。)
        (魏知古,性方直,景雲末為侍中。)
    上疏諫:(玄宗初即位,獵於渭川,時知古從駕,因獻詩以諷曰)嘗聞夏太康,五弟訓禽
        荒。我後來冬狩,三驅盛禮張。順時鷹隼擊,講事武功揚。奔走來未及,翾飛豈
        暇翔。蜚熊從渭水,瑞翟相陳倉。此欲誠難縱,茲游不可常。子雲陳《羽獵》,
        僖伯諫漁棠。得失鑒齊楚,仁恩念禹湯。邕熙諒在宥,亭毒匪多傷。《辛甲》今
        為史,《虞箴》遂孔彰。
        (手詔褒美,賜物五十段。)
        (後兼知吏部尚書,典選事,深為稱職。)
        (所薦用人,遂咸至大官。)
        (第三章 極諫)
        (武德初,萬年縣法曹孫伏伽上表,以三事諫。)
    上疏諫:(其一曰)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凡曰搜狩,須順四時。陛下二十日龍飛,
        二十一日獻鷂雛者,此乃前朝之弊風,少年之事務,何忽今日行之又聞相國參軍
        盧牟子獻琵琶,長安縣丞張安道獻弓箭,頻蒙賞齎。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陛下有所欲,何求不得。陛下所少,豈此物乎?
    太宗曰:(其二曰)百戲、散樂,本非正聲,此謂淫風,不可不改。
    上疏諫:(其三曰)太子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擇。願陛下納選賢才,以為僚友,則克崇
        磐石,永固維城矣。
        (高祖覽之,悅,賜帛百匹,遂拜為侍書御史。)
        (高祖即位,以舞胡安叱奴為散騎侍郎。)
    上疏諫:(禮部尚書李綱諫曰)臣按《周禮》,均工樂胥,不得參士伍,雖復才如子野,
        妙等師襄,皆終身繼代,不改其業。故魏武帝欲使禰衡擊鼓,乃解朝衣露體而擊
        之。問其故,對曰:『不敢以先生法服而為伶人衣也。』惟齊高緯封曹妙達為王
        ,授安馬鉤為開府。有國家者,俱為殷鑒。今天下新定,開太平之運。起義功臣
        ,行賞未遍;高才碩學,猶滯草萊。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鳴玉曳組,趨馳廊
        廟。固非創業規模,貽厥子孫之道。
        (高祖竟不能從。)
        (蘇長。)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後,其行臺僕射蘇長以漢南歸順。)
    上疏諫:(高祖責其後服,長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萬夫斂手
        。豈有獲鹿之後,忿同獵之徒,問爭肉之罪也?
        (高祖與之有舊,遂笑而釋之。)
        (後從獵於高陵,是日大獲,陳禽於旌門。)
    謂侍臣:(高祖顧謂群臣曰)今日畋樂乎?
    對 曰:(長對曰)陛下畋獵,薄廢萬機,不滿十旬,未有大樂。
    對 曰:(高祖色變,既而笑曰)狂態發耶?
    對 曰:為臣私計則狂,為陛下國計則忠矣。
        (嘗侍宴披香殿,酒酣,奏曰)
    奏 曰:此殿隋煬帝之所作耶?何雕麗之若是也?
    高祖曰:卿好諫似直,其心實詐。豈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須詭疑是煬帝乎?
    對 曰:臣實不知。但見傾宮、鹿臺琉璃之瓦,並非受命帝王節用之所為也。若是陛下所
        造,誠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當陪侍,見陛下宅宇才蔽風霜,當此時亦以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數歸有道,而陛下得之。實謂懲其奢淫,不忘儉約。
        今於隋宮之內,又加雕飾,欲撥其亂,寧可得乎?
        (高祖每優容之。)
        (前後匡諫諷刺,多所弘益。)
        (張玄素為給事中,貞觀初修洛陽宮,以備巡幸,上書極諫,其略曰)
    其略曰:臣聞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及乾陽畢功,隋人解體。且陛下今時功
        力,何異昔日,役瘡痍之人,襲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於煬帝,深願陛下思
        之。無為由余所笑,則天下幸甚。
    太宗曰:卿謂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
    對 曰:(玄素對曰)若此殿卒興,所謂同歸於亂。且陛下初平東都,太上皇敕,高門大
        殿,並宜焚毀。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請賜與貧人。事雖不行,天下稱為
        至德。今若不遵舊制,即是隋役復興。五六年間,取捨頓異,何以昭示萬姓,光
        敷四海?
    太宗曰:善。
        (賜彩三百匹。)
    歎 曰:(魏徵歎曰)張公論事,遂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馬周,太宗將幸九成宮,上疏諫曰)
    上疏諫:伏見明敕,以二月二日幸九成宮。臣竊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侍膳,晨
        昏起居。今所幸宮,去京二百餘里,鑾輿動軔,俄經旬日,非可朝行暮至也。脫
        上皇情或思感,欲見陛下者,將何以赴之且車駕今行,本意只為避暑,則上皇尚
        留熱處,而陛下自逐涼處,溫清之道,臣切不安。
        (文多不載。)
        (太宗稱善。)
    歎 曰:(皇甫德參上書曰)陛下修洛陽宮,是勞人也;收地租,是厚斂也;俗尚高髻,
        是宮中所化也。
    上疏諫:(太宗怒曰)此人欲使國家不收一租,不役一人,宮人無髮,乃稱其意!
    歎 曰:(魏徵進曰)賈誼當漢文之時,上書云『可為痛哭者三,可為長歎者五』。自古
        上書,率多激切。若非激切,則不能服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訕謗,所謂『狂夫之
        言,聖人擇焉』。惟在陛下裁察,不可責之。否則於後誰敢言者?
        (乃賜絹二十匹,命歸。)
        (徐充容,太宗造玉華宮於宜君縣,諫曰)
    上疏諫:妾聞為政之本,貴在無為。切見土木之功,不可兼遂。北闕初建,所營翠微,曾
        未逾時,玉華創制。雖復因山藉水,非架築之勞;損之又損,頗有無功之費。終
        以茅茨示約,猶興木石之疲;假使和僱取人,豈無煩擾之弊。是以卑宮菲食,聖
        主之所安;金屋瑤臺,驕主之作麗。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
        身。願陛下使之以時,則力不竭;不用而息之,則人胥悅矣。
        (詞多不盡載。)
        (充容名惠,孝德之女,堅之姑也。)
        (文采綺麗,有若生知。)
        (太宗崩,哀慕而卒,時人傷異之。)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之曰)
    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
        (德素以聞太宗。)
    問之曰:(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
        (玄齡等拜謝。)
    問之曰:(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
        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
        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
        識所守,臣實不喻。
        (太宗深納之。)
        (總章中,高宗將幸涼州。)
        (時隴右虛耗,議者以為非便。)
        (高宗聞之,召五品以上,謂曰)
    謂 曰:帝五載一巡狩,群後肆朝,此蓋常禮。朕欲暫幸涼州,如聞中外,咸謂非宜。
        (宰臣以下,莫有對者。)
    謂 曰:(詳刑大夫來公敏進曰)陛下巡幸涼州,宣王略,求之故實,未虧令典。但隨時
        度事,臣下竊有所疑,既見明敕施行,所以不敢陳黷。奉敕顧問,敢不盡言。伏
        以高黎雖平,扶餘尚梗,西道經略,兵猶未停。且隴右諸州,人戶寡少,供待車
        駕,備挺稍難。臣聞中外,實有竊議。
    高宗曰:既有此言,我止度隴,存問故老,搜狩即還。
        (遂下詔,停西幸,擢公敏為黃門侍郎。)
        (袁利貞為太常博士,高宗將會百官及命婦於宣政殿,並設九部樂。)
    上疏諫:(利貞諫曰)臣以前殿正寢,非命婦宴會之地;象闕路門,非倡優進御之所。望
        請命婦會於別殿,九部樂從東門入;散樂一色,伏望停省。若於三殿別所,自可
        備極恩私。
        (高宗即令移於麟德殿。)
    上疏諫:(至會日,使中書侍郎薛元超謂利貞曰)卿門傳忠鯁,能獻直言,不加厚賜,何
        以獎勸。
        (賜絲百匹,遷祠部員外。)
        (李君球,高宗將伐高黎,上疏諫曰)
    上疏諫:心之痛者,不能緩聲;事之急者,不能安言;性之忠者,不能隱情。且食君之祿
        者,死君之事。今臣食陛下之祿,其敢愛身乎臣聞《司馬法》曰:『國雖大,好
        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兵者,兇器;戰者,危事。故聖主重行之也。
        畏人力之盡,恐府庫之殫,懼社稷之危,生中國之患。且高黎小丑,潛藏山海,
        得其人不足以彰聖化,棄其地不足以損天威。
        (文多不載,疏奏不報。)
        (中書令郝處俊,高宗將下詔遜位於則天攝知國政,召宰臣議之,處俊對曰)
    對 曰:《禮經》云:『天子理陽道,后理陰德。』然則帝之與后,猶日之與月,陰之與
        陽,各有所主,不相奪也。若失其序,上則謫見於天,下則禍成於人。昔魏文帝
        著令,崩後尚不許皇后臨朝,奈何遂欲自禪位於天后。況天下者,高祖、太宗之
        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正合謹守宗廟,傳之子孫,不可持國與人,有私於后。惟
        陛下詳審。
    上疏諫:(中書侍郎李義琰進曰)處俊所引經典,其言至忠,惟聖慮無疑,則蒼生幸甚。
        (高宗乃止。)
        (及天后受命,處俊已歿,孫象竟被族誅。)
        (始,則天以權變多智,高宗將排群議而立之。)
        (及得志,威福並作,高宗舉動,必為掣肘。)
        (高宗不勝其忿。)
        (時有道士郭行真出入宮掖,為則天行厭勝之術。)
        (內侍王伏勝奏之。)
    上疏諫:(高宗大怒,密召上官儀廢之,因奏)天后專恣,海內失望,請廢黜以順天心。
        (高宗即令儀草詔,左右馳告則天,遽訴,詔草猶在。)
        (高宗恐其怨懟,待之如初,且告之曰)
    問之曰:此並上官儀教我。
        (則天遂誅儀及伏勝等,並賜太子忠死。)
        (自是,政歸武后,天子拱手而已,竟移龜鼎焉。)
        (周興、來俊臣羅織衣冠,朝野懼懾,御史大夫李嗣真上疏諫曰)
    上疏諫:臣聞陳平事漢祖,謀疏楚之君臣,乃用黃金七十斤,行反間之術。項羽果疑臣下
        ,陳平之計遂行。今告事紛紜,虛多實少。如當有凶慝,焉知不先謀疏陛下君臣
        ,後除國家良善。臣恐有社稷之禍。伏乞陛下回思遷慮,察臣狂瞽,然後退就鼎
        鑊,實無所恨。臣得歿為忠鬼,孰與存為諂人。如羅織之徒,即是疏間之漸,陳
        平反間,其遠乎或?
        (遂為俊臣所構,放於嶺表。)
        (俊臣死,征還,途次桂陽而終,贈濟州刺史。)
        (中宗朝,追復本官。)
        (宗楚客兄秦客,潛勸則天革命,累遷內史。)
        (後以贓罪那,流於嶺南而死。)
        (楚客無他材能,附會武三思。)
        (神龍中,為中書舍人。)
        (時西突厥阿史那、忠節不和,安西都護郭元振奏請徙忠節於內地,楚客與弟晉
        (卿及紀處訥等納忠節厚賂,請發兵以討西突厥,不納元振之奏。)
        (突厥大怒,舉兵入寇,甚為邊患。)
        (監察御史崔琬,劾奏楚客等,曰)
    上疏諫:聞四牡項領,良御不乘;二心事君,明罰無捨。謹按宗楚客、紀處訥等,性唯險
        詖,志越谿壑。幸以遭遇聖主,累忝殊榮,承愷悌之恩,居弼諧之地,不能刻意
        砥操,憂國如家,微效涓塵,以裨川岳。遂乃專作威福,敢樹朋黨。有無君之心
        ,闕大臣之節。潛通玁狁,納賄易貲;公引頑凶,受賂無限。醜聞充斥,穢跡昭
        彰。且境外交通,情狀難測。今娑葛反叛,邊鄙不寧,由此贓私,取怨外國。論
        之者取禍以結舌,語之者避罪而鉗口。晉卿昔居榮職,素闕忠誠,屢以嚴刑,皆
        由黷貨。今又叨忝,頻沐殊恩,厚祿重權,當朝莫比。曾無悛改,乃徇贓私。此
        而容之,孰云其可!臣謬忝公直,義在觸邪,請除巨蠹,以答天造。
        (中宗不從,遽令與琬和解。)
        (俄而韋氏敗,楚客等咸誅。)
        (蘇安恒博學,尤明《周禮》、《左氏》。)
    上疏諫:(長安二年,上疏諫請復子明辟,其詞曰)臣聞:忠臣不順時而取寵,烈士不惜
        死而偷生。故君道不明,忠臣之過;臣道不軌,烈士之罪。今太子年德俱盛,陛
        下貪其寶位而忘母子之恩,蔽太子之元良,據太子之神器。何以教天下母慈子孝
        ,焉能使天下移風易俗惟陛下思之:將何聖顏以見唐家宗廟,將何誥命以謁大帝
        墳陵?
        (疏奏不納。)
        (魏元忠為張易之所構,安恒又中理之。)
        (易之大怒,將殺之,賴朱敬則、桓範等保護獲免。)
        (後坐節憫太子事,下獄死。)
        (睿宗即位,下詔曰)
    下詔曰:蘇安恒文學立身,鯁直成操,往年陳疏,忠讜可嘉。屬回邪擅權,奄從非命,與
        言軫悼,用惻於懷。可贈諫議大夫。
        (張柬之既遷則天於上陽宮,中宮猶以皇太子監國,告武氏之廟。)
        (時累日陰翳,侍御史崔渾奏曰)
    奏 曰:方今國命初復,正當徽號稱唐,順萬姓之心。奈何告武氏廟廟宜毀之,復唐鴻業
        ,天下幸甚!
        (中宗深納之。)
        (制命既行,陰雲四除,萬里澄廓,咸以為天人之應。)
        (武三思得倖於中宗。)
        (京兆人韋月將等不堪憤激,上書告其事。)
        (中宗惑之,命斬月將。)
        (黃門侍郎宋璟執奏,請按而後刑。)
        (中宗愈怒,不及整衣履,岸巾出側門,迎謂璟曰)
    璟 曰:朕以為已斬矣,何以緩?
        (命促斬。)
    璟 曰:人言宮中私於三思,陛下竟不問而斬,臣恐有竊議。故請按而後刑。
        (中宗大怒,璟曰)
    璟 曰:請先斬臣,不然,終不奉詔。
        (乃流月將於嶺南,尋使人殺之。)
        (柳澤,睿宗朝太平公主用事,奏斜封官復舊職,上疏諫曰)
    上疏諫:藥不毒不可以觸疾,詞不切不可以裨過。是以習甘旨者,非攝養之方;邇諛佞者
        ,積危殆之本。陛下即位之初,納姚、宋之計,咸黜斜封。近日又命斜封,是斜
        封之人不忍棄也,先帝之意不可違也若斜封之人不忍棄,是韋月將、燕欽融之流
        不可褒贈;李多祚、鄭克義之徒不可清雪。陛下何不能忍於此,而獨忍於彼使善
        惡不定,反覆相攻,致令君子道消,小人道長;為正者銜冤,附偽者得志。將何
        以止奸邪,將何以懲風俗耶?
        (睿宗遂從之,因而擢澤,拜監察御史。)
        (倪若水為汴州刺史,玄宗嘗遣中官往淮南採捕鵁鶄及諸水禽,上疏諫曰)
    上疏諫:方今九鳸時忙,三農並作,田夫擁耒,蠶婦持桑。而以此時採捕奇禽異鳥,供園
        池之玩,遠自江嶺,達於京師,力倦擔負,食之以魚肉,間之以稻糧。道路觀者
        ,莫不言陛下賤人而貴鳥。陛下當以鳳凰為凡鳥,麒麟為凡獸,則鵁鶄之類,曷
        足貴也!陛下昔龍潛藩邸,備歷艱危,今氛侵廓清,高居九五,玉帛子女,充於
        後庭;職貢珍奇,盈於內府。過此之外,又何求哉!
    詔答曰:(手詔答曰)朕先使人取少雜鳥,其使不識朕意,將鳥稍多。卿見奏之,詞誠忠
        懇,深稱朕意。卿達識周材,義方敬直,故輟綱轄之重,以處方面之權。果能閑
        邪存誠,守節彌固,骨鯁忠烈,遇事無隱,言念忠讜,深用喜慰。今賜卿物四十
        段,用答至言。
        (安祿山,天寶末請以蕃將三十人代漢將。)
    詔答曰:(玄宗宣付中書令即日進呈,韋見素謂楊國忠曰)安祿山有不臣之心,暴於天下
        。今又以蕃將代漢,其反明矣。
        (遽請對。)
    玄宗曰:卿有疑祿山之意耶!
        (見素趨下殿,涕泗且陳祿山反狀。)
        (詔令復位,因以祿山表留上前而出。)
    詔 曰:(俄又宣詔曰)此之一奏,姑容之,朕徐為圖矣。
        (見素自此後,每對見,每言其事,曰)
    詔 曰:臣有一策,可銷其難,請以平章事追之。
        (玄宗許為草詔,訖,中留之,遣中使輔璆琳送甘子,且觀其變。)
        (璆琳受賂而還,因言無反狀。)
    謂侍臣:(玄宗謂宰臣曰)必無二心,詔本朕已焚矣。
        (後璆琳納賂事泄,因祭龍堂,托事撲殺之。)
    謂侍臣:(十四年,遣中使馬承威齎璽書召祿山曰)朕與卿修得一湯,故召卿。至十月,
        朕待卿於華清宮。
    謂侍臣:(承威復命,泣曰)臣幾不得生還。祿山見臣宣進旨,踞牀不起。但云:『聖體
        安穩否』遽令送臣於別館。數日,然後免難。
        (至十月九日,反於范陽,以誅國忠為名,蕩覆二京,竊弄神器,迄今五十餘年
        (而兵未戢。)
    詔 曰:(《易》曰)履霜堅冰,所由者漸。
        (向使師尹竭股肱之力,武夫效腹心之誠,則豬突豨勇,亦何能至失於中策,寧
        (在人謀,痛哉!)
        (第四章 剛正)
        (韋仁約彈右僕射褚遂良,出為同州刺史。)
        (遂良復職,黜仁約為清水令。)
        (或慰勉之,仁約對曰)
    對 曰:僕守狂鄙之性,假以雄權,而觸物便發。丈夫當正色之地,必明目張膽,然不能
        碌碌為保妻子也。
        (時武侯將軍田仁會與侍御史張仁禕不協,而誣奏之。)
        (高宗臨軒問仁禕,仁禕惶懼,應對失次。)
    對 曰:(仁約歷階而進曰)臣與仁禕連曹,頗知事由。仁禕懦而不能自理。若仁會眩惑
        聖聽,致仁禕非常之罪,則臣事陛下不盡,臣之恨矣。請專對其狀。
        (詞辯縱橫,音旨朗暢。)
        (高宗深納之,乃釋仁禕。)
        (仁約在憲司,於王公卿相未嘗行拜禮,人或勸之,答曰)
    答 曰:鵰鶚鷹鸇,豈眾禽之偶,奈何設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固當獨立耳。
        (後為左丞,奏曰)
    奏 曰:陛下為官擇人,非其人則闕。今不惜美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矣,亦微臣
        盡命之秋。
        (振舉綱目,朝庭肅然。)
        (李義府恃恩放縱,婦人淳于氏有容色,坐繫大理,乃托大理丞畢正義曲斷出之
        (。)
        (或有告之者,詔劉仁軌鞫之。)
        (義府懼謀泄,斃正義於獄。)
        (侍御史王義方將彈之,告其母曰)
    母 曰:奸臣當路,懷祿而曠官,不忠;老母在堂,犯難以危身,不孝。進退惶惑,不知
        所從。
    母 曰:吾聞王陵母殺身以成子之義,汝若事君盡忠,立名千載,吾死不恨焉!
        (義方乃備法冠,橫玉階彈之。)
    母 曰:(先叱義府令下,三叱乃出,然後跪宣彈文曰)臣聞春鸚鳴於獻歲,蟋蟀吟於始
        秋,物有微而應時,士有賤而言忠者。
    奏 曰:(乃庭劾義府曰)臣聞誣下罔上,聖主之所宣誅;心狠貌恭,明時之所必罰。是
        以隱賊掩義,不容唐帝之朝;竊幸乘權,終齒漢皇之劍。中書侍郎李義府,因緣
        際會,遂階通職。不盡忠竭節,對揚王休;策蹇勵弩,祗奉皇眷。而乃馮附城社
        ,蔽虧日月;托公行私,交遊群小。貪冶容之美,原有罪之淳于;恐漏泄其謀,
        殞無辜之正義。挾山超海之力,望此猶輕;回天轉地之威,方斯更烈。此而可恕
        ,孰不可容?方當金風屆節,玉露啟途,霜簡與秋典共清,忠臣將鷹鸇並擊。請
        除君側,少答鴻私,碎首玉階,庶明臣節。
        (高宗以義方毀辱大臣,言詞不遜,貶萊州司戶。)
        (秩滿,於昌樂聚徒教授。)
        (母亡,遂不復仕進。)
        (總章二年,卒。)
        (撰《筆海》十卷。)
        (門人何彥先、員半千制師服三年,喪畢而去。)
        (李昭德,則天朝諛佞者必見擢用,有人於洛水中獲白石,有數點赤,詣闕請進
        (。)
        (諸宰臣詰之,其人曰)
    謂人曰:此石亦心,所以進。
        (昭德叱之,曰)
    母 曰:洛水中石豈盡反耶!
        (左右皆失笑。)
        (昭德建立東都羅城,及尚書省洛水中橋,人不知其役而功成就。)
        (除數兇人,大獄遂罷。)
        (以正直庭諍,為皇甫文所構,與來俊臣同日棄市。)
        (國人歡憾相半,哀昭德而快俊臣也。)
        (魏元忠以摧辱二張,反為所構,雲結少年,欲奉太子。)
        (則天大怒,下獄勘之。)
        (易之引張說為證,召大臣,令元忠與易之、說等定是非。)
        (說佯氣逼不應。)
        (元忠懼,謂說曰)
    說 曰:張說與易之共羅織魏元忠耶!
    母 曰:(說叱曰)魏元忠為宰相,而有委巷小兒羅織之言,豈大臣所謂?
        (則天又令說言元忠不軌狀,說曰)
    說 曰:臣不聞也。
    母 曰:(易之遽曰)張說與元忠同逆。
        (則天問其故,易之曰)
    問之曰:說往時謂元忠居伊周之地。臣以伊尹放太甲,周公攝成王之位,此其狀也。
    奏 曰:(說奏曰)易之、昌宗大無知,所言伊周,徒聞其語耳,詎知伊周為臣之本末。
        元忠初加拜命,授紫綬,臣以郎官拜賀。元忠曰:『無尺寸功而居重任,不勝畏
        懼。』臣曰:『公當伊周之任,何愧三品。』然伊周歷代書為忠臣,陛下不遣臣
        學伊周,使臣將何所學?
    又 曰:(說又曰)易之以臣宗室,故托為黨。然附易之有臺輔之望,附元忠有族滅之勢
        。臣不敢面欺,亦懼元忠冤魂耳。
        (遂焚香為誓。)
        (元忠免死,流放嶺南。)
        (張易之、昌宗方貴寵用事,潛相者言其當王,險薄者多附會之。)
    又 曰:(長安末,右衛西街有榜云)易之兄弟、長孫汲、裴安立等謀反。
        (宋璟時為御史中丞,奏請審理其狀。)
    則天曰:易之已有奏聞,不可加罪。
    璟 曰:易之為飛書所逼,窮而自陳。且謀反、大逆,法無容免,請勒就臺勘當,以明國
        法。易之等久蒙驅使,分外承恩,臣言發禍從,即入鼎鑊。然義激於心,雖死不
        恨。
        (則天不悅。)
        (內史楊再思遽宣敕命,令璟出,璟曰)
    璟 曰:天顏咫尺,親奉德音,不煩宰臣。擅宣王命。
    則天曰:(左拾遺李邕歷階而進曰)宋璟所奏,事關社稷,望陛下可其所奏。
        (則天意若解,乃傳命令易之就臺推問。)
        (斯須,特敕原之,仍遣易之、昌宗就璟辭謝。)
        (拒而不見,令使者謂之曰)
    謂之曰:公事當公言之,私見即法有私也。
    則天曰:(璟謂左右)恨不先打豎子腦破,而令混亂國經,吾負此恨。
        (時朝列呼易之、昌宗為五郎、六郎,璟獨以官呼之。)
    璟 曰:(天官侍郎鄭杲謂璟曰)中丞奈何喚五郎為卿。
    璟 曰:鄭杲何庸之甚,若以官秩,正當卿號;若以親故,當為張五郎、六郎矣。足下非
        張氏家僮,號五郎、六郎何也!
        (杲大慚而退。)
        (宋璟,則天朝以頻論得失,內不能容,而憚具公正,乃敕璟往揚州推按。)
    奏 曰:臣以不才,叨居憲府,按州縣乃監察御史事耳。今非意差臣,不識其所由,請不
        奉制。
        (無何,復令按幽州都督屈突仲翔。)
    奏 曰:(璟復奏曰)御史中丞,非軍國大事不當出使。且仲翔所犯,贓污耳。今高品有
        侍御史,卑品有監察御史,今敕臣,恐非陛下之意,當有危臣,請不奉制。
        (月餘,優詔令副李嶠使蜀。)
        (嶠喜,召璟曰)
    璟 曰:叨奉渥恩,與公同謝。
    璟 曰:恩制示禮數,不以禮遣璟,璟不當行,謹不謝。
    奏 曰:(乃上言曰)臣以憲司,位居獨坐。今隴蜀無變,不測聖意,令臣副嶠,何也?
        恐乖朝庭故事,請不奉制。
        (易之等冀璟出使,當別以事誅之。)
        (既不果,伺璟家有婚禮,將刺殺之。)
        (有密以告者,璟乘事舍於他所,乃免。)
        (易之尋伏誅。)
        (薛懷義承寵遇,則天俾之改姓,云是駙馬薛紹再從叔。)
        (或俗人號為「薛師」,猖狂恃勢,多度膂力者為僧,潛圖不軌。)
        (殿中侍御史周矩奏請按之。)
    則天曰:不可。
        (矩固請,則天曰)
    則天曰:卿去矣,朕即遣來。
        (矩至臺,薛師亦至,踏階下馬,但坦腹於牀。)
        (將按之,薛師躍馬而去,遽以聞則天。)
    則天曰:此道人患風,不須苦問。所度僧,任卿窮按其事。
        (諸僧流遠惡州。)
        (矩後竟為薛師之所構,下獄死。)
        (則天朝,契丹寇河北,武懿宗將兵討之,畏懦不進。)
        (比賊退散後,乃奏滄瀛等州詿誤者數百家。)
    謂之曰:(左拾遺王永禮廷折之曰)素無良吏教習,城池又不完固,遇賊畏懼,苟從之以
        求生,豈其素有背叛之心耶?懿宗擁兵數萬,聞賊輒退走,失城邑,罪當誅戮。
        今乃移禍草澤詿誤之人以自解,豈為臣之道。請斬懿宗,以謝河北百姓。
        (懿宗惶懼。)
        (諸詿誤者悉免。)
        (中宗朝,鄭普思承恩寵而潛圖不軌。)
        (蘇瑰奏請按之,以司直范獻忠為判官。)
        (環奏收曾思。)
        (曾思妻得倖於韋庶人,持敕於御前對。)
        (中宗屢抑瑰而理普思,應對頗不中。)
    謂之曰:(獻忠歷階而進曰)臣請先斬蘇瑰。
        (中宗問其故,對曰)
    對 曰:蘇瑰,國之大臣,荷榮貴久矣,不能先斬逆賊,而後聞。今使其眩惑天聽,搖動
        刑柄,而普思反狀昭露,陛下為其申理,此其反者不死。今聖躬萬福,豈有天耶
        ?臣請死,終不能事普思。
        (獄乃定,朝廷咸壯之。)
        (中宗返纔月餘,而武三思居中用事,皇后韋氏頗干朝政,如則天故事。)
    奏 曰:(桓彥範奏曰)伏見陛下每臨朝聽政,皇后必施帷幔,坐於殿上,參聞政事。愚
        臣歷選列辟,詳求往代帝王有與婦人謀及政事者,無不破國亡家,傾朝繼路。以
        陰干陽,違天也:以婦凌夫,違人也。違天不祥,違人不義。《書》稱『牝雞之
        晨,唯家之索』。《易》曰『無攸遂,在中饋』。言婦人不得干政也。伏願陛下
        覽古人之言,以蒼生為念,不宜令皇后往正殿干外朝,專在中宮,聿修陰教,則
        坤儀式敘,鼎命惟新矣。
        (疏奏不納。)
        (又有故僧惠範、山人鄭普思、葉靜能等,並挾左道,出入宮禁。)
        (彥範等切諫,並不從。)
        (後彥範等反及禍。)
        (桓彥範等,既匡復帝室,勛烈冠古,武三思害其公忠,將誣以不軌誅之。)
        (大理丞李朝隱請聞明狀。)
        (卿裴譚附會三思,異朝隱判,竟坐誅。)
        (譚遷刑部尚書,侍御史李祥彈之曰)
    謂之曰:異李朝隱一判,破桓敬等五家。附會三思,狀驗斯在,天下聞者,莫不寒心。刑
        部尚書,從此而得。
        (略無迴避,朝庭壯之。)
        (祥解褐監亭尉,因校考為錄事參軍所擠排。)
    謂之曰:(祥趨入,謂刺史曰)錄事恃糾曹之權,祥當要居之地,為其妄褒貶耳。使祥秉
        筆,頗亦有詞。
    奏 曰:(刺史曰)公試論錄事狀。
    謂之曰:(遂授筆曰)怯斷大案,好勾小稽。隱自不清,疑他總濁。階前兩競,鬥困方休
        。獄裡囚徒,非赦不出。
        (天下以為譚笑之最矣。)
        (宗楚客與弟晉卿及紀處訥等恃權勢,朝野岳牧除拜多出其門。)
        (百寮惕懼,莫敢言者。)
        (監察御史崔琬不平之,乃具法冠,陳其罪狀,請收案問。)
        (中宗不許。)
        
        
    1**時間: 地點:
        (第一章 匡贊)
        (杜如晦,少聰悟,精彩絕人。)
        (太宗引為秦府兵曹,俄改陝州長史。)
    太宗曰:(房玄齡聞於太宗曰)餘人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之才。若大王守藩,
        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
        (太宗乃請為秦府掾,封建平縣男,補文學館學士。)
    太宗曰:(令文學楮亮為之贊曰)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
        (貞觀初,為右僕射,玄齡為左僕射。)
    謂之曰:(太宗謂之曰)公為僕射,當須大開耳目,求訪賢哲,此乃宰相之弘益。比聞聽
        受詞訴,日不暇給,安能為朕求賢哉!
        (自是,臺閣規模,皆二人所定。)
        (其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
        (如晦、玄齡引進之,如不及也。)
    謂之曰:(太宗每與玄齡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
        (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
        (二人相須,以斷大事。)
        (迄今言良相者,稱房杜焉。)
    謂之曰:(及如晦薨,太宗謂虞世南曰)吾與如晦,君臣義重。不幸物化,實痛於懷。卿
        體吾意,為製碑也。
        (後太宗嘗新瓜美,愴然悼之,輟其半,使置之靈座。)
        (及賜玄齡黃銀帶,因謂之曰)
    謂之曰:如晦與公,同心輔朕,今日所賜,惟獨見公。
        (泫然流涕。)
        (以黃銀帶辟惡,為鬼神所畏,命取金帶,使玄齡送之於其家也。)
        (魏徵常陳古今理體,言太平可致。)
        (太宗納其言,封德彝難之曰)
    謂之曰:三代已後,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皆欲理而不能,豈能理而不欲魏
        徵書生,若信其虛論,必亂國家。
    謂之曰:(徵詰之曰)五帝三皇,不易人而理,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在其所化而已
        。考之載籍,可得而知。昔黃帝與蚩尤戰,既勝之後,便致太平。九夷亂德,顓
        頊征之,既克之後,不失其理。桀為亂,湯放之;紂無道,武王伐之,而俱致太
        平。若言人漸澆訛,不反樸素,至今應為鬼魅,寧可得而教化耶!
        (德彝無以難之。)
        (徵薨,太宗御制碑文並御書。)
        (後為人所讒,敕令踣之。)
        (及征遼不如意,深自悔恨,乃歎曰)
    歎 曰: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此舉也。
        (既渡水,馳驛以少牢祭之,復立碑焉。)
        (太宗嘗臨軒,謂侍臣曰)
    謂侍臣:朕所不能恣情以樂當年,而勵心苦節,卑宮菲食者,正為蒼生耳。我為人主,兼
        行將相事,豈不是奪公等名昔漢高得蕭、曹、韓、彭,天下寧晏;舜、禹、殷、
        周,得稷、契、伊、呂,四海乂安。如此事,朕並兼之。
    上疏諫:(給事中張行成諫曰)有隋失道,天下沸騰。陛下撥亂反正,拯生人於塗炭,何
        禹、湯所能擬。陛下聖德含光,規模弘遠。然文武之烈,未嘗無將相。何用臨朝
        對眾,與其校量,將以天下已定,不籍其力,復以萬乘至尊,與臣下爭功。臣聞
        :『天何言哉,而四時行焉』。又曰:『汝唯弗矜,天下莫與汝爭功。』臣備員
        近樞,非敢知獻替事,輒陳狂直,伏待菹醢。
        (太宗深納之,俄遷侍中。)
        (太子承乾既廢,魏王泰因入侍,太宗面許立為太子,乃謂侍臣曰)
    謂侍臣:青雀入見,自投我懷中,云:『臣今日始得與陛下為子,更生之日;臣有一孽子
        ,百年之後,當為陛下殺之,傳國晉王。』父子之道,固當天性。我見其意,甚
        矜之。
        (青雀,泰小字也。)
    謂侍臣:(褚遂良進曰)失言,伏願審思,無令錯誤。安有陛下萬歲之後,魏王持國執權
        為天子,而肯殺其愛子,傳國晉王者乎?陛下頃立承乾,後寵魏王,愛之逾嫡,
        故至於此。今若立魏王,須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
        (太宗涕泗交下,曰)
    謂侍臣:我不能也。
        (因起入內。)
        (翌日,御兩儀殿,群臣盡出,詔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謂之曰
        ()
    謂之曰:我有三子一弟,所為如此,我心無憀。
        (因自投於牀。)
        (無忌爭趨持,上抽佩刀,無忌等驚懼。)
        (遂良於手爭取佩刀,以授晉王。)
        (因請所欲立,太宗曰)
    太宗曰:欲立晉王。
    謂之曰:(無忌等曰)謹奉詔。異議者請斬之。
    太宗曰:(太宗謂晉王曰)汝舅許汝也,宜拜謝之。
        (晉王因下拜。)
        (移御太極殿,召百寮,立晉王為皇太子。)
        (群臣皆稱萬歲。)
        (高宗朝,晉州地震,雄雄有聲,經旬不止。)
        (高宗以問張行成,行成對曰)
    對 曰:陛下本封於晉,今晉州地震,不有徵應,豈使徒然哉!夫地,陰也,宜安靜,而
        乃屢動。自古禍生宮掖,釁起宗親者,非一朝一夕。或恐諸王、公主,謁見頻煩
        ,承間伺隙。復恐女謁用事,臣下陰謀。陛下宜深思慮,兼修德,以杜未萌。
        (高宗深納之。)
        (則天朝,默啜陷趙、定等州,詔天官侍郎吉頊為相州刺史,發諸州兵以討之,
        (略無應募者。)
        (中宗時在春宮,則天制皇太子為元帥,親征之。)
        (吏人應募者,日以數千。)
        (賊既退,頊征還,以狀聞。)
    則天曰:人心如是耶?
    頊 曰:(因謂頊曰)卿可於眾中說之。
        (頊於朝堂昌言,朝士聞者喜悅。)
        (諸武患之,乃發頊弟兄贓狀,貶為安固尉。)
    頊 曰:(頊辭日,得召見,涕淚曰)臣辭闕庭,無復再謁請言事。臣疾亟矣,請坐籌之
        。
    則天曰:可。
    頊 曰:水土各一盆,有競乎?
    則天曰:無。
    頊 曰:和之為泥,競乎?
    則天曰:無。
    頊 曰:分泥為佛,為天尊,有競乎?
    則天曰:有。
    頊 曰:臣亦為有。竊以皇族、外戚,各有區分,豈不兩安全耶!今陛下貴賤是非於其間
        ,則居必競之地。今皇太子萬福,而三思等久已封建,陛下何以和之臣知兩不安
        矣。
    則天曰:朕深知之,然事至是。
        (頊與張昌宗同供奉控鶴府,昌宗以貴寵懼不全,計於頊。)
    頊 曰:公兄弟承恩澤深矣,非有大功,必無全理。唯一策,若能行之,豈唯全家,當享
        茅土之封。除此外,非頊所謀。
        (昌宗涕泣,請聞之。)
    頊 曰:天下思唐德久矣,主上春秋高,武氏諸王殊非所屬意。公何不從容請相王、廬陵
        ,以慰生人之望!
        (昌宗乃乘間屢言之。)
        (幾一歲,則天意乃易,既知頊之謀,乃召頊問。)
    對 曰:(頊對曰)廬陵、相王皆陛下子。高宗初顧托於陛下,當有所注意。
        (乃迎中宗,其興復唐室,頊有力焉。)
        (睿宗登極,下詔曰)
    下詔曰:曩時王命中圯,人謀未輯,首陳反正之議,克創祈天之業,永懷忠烈,寧忘厥勳
        ,可贈御史大夫。
        (則天以武承嗣為左相。)
    奏 曰:(李昭德奏曰)不知陛下委承嗣重權,何也?
    則天曰:我子姪,委以心腹耳。
    奏 曰:(昭德曰)若以姑姪之親,何如父子何如母子?
    則天曰:不如也。
    奏 曰:(昭德曰)父子、母子尚有逼奪,何諸姑所能容使其有便,可乘御寶位,其遽安
        乎且陛下為天子,陛下之姑受何福慶而委重權於姪乎事之去矣。
        (則天矍然,曰)
    則天曰:我未思也。
        (即日罷承嗣政事。)
        (長安末,張易之等將為亂。)
        (張柬之陰謀之,遂引桓彥範、敬暉、李湛等為將,委以禁兵。)
    則天曰:(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暉等率兵,將至玄武門,王同皎、李湛等,先遣往迎
        (皇太子於東宮,啟曰)張易之兄弟,反道亂常,將圖不軌。先帝以神器之重,
        付殿下主之,無罪幽廢,人神憒惋,二十三年於茲矣。今天啟忠勇,北門將軍、
        南衙執政,克期以今日誅凶豎,復李氏社稷。伏願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
    奏 曰:(太子曰)凶豎悖亂,誠合誅夷。如聖躬不康何慮有驚動,請為後圖。
        (同皎諷諭久之,太子乃就路。)
        (又恐太子有悔色,遂扶上馬,至玄武門,斬關而入,誅易之等於迎仙院。)
    奏 曰:(則天聞變,乃起見太子曰)乃是汝耶?小兒既誅,可還東宮。
    則天曰:(桓彥範進曰)太子安得更歸!往者,天皇棄群臣,以愛子托陛下。今太子年長
        ,久居東宮,將相大臣思太宗、高宗之德,誅凶豎,立太子,兵不血刃而清內難
        ,則天意人事,歸乎李氏久矣。今聖躬不康,神器無主,陛下宜復子明辟,以順
        億兆神祗之心。臣等謹奉天意,不敢不請陛下傳立愛子,萬代不絕,天下幸甚矣
        。
    則天曰:(則天乃臥不語,見李湛曰)汝是誅易之兄弟人耶?我養汝輩,翻見今日。
        (湛不敢對。)
        (湛,義府之子也。)
        (景雲二年二月,睿宗謂侍臣曰)
    謂侍臣:有術士上言,五日內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
        (左右失色,莫敢對。)
    謂侍臣:(張說進曰)此有讒人設計,擬搖動東宮耳。陛下若使太子監國,則君臣分定,
        自然窺覦路絕,災難不生。
    謂侍臣:(姚崇、宋璟、郭元振進曰)如說所言。
        (睿宗大悅,即日詔皇太子監國。)
        (時太平公主將有奪宗之計,於光範門內乘步輦,俟執政以諷之,眾皆恐懼。)
    謂侍臣:(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於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異議。
    則天曰:(遂與姚崇奏)公主就東都,出寧王以下為刺史,以息人心。
    太宗曰:(睿宗曰)朕更無兄弟,唯有太平一妹,朝夕欲得相見。卿勿言,餘並依卿所奏
        。
        (公主聞之,大怒。)
        (玄宗懼,乃奏崇、璟離間骨肉,請加罪黜,悉停寧王以下外授。)
        (崇貶申州刺史,璟楚州刺史。)
        (蘇頲,神龍中給事中,拜修弘文館學士,轉中書舍人。)
        (時父瑰為宰相,父子同掌樞密,時人榮之。)
        (屬機事填委,制誥皆出其手。)
    歎 曰:(中書令李嶠歎曰)舍人思如泉湧,嶠所不及也。
        (後為中書侍郎,與宋璟同知政事。)
        (璟剛正,多所裁斷,瑰皆順從其美。)
        (、甚悅之,嘗謂人曰)
    謂人曰:吾與彼父子,前後皆同時為宰相。僕射長厚,誠為國器;獻可替否,罄盡臣節,
        瑰過其父也。
        (後罷政事,拜禮部尚書而薨。)
    謂人曰:(及葬日,玄宗游咸宜宮,將舉獵,聞瑰喪出,愴然曰)蘇瑰今日葬,吾寧忍娛
        游乎!
        (遂中路還宮。)
        (初,姚崇引璟為中丞,再引之入相。)
        (崇善應變,故能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故能持天下之政。)
        (二人執性不同,同歸於道。)
        (葉心翼贊,以致刑措焉。)
        (姚崇以拒太平公主,出為申州刺史,玄宗深德之。)
        (太平既誅,徵為同州刺史。)
        (素與張說不葉,說諷趙彥昭彈之,玄宗不納。)
        (俄校獵於渭濱,密召崇會於行所。)
    謂 曰:(玄宗謂曰)卿頗知獵乎?
    對 曰:(崇對曰)此臣少所習也。臣年三十,居澤中,以呼鷹逐兔為樂,猶不知書。張
        璟謂臣曰:『君當位極人臣,無自棄也。』爾來折節讀書,以至將相。臣少為獵
        師,老而猶能。
        (玄宗大悅,與之偕馬臂鷹,遲速在手,動必稱旨。)
        (玄宗歡甚,樂則割鮮,閒則咨以政事,備陳古今理亂之本上之,可行者必委曲
        (言之。)
        (玄宗心益開,聽之亹亹忘倦。)
        (軍國之務,咸訪於崇。)
        (崇罷冗職,修舊章,內外有敘。)
        (又請無赦宥,無度僧,無數遷吏,無任功臣以政。)
        (玄宗悉從之,而天下大理。)
        (張說獨排太平之黨,請太子監國,平定禍亂,迄為宗臣,前後三秉大政,掌文
        (學之任,凡三十年。)
        (為文思精,老而益壯,尤工大手筆,善用所長;引文儒之士,以佐王化。)
        (得僧一行,贊明陰陽律曆,以敬授人時。)
        (封太山,祠睢上,舉闕禮,謁五陵,開集賢,置學士,功業恢博,無以加矣。
        ()
        (尚然諾,於君臣、朋友之際,大義甚篤。)
    對 曰:(及薨,玄宗為之罷元會,制曰)弘濟艱難,參其功者時傑,經緯禮樂,贊其道
        者人師。式瞻而百度充釐,既往而千載貽範,臺衡軒鼎,垂黼藻於當年;徽策寵
        章,播芳蕤於後葉。故尚書左丞相燕國公說,星象降靈,雲龍合契,元和體其沖
        粹,妙有釋其至賾。挹而莫測,仰之彌高。釋義探繫表之微,英詞鼓天下之動。
        昔傳風諷,綢繆歲華。含舂穀之聲,和而必應;蘊泉源之智,啟而斯沃。授命與
        國,則天衢以通;濟同以和,則朝政惟允。司釣總六官之紀,端揆為萬邦之式。
        方弘風緯俗,返本於上古之初;而邁德振仁,不臻於中壽之福。吁嗟不憖,既喪
        斯文,宣室餘談,洽若在耳;玉殿遺草,宛然留跡。言念忠賢,良深震悼。是用
        當寧撫几,臨樂撤懸,罷稱觴之儀,遵往禭之禮。可賜太師,賻物五百段。
        (禮有加等,儒者榮之。)
    對 曰:(開元中,陸堅為中書舍人,以麗正學士,或非其人,而所司供擬,過為豐贍,
        (謂朝列曰)此亦何益國家,空致如此費損。
        (將議罷之。)
    對 曰:(張說聞之,謂諸宰相曰)說聞自古帝王,功成則有奢縱之失,或興造池臺,或
        耽玩聲色。聖上崇儒重德,親自講論,刊校圖書,詳延學者。今之麗正,即是聖
        主禮樂之司,永代規模不易之道。所費者細,所益者大。陸子之言,為未達也。
        (玄宗後聞其言,堅之恩眄,從此而減。)
        (開元二十三年,加榮王以下官,敕宰臣入集賢院,分寫告身以賜之。)
        (侍中裴耀卿因入書庫觀書,既而謂人曰)
    謂人曰:聖上好文,書籍之盛事,自古未有。朝宰允使,學徒雲集,觀象設教,盡在是矣
        。前漢有金馬、石渠,後漢有蘭臺、東觀,宋有總明,陳有德教,周則獸門、麟
        趾,北齊有仁壽、文林,雖載在前書,而事皆瑣細。方之今日,則覺得扶翰捧珪
        者哉!
        (張九齡,開元中為中書令,范陽節度使張守珪奏裨將安祿山頻失利,送就戮於
        (京師。)
    謂人曰:(九齡批曰)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
        不宜免死。
        (及到中書,九齡與語,久之,因奏曰)
    奏 曰:祿山狼子野心,而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
    玄宗曰: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之意,誤害忠良。
        (更加官爵,放歸本道。)
        (至德初,玄宗在成都思九齡之先覺,詔曰)
    詔 曰:正大廈者,柱石之力;昌帝業者,輔相之臣。生則保其雄名,歿則稱其盛德。飾
        終未允於人望,加贈實存於國章。故中書令張九齡,維岳降神,濟川作相,開元
        之際,寅亮成功;讜言定於社稷,先覺合於蓍龜,永懷賢弼,可謂大臣。竹帛猶
        存,樵蘇必禁。爰從八命之秩,更重三臺之位。可賜司徒。
        (仍令遣使,就韶州致祭者。)
        (第二章 規諫)
        (太宗射猛獸於苑內,有群豕突出林中,太宗引弓射之,四發殪四豕。)
        (有一雄豕,直來衝馬,吏部尚書唐儉下馬搏之。)
    詔 曰:(太宗拔劍斷豕,顧而笑曰)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
    對 曰:(儉對曰)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
        一獸!
        (太宗善之,因命罷獵。)
        (太宗,有人言尚書令史多受賂者,乃密遣左右以物遺之。)
        (司門令史果受絹一匹。)
        (太宗將殺之,裴矩諫曰)
    上疏諫:陛下以物試之,遽行極法,使彼陷於罪,恐非道德齊禮之義。
        (乃免。)
    上疏諫:(太宗嘗罷朝,自言)殺卻此田舍漢!
    對 曰:(文德皇后問)誰觸忤陛下?
    太宗曰:魏徵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
        (皇后退,朝服立於庭。)
    太宗曰:(太宗驚曰)何為若是?
    對 曰:妾聞主聖臣忠。今陛下聖明,故魏徵得盡直言。妾備後宮,焉敢不賀!
        (於是太宗意乃釋。)
        (張玄素,貞觀初,太宗聞其名,召見,訪以理道。)
    君素曰:(玄素曰)臣觀自古已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豈非其君自專,其法日亂。向
        使君虛受於上,臣弼違於下,豈至於此。且萬乘之主,欲使自專庶務,日斷十事
        ,而有五條不中者,何況萬務乎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繆既多,不亡何待陛下
        若近鑑危亡,日慎一日,堯舜之道,何以加之!
        (太宗深納之。)
        (太宗幸九成宮,還京,有宮人憩湋川縣官舍。)
        (俄而李靖、王珪至,縣官移宮人於別所,而舍靖、珪。)
    君素曰:(太宗聞之,怒曰)威福豈由靖等!何為禮靖等而輕我宮人?
        (即令按驗▉湋川官屬。)
    上疏諫:(魏徵諫曰)靖等,陛下心膂大臣;宮人,皇后賤隸。論其委任,事理不同。又
        靖等出外,官吏仿闕庭法式;朝覲;陛下問人間疾苦。靖等自當與官吏相見,官
        吏亦不可不謁也。至於宮人,供養之外,不合參承。若以此如罪,恐不益德音,
        駭天下耳目。
    太宗曰:公言是。
        (遂捨不問。)
        (谷那律,貞觀中為諫議大夫,褚遂良呼為「九經庫」。)
        (永徽中,嘗從獵,途中遇雨。)
    太宗曰:(高宗問)油衣若為得不漏?
    上疏諫:(那律曰)能以瓦為之,不漏也。
        (意不為畋獵。)
        (高宗深賞焉,賜那律絹帛二百匹。)
        (魏知古,性方直,景雲末為侍中。)
    上疏諫:(玄宗初即位,獵於渭川,時知古從駕,因獻詩以諷曰)嘗聞夏太康,五弟訓禽
        荒。我後來冬狩,三驅盛禮張。順時鷹隼擊,講事武功揚。奔走來未及,翾飛豈
        暇翔。蜚熊從渭水,瑞翟相陳倉。此欲誠難縱,茲游不可常。子雲陳《羽獵》,
        僖伯諫漁棠。得失鑒齊楚,仁恩念禹湯。邕熙諒在宥,亭毒匪多傷。《辛甲》今
        為史,《虞箴》遂孔彰。
        (手詔褒美,賜物五十段。)
        (後兼知吏部尚書,典選事,深為稱職。)
        (所薦用人,遂咸至大官。)
        (第三章 極諫)
        (武德初,萬年縣法曹孫伏伽上表,以三事諫。)
    上疏諫:(其一曰)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凡曰搜狩,須順四時。陛下二十日龍飛,
        二十一日獻鷂雛者,此乃前朝之弊風,少年之事務,何忽今日行之又聞相國參軍
        盧牟子獻琵琶,長安縣丞張安道獻弓箭,頻蒙賞齎。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陛下有所欲,何求不得。陛下所少,豈此物乎?
    太宗曰:(其二曰)百戲、散樂,本非正聲,此謂淫風,不可不改。
    上疏諫:(其三曰)太子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擇。願陛下納選賢才,以為僚友,則克崇
        磐石,永固維城矣。
        (高祖覽之,悅,賜帛百匹,遂拜為侍書御史。)
        (高祖即位,以舞胡安叱奴為散騎侍郎。)
    上疏諫:(禮部尚書李綱諫曰)臣按《周禮》,均工樂胥,不得參士伍,雖復才如子野,
        妙等師襄,皆終身繼代,不改其業。故魏武帝欲使禰衡擊鼓,乃解朝衣露體而擊
        之。問其故,對曰:『不敢以先生法服而為伶人衣也。』惟齊高緯封曹妙達為王
        ,授安馬鉤為開府。有國家者,俱為殷鑒。今天下新定,開太平之運。起義功臣
        ,行賞未遍;高才碩學,猶滯草萊。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鳴玉曳組,趨馳廊
        廟。固非創業規模,貽厥子孫之道。
        (高祖竟不能從。)
        (蘇長。)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後,其行臺僕射蘇長以漢南歸順。)
    上疏諫:(高祖責其後服,長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萬夫斂手
        。豈有獲鹿之後,忿同獵之徒,問爭肉之罪也?
        (高祖與之有舊,遂笑而釋之。)
        (後從獵於高陵,是日大獲,陳禽於旌門。)
    謂侍臣:(高祖顧謂群臣曰)今日畋樂乎?
    對 曰:(長對曰)陛下畋獵,薄廢萬機,不滿十旬,未有大樂。
    對 曰:(高祖色變,既而笑曰)狂態發耶?
    對 曰:為臣私計則狂,為陛下國計則忠矣。
        (嘗侍宴披香殿,酒酣,奏曰)
    奏 曰:此殿隋煬帝之所作耶?何雕麗之若是也?
    高祖曰:卿好諫似直,其心實詐。豈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須詭疑是煬帝乎?
    對 曰:臣實不知。但見傾宮、鹿臺琉璃之瓦,並非受命帝王節用之所為也。若是陛下所
        造,誠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當陪侍,見陛下宅宇才蔽風霜,當此時亦以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數歸有道,而陛下得之。實謂懲其奢淫,不忘儉約。
        今於隋宮之內,又加雕飾,欲撥其亂,寧可得乎?
        (高祖每優容之。)
        (前後匡諫諷刺,多所弘益。)
        (張玄素為給事中,貞觀初修洛陽宮,以備巡幸,上書極諫,其略曰)
    其略曰:臣聞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及乾陽畢功,隋人解體。且陛下今時功
        力,何異昔日,役瘡痍之人,襲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於煬帝,深願陛下思
        之。無為由余所笑,則天下幸甚。
    太宗曰:卿謂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
    對 曰:(玄素對曰)若此殿卒興,所謂同歸於亂。且陛下初平東都,太上皇敕,高門大
        殿,並宜焚毀。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請賜與貧人。事雖不行,天下稱為
        至德。今若不遵舊制,即是隋役復興。五六年間,取捨頓異,何以昭示萬姓,光
        敷四海?
    太宗曰:善。
        (賜彩三百匹。)
    歎 曰:(魏徵歎曰)張公論事,遂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馬周,太宗將幸九成宮,上疏諫曰)
    上疏諫:伏見明敕,以二月二日幸九成宮。臣竊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侍膳,晨
        昏起居。今所幸宮,去京二百餘里,鑾輿動軔,俄經旬日,非可朝行暮至也。脫
        上皇情或思感,欲見陛下者,將何以赴之且車駕今行,本意只為避暑,則上皇尚
        留熱處,而陛下自逐涼處,溫清之道,臣切不安。
        (文多不載。)
        (太宗稱善。)
    歎 曰:(皇甫德參上書曰)陛下修洛陽宮,是勞人也;收地租,是厚斂也;俗尚高髻,
        是宮中所化也。
    上疏諫:(太宗怒曰)此人欲使國家不收一租,不役一人,宮人無髮,乃稱其意!
    歎 曰:(魏徵進曰)賈誼當漢文之時,上書云『可為痛哭者三,可為長歎者五』。自古
        上書,率多激切。若非激切,則不能服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訕謗,所謂『狂夫之
        言,聖人擇焉』。惟在陛下裁察,不可責之。否則於後誰敢言者?
        (乃賜絹二十匹,命歸。)
        (徐充容,太宗造玉華宮於宜君縣,諫曰)
    上疏諫:妾聞為政之本,貴在無為。切見土木之功,不可兼遂。北闕初建,所營翠微,曾
        未逾時,玉華創制。雖復因山藉水,非架築之勞;損之又損,頗有無功之費。終
        以茅茨示約,猶興木石之疲;假使和僱取人,豈無煩擾之弊。是以卑宮菲食,聖
        主之所安;金屋瑤臺,驕主之作麗。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
        身。願陛下使之以時,則力不竭;不用而息之,則人胥悅矣。
        (詞多不盡載。)
        (充容名惠,孝德之女,堅之姑也。)
        (文采綺麗,有若生知。)
        (太宗崩,哀慕而卒,時人傷異之。)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之曰)
    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
        (德素以聞太宗。)
    問之曰:(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
        (玄齡等拜謝。)
    問之曰:(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
        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
        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
        識所守,臣實不喻。
        (太宗深納之。)
        (總章中,高宗將幸涼州。)
        (時隴右虛耗,議者以為非便。)
        (高宗聞之,召五品以上,謂曰)
    謂 曰:帝五載一巡狩,群後肆朝,此蓋常禮。朕欲暫幸涼州,如聞中外,咸謂非宜。
        (宰臣以下,莫有對者。)
    謂 曰:(詳刑大夫來公敏進曰)陛下巡幸涼州,宣王略,求之故實,未虧令典。但隨時
        度事,臣下竊有所疑,既見明敕施行,所以不敢陳黷。奉敕顧問,敢不盡言。伏
        以高黎雖平,扶餘尚梗,西道經略,兵猶未停。且隴右諸州,人戶寡少,供待車
        駕,備挺稍難。臣聞中外,實有竊議。
    高宗曰:既有此言,我止度隴,存問故老,搜狩即還。
        (遂下詔,停西幸,擢公敏為黃門侍郎。)
        (袁利貞為太常博士,高宗將會百官及命婦於宣政殿,並設九部樂。)
    上疏諫:(利貞諫曰)臣以前殿正寢,非命婦宴會之地;象闕路門,非倡優進御之所。望
        請命婦會於別殿,九部樂從東門入;散樂一色,伏望停省。若於三殿別所,自可
        備極恩私。
        (高宗即令移於麟德殿。)
    上疏諫:(至會日,使中書侍郎薛元超謂利貞曰)卿門傳忠鯁,能獻直言,不加厚賜,何
        以獎勸。
        (賜絲百匹,遷祠部員外。)
        (李君球,高宗將伐高黎,上疏諫曰)
    上疏諫:心之痛者,不能緩聲;事之急者,不能安言;性之忠者,不能隱情。且食君之祿
        者,死君之事。今臣食陛下之祿,其敢愛身乎臣聞《司馬法》曰:『國雖大,好
        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兵者,兇器;戰者,危事。故聖主重行之也。
        畏人力之盡,恐府庫之殫,懼社稷之危,生中國之患。且高黎小丑,潛藏山海,
        得其人不足以彰聖化,棄其地不足以損天威。
        (文多不載,疏奏不報。)
        (中書令郝處俊,高宗將下詔遜位於則天攝知國政,召宰臣議之,處俊對曰)
    對 曰:《禮經》云:『天子理陽道,后理陰德。』然則帝之與后,猶日之與月,陰之與
        陽,各有所主,不相奪也。若失其序,上則謫見於天,下則禍成於人。昔魏文帝
        著令,崩後尚不許皇后臨朝,奈何遂欲自禪位於天后。況天下者,高祖、太宗之
        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正合謹守宗廟,傳之子孫,不可持國與人,有私於后。惟
        陛下詳審。
    上疏諫:(中書侍郎李義琰進曰)處俊所引經典,其言至忠,惟聖慮無疑,則蒼生幸甚。
        (高宗乃止。)
        (及天后受命,處俊已歿,孫象竟被族誅。)
        (始,則天以權變多智,高宗將排群議而立之。)
        (及得志,威福並作,高宗舉動,必為掣肘。)
        (高宗不勝其忿。)
        (時有道士郭行真出入宮掖,為則天行厭勝之術。)
        (內侍王伏勝奏之。)
    上疏諫:(高宗大怒,密召上官儀廢之,因奏)天后專恣,海內失望,請廢黜以順天心。
        (高宗即令儀草詔,左右馳告則天,遽訴,詔草猶在。)
        (高宗恐其怨懟,待之如初,且告之曰)
    問之曰:此並上官儀教我。
        (則天遂誅儀及伏勝等,並賜太子忠死。)
        (自是,政歸武后,天子拱手而已,竟移龜鼎焉。)
        (周興、來俊臣羅織衣冠,朝野懼懾,御史大夫李嗣真上疏諫曰)
    上疏諫:臣聞陳平事漢祖,謀疏楚之君臣,乃用黃金七十斤,行反間之術。項羽果疑臣下
        ,陳平之計遂行。今告事紛紜,虛多實少。如當有凶慝,焉知不先謀疏陛下君臣
        ,後除國家良善。臣恐有社稷之禍。伏乞陛下回思遷慮,察臣狂瞽,然後退就鼎
        鑊,實無所恨。臣得歿為忠鬼,孰與存為諂人。如羅織之徒,即是疏間之漸,陳
        平反間,其遠乎或?
        (遂為俊臣所構,放於嶺表。)
        (俊臣死,征還,途次桂陽而終,贈濟州刺史。)
        (中宗朝,追復本官。)
        (宗楚客兄秦客,潛勸則天革命,累遷內史。)
        (後以贓罪那,流於嶺南而死。)
        (楚客無他材能,附會武三思。)
        (神龍中,為中書舍人。)
        (時西突厥阿史那、忠節不和,安西都護郭元振奏請徙忠節於內地,楚客與弟晉
        (卿及紀處訥等納忠節厚賂,請發兵以討西突厥,不納元振之奏。)
        (突厥大怒,舉兵入寇,甚為邊患。)
        (監察御史崔琬,劾奏楚客等,曰)
    上疏諫:聞四牡項領,良御不乘;二心事君,明罰無捨。謹按宗楚客、紀處訥等,性唯險
        詖,志越谿壑。幸以遭遇聖主,累忝殊榮,承愷悌之恩,居弼諧之地,不能刻意
        砥操,憂國如家,微效涓塵,以裨川岳。遂乃專作威福,敢樹朋黨。有無君之心
        ,闕大臣之節。潛通玁狁,納賄易貲;公引頑凶,受賂無限。醜聞充斥,穢跡昭
        彰。且境外交通,情狀難測。今娑葛反叛,邊鄙不寧,由此贓私,取怨外國。論
        之者取禍以結舌,語之者避罪而鉗口。晉卿昔居榮職,素闕忠誠,屢以嚴刑,皆
        由黷貨。今又叨忝,頻沐殊恩,厚祿重權,當朝莫比。曾無悛改,乃徇贓私。此
        而容之,孰云其可!臣謬忝公直,義在觸邪,請除巨蠹,以答天造。
        (中宗不從,遽令與琬和解。)
        (俄而韋氏敗,楚客等咸誅。)
        (蘇安恒博學,尤明《周禮》、《左氏》。)
    上疏諫:(長安二年,上疏諫請復子明辟,其詞曰)臣聞:忠臣不順時而取寵,烈士不惜
        死而偷生。故君道不明,忠臣之過;臣道不軌,烈士之罪。今太子年德俱盛,陛
        下貪其寶位而忘母子之恩,蔽太子之元良,據太子之神器。何以教天下母慈子孝
        ,焉能使天下移風易俗惟陛下思之:將何聖顏以見唐家宗廟,將何誥命以謁大帝
        墳陵?
        (疏奏不納。)
        (魏元忠為張易之所構,安恒又中理之。)
        (易之大怒,將殺之,賴朱敬則、桓範等保護獲免。)
        (後坐節憫太子事,下獄死。)
        (睿宗即位,下詔曰)
    下詔曰:蘇安恒文學立身,鯁直成操,往年陳疏,忠讜可嘉。屬回邪擅權,奄從非命,與
        言軫悼,用惻於懷。可贈諫議大夫。
        (張柬之既遷則天於上陽宮,中宮猶以皇太子監國,告武氏之廟。)
        (時累日陰翳,侍御史崔渾奏曰)
    奏 曰:方今國命初復,正當徽號稱唐,順萬姓之心。奈何告武氏廟廟宜毀之,復唐鴻業
        ,天下幸甚!
        (中宗深納之。)
        (制命既行,陰雲四除,萬里澄廓,咸以為天人之應。)
        (武三思得倖於中宗。)
        (京兆人韋月將等不堪憤激,上書告其事。)
        (中宗惑之,命斬月將。)
        (黃門侍郎宋璟執奏,請按而後刑。)
        (中宗愈怒,不及整衣履,岸巾出側門,迎謂璟曰)
    璟 曰:朕以為已斬矣,何以緩?
        (命促斬。)
    璟 曰:人言宮中私於三思,陛下竟不問而斬,臣恐有竊議。故請按而後刑。
        (中宗大怒,璟曰)
    璟 曰:請先斬臣,不然,終不奉詔。
        (乃流月將於嶺南,尋使人殺之。)
        (柳澤,睿宗朝太平公主用事,奏斜封官復舊職,上疏諫曰)
    上疏諫:藥不毒不可以觸疾,詞不切不可以裨過。是以習甘旨者,非攝養之方;邇諛佞者
        ,積危殆之本。陛下即位之初,納姚、宋之計,咸黜斜封。近日又命斜封,是斜
        封之人不忍棄也,先帝之意不可違也若斜封之人不忍棄,是韋月將、燕欽融之流
        不可褒贈;李多祚、鄭克義之徒不可清雪。陛下何不能忍於此,而獨忍於彼使善
        惡不定,反覆相攻,致令君子道消,小人道長;為正者銜冤,附偽者得志。將何
        以止奸邪,將何以懲風俗耶?
        (睿宗遂從之,因而擢澤,拜監察御史。)
        (倪若水為汴州刺史,玄宗嘗遣中官往淮南採捕鵁鶄及諸水禽,上疏諫曰)
    上疏諫:方今九鳸時忙,三農並作,田夫擁耒,蠶婦持桑。而以此時採捕奇禽異鳥,供園
        池之玩,遠自江嶺,達於京師,力倦擔負,食之以魚肉,間之以稻糧。道路觀者
        ,莫不言陛下賤人而貴鳥。陛下當以鳳凰為凡鳥,麒麟為凡獸,則鵁鶄之類,曷
        足貴也!陛下昔龍潛藩邸,備歷艱危,今氛侵廓清,高居九五,玉帛子女,充於
        後庭;職貢珍奇,盈於內府。過此之外,又何求哉!
    詔答曰:(手詔答曰)朕先使人取少雜鳥,其使不識朕意,將鳥稍多。卿見奏之,詞誠忠
        懇,深稱朕意。卿達識周材,義方敬直,故輟綱轄之重,以處方面之權。果能閑
        邪存誠,守節彌固,骨鯁忠烈,遇事無隱,言念忠讜,深用喜慰。今賜卿物四十
        段,用答至言。
        (安祿山,天寶末請以蕃將三十人代漢將。)
    詔答曰:(玄宗宣付中書令即日進呈,韋見素謂楊國忠曰)安祿山有不臣之心,暴於天下
        。今又以蕃將代漢,其反明矣。
        (遽請對。)
    玄宗曰:卿有疑祿山之意耶!
        (見素趨下殿,涕泗且陳祿山反狀。)
        (詔令復位,因以祿山表留上前而出。)
    詔 曰:(俄又宣詔曰)此之一奏,姑容之,朕徐為圖矣。
        (見素自此後,每對見,每言其事,曰)
    詔 曰:臣有一策,可銷其難,請以平章事追之。
        (玄宗許為草詔,訖,中留之,遣中使輔璆琳送甘子,且觀其變。)
        (璆琳受賂而還,因言無反狀。)
    謂侍臣:(玄宗謂宰臣曰)必無二心,詔本朕已焚矣。
        (後璆琳納賂事泄,因祭龍堂,托事撲殺之。)
    謂侍臣:(十四年,遣中使馬承威齎璽書召祿山曰)朕與卿修得一湯,故召卿。至十月,
        朕待卿於華清宮。
    謂侍臣:(承威復命,泣曰)臣幾不得生還。祿山見臣宣進旨,踞牀不起。但云:『聖體
        安穩否』遽令送臣於別館。數日,然後免難。
        (至十月九日,反於范陽,以誅國忠為名,蕩覆二京,竊弄神器,迄今五十餘年
        (而兵未戢。)
    詔 曰:(《易》曰)履霜堅冰,所由者漸。
        (向使師尹竭股肱之力,武夫效腹心之誠,則豬突豨勇,亦何能至失於中策,寧
        (在人謀,痛哉!)
        (第四章 剛正)
        (韋仁約彈右僕射褚遂良,出為同州刺史。)
        (遂良復職,黜仁約為清水令。)
        (或慰勉之,仁約對曰)
    對 曰:僕守狂鄙之性,假以雄權,而觸物便發。丈夫當正色之地,必明目張膽,然不能
        碌碌為保妻子也。
        (時武侯將軍田仁會與侍御史張仁禕不協,而誣奏之。)
        (高宗臨軒問仁禕,仁禕惶懼,應對失次。)
    對 曰:(仁約歷階而進曰)臣與仁禕連曹,頗知事由。仁禕懦而不能自理。若仁會眩惑
        聖聽,致仁禕非常之罪,則臣事陛下不盡,臣之恨矣。請專對其狀。
        (詞辯縱橫,音旨朗暢。)
        (高宗深納之,乃釋仁禕。)
        (仁約在憲司,於王公卿相未嘗行拜禮,人或勸之,答曰)
    答 曰:鵰鶚鷹鸇,豈眾禽之偶,奈何設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固當獨立耳。
        (後為左丞,奏曰)
    奏 曰:陛下為官擇人,非其人則闕。今不惜美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矣,亦微臣
        盡命之秋。
        (振舉綱目,朝庭肅然。)
        (李義府恃恩放縱,婦人淳于氏有容色,坐繫大理,乃托大理丞畢正義曲斷出之
        (。)
        (或有告之者,詔劉仁軌鞫之。)
        (義府懼謀泄,斃正義於獄。)
        (侍御史王義方將彈之,告其母曰)
    母 曰:奸臣當路,懷祿而曠官,不忠;老母在堂,犯難以危身,不孝。進退惶惑,不知
        所從。
    母 曰:吾聞王陵母殺身以成子之義,汝若事君盡忠,立名千載,吾死不恨焉!
        (義方乃備法冠,橫玉階彈之。)
    母 曰:(先叱義府令下,三叱乃出,然後跪宣彈文曰)臣聞春鸚鳴於獻歲,蟋蟀吟於始
        秋,物有微而應時,士有賤而言忠者。
    奏 曰:(乃庭劾義府曰)臣聞誣下罔上,聖主之所宣誅;心狠貌恭,明時之所必罰。是
        以隱賊掩義,不容唐帝之朝;竊幸乘權,終齒漢皇之劍。中書侍郎李義府,因緣
        際會,遂階通職。不盡忠竭節,對揚王休;策蹇勵弩,祗奉皇眷。而乃馮附城社
        ,蔽虧日月;托公行私,交遊群小。貪冶容之美,原有罪之淳于;恐漏泄其謀,
        殞無辜之正義。挾山超海之力,望此猶輕;回天轉地之威,方斯更烈。此而可恕
        ,孰不可容?方當金風屆節,玉露啟途,霜簡與秋典共清,忠臣將鷹鸇並擊。請
        除君側,少答鴻私,碎首玉階,庶明臣節。
        (高宗以義方毀辱大臣,言詞不遜,貶萊州司戶。)
        (秩滿,於昌樂聚徒教授。)
        (母亡,遂不復仕進。)
        (總章二年,卒。)
        (撰《筆海》十卷。)
        (門人何彥先、員半千制師服三年,喪畢而去。)
        (李昭德,則天朝諛佞者必見擢用,有人於洛水中獲白石,有數點赤,詣闕請進
        (。)
        (諸宰臣詰之,其人曰)
    謂人曰:此石亦心,所以進。
        (昭德叱之,曰)
    母 曰:洛水中石豈盡反耶!
        (左右皆失笑。)
        (昭德建立東都羅城,及尚書省洛水中橋,人不知其役而功成就。)
        (除數兇人,大獄遂罷。)
        (以正直庭諍,為皇甫文所構,與來俊臣同日棄市。)
        (國人歡憾相半,哀昭德而快俊臣也。)
        (魏元忠以摧辱二張,反為所構,雲結少年,欲奉太子。)
        (則天大怒,下獄勘之。)
        (易之引張說為證,召大臣,令元忠與易之、說等定是非。)
        (說佯氣逼不應。)
        (元忠懼,謂說曰)
    說 曰:張說與易之共羅織魏元忠耶!
    母 曰:(說叱曰)魏元忠為宰相,而有委巷小兒羅織之言,豈大臣所謂?
        (則天又令說言元忠不軌狀,說曰)
    說 曰:臣不聞也。
    母 曰:(易之遽曰)張說與元忠同逆。
        (則天問其故,易之曰)
    問之曰:說往時謂元忠居伊周之地。臣以伊尹放太甲,周公攝成王之位,此其狀也。
    奏 曰:(說奏曰)易之、昌宗大無知,所言伊周,徒聞其語耳,詎知伊周為臣之本末。
        元忠初加拜命,授紫綬,臣以郎官拜賀。元忠曰:『無尺寸功而居重任,不勝畏
        懼。』臣曰:『公當伊周之任,何愧三品。』然伊周歷代書為忠臣,陛下不遣臣
        學伊周,使臣將何所學?
    又 曰:(說又曰)易之以臣宗室,故托為黨。然附易之有臺輔之望,附元忠有族滅之勢
        。臣不敢面欺,亦懼元忠冤魂耳。
        (遂焚香為誓。)
        (元忠免死,流放嶺南。)
        (張易之、昌宗方貴寵用事,潛相者言其當王,險薄者多附會之。)
    又 曰:(長安末,右衛西街有榜云)易之兄弟、長孫汲、裴安立等謀反。
        (宋璟時為御史中丞,奏請審理其狀。)
    則天曰:易之已有奏聞,不可加罪。
    璟 曰:易之為飛書所逼,窮而自陳。且謀反、大逆,法無容免,請勒就臺勘當,以明國
        法。易之等久蒙驅使,分外承恩,臣言發禍從,即入鼎鑊。然義激於心,雖死不
        恨。
        (則天不悅。)
        (內史楊再思遽宣敕命,令璟出,璟曰)
    璟 曰:天顏咫尺,親奉德音,不煩宰臣。擅宣王命。
    則天曰:(左拾遺李邕歷階而進曰)宋璟所奏,事關社稷,望陛下可其所奏。
        (則天意若解,乃傳命令易之就臺推問。)
        (斯須,特敕原之,仍遣易之、昌宗就璟辭謝。)
        (拒而不見,令使者謂之曰)
    謂之曰:公事當公言之,私見即法有私也。
    則天曰:(璟謂左右)恨不先打豎子腦破,而令混亂國經,吾負此恨。
        (時朝列呼易之、昌宗為五郎、六郎,璟獨以官呼之。)
    璟 曰:(天官侍郎鄭杲謂璟曰)中丞奈何喚五郎為卿。
    璟 曰:鄭杲何庸之甚,若以官秩,正當卿號;若以親故,當為張五郎、六郎矣。足下非
        張氏家僮,號五郎、六郎何也!
        (杲大慚而退。)
        (宋璟,則天朝以頻論得失,內不能容,而憚具公正,乃敕璟往揚州推按。)
    奏 曰:臣以不才,叨居憲府,按州縣乃監察御史事耳。今非意差臣,不識其所由,請不
        奉制。
        (無何,復令按幽州都督屈突仲翔。)
    奏 曰:(璟復奏曰)御史中丞,非軍國大事不當出使。且仲翔所犯,贓污耳。今高品有
        侍御史,卑品有監察御史,今敕臣,恐非陛下之意,當有危臣,請不奉制。
        (月餘,優詔令副李嶠使蜀。)
        (嶠喜,召璟曰)
    璟 曰:叨奉渥恩,與公同謝。
    璟 曰:恩制示禮數,不以禮遣璟,璟不當行,謹不謝。
    奏 曰:(乃上言曰)臣以憲司,位居獨坐。今隴蜀無變,不測聖意,令臣副嶠,何也?
        恐乖朝庭故事,請不奉制。
        (易之等冀璟出使,當別以事誅之。)
        (既不果,伺璟家有婚禮,將刺殺之。)
        (有密以告者,璟乘事舍於他所,乃免。)
        (易之尋伏誅。)
        (薛懷義承寵遇,則天俾之改姓,云是駙馬薛紹再從叔。)
        (或俗人號為「薛師」,猖狂恃勢,多度膂力者為僧,潛圖不軌。)
        (殿中侍御史周矩奏請按之。)
    則天曰:不可。
        (矩固請,則天曰)
    則天曰:卿去矣,朕即遣來。
        (矩至臺,薛師亦至,踏階下馬,但坦腹於牀。)
        (將按之,薛師躍馬而去,遽以聞則天。)
    則天曰:此道人患風,不須苦問。所度僧,任卿窮按其事。
        (諸僧流遠惡州。)
        (矩後竟為薛師之所構,下獄死。)
        (則天朝,契丹寇河北,武懿宗將兵討之,畏懦不進。)
        (比賊退散後,乃奏滄瀛等州詿誤者數百家。)
    謂之曰:(左拾遺王永禮廷折之曰)素無良吏教習,城池又不完固,遇賊畏懼,苟從之以
        求生,豈其素有背叛之心耶?懿宗擁兵數萬,聞賊輒退走,失城邑,罪當誅戮。
        今乃移禍草澤詿誤之人以自解,豈為臣之道。請斬懿宗,以謝河北百姓。
        (懿宗惶懼。)
        (諸詿誤者悉免。)
        (中宗朝,鄭普思承恩寵而潛圖不軌。)
        (蘇瑰奏請按之,以司直范獻忠為判官。)
        (環奏收曾思。)
        (曾思妻得倖於韋庶人,持敕於御前對。)
        (中宗屢抑瑰而理普思,應對頗不中。)
    謂之曰:(獻忠歷階而進曰)臣請先斬蘇瑰。
        (中宗問其故,對曰)
    對 曰:蘇瑰,國之大臣,荷榮貴久矣,不能先斬逆賊,而後聞。今使其眩惑天聽,搖動
        刑柄,而普思反狀昭露,陛下為其申理,此其反者不死。今聖躬萬福,豈有天耶
        ?臣請死,終不能事普思。
        (獄乃定,朝廷咸壯之。)
        (中宗返纔月餘,而武三思居中用事,皇后韋氏頗干朝政,如則天故事。)
    奏 曰:(桓彥範奏曰)伏見陛下每臨朝聽政,皇后必施帷幔,坐於殿上,參聞政事。愚
        臣歷選列辟,詳求往代帝王有與婦人謀及政事者,無不破國亡家,傾朝繼路。以
        陰干陽,違天也:以婦凌夫,違人也。違天不祥,違人不義。《書》稱『牝雞之
        晨,唯家之索』。《易》曰『無攸遂,在中饋』。言婦人不得干政也。伏願陛下
        覽古人之言,以蒼生為念,不宜令皇后往正殿干外朝,專在中宮,聿修陰教,則
        坤儀式敘,鼎命惟新矣。
        (疏奏不納。)
        (又有故僧惠範、山人鄭普思、葉靜能等,並挾左道,出入宮禁。)
        (彥範等切諫,並不從。)
        (後彥範等反及禍。)
        (桓彥範等,既匡復帝室,勛烈冠古,武三思害其公忠,將誣以不軌誅之。)
        (大理丞李朝隱請聞明狀。)
        (卿裴譚附會三思,異朝隱判,竟坐誅。)
        (譚遷刑部尚書,侍御史李祥彈之曰)
    謂之曰:異李朝隱一判,破桓敬等五家。附會三思,狀驗斯在,天下聞者,莫不寒心。刑
        部尚書,從此而得。
        (略無迴避,朝庭壯之。)
        (祥解褐監亭尉,因校考為錄事參軍所擠排。)
    謂之曰:(祥趨入,謂刺史曰)錄事恃糾曹之權,祥當要居之地,為其妄褒貶耳。使祥秉
        筆,頗亦有詞。
    奏 曰:(刺史曰)公試論錄事狀。
    謂之曰:(遂授筆曰)怯斷大案,好勾小稽。隱自不清,疑他總濁。階前兩競,鬥困方休
        。獄裡囚徒,非赦不出。
        (天下以為譚笑之最矣。)
        (宗楚客與弟晉卿及紀處訥等恃權勢,朝野岳牧除拜多出其門。)
        (百寮惕懼,莫敢言者。)
        (監察御史崔琬不平之,乃具法冠,陳其罪狀,請收案問。)
        (中宗不許。)
        
        
    2**時間: 地點:
    謂之曰:(明日,又進密狀,乃降敕曰)卿列霜簡,忠在觸邪,遂能不懼權豪,便有彈射
        。眷言稱職,深領乃誠。然楚客等大臣,須存禮度。朕識卿姓名,知卿鯁直,但
        守至公,勿有迴避。
        
        
    2**時間: 地點:
    謂之曰:(明日,又進密狀,乃降敕曰)卿列霜簡,忠在觸邪,遂能不懼權豪,便有彈射
        。眷言稱職,深領乃誠。然楚客等大臣,須存禮度。朕識卿姓名,知卿鯁直,但
        守至公,勿有迴避。
        
        
    3**時間: 地點:
    謂 曰:(自此朝廷相謂曰)仁者必有勇,其崔公之謂歟!
        (累遷刑部郎中。)
        (琬兄璆,以孝友稱,歷刑部員外、揚州司馬。)
        (丁母憂,晝夜哀號,水漿不於口。)
        (不勝喪而卒。)
        (陸大同為雍州司田,時安樂公主、韋溫等侵百姓田業,大同盡斷還之。)
        (長吏懼勢,謀出大同。)
        (會將有事南郊,時已十月,長吏乃舉牒令大同巡縣勸田疇,冀他判司搖動其按
        (也。)
    謂之曰:(大同判云)南郊有事,北陸已寒;丁不在田,人皆入室。此時勸課,切恐煩勞
        。
        (長吏益不悅,乃奏大同為河東令,尋復為雍州司田。)
        (長吏新興王晉,附會太平公主,故多阿黨。)
        (大同終不從。)
    謂之曰:(因謂大同曰)雍州判佐,不是公官,公何為不別求好官?
    謂 曰:(大同曰)某無身材,但守公直,素無廊廟之望,唯以雍州判佐為好官。
        (晉不能屈。)
        (大同闔門雍睦,四從同居。)
        (法言即大同伯祖也。)
        (李令質為萬年令,有富人同行盜,繫而按之。)
        (駙馬韋擢策馬入縣救盜者,令質不從。)
        (擢乃譖之於中宗。)
        (中宗怒,臨軒召見,舉朝為之恐懼。)
    奏 曰:(令質奏曰)臣必以韋擢與盜非親非故,故當以貨求耳。臣豈不懼擢之勢,但申
        陛下法,死無所恨。
        (中宗怒解,乃釋之。)
        (朝列賀之,曰)
    奏 曰:設以獲譴,流於嶺南,亦為幸也。
        (第五章 公直)
        (唐方慶,武德中為察非掾,太宗深器重之,引與六月同事。)
    奏 曰:(方慶辭曰)臣母老,請歸養。
        (太宗不之逼。)
        (貞觀中,以為藁城令。)
        (孫襲秀,神龍初為監察御史。)
        (時武三思誣桓、敬等反,又稱襲秀與敬等有謀。)
        (至是為侍御史冉祖雍所按,辭理竟不屈。)
    奏 曰:(或報祖雍云)適有南使至,云桓、敬已死。
        (襲秀聞之,泫然流淚。)
    奏 曰:(祖雍曰)桓彥範負國刑憲,今已死矣。祖雍按足下事,意未測,聞其死乃對雍
        流涕,何也?
    謂 曰:(襲秀曰)桓彥範自負刑憲,然與襲秀有舊,聞其死,豈不傷耶!
    奏 曰:(祖雍曰)足下下獄,聞諸弟俱縱酒而無憂色,何也?
    謂 曰:(襲秀曰)襲秀何負於國家,但於桓彥範有舊耳。公若盡殺諸弟,不知矣;如獨
        殺襲秀,恐明公不得高枕而臥。
    謂 曰:(祖雍色動,握其手曰)請無慮,當活公。
        (乃善為之辭,得不坐。)
        (陸德明受學於周弘正,善言玄理,王世充僭號,署為散騎侍郎。)
        (王令子師之,將行束脩之禮,德明服巴豆散,臥東壁下。)
        (充之子入跪牀下,德明佯紿之痢,竟不與語,遂移病成臯。)
    謂 曰:(及入朝,太宗引為文館學士,使閻立本寫真形,褚亮為之贊曰)經術為貴,玄
        風可師;勵學非遠,通儒在茲。
        (終於國子博士。)
    謂 曰:(李密既降,徐搩尚守黎陽倉,謂長史郭恪曰)魏公既歸於唐,我士眾土地,皆
        魏公之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自邀富貴,吾所恥也。今宜具錄以啟魏公,聽
        公自獻,則魏公之功也。
        (及使至,高祖聞其表,甚怪之。)
    謂 曰:(使者具以聞,高祖大悅曰)徐搩盛德推功,真忠臣也。
        (即授黎州總管,賜姓李氏。)
    謂 曰:(貞觀中,太宗謂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注》,記何事大抵人君得觀之否?
    對 曰:(遂良對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書人君言事,且記善惡,以為檢戒,
        庶乎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記之耶!
    對 曰:(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載肇,君舉必記。
    太宗曰:(劉洎進曰)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
    謂侍臣:(太宗謂侍臣曰)朕戲作豔詩。
    上疏諫:(虞世南便諫曰)聖作雖工,體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隨之。此文一行,恐致
        風靡。而今而後,請不奉詔。
    太宗曰:卿懇誠若此,朕用嘉之。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乃賜絹五十疋。)
        (先是,梁簡文帝為太子,好作豔詩,境內化之,浸以成俗,謂之「宮體」。)
        (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撰《玉臺集》,以大其體。)
        (永興之諫,頗因故事。)
        (竇靜為司農卿,趙元楷為少卿。)
    太宗曰:(靜頗方直,甚不悅元楷之為,官屬大會,謂元楷曰)如隋煬帝意在奢侈,竭四
        海以奉一人者,司農須公矣。方今聖上,躬履節儉,屈一人以安兆庶,司農何用
        於公哉!
        (元楷赧然而退。)
        (初,太宗既平突厥,徙其部眾於河南,靜上疏極諫,以為不便。)
        (又請太原置屯田,以省饋餉,皆有弘益。)
        (文德皇后崩,未除喪,許敬宗以言笑獲譴。)
        (及太宗梓宮在前殿,又垂臂過。)
    謂之曰:(侍御史閻玄正彈之曰)敬宗往居先后喪,已坐言笑黜,今對大行梓宮,又垂臂
        無禮。
        (敬宗懼獲罪,高宗寢其奏,事雖不行,時人重其剛正。)
        (劉仁軌為左僕射,暮年頗以言詞取悅訴者。)
        (戶部員外魏克己斷案,多為仁軌所異同。)
    謂之曰:(克己執之曰)異方之樂不入人心,秋蟬之聲徒聒人耳。
        (仁輒怒焉,罵之曰)
    謂之曰:癡漢!
        (克己俄遷吏部侍郎。)
        (則天朝,豆盧欽望為丞相,請輟京官九品以上兩月日俸以贍軍,轉帖百司,令
        (拜表。)
        (群臣俱赴拜表,而不知事由。)
    謂之曰:(拾遺王求禮謂欽望曰)群官見帖即赴,竟不知拜何所由。既以輟俸供軍,而明
        公祿厚俸優,輟之可也。卑官貧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奪之,豈國之柄耶!
        (欽望形色而拒之。)
    謂之曰:(表既奏,求禮歷階進曰)陛下富有四海,足以儲軍國之用,何籍貧官九品之俸
        ,而欽望欺奪之,臣竊不取。
    太宗曰:(納言姚璹前進曰)秦漢皆稅算以贍軍,求禮不識大體,妄有爭議。
    謂之曰:(求禮曰)秦皇、漢武稅天下,使空虛以事邊。奈何使聖朝仿習之。姚璹言臣不
        識大體,不知璹言是大體耶!
        (遂寢。)
        (魏元忠男昇娶榮陽鄭遠女,昇與節愍太子謀誅武三思,廢韋庶人,不克,為亂
        (兵所害,元忠坐繫獄。)
        (遠比此乃就元忠求離書。)
        (今日得離書,明日改醮。)
    謂之曰:(殿中侍御史麻察不平之,草狀彈曰)鄭遠納錢五百萬,將女易官。先朝以元忠
        舊臣,操履堅正,豈獨尚茲賢行,實欲榮其姻戚,遂起復授遠河內縣令,遠子良
        解褐洛州參軍。既連婚國相,父子崇赫,迨元忠下獄,遂誘和離。今日得書,明
        日改醮。且元忠官歷三朝,榮躋十等,雖金精屢鑠,玉色常溫。遠冑雖參華,身
        實凡品。若言齊鄭非偶,不合結縭;既冰玉交歡,理資同穴。而下山之夫未遠,
        御輪之婿已尚。無聞寄死托孤,見危授命,斯所謂滓穢流品,點辱衣冠,而乃延
        首靦顏,重塵清鑒。九流選敘,須有淄澠;四裔遐陬,宜從檳斥。雖渥恩周洽,
        刑罰免加;而名教所先,理資懲革。請裁以憲綱,禁錮終身。
        (遠從此廢棄。)
        (朝野咸賞察之公直。)
        (來俊臣棄故妻,奏娶太魘王慶詵女。)
        (侯思正亦奏娶趙郡李自挹女。)
    謂之曰:(敕正事商量,內史李昭德撫掌謂諸宰曰)大可笑,大可笑!
    謂之曰:(諸宰問故,昭德曰)往年來俊臣賊劫王慶詵女,已太辱國;今日此奴又請索李
        自挹女,乃復辱國耶!
        (遂寢。)
        (思正竟為昭德所繩,榜殺之。)
        (長安末,諸酷吏並誅死。)
        (則天悔於枉濫,謂侍臣曰)
    謂侍臣:近者朝臣多被周興、來俊臣推勘,遞相牽引,咸自承伏。國家有法,朕豈能違。
        中間疑有濫者,更使近臣就獄推問,得報皆自承引。朕不以為疑,即可其奏。自
        周興、俊臣死,更不聞有反逆者。然已前就戮者,豈不有冤濫耶!
        (夏官侍郎姚崇對曰:自垂拱已後,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枉酷自誣而死。)
        (告事者特以為功,天下號為羅織,甚於漢之黨錮。)
        (陛下令近臣就獄問者,近臣亦不自保,何敢輒有動搖。)
        (賴上天降靈,聖情發寤,誅滅凶豎,朝庭宴安。)
        (今日已後,微軀及一門百口,保見在內外官吏無反逆者。)
    對 曰:(則天大悅曰)已前宰相,皆順成其事,陷朕為淫刑之主。聞卿所說,甚合朕心
        。
        (乃賜銀一千兩。)
        (景龍中,中宗嘗遊興慶池,侍宴者遞起歌舞,並唱《回波詞》,方便以求官爵
        (。)
    對 曰:(給事中李景伯亦起舞歌曰)回波爾持酒卮,微臣職在箴規。侍宴既過三爵,喧
        嘩竊恐非儀。
        (於是宴罷。)
        (安樂公主恃寵,奏請昆明池以為湯沐。)
    太宗曰:(中宗曰)自前代已來,不以與人。
        (不可。)
        (安樂於是大役人夫,掘其側為池,名曰「定昆池」。)
        (池成,中宗、韋庶人皆往宴焉,令公卿以下咸賦詩。)
    其詩曰:(黃門侍郎李日知詩曰)但願暫思居者逸,無使時傳作者勞。
    其詩曰:(後睿宗登位,謂日知曰)朕當時亦不敢言,非卿忠正,何能如此?
        (俄拜侍中。)
        (景龍末,朝綱失敘,風教既替,公卿太臣,初拜命者,例許獻食,號為「燒尾
        (」。)
        (時蘇瑰拜僕射,獨不獻食。)
    其詩曰:(後因侍宴,宗晉卿謂瑰曰)拜僕射竟不燒尾,豈不喜乎?
        (中宗默然。)
    奏 曰:(瑰奏曰)臣聞宰相主調陰陽,代天理物。今粒食湧貴,百姓不足,臣見宿衛兵
        至有三日不得食者。臣愚不稱職,所以不敢燒尾耳。
        (晉卿無以對。)
        (中宗暴崩,秘不發喪。)
        (韋庶人親總庶政,召宰相韋巨源等一十一人入禁中會議。)
        (遺詔令韋庶人輔少主知政事,授相王太尉,參謀輔政。)
    奏 曰:(宗楚客謂韋溫曰)今皇太后臨朝,宜停相王輔政。且太后於諸王居嫂叔之地,
        難為儀注,是詔理全不可。
    奏 曰:(蘇瑰獨正色拒之,謂楚客等曰)遺詔是先帝意,安可更改。
        (楚客、溫等大怒,遂削相王輔政語,乃宣行之。)
        (玄宗命宋璟制諸王及公主邑號,續遣中使宣詔,令更作一佳號。)
    奏 曰:(璟奏曰)七子均養,鳴鳩之德。至錫名號,不宜有殊。今奉此旨,恐母寵子異
        ,非正家國之大訓,王化之所宜。不敢奉詔。
        (玄宗從之。)
        (蘇瓌。)
        (開元七年五月己丑朔,日有蝕之。)
        (玄宗素服候變,撤樂減膳,省囚徒,多所原放;水旱州皆定賑恤,不急之務,
        (一切停罷。)
    上疏諫:(瓌與宋璟諫曰)陛下頻降德音,勤恤人隱,令徒以下刑盡責保放。惟流、死等
        色,則情不可寬,此古人所以慎赦也。恐言事者,直以月蝕修刑,日蝕修德,或
        云分野應災祥,冀合上旨。臣以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女謁不行,讒夫漸遠,
        此所謂修德。囹圄不擾,甲兵不黷,理官不以深文,軍將不以輕進,此所謂修刑
        也。若陛下常以此留念,縱日月盈虧,將因此而致福,又何患乎!且君子恥言浮
        於行,故曰:『予欲無言。』又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要以
        至誠動天,不在制書頻下。
        (玄宗深納之。)
        (定安公主初降王同皎,後降韋擢,又降崔銑。)
        (詵先卒,及公主薨,同皎子繇為駙馬,奏請與其父合葬,敕旨許之。)
    上疏諫:(給事中夏侯銛駁曰)公主初昔降婚,梧桐半死,逮乎再醮,琴瑟兩亡。則生存
        之時,已與前夫義絕;殂謝之日,合從後夫禮葬。今若依繇所請,卻祔舊姻,但
        恐魂而有知,王同皎不納於幽壤;死而可作,崔詵必訴於玄天。國有典章,事難
        逾越。銛謬膺駁止,敢廢司存!請傍移禮官,以求指定。
        (朝庭咸壯之。)
        (玄宗將封禪泰山,張說自定升山之官,多引兩省工錄及己之親戚。)
    說 曰:(中書舍人張九齡言於說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為先,勞舊為次。若顛
        倒衣裳,則譏議起矣。今登封沛澤,十載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
        加章紱,但恐制出之後,四方失望。今進草之際,事猶可改。
    說 曰:事已決矣,悠悠之談,何足慮也。
        (果為宇文融所劾。)
        (李輔國扈從肅宗,棲止帷幄,宣傳詔命,自靈武列行軍司馬,中外樞要,一以
        (委之。)
        (及克京城後,於銀臺門決事,凡追捕,先行後聞,權傾朝野,道路側目。)
        (又求宰相,肅宗謂之曰)
    謂之曰:卿勛業則可,公卿大臣不欲,如之何?
        (又謂裴晃等速表薦己。)
    謂之曰:(肅宗患之,乃謂蕭華曰)輔國求為宰相,若公卿表來,不得不與。卿與裴晃早
        為之所。
    謂之曰:(華出問晃,晃曰)初無此事,臂可截也,而表不為也。
        (復命奏之,上大悅。)
        (第六章 清廉)
        (李襲譽,江淮俗尚商賈,不事農業,及譽為揚州,引雷陂水,又築句城塘,以
        (灌溉田八百餘頃。)
        (襲譽性嚴整,在職莊肅,素好讀書,手不釋卷。)
        (居家以儉約自處,所得俸祿,散給宗親,餘貲寫書數萬卷。)
    謂之曰:(每謂子孫曰)吾不好貨財,以至貧乏。京城有賜田一十頃,耕之可以充食;河
        南有桑千樹,事之可以充衣;所寫得書,可以求官。吾歿之後,爾曹勤此三事,
        可以無求於人矣。
        (時論尤善之。)
        (鄭善果父誠周為大將軍,討尉遲迥遇害。)
        (善異性至孝篤慎,大業中,為魯郡太守。)
        (母崔氏甚賢明,曉正道。)
        (嘗於閣中聽善果決斷,聞剖析合理,悅;若處事不允,則不與之言。)
        (善果伏牀前,終日不敢食。)
    母 曰:吾非怒汝,愧汝家耶。汝先君清恪,以身徇國,吾亦望汝及此。汝自童子承襲茅
        土,今至方伯,豈汝自能致之耶?安可不思此事?吾寡婦也,有慈無威,使汝不
        知教訓,以負清忠之業。吾死之日,亦何面目見汝先君乎?
        (善果由是勵己清廉,所蒞咸有政績。)
        (煬帝以其儉素,考為天下第一,賞物千段,黃金百兩。)
        (入朝,拜左庶子,數進忠言,多所匡諫。)
        (遷工部尚書,正身奉法,甚著勞績。)
        (馮立有武藝,略涉書記,事隱太子。)
        (太子誅,左右悉逃散。)
    歎 曰:(立歎曰)豈有生受其恩,而逃其難。
    歎 曰:(乃率兵犯玄武門,殺將軍敬君弘,謂其徒曰)微以報太子矣。
        (遂解兵而遁。)
        (俄來請罪,太宗數之曰)
    謂之曰:汝間構阻我骨肉,復出兵來戰,殺我將士,汝罪大也。何以逃死?
    對 曰:屈身事主,期於敕命,當戰之日,無所顧憚。
        (因歔歎,悲不自勝。)
    對 曰:(太宗宥之,立謂其所親曰)逄莫大之恩,終當以死奉答。
        (俄而突厥至便橋,立率數百人力戰,殺獲甚眾。)
        (太宗深嘉歎之。)
        (出牧南海,前後牧守,率多貪冒。)
        (蠻夷患之,數為叛逆。)
        (立不營生業,衣食取給而已。)
        (嘗至貪泉,歎曰)
    歎 曰:此吳隱之所酌泉也,飲一杯何足道哉吾當汲而為食。
        (畢飲而去。)
        (裴炎有雅望於朝庭。)
        (高宗臨崩,與舅王德真俱受遺詔輔少主。)
        (則天既臨朝,廢中宗為廬陵王,將行革命之事。)
        (徐敬業舉兵於揚州,時炎為內史,示閒暇不急討。)
        (則天潛察之,下炎詔獄。)
        (鳳閣侍郎胡元範、劉齊賢等庭爭,以炎忠鯁無反狀。)
    則天曰:炎反有端,顧卿不知耳。
    則天曰:(範、賢曰)若裴炎反,臣等亦反。
    則天曰:朕知裴炎反,知卿不反。
        (炎既誅,範、賢亦被廢黜。)
    則天曰:(炎將刑,顧謂兄弟曰)可憐官職並自得之,炎無分毫遺,今坐炎流竄矣。
        (炎雖官達而甚清貧,收其家,略無積聚,時人傷焉。)
        (楊嶠為祭酒,謂人曰)
    謂人曰:吾雖三品,非不榮貴,意常不逾疇昔一尉也。
        (時議重之。)
        (嶠祖父休之,事北齊,執政將封為王以寵之。)
    謂人曰:(休之固辭,而謂入曰)我非奴、非獠,何事封王耶!
        (李日知為侍中,頻乞骸骨,詔許之。)
        (初,日知將欲陳請,不與妻謀。)
    謂人曰:(及還,飾裝將出居別業,妻驚曰)家室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辭職也?
    則天曰:(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也。
        (李懷遠久居榮位,而好尚清簡,宅舍屋宇,無所增改。)
        (嘗乘款段,豆盧欽望謂之曰)
    謂之曰:公榮貴如此,何不買駿乘之?
    答 曰:此馬倖免驚蹷,無假別求。
        (聞者歎伏。)
        (馮履謙,七歲讀書數萬言,九歲能屬文。)
        (自管城尉丁艱,補河北尉。)
        (有部人張懷道任河陽尉,與謙疇舊,餉一鏡焉。)
    答 曰:(謙集縣吏遍示之,咸曰)維揚之美者,甚嘉也。
    謂之曰:(謙謂縣吏曰)此張公所致也。吾與之有舊,雖親故不坐,著之章程。吾效官,
        但以俸祿自守,豈私受遺哉!《昌言》曰:『清水見底,明鏡照心。』余之效官
        ,必同於此。
        (復書於使者,乃歸之。)
        (聞者莫不欽尚。)
        (官至駕部郎中。)
        (盧懷慎,其先范陽人。)
        (祖父悊為靈昌令,因家焉。)
        (懷慎少清儉廉約,不營家業,累居右職。)
        (及乘鈞衡,器用服飾無金玉文繡之麗,所得俸祿,皆隨時分散,而家無餘蓄,
        (妻子不免匱乏。)
        (及薨,贈荊州大都督,諡曰文成。)
        (玄宗幸東都,下詔曰)
    下詔曰:故檢校黃門監盧懷慎,衣冠重器,廊廟周材,訏謨當三傑之一,學行總四科之二
        。等平津之輔漢,同季文之相魯。節鄰於古,儉實可師。雖清白瑩然,籝金非寶
        ;然妻孥貧窶,儋石屢空。言念平昔,彌深軫悼。宜恤凌統之孤,用旌晏嬰之德
        。宜賜物一百段,米粟二百石。
        (明年,車駕還京師,望見懷慎別業,方營大祥齋,憫其貧乏,即賜絹五百疋。
        ()
        (制蘇頲為之碑,仍御書焉。)
        (子奂歷任以清白聞,為陝郡太守。)
    下詔曰:(開元二十四年,玄宗還京師,次陝城頓,賞其政能,題《贊》於其廳事曰)專
        城之重,分陝之雄。人多惠愛,性實謙沖。亦既利物,存乎匪躬。為國之寶,不
        墜家風。
        (天寶初,為晉陵太守。)
        (嶺南利兼山海,前後牧守贓污者多,乃以奂為嶺南太守,貪吏斂跡,人庶愛之
        (。)
        (第七章 持法)
        (戴冑有乾局,明法令,仕隋門下省錄事。)
        (太宗以為秦府掾,常謂侍臣曰)
    謂侍臣:大理之職,人命所懸,當須妙選正人。用心存法,無過如戴冑者。
        (乃以為大理少卿。)
        (杜如晦臨終,委冑以選舉。)
        (及在銓衡,抑文雅而獎法吏,不適輪轅之用,時議非之。)
    謂侍臣:(太宗嘗言)戴冑於朕,無骨肉之親,但其忠直勵行,情深體國,所延官爵以酬
        勞耳。
        (其見重如此。)
        (唐臨為大理卿,初蒞職,斷一死囚。)
        (先時坐死者十餘人,皆他官所斷。)
        (會太宗幸寺,親錄囚徒。)
        (他官所斷死囚,稱冤不已。)
        (臨所斷者,嘿而無言。)
        (太宗怪之,問其故,囚對曰)
    對 曰:唐卿斷臣,必無枉濫,所以絕意。
        (太宗歎息久之,曰)
    對 曰:為獄固當若是。
        (囚遂見原。)
        (即日拜御史大夫。)
        (太宗親為之考詞,曰)
    對 曰:形若死灰,心如鐵石。
    對 曰:(初,臨為殿中侍御史,正班大夫韋挺責以朝列不肅,臨曰)此將為小事,不以
        介意,請俟後命。
    對 曰:(翌日,挺離班與江夏王道宗語,趨進曰)王亂班。
        (將彈之。)
    太宗曰:(道宗曰)共公卿大夫語。
    對 曰:(臨曰)大夫亦亂班。
        (挺失色而退,同列莫不悚動。)
    太宗曰:(太宗問大理卿劉德威曰)近來刑網稍密,何也?
    對 曰:誠在君上,不由臣下。主好寬則寬,好急則急。律文:失入減三等,失出減五等
        。今則反是,失入無辜,失出則獲戾,所以吏各自愛,競執深文,畏罪之所致也
        。
        (太宗深納其言。)
        (張玄素為侍御史,彈樂蟠令叱奴騭盜官糧。)
        (太宗大怒,特令處斬。)
        (中書舍人張文瓘執:「據律不當死」。)
    太宗曰:倉糧事重,不斬恐犯者眾。
    對 曰:(魏徵進曰)陛下設法,與天下共之。今若改張,人將法外畏罪。且復有重於此
        者,何以加之?
        (騭遂免死。)
        (李勣征高黎,將引其子婿杜懷恭行,以求勛效。)
        (懷恭性滑稽,勣甚重之。)
        (懷恭初辭以貧,勣贍給之;又辭以無奴馬,又給之。)
        (既而辭窮,乃亡匿岐陽山中,謂人曰)
    謂人曰:乃公將我作法則耳。
        (固不行。)
    謂人曰:(勣聞,泫然流涕曰)杜郎放而不拘,或有此事。
        (遂不之逼。)
    謂人曰:(時議曰)英公持法者,杜之懷慮深矣。
        (明崇儼為正諫大夫,以奇術承恩。)
        (夜遇刺客,敕三司推鞫,其妄承引,連坐者眾。)
        (高宗怒,促法司行刑。)
    奏 曰:(刑部郎中趙仁恭奏曰)此輩必死之囚,願假數日之命。
    高宗曰:卿以為枉也?
    奏 曰:(仁恭曰)臣識慮淺短,非的以為枉,恐萬一非實,則怨氣生焉。
        (緩之旬餘,果獲賊。)
        (高宗善之,遷刑部侍郎。)
        (權善才,高宗朝為將軍,中郎將范懷義宿衛昭陵,有飛騎犯法,善才繩之。)
        (飛騎因番請見,先涕泣不自勝,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
        (高宗悲泣不自勝,命殺之。)
        (大理丞狄仁傑斷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
    仁傑曰:法是陛下法,臣僅守之。奈何以數株小柏而殺大臣請不奉詔。
    奏 曰:(高宗涕泣曰)善才斲我父陵上柏,我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
        終須死。
        (仁傑固諫,侍中張文瓘以笏揮令出,仁傑乃引張釋之高廟、辛毗牽裾之例,曰
        ()
    仁傑曰:臣聞犯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以為不難。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不難
        。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陛下不納臣言,臣瞑目之後,善見釋之、辛毗
        於地下。
    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雖不死,朕之恨深矣。須法外殺之。
    仁傑曰:陛下作法,懸諸象魏,徒、流及死,具有等差。豈有罪非極刑,特令賜死法既無
        恒,萬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今日為始。
        (高宗意乃解,曰)
    仁傑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命編入史。)
    又 曰:仁傑為善才正朕,豈不能為朕正天下耶!
        (授侍御史。)
    又 曰:(後因諫事,高宗笑曰)卿得權善才便也。
        (時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寵用事,朝廷懼之,仁傑按之,請付法。)
        (高宗特原之,仁傑奏曰)
    奏 曰:雖國之英秀,豈少本立之類。陛下何惜罪人而廢王法必不欲推問,請曲赦之,棄
        臣於無人之境,以為忠貞將來之戒。
        (高宗乃許之。)
        (由是朝廷肅然。)
        (李日知為司刑丞,嘗免一死囚,少卿胡元禮異判殺之,與日知往復,至於再三
        (。)
        (元禮怒,遣府吏謂曰)
    謂 曰:元禮不離刑曹,此囚無活法。
    奏 曰:(日知報曰)日知不離刑曹,此囚無死法。
        (竟以兩聞,日知果直。)
        (則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輒羅告其主,以求官賞。)
        (潤州刺史竇孝諶妻龐氏,為其雙所告夜醮,敕史薛季旭推之。)
        (季旭言其「咒詛」,草狀以聞,先於玉階涕泣不自勝,曰)
    謂 曰:龐氏事狀,臣子所不忍言。
        (則天納之,遷季旭給事中。)
        (龐棄市,將就刑,龐男希瑊訴冤於侍御史徐有功。)
    謂 曰:(有功覽狀曰)正當枉狀。
        (停決以聞。)
        (三司對按,季旭益周密其狀。)
        (秋官及司刑兩曹既宣覆而自懼,眾迫有功。)
        (有功不獲申,遂處絞死。)
        (則天召見,迎謂之曰)
    謂之曰:卿比按,失出何多也!
    有功曰:失出,臣下之小過;好生,聖人之大德。願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
        (則天默然,久之,曰)
    有功曰:去矣。
        (敕減死,放於嶺南。)
        (月餘,復授侍御史。)
        (有功俯伏流涕,固不奉制。)
        (則天固授之,有功曰)
    有功曰:臣聞鹿走於山林,而命懸於廚者何勢使然也。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從寬行法,
        必坐而死矣。
        (則天既深器重,竟授之,遷司刑少卿。)
        (時周興、來俊臣等羅告天下衣冠,遇族者數千百家。)
        (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勝紀,時人方之於定國。)
        (中宗朝,追贈越州都督,優賜其家,並授一品官。)
        (開元初,竇希瑊外戚榮貴,奏請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太宗時,刑部奏《賊盜律》反逆緣坐,兄弟沒官為輕,請改從死。)
    謂之曰:(給事中崔仁師駁之曰)自羲農以降,或設獄而人不犯,或畫象而下知禁。三代
        之盛,泣辜解網。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咸臻至理,俱為稱首。及其叔世,亂獄
        滋繁。周之季年不勝其弊。刑書原於子產,峭澗起於安於,秦嚴其法,以至於滅
        。
    又 曰:且父子天屬,昆弟同氣。誅其父子,或累其心,如此不顧,何愛兄弟?
        (文多不盡載,朝廷從之。)
        (則天朝,恒州鹿泉寺僧淨滿有高行,眾僧嫉之,乃密畫女人居高樓,淨滿引弓
        (射之狀,藏於經笥,令其弟子詣闕告之。)
        (則天大怒,命御史裴懷古推按,便行誅決。)
        (懷古窮其根本,釋淨滿而坐告者,以聞,則天驚怒,色動聲戰,責懷古寬縱。
        ()
        (懷古執之不屈。)
    又 曰:(李昭德進曰)懷古推事疏略,請令重推。
    謂之曰:(懷古厲聲而言曰)陛下法無親疏,當與天下執一,奈何使臣誅無辜之人,以希
        聖旨向使淨滿有不臣之狀,臣復何顏能寬之乎臣守平典,庶無冤濫,雖死不恨也
        。
        (則天意解,乃釋懷古。)
        (後副閻知微和親於突厥,突厥立知微為南面可汗,而入寇趙、定。)
        (懷古因得逃歸,素嬴弱不堪奔馳,乃懇誠告天,願投死南土。)
        (倦而寢,夢一僧,狀如淨滿者,引之曰)
    謂之曰:可從此路出。
        (覺而從之,果獲全。)
        (時人以為忠恕之報。)
        (魏元忠、張說為二張所構,流放嶺南。)
        (夏官侍郎崔貞慎、將軍獨孤禕之、郎中皇甫伯瓊等八人並追送於郊外。)
        (易之乃設詐告事人柴明狀,稱貞慎等與元忠謀反。)
        (則天命馬懷素按之,曰)
    又 曰:此事並實,可略問,速以聞。
        (斯須,中使催迫者數焉,曰)
    又 曰:反狀皎然,何費功夫,遂至許時。
        (懷素奏請柴明對問,則天曰)
    則天曰:我亦不知柴明處,但握此狀,何須柴明?
    則天曰:(懷素執貞慎等無反狀,則天怒曰)爾寬縱反者耶!
    君素曰:(懷素曰)魏元忠以國相流放,貞慎等以親故相送,誠則可責。若以為謀反,臣
        豈誣罔神明。只如彭越以反伏誅,英布奏事屍下,漢朝不坐。況元忠罪非彭越,
        陛下豈加追送者罪耶?陛下當生殺之柄,欲加之罪,取決聖衷足矣。今付臣推勘
        ,臣但守法耳。
    則天曰:爾欲總不與罪耶!
    君素曰:(懷素曰)臣識見庸淺,不見貞慎等罪。
        (則天意解,曰)
    則天曰:卿守我法。
        (乃赦之。)
    則天曰:(時朱敬則知政事,對朝堂執懷素手曰)馬子,馬子!可愛,可愛!
        (時人深賞之。)
        (則天朝,或羅告駙馬崔宣謀反者,敕御史張行岌按之。)
    則天曰:(告者先誘藏宣家妾,而云)妾將發其謀,宣殺之,投屍於洛水。
        (行岌按無狀。)
        (則天怒,令重按。)
        (行岌奏如初。)
    則天曰:崔宣反狀分明,汝寬縱之。我令俊臣勘當,汝無自悔。
    君素曰:(行岌曰)臣推事不弱俊臣,陛下委臣,必須狀實。若順旨妄族人,豈法官所守
        臣必以為陛下試臣矣。
    則天曰:(則天厲色曰)崔宣若實殺妾,反狀自然明矣。不獲妾,如何自雪更不得實,我
        即令俊臣推勘,汝自無悔也。
        (行岌懼,逼宣家訪妾。)
        (宣再從弟思競,乃於中橋南北,多致錢帛,募匿妾者,數日略無所聞。)
        (而其家每竊議事,則告者輒知之。)
    則天曰:(思競揣家中有同謀者,乃佯謂宣妻曰)須絹三百疋,僱刺客殺此告者。
        (而侵晨微服俟於臺側,宣家有館客姓舒,婺州人,言行無缺,為宣家所信,委
        (之如子弟。)
        
        
    3**時間: 地點:
    謂 曰:(自此朝廷相謂曰)仁者必有勇,其崔公之謂歟!
        (累遷刑部郎中。)
        (琬兄璆,以孝友稱,歷刑部員外、揚州司馬。)
        (丁母憂,晝夜哀號,水漿不於口。)
        (不勝喪而卒。)
        (陸大同為雍州司田,時安樂公主、韋溫等侵百姓田業,大同盡斷還之。)
        (長吏懼勢,謀出大同。)
        (會將有事南郊,時已十月,長吏乃舉牒令大同巡縣勸田疇,冀他判司搖動其按
        (也。)
    謂之曰:(大同判云)南郊有事,北陸已寒;丁不在田,人皆入室。此時勸課,切恐煩勞
        。
        (長吏益不悅,乃奏大同為河東令,尋復為雍州司田。)
        (長吏新興王晉,附會太平公主,故多阿黨。)
        (大同終不從。)
    謂之曰:(因謂大同曰)雍州判佐,不是公官,公何為不別求好官?
    謂 曰:(大同曰)某無身材,但守公直,素無廊廟之望,唯以雍州判佐為好官。
        (晉不能屈。)
        (大同闔門雍睦,四從同居。)
        (法言即大同伯祖也。)
        (李令質為萬年令,有富人同行盜,繫而按之。)
        (駙馬韋擢策馬入縣救盜者,令質不從。)
        (擢乃譖之於中宗。)
        (中宗怒,臨軒召見,舉朝為之恐懼。)
    奏 曰:(令質奏曰)臣必以韋擢與盜非親非故,故當以貨求耳。臣豈不懼擢之勢,但申
        陛下法,死無所恨。
        (中宗怒解,乃釋之。)
        (朝列賀之,曰)
    奏 曰:設以獲譴,流於嶺南,亦為幸也。
        (第五章 公直)
        (唐方慶,武德中為察非掾,太宗深器重之,引與六月同事。)
    奏 曰:(方慶辭曰)臣母老,請歸養。
        (太宗不之逼。)
        (貞觀中,以為藁城令。)
        (孫襲秀,神龍初為監察御史。)
        (時武三思誣桓、敬等反,又稱襲秀與敬等有謀。)
        (至是為侍御史冉祖雍所按,辭理竟不屈。)
    奏 曰:(或報祖雍云)適有南使至,云桓、敬已死。
        (襲秀聞之,泫然流淚。)
    奏 曰:(祖雍曰)桓彥範負國刑憲,今已死矣。祖雍按足下事,意未測,聞其死乃對雍
        流涕,何也?
    謂 曰:(襲秀曰)桓彥範自負刑憲,然與襲秀有舊,聞其死,豈不傷耶!
    奏 曰:(祖雍曰)足下下獄,聞諸弟俱縱酒而無憂色,何也?
    謂 曰:(襲秀曰)襲秀何負於國家,但於桓彥範有舊耳。公若盡殺諸弟,不知矣;如獨
        殺襲秀,恐明公不得高枕而臥。
    謂 曰:(祖雍色動,握其手曰)請無慮,當活公。
        (乃善為之辭,得不坐。)
        (陸德明受學於周弘正,善言玄理,王世充僭號,署為散騎侍郎。)
        (王令子師之,將行束脩之禮,德明服巴豆散,臥東壁下。)
        (充之子入跪牀下,德明佯紿之痢,竟不與語,遂移病成臯。)
    謂 曰:(及入朝,太宗引為文館學士,使閻立本寫真形,褚亮為之贊曰)經術為貴,玄
        風可師;勵學非遠,通儒在茲。
        (終於國子博士。)
    謂 曰:(李密既降,徐搩尚守黎陽倉,謂長史郭恪曰)魏公既歸於唐,我士眾土地,皆
        魏公之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自邀富貴,吾所恥也。今宜具錄以啟魏公,聽
        公自獻,則魏公之功也。
        (及使至,高祖聞其表,甚怪之。)
    謂 曰:(使者具以聞,高祖大悅曰)徐搩盛德推功,真忠臣也。
        (即授黎州總管,賜姓李氏。)
    謂 曰:(貞觀中,太宗謂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注》,記何事大抵人君得觀之否?
    對 曰:(遂良對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書人君言事,且記善惡,以為檢戒,
        庶乎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記之耶!
    對 曰:(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載肇,君舉必記。
    太宗曰:(劉洎進曰)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
    謂侍臣:(太宗謂侍臣曰)朕戲作豔詩。
    上疏諫:(虞世南便諫曰)聖作雖工,體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隨之。此文一行,恐致
        風靡。而今而後,請不奉詔。
    太宗曰:卿懇誠若此,朕用嘉之。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乃賜絹五十疋。)
        (先是,梁簡文帝為太子,好作豔詩,境內化之,浸以成俗,謂之「宮體」。)
        (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撰《玉臺集》,以大其體。)
        (永興之諫,頗因故事。)
        (竇靜為司農卿,趙元楷為少卿。)
    太宗曰:(靜頗方直,甚不悅元楷之為,官屬大會,謂元楷曰)如隋煬帝意在奢侈,竭四
        海以奉一人者,司農須公矣。方今聖上,躬履節儉,屈一人以安兆庶,司農何用
        於公哉!
        (元楷赧然而退。)
        (初,太宗既平突厥,徙其部眾於河南,靜上疏極諫,以為不便。)
        (又請太原置屯田,以省饋餉,皆有弘益。)
        (文德皇后崩,未除喪,許敬宗以言笑獲譴。)
        (及太宗梓宮在前殿,又垂臂過。)
    謂之曰:(侍御史閻玄正彈之曰)敬宗往居先后喪,已坐言笑黜,今對大行梓宮,又垂臂
        無禮。
        (敬宗懼獲罪,高宗寢其奏,事雖不行,時人重其剛正。)
        (劉仁軌為左僕射,暮年頗以言詞取悅訴者。)
        (戶部員外魏克己斷案,多為仁軌所異同。)
    謂之曰:(克己執之曰)異方之樂不入人心,秋蟬之聲徒聒人耳。
        (仁輒怒焉,罵之曰)
    謂之曰:癡漢!
        (克己俄遷吏部侍郎。)
        (則天朝,豆盧欽望為丞相,請輟京官九品以上兩月日俸以贍軍,轉帖百司,令
        (拜表。)
        (群臣俱赴拜表,而不知事由。)
    謂之曰:(拾遺王求禮謂欽望曰)群官見帖即赴,竟不知拜何所由。既以輟俸供軍,而明
        公祿厚俸優,輟之可也。卑官貧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奪之,豈國之柄耶!
        (欽望形色而拒之。)
    謂之曰:(表既奏,求禮歷階進曰)陛下富有四海,足以儲軍國之用,何籍貧官九品之俸
        ,而欽望欺奪之,臣竊不取。
    太宗曰:(納言姚璹前進曰)秦漢皆稅算以贍軍,求禮不識大體,妄有爭議。
    謂之曰:(求禮曰)秦皇、漢武稅天下,使空虛以事邊。奈何使聖朝仿習之。姚璹言臣不
        識大體,不知璹言是大體耶!
        (遂寢。)
        (魏元忠男昇娶榮陽鄭遠女,昇與節愍太子謀誅武三思,廢韋庶人,不克,為亂
        (兵所害,元忠坐繫獄。)
        (遠比此乃就元忠求離書。)
        (今日得離書,明日改醮。)
    謂之曰:(殿中侍御史麻察不平之,草狀彈曰)鄭遠納錢五百萬,將女易官。先朝以元忠
        舊臣,操履堅正,豈獨尚茲賢行,實欲榮其姻戚,遂起復授遠河內縣令,遠子良
        解褐洛州參軍。既連婚國相,父子崇赫,迨元忠下獄,遂誘和離。今日得書,明
        日改醮。且元忠官歷三朝,榮躋十等,雖金精屢鑠,玉色常溫。遠冑雖參華,身
        實凡品。若言齊鄭非偶,不合結縭;既冰玉交歡,理資同穴。而下山之夫未遠,
        御輪之婿已尚。無聞寄死托孤,見危授命,斯所謂滓穢流品,點辱衣冠,而乃延
        首靦顏,重塵清鑒。九流選敘,須有淄澠;四裔遐陬,宜從檳斥。雖渥恩周洽,
        刑罰免加;而名教所先,理資懲革。請裁以憲綱,禁錮終身。
        (遠從此廢棄。)
        (朝野咸賞察之公直。)
        (來俊臣棄故妻,奏娶太魘王慶詵女。)
        (侯思正亦奏娶趙郡李自挹女。)
    謂之曰:(敕正事商量,內史李昭德撫掌謂諸宰曰)大可笑,大可笑!
    謂之曰:(諸宰問故,昭德曰)往年來俊臣賊劫王慶詵女,已太辱國;今日此奴又請索李
        自挹女,乃復辱國耶!
        (遂寢。)
        (思正竟為昭德所繩,榜殺之。)
        (長安末,諸酷吏並誅死。)
        (則天悔於枉濫,謂侍臣曰)
    謂侍臣:近者朝臣多被周興、來俊臣推勘,遞相牽引,咸自承伏。國家有法,朕豈能違。
        中間疑有濫者,更使近臣就獄推問,得報皆自承引。朕不以為疑,即可其奏。自
        周興、俊臣死,更不聞有反逆者。然已前就戮者,豈不有冤濫耶!
        (夏官侍郎姚崇對曰:自垂拱已後,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枉酷自誣而死。)
        (告事者特以為功,天下號為羅織,甚於漢之黨錮。)
        (陛下令近臣就獄問者,近臣亦不自保,何敢輒有動搖。)
        (賴上天降靈,聖情發寤,誅滅凶豎,朝庭宴安。)
        (今日已後,微軀及一門百口,保見在內外官吏無反逆者。)
    對 曰:(則天大悅曰)已前宰相,皆順成其事,陷朕為淫刑之主。聞卿所說,甚合朕心
        。
        (乃賜銀一千兩。)
        (景龍中,中宗嘗遊興慶池,侍宴者遞起歌舞,並唱《回波詞》,方便以求官爵
        (。)
    對 曰:(給事中李景伯亦起舞歌曰)回波爾持酒卮,微臣職在箴規。侍宴既過三爵,喧
        嘩竊恐非儀。
        (於是宴罷。)
        (安樂公主恃寵,奏請昆明池以為湯沐。)
    太宗曰:(中宗曰)自前代已來,不以與人。
        (不可。)
        (安樂於是大役人夫,掘其側為池,名曰「定昆池」。)
        (池成,中宗、韋庶人皆往宴焉,令公卿以下咸賦詩。)
    其詩曰:(黃門侍郎李日知詩曰)但願暫思居者逸,無使時傳作者勞。
    其詩曰:(後睿宗登位,謂日知曰)朕當時亦不敢言,非卿忠正,何能如此?
        (俄拜侍中。)
        (景龍末,朝綱失敘,風教既替,公卿太臣,初拜命者,例許獻食,號為「燒尾
        (」。)
        (時蘇瑰拜僕射,獨不獻食。)
    其詩曰:(後因侍宴,宗晉卿謂瑰曰)拜僕射竟不燒尾,豈不喜乎?
        (中宗默然。)
    奏 曰:(瑰奏曰)臣聞宰相主調陰陽,代天理物。今粒食湧貴,百姓不足,臣見宿衛兵
        至有三日不得食者。臣愚不稱職,所以不敢燒尾耳。
        (晉卿無以對。)
        (中宗暴崩,秘不發喪。)
        (韋庶人親總庶政,召宰相韋巨源等一十一人入禁中會議。)
        (遺詔令韋庶人輔少主知政事,授相王太尉,參謀輔政。)
    奏 曰:(宗楚客謂韋溫曰)今皇太后臨朝,宜停相王輔政。且太后於諸王居嫂叔之地,
        難為儀注,是詔理全不可。
    奏 曰:(蘇瑰獨正色拒之,謂楚客等曰)遺詔是先帝意,安可更改。
        (楚客、溫等大怒,遂削相王輔政語,乃宣行之。)
        (玄宗命宋璟制諸王及公主邑號,續遣中使宣詔,令更作一佳號。)
    奏 曰:(璟奏曰)七子均養,鳴鳩之德。至錫名號,不宜有殊。今奉此旨,恐母寵子異
        ,非正家國之大訓,王化之所宜。不敢奉詔。
        (玄宗從之。)
        (蘇瓌。)
        (開元七年五月己丑朔,日有蝕之。)
        (玄宗素服候變,撤樂減膳,省囚徒,多所原放;水旱州皆定賑恤,不急之務,
        (一切停罷。)
    上疏諫:(瓌與宋璟諫曰)陛下頻降德音,勤恤人隱,令徒以下刑盡責保放。惟流、死等
        色,則情不可寬,此古人所以慎赦也。恐言事者,直以月蝕修刑,日蝕修德,或
        云分野應災祥,冀合上旨。臣以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女謁不行,讒夫漸遠,
        此所謂修德。囹圄不擾,甲兵不黷,理官不以深文,軍將不以輕進,此所謂修刑
        也。若陛下常以此留念,縱日月盈虧,將因此而致福,又何患乎!且君子恥言浮
        於行,故曰:『予欲無言。』又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要以
        至誠動天,不在制書頻下。
        (玄宗深納之。)
        (定安公主初降王同皎,後降韋擢,又降崔銑。)
        (詵先卒,及公主薨,同皎子繇為駙馬,奏請與其父合葬,敕旨許之。)
    上疏諫:(給事中夏侯銛駁曰)公主初昔降婚,梧桐半死,逮乎再醮,琴瑟兩亡。則生存
        之時,已與前夫義絕;殂謝之日,合從後夫禮葬。今若依繇所請,卻祔舊姻,但
        恐魂而有知,王同皎不納於幽壤;死而可作,崔詵必訴於玄天。國有典章,事難
        逾越。銛謬膺駁止,敢廢司存!請傍移禮官,以求指定。
        (朝庭咸壯之。)
        (玄宗將封禪泰山,張說自定升山之官,多引兩省工錄及己之親戚。)
    說 曰:(中書舍人張九齡言於說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為先,勞舊為次。若顛
        倒衣裳,則譏議起矣。今登封沛澤,十載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
        加章紱,但恐制出之後,四方失望。今進草之際,事猶可改。
    說 曰:事已決矣,悠悠之談,何足慮也。
        (果為宇文融所劾。)
        (李輔國扈從肅宗,棲止帷幄,宣傳詔命,自靈武列行軍司馬,中外樞要,一以
        (委之。)
        (及克京城後,於銀臺門決事,凡追捕,先行後聞,權傾朝野,道路側目。)
        (又求宰相,肅宗謂之曰)
    謂之曰:卿勛業則可,公卿大臣不欲,如之何?
        (又謂裴晃等速表薦己。)
    謂之曰:(肅宗患之,乃謂蕭華曰)輔國求為宰相,若公卿表來,不得不與。卿與裴晃早
        為之所。
    謂之曰:(華出問晃,晃曰)初無此事,臂可截也,而表不為也。
        (復命奏之,上大悅。)
        (第六章 清廉)
        (李襲譽,江淮俗尚商賈,不事農業,及譽為揚州,引雷陂水,又築句城塘,以
        (灌溉田八百餘頃。)
        (襲譽性嚴整,在職莊肅,素好讀書,手不釋卷。)
        (居家以儉約自處,所得俸祿,散給宗親,餘貲寫書數萬卷。)
    謂之曰:(每謂子孫曰)吾不好貨財,以至貧乏。京城有賜田一十頃,耕之可以充食;河
        南有桑千樹,事之可以充衣;所寫得書,可以求官。吾歿之後,爾曹勤此三事,
        可以無求於人矣。
        (時論尤善之。)
        (鄭善果父誠周為大將軍,討尉遲迥遇害。)
        (善異性至孝篤慎,大業中,為魯郡太守。)
        (母崔氏甚賢明,曉正道。)
        (嘗於閣中聽善果決斷,聞剖析合理,悅;若處事不允,則不與之言。)
        (善果伏牀前,終日不敢食。)
    母 曰:吾非怒汝,愧汝家耶。汝先君清恪,以身徇國,吾亦望汝及此。汝自童子承襲茅
        土,今至方伯,豈汝自能致之耶?安可不思此事?吾寡婦也,有慈無威,使汝不
        知教訓,以負清忠之業。吾死之日,亦何面目見汝先君乎?
        (善果由是勵己清廉,所蒞咸有政績。)
        (煬帝以其儉素,考為天下第一,賞物千段,黃金百兩。)
        (入朝,拜左庶子,數進忠言,多所匡諫。)
        (遷工部尚書,正身奉法,甚著勞績。)
        (馮立有武藝,略涉書記,事隱太子。)
        (太子誅,左右悉逃散。)
    歎 曰:(立歎曰)豈有生受其恩,而逃其難。
    歎 曰:(乃率兵犯玄武門,殺將軍敬君弘,謂其徒曰)微以報太子矣。
        (遂解兵而遁。)
        (俄來請罪,太宗數之曰)
    謂之曰:汝間構阻我骨肉,復出兵來戰,殺我將士,汝罪大也。何以逃死?
    對 曰:屈身事主,期於敕命,當戰之日,無所顧憚。
        (因歔歎,悲不自勝。)
    對 曰:(太宗宥之,立謂其所親曰)逄莫大之恩,終當以死奉答。
        (俄而突厥至便橋,立率數百人力戰,殺獲甚眾。)
        (太宗深嘉歎之。)
        (出牧南海,前後牧守,率多貪冒。)
        (蠻夷患之,數為叛逆。)
        (立不營生業,衣食取給而已。)
        (嘗至貪泉,歎曰)
    歎 曰:此吳隱之所酌泉也,飲一杯何足道哉吾當汲而為食。
        (畢飲而去。)
        (裴炎有雅望於朝庭。)
        (高宗臨崩,與舅王德真俱受遺詔輔少主。)
        (則天既臨朝,廢中宗為廬陵王,將行革命之事。)
        (徐敬業舉兵於揚州,時炎為內史,示閒暇不急討。)
        (則天潛察之,下炎詔獄。)
        (鳳閣侍郎胡元範、劉齊賢等庭爭,以炎忠鯁無反狀。)
    則天曰:炎反有端,顧卿不知耳。
    則天曰:(範、賢曰)若裴炎反,臣等亦反。
    則天曰:朕知裴炎反,知卿不反。
        (炎既誅,範、賢亦被廢黜。)
    則天曰:(炎將刑,顧謂兄弟曰)可憐官職並自得之,炎無分毫遺,今坐炎流竄矣。
        (炎雖官達而甚清貧,收其家,略無積聚,時人傷焉。)
        (楊嶠為祭酒,謂人曰)
    謂人曰:吾雖三品,非不榮貴,意常不逾疇昔一尉也。
        (時議重之。)
        (嶠祖父休之,事北齊,執政將封為王以寵之。)
    謂人曰:(休之固辭,而謂入曰)我非奴、非獠,何事封王耶!
        (李日知為侍中,頻乞骸骨,詔許之。)
        (初,日知將欲陳請,不與妻謀。)
    謂人曰:(及還,飾裝將出居別業,妻驚曰)家室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辭職也?
    則天曰:(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也。
        (李懷遠久居榮位,而好尚清簡,宅舍屋宇,無所增改。)
        (嘗乘款段,豆盧欽望謂之曰)
    謂之曰:公榮貴如此,何不買駿乘之?
    答 曰:此馬倖免驚蹷,無假別求。
        (聞者歎伏。)
        (馮履謙,七歲讀書數萬言,九歲能屬文。)
        (自管城尉丁艱,補河北尉。)
        (有部人張懷道任河陽尉,與謙疇舊,餉一鏡焉。)
    答 曰:(謙集縣吏遍示之,咸曰)維揚之美者,甚嘉也。
    謂之曰:(謙謂縣吏曰)此張公所致也。吾與之有舊,雖親故不坐,著之章程。吾效官,
        但以俸祿自守,豈私受遺哉!《昌言》曰:『清水見底,明鏡照心。』余之效官
        ,必同於此。
        (復書於使者,乃歸之。)
        (聞者莫不欽尚。)
        (官至駕部郎中。)
        (盧懷慎,其先范陽人。)
        (祖父悊為靈昌令,因家焉。)
        (懷慎少清儉廉約,不營家業,累居右職。)
        (及乘鈞衡,器用服飾無金玉文繡之麗,所得俸祿,皆隨時分散,而家無餘蓄,
        (妻子不免匱乏。)
        (及薨,贈荊州大都督,諡曰文成。)
        (玄宗幸東都,下詔曰)
    下詔曰:故檢校黃門監盧懷慎,衣冠重器,廊廟周材,訏謨當三傑之一,學行總四科之二
        。等平津之輔漢,同季文之相魯。節鄰於古,儉實可師。雖清白瑩然,籝金非寶
        ;然妻孥貧窶,儋石屢空。言念平昔,彌深軫悼。宜恤凌統之孤,用旌晏嬰之德
        。宜賜物一百段,米粟二百石。
        (明年,車駕還京師,望見懷慎別業,方營大祥齋,憫其貧乏,即賜絹五百疋。
        ()
        (制蘇頲為之碑,仍御書焉。)
        (子奂歷任以清白聞,為陝郡太守。)
    下詔曰:(開元二十四年,玄宗還京師,次陝城頓,賞其政能,題《贊》於其廳事曰)專
        城之重,分陝之雄。人多惠愛,性實謙沖。亦既利物,存乎匪躬。為國之寶,不
        墜家風。
        (天寶初,為晉陵太守。)
        (嶺南利兼山海,前後牧守贓污者多,乃以奂為嶺南太守,貪吏斂跡,人庶愛之
        (。)
        (第七章 持法)
        (戴冑有乾局,明法令,仕隋門下省錄事。)
        (太宗以為秦府掾,常謂侍臣曰)
    謂侍臣:大理之職,人命所懸,當須妙選正人。用心存法,無過如戴冑者。
        (乃以為大理少卿。)
        (杜如晦臨終,委冑以選舉。)
        (及在銓衡,抑文雅而獎法吏,不適輪轅之用,時議非之。)
    謂侍臣:(太宗嘗言)戴冑於朕,無骨肉之親,但其忠直勵行,情深體國,所延官爵以酬
        勞耳。
        (其見重如此。)
        (唐臨為大理卿,初蒞職,斷一死囚。)
        (先時坐死者十餘人,皆他官所斷。)
        (會太宗幸寺,親錄囚徒。)
        (他官所斷死囚,稱冤不已。)
        (臨所斷者,嘿而無言。)
        (太宗怪之,問其故,囚對曰)
    對 曰:唐卿斷臣,必無枉濫,所以絕意。
        (太宗歎息久之,曰)
    對 曰:為獄固當若是。
        (囚遂見原。)
        (即日拜御史大夫。)
        (太宗親為之考詞,曰)
    對 曰:形若死灰,心如鐵石。
    對 曰:(初,臨為殿中侍御史,正班大夫韋挺責以朝列不肅,臨曰)此將為小事,不以
        介意,請俟後命。
    對 曰:(翌日,挺離班與江夏王道宗語,趨進曰)王亂班。
        (將彈之。)
    太宗曰:(道宗曰)共公卿大夫語。
    對 曰:(臨曰)大夫亦亂班。
        (挺失色而退,同列莫不悚動。)
    太宗曰:(太宗問大理卿劉德威曰)近來刑網稍密,何也?
    對 曰:誠在君上,不由臣下。主好寬則寬,好急則急。律文:失入減三等,失出減五等
        。今則反是,失入無辜,失出則獲戾,所以吏各自愛,競執深文,畏罪之所致也
        。
        (太宗深納其言。)
        (張玄素為侍御史,彈樂蟠令叱奴騭盜官糧。)
        (太宗大怒,特令處斬。)
        (中書舍人張文瓘執:「據律不當死」。)
    太宗曰:倉糧事重,不斬恐犯者眾。
    對 曰:(魏徵進曰)陛下設法,與天下共之。今若改張,人將法外畏罪。且復有重於此
        者,何以加之?
        (騭遂免死。)
        (李勣征高黎,將引其子婿杜懷恭行,以求勛效。)
        (懷恭性滑稽,勣甚重之。)
        (懷恭初辭以貧,勣贍給之;又辭以無奴馬,又給之。)
        (既而辭窮,乃亡匿岐陽山中,謂人曰)
    謂人曰:乃公將我作法則耳。
        (固不行。)
    謂人曰:(勣聞,泫然流涕曰)杜郎放而不拘,或有此事。
        (遂不之逼。)
    謂人曰:(時議曰)英公持法者,杜之懷慮深矣。
        (明崇儼為正諫大夫,以奇術承恩。)
        (夜遇刺客,敕三司推鞫,其妄承引,連坐者眾。)
        (高宗怒,促法司行刑。)
    奏 曰:(刑部郎中趙仁恭奏曰)此輩必死之囚,願假數日之命。
    高宗曰:卿以為枉也?
    奏 曰:(仁恭曰)臣識慮淺短,非的以為枉,恐萬一非實,則怨氣生焉。
        (緩之旬餘,果獲賊。)
        (高宗善之,遷刑部侍郎。)
        (權善才,高宗朝為將軍,中郎將范懷義宿衛昭陵,有飛騎犯法,善才繩之。)
        (飛騎因番請見,先涕泣不自勝,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
        (高宗悲泣不自勝,命殺之。)
        (大理丞狄仁傑斷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
    仁傑曰:法是陛下法,臣僅守之。奈何以數株小柏而殺大臣請不奉詔。
    奏 曰:(高宗涕泣曰)善才斲我父陵上柏,我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
        終須死。
        (仁傑固諫,侍中張文瓘以笏揮令出,仁傑乃引張釋之高廟、辛毗牽裾之例,曰
        ()
    仁傑曰:臣聞犯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以為不難。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不難
        。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陛下不納臣言,臣瞑目之後,善見釋之、辛毗
        於地下。
    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雖不死,朕之恨深矣。須法外殺之。
    仁傑曰:陛下作法,懸諸象魏,徒、流及死,具有等差。豈有罪非極刑,特令賜死法既無
        恒,萬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今日為始。
        (高宗意乃解,曰)
    仁傑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命編入史。)
    又 曰:仁傑為善才正朕,豈不能為朕正天下耶!
        (授侍御史。)
    又 曰:(後因諫事,高宗笑曰)卿得權善才便也。
        (時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寵用事,朝廷懼之,仁傑按之,請付法。)
        (高宗特原之,仁傑奏曰)
    奏 曰:雖國之英秀,豈少本立之類。陛下何惜罪人而廢王法必不欲推問,請曲赦之,棄
        臣於無人之境,以為忠貞將來之戒。
        (高宗乃許之。)
        (由是朝廷肅然。)
        (李日知為司刑丞,嘗免一死囚,少卿胡元禮異判殺之,與日知往復,至於再三
        (。)
        (元禮怒,遣府吏謂曰)
    謂 曰:元禮不離刑曹,此囚無活法。
    奏 曰:(日知報曰)日知不離刑曹,此囚無死法。
        (竟以兩聞,日知果直。)
        (則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輒羅告其主,以求官賞。)
        (潤州刺史竇孝諶妻龐氏,為其雙所告夜醮,敕史薛季旭推之。)
        (季旭言其「咒詛」,草狀以聞,先於玉階涕泣不自勝,曰)
    謂 曰:龐氏事狀,臣子所不忍言。
        (則天納之,遷季旭給事中。)
        (龐棄市,將就刑,龐男希瑊訴冤於侍御史徐有功。)
    謂 曰:(有功覽狀曰)正當枉狀。
        (停決以聞。)
        (三司對按,季旭益周密其狀。)
        (秋官及司刑兩曹既宣覆而自懼,眾迫有功。)
        (有功不獲申,遂處絞死。)
        (則天召見,迎謂之曰)
    謂之曰:卿比按,失出何多也!
    有功曰:失出,臣下之小過;好生,聖人之大德。願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
        (則天默然,久之,曰)
    有功曰:去矣。
        (敕減死,放於嶺南。)
        (月餘,復授侍御史。)
        (有功俯伏流涕,固不奉制。)
        (則天固授之,有功曰)
    有功曰:臣聞鹿走於山林,而命懸於廚者何勢使然也。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從寬行法,
        必坐而死矣。
        (則天既深器重,竟授之,遷司刑少卿。)
        (時周興、來俊臣等羅告天下衣冠,遇族者數千百家。)
        (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勝紀,時人方之於定國。)
        (中宗朝,追贈越州都督,優賜其家,並授一品官。)
        (開元初,竇希瑊外戚榮貴,奏請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太宗時,刑部奏《賊盜律》反逆緣坐,兄弟沒官為輕,請改從死。)
    謂之曰:(給事中崔仁師駁之曰)自羲農以降,或設獄而人不犯,或畫象而下知禁。三代
        之盛,泣辜解網。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咸臻至理,俱為稱首。及其叔世,亂獄
        滋繁。周之季年不勝其弊。刑書原於子產,峭澗起於安於,秦嚴其法,以至於滅
        。
    又 曰:且父子天屬,昆弟同氣。誅其父子,或累其心,如此不顧,何愛兄弟?
        (文多不盡載,朝廷從之。)
        (則天朝,恒州鹿泉寺僧淨滿有高行,眾僧嫉之,乃密畫女人居高樓,淨滿引弓
        (射之狀,藏於經笥,令其弟子詣闕告之。)
        (則天大怒,命御史裴懷古推按,便行誅決。)
        (懷古窮其根本,釋淨滿而坐告者,以聞,則天驚怒,色動聲戰,責懷古寬縱。
        ()
        (懷古執之不屈。)
    又 曰:(李昭德進曰)懷古推事疏略,請令重推。
    謂之曰:(懷古厲聲而言曰)陛下法無親疏,當與天下執一,奈何使臣誅無辜之人,以希
        聖旨向使淨滿有不臣之狀,臣復何顏能寬之乎臣守平典,庶無冤濫,雖死不恨也
        。
        (則天意解,乃釋懷古。)
        (後副閻知微和親於突厥,突厥立知微為南面可汗,而入寇趙、定。)
        (懷古因得逃歸,素嬴弱不堪奔馳,乃懇誠告天,願投死南土。)
        (倦而寢,夢一僧,狀如淨滿者,引之曰)
    謂之曰:可從此路出。
        (覺而從之,果獲全。)
        (時人以為忠恕之報。)
        (魏元忠、張說為二張所構,流放嶺南。)
        (夏官侍郎崔貞慎、將軍獨孤禕之、郎中皇甫伯瓊等八人並追送於郊外。)
        (易之乃設詐告事人柴明狀,稱貞慎等與元忠謀反。)
        (則天命馬懷素按之,曰)
    又 曰:此事並實,可略問,速以聞。
        (斯須,中使催迫者數焉,曰)
    又 曰:反狀皎然,何費功夫,遂至許時。
        (懷素奏請柴明對問,則天曰)
    則天曰:我亦不知柴明處,但握此狀,何須柴明?
    則天曰:(懷素執貞慎等無反狀,則天怒曰)爾寬縱反者耶!
    君素曰:(懷素曰)魏元忠以國相流放,貞慎等以親故相送,誠則可責。若以為謀反,臣
        豈誣罔神明。只如彭越以反伏誅,英布奏事屍下,漢朝不坐。況元忠罪非彭越,
        陛下豈加追送者罪耶?陛下當生殺之柄,欲加之罪,取決聖衷足矣。今付臣推勘
        ,臣但守法耳。
    則天曰:爾欲總不與罪耶!
    君素曰:(懷素曰)臣識見庸淺,不見貞慎等罪。
        (則天意解,曰)
    則天曰:卿守我法。
        (乃赦之。)
    則天曰:(時朱敬則知政事,對朝堂執懷素手曰)馬子,馬子!可愛,可愛!
        (時人深賞之。)
        (則天朝,或羅告駙馬崔宣謀反者,敕御史張行岌按之。)
    則天曰:(告者先誘藏宣家妾,而云)妾將發其謀,宣殺之,投屍於洛水。
        (行岌按無狀。)
        (則天怒,令重按。)
        (行岌奏如初。)
    則天曰:崔宣反狀分明,汝寬縱之。我令俊臣勘當,汝無自悔。
    君素曰:(行岌曰)臣推事不弱俊臣,陛下委臣,必須狀實。若順旨妄族人,豈法官所守
        臣必以為陛下試臣矣。
    則天曰:(則天厲色曰)崔宣若實殺妾,反狀自然明矣。不獲妾,如何自雪更不得實,我
        即令俊臣推勘,汝自無悔也。
        (行岌懼,逼宣家訪妾。)
        (宣再從弟思競,乃於中橋南北,多致錢帛,募匿妾者,數日略無所聞。)
        (而其家每竊議事,則告者輒知之。)
    則天曰:(思競揣家中有同謀者,乃佯謂宣妻曰)須絹三百疋,僱刺客殺此告者。
        (而侵晨微服俟於臺側,宣家有館客姓舒,婺州人,言行無缺,為宣家所信,委
        (之如子弟。)
        
        
    4**時間: 地點:
        (須臾,見其人至臺側門入,以通於告者。)
    則天曰:(遽密稱云)崔家僱人刺我,請以聞。
        (臺中驚擾。)
        (思競素重館客,館客不之疑,密隨之行,到天津橋,料其無由至臺,乃罵之曰
        ()
    謂之曰:無賴險獠,崔宣破家,必引汝同謀,汝何路自雪汝幸能出崔家妾,我遺汝五百縑
        ,歸鄉足成百年之業。不然,殺汝必矣。
        (其人悔謝,乃引思競於告者之黨,搜獲其妾,宣乃得免。)
        (朱履霜好學,明法理。)
        (則天朝,長安市屢非時殺人,履霜因入市,聞其稱冤聲,乘醉入兵圍中,大為
        (刑官所責。)
    謂之曰:(履霜曰)刑人於市,與眾共之。履霜亦明法者,不知其所犯,請詳其按。此據
        令式也,何見責之甚?
        (刑官唯諾,以按示之。)
        (時履霜詳其案,遂拔其二。)
        (斯須,監刑御史至,訶責履霜。)
        (履霜容止自若,剖析分明,御史意少解。)
    謂之曰:(履霜曰)准令,當刑能申理者,加階而編入史,乃侍御史之美也。
        (御史以聞,兩囚竟免。)
        (由是名動京師。)
        (他日,當刑之家,或可分議者,必求履霜詳案。)
        (履霜懼不行。)
        (死家訴於主司,往往召履霜詳究,多所全濟。)
        (補山陰尉,巡察使必委以推案。)
        (故人或遺以數兩黃連,固辭不受,曰)
    則天曰:不辭受此,歸恐母妻詰問從何而得,不知所以對也。
        (後為姑蔑令,威化行於浙西。)
        (著《憲問》五卷,撮刑獄之機要。)
        (僧惠範,恃權勢逼奪生人妻,州縣不能理。)
    則天曰:(其夫詣臺訴冤,中丞薛登、侍御史慕容珣將奏之,臺中懼其不捷,請寢其議,
        (登曰)憲司理冤滯,何所迴避朝彈暮黜,亦可矣。
        (登坐此出為岐州刺史。)
    則天曰:(時議曰)仁者必有勇,其薛公之謂歟!
    則天曰:(李承嘉為御史大夫,謂諸御史曰)公等奏事,須報承嘉知;不然,無妄聞也。
        (諸御史悉不稟之,承嘉厲而復言。)
    則天曰:(監察蕭至忠徐進曰)御史,人君耳目,俱握雄權,豈有奏事先咨大夫臺無此例
        。設彈中丞、大夫,豈得奉諮耶!
        (承嘉無以對。)
        (延和中,沂州人有反者,詿誤坐者四百餘人,將隸於司農,未即路,繫州獄。
        ()
        (大理評事敬昭道援赦文刊而免之。)
    則天曰:(時宰相切責大理)奈何免反者家口!
        (大理卿及正等失色,引昭道以見執政。)
    則天曰:(執政怒而責之,昭道曰)赦云:『見禁囚徒。』沂州反者家口並繫在州獄,此
        即見禁也。
        (反覆詰對,至於五六,執政無以奪之。)
        (詿誤者悉免。)
        (昭道遷監察御史。)
        (先是,夔州徵人舒萬福等十人次於巴陽灘,溺死。)
        (昭道因使巴渝,至萬春驛,方睡,見此十人祈哀。)
        (纔寐覺,至於再三。)
        (乃召驛吏問之,驛人對如夢。)
        (昭道即募善游者出其屍,具酒殽以酹之。)
        (觀者莫不歔欷。)
        (乃移牒近縣,備槥櫝歸之故鄉。)
        (徵人聞者,無不感激。)
        (睿宗朝,雍令劉少徵憑恃岑義親姻,頗黷於貨。)
        (殿中侍御史辛替否按之,義囑替否以寬其罪。)
    則天曰:(替否謂同列曰)少徵恃勢貪暴,吾忝憲司,奈何懼勢寬縱罪人,以侮王法!
        (少徵竟處死。)
    則天曰:(開元中,申王捴奏)辰府錄事閻楚珪,望授辰府參軍。
        (玄宗許之。)
    奏 曰:(姚崇奏曰)臣昔年奉旨,王公駙馬所有奏請,非降墨敕,不可商量。其楚珪官
        ,請停。
        (詔從之。)
        (肅宗初克復,重將帥之臣,而武人怙寵,不遵法度。)
        (將軍王去榮打殺本縣令,據法處盡。)
        (肅宗將宥之,下百寮議。)
    奏 曰:(韋陟議曰)昔漢高約法,『殺人者死』。今陛下出令,殺人者生。伏恐不可為
        萬代之法。
        (陟嘗任吏部侍郎,有一致仕官敘五品,陟判之曰)
    謂之曰:青氈展慶,曾不立班;朱紱承榮,無宜臥拜。
        (時人推其強直。)
        (第八章 政能)
        (武德中,以景命惟新,宗室猶少,至三從弟姪皆封為王。)
        (及太宗即位,問群臣曰)
    謂侍臣:遍封宗子,於天下便乎?
    對 曰:(封德彝對曰)不便。歷觀往古,封王者當今最多。兩漢以降,唯封帝子及兄弟
        。若宗室疏遠者,非有大功,如周之郇、滕,漢之賈、澤,並不得濫居名器,所
        以別親疏也。
    太宗曰:朕為百姓理天下,不欲勞百姓以養己之親也。
        (於是疏屬,悉降爵為公。)
        (狄仁傑因使岐州,遇背軍士卒數百人,夜縱剽掠,晝潛山谷,州縣擒捕繫獄者
        (數十人。)
    仁傑曰:此途窮者,不輯之,當為患。
        (乃明榜要路,許以陳首。)
        (仍出繫獄者,稟而給遣之。)
    仁傑曰:(高宗喜曰)仁傑識國家大體。
        (乃頒示天下,宥其同類,潛竄畢首矣。)
        (薛大鼎為滄州刺史,界內先有棣河,隋末填塞。)
        (大鼎奏聞開之,引魚鹽於海。)
    仁傑曰:(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至滄海魚鹽至。昔日徒行今騁駟,美哉薛公德
        滂被。
        (大鼎又決長盧及漳、衡等三河,分泄夏潦,境內無復水害。)
        (高宗朝,司農寺欲以冬藏餘菜出賣與百姓,以墨敕示僕射蘇良嗣。)
    謂之曰:(良嗣判之曰)昔公儀相魯,猶拔去園葵,況臨御萬乘,而賣鬻蔬菜。
        (事遂不行。)
        (員半千,本名餘慶,與何彥光師事王義方。)
        (義方甚重之,嘗謂曰)
    謂 曰:五百年一賢,足下當之矣。
        (改名半千。)
        (義方卒,半千、彥光皆制師服。)
        (上元初,應六科舉,授武陟尉。)
        (時屬旱歉,勸縣令開倉賑恤貧餒,縣令不從。)
        (俄縣令上府,半千悉發倉粟,以給百姓。)
        (刺史鄭齊宗大怒,因而按之,將以上聞。)
        (時黃門侍郎薛元超為河北存撫使,謂齊宗曰)
    太宗曰: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歸一尉,豈不愧也!
        (遽令釋之。)
    太宗曰:(又應岳牧舉,高宗御武成殿,召諸舉人,親問曰)兵書所云天陣、地陣、人陣
        ,各何謂也?
    對 曰:(半千越次對曰)臣觀載籍多矣,或謂天陣,星宿孤虛也;地陣,山川向背也;
        人陣,偏伍彌縫也。以臣愚見則不然。夫師出以義,有若時雨,則天利,此天陣
        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戰,得地之利,此地陣也。卒乘輕利,將帥和睦,此人陣
        也。若用兵者,使三者去,其何以戰?
        (高宗深嗟賞,對策上第,擢拜左衛渭上參軍,仍充宣慰吐蕃使。)
        (引辭,則天曰)
    則天曰:久聞卿,謂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境外小事,不足煩卿,且留待制也。
        (前後賜絹千餘疋。)
        (累遷正諫大夫,封平涼郡公。)
        (開元初卒。)
        (鄭惟忠,名行忠信,天下推重。)
        (自山陰尉應制,則天臨軒,問何者為忠,諸應制者對,率不稱旨。)
    則天曰:(惟忠曰)臣聞外揚君之美,內匡君之惡。
        (則天幸長安,惟忠待制引見,則天曰)
    則天曰:朕識卿,前於東都,言忠臣外揚君之美,內匡君之惡。至今不忘。
        (中宗朝,拜黃門侍郎。)
    則天曰:(時議禁嶺南首領家蓄兵器,惟忠議曰)夫為政不可驟革其習俗,且《蜀都賦》
        云:『家有鶴膝,戶有犀渠。』如或禁之,豈無驚撓耶!
        (事遂不行。)
        (司農卿姜師度明於川途,善於溝洫。)
        (嘗於薊北約魏帝舊渠,傍海新創,號曰「平虜渠」,以避海難,饋運利焉。)
    則天曰:(時太史令傅孝忠明於玄象,京師為之語曰)傅孝忠兩眼窺天,姜師度一心看地
        。
        (言其思穿鑿之利也。)
        (則天將不利王室,越王貞於汝南舉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餘人,沒官人五
        (千餘口。)
        (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則天曰:(時狄仁傑檢校刺史,哀其詿誤,止司刑使,停斬決,飛奏表曰)臣欲聞奏,似
        為逆人論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復毀,意不能定。此輩非其本
        心,願矜其詿誤。
        (表奏,特敕配流豐州。)
        (諸囚次於寧州,寧州耆老郊迎之曰)
    謂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
        (相攜哭於碑側,齋三日而後行。)
        (諸囚至豐州,復立碑紀德。)
        (初,張光輔以宰相討越王,既平之後,將士恃威,徵斂無度,仁傑率皆不應。
        ()
    謂之曰:(光輔怒曰)州將輕元帥耶?何征發之不赴仁傑,汝南勃亂,一越王耶!
    仁傑曰:今一越王已死,而萬越王生。
        (光輔質之,仁傑曰)
    仁傑曰:明公親董戎旃二十餘萬,所在劫奪,遠邇流離,創鉅之餘,肝腦塗地。此非一越
        王死而萬越王生耶?且脅從之徒,勢不自固,所以先著綱理之也。自天兵暫臨,
        其棄城歸順者不可勝計,繩墜四面成蹊,奈何縱求功之人,殺投降之士但恐冤聲
        騰沸,上徹於天。將請尚方斷馬劍,斬足下,當北面請命,死猶生也。
        (遂為光輔所譖,左授復州刺史尋征還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為立生祠。)
        (遷內史,及薨,朝野淒慟。)
        (則天贈文昌左相。)
        (中宗朝,贈司空。)
        (睿宗朝,追封梁國公,哀榮備於三朝,代莫與為比。)
        (韋景駿為肥鄉令,縣界漳水,連年泛濫。)
        (景駿審其地勢,增築堤防,遂無水患,至今賴歸。)
        (時河北大飢,景駿躬自巡撫貧弱,人吏立碑,以紀其德。)
        (肥鄉人有母子相告者,景駿謂之曰)
    謂之曰:吾少孤,每見人養親,自痛終天無分。汝幸在溫清之地,何得如此錫類不行,令
        之罪也。
        (因淚下嗚咽,仍取《孝經》與之,令其習讀。)
        (於是母子感悟,各請改悔。)
        (遷趙州長史,路由肥鄉,人吏驚喜,競來犒餞,留連彌日。)
        (有童幼數人,年甫十歲,亦在其中,景駿謂之曰)
    謂之曰:計吾北去,此時汝輩未生,既無舊思,何慇懃之甚也?
    對 曰:(咸對曰)比聞長老傳說,縣中廨牢、學堂、館舍、堤橋,並是明公遺蹟。將謂
        古人,不意得瞻睹,不覺欣戀,倍於常也。
        (終於奉先令。)
        (子述,開元、天寶之際,為工部侍郎,代吳兢修國史。)
    對 曰:(開元九年,左拾遺劉彤上表論鹽鐵曰)臣聞漢武帝為政,廄馬三十萬,後宮數
        萬人,外討戎夷,內興宮室,殫匱之甚,實百當今。然而財無不足者,何也?豈
        非古取山澤,而今取貧人哉!取山澤,則公利厚而人歸於農;取貧人,則公利薄
        而人去其業。故先王之作法也,山澤有官,虞衡有職,輕重有術,禁發有時。一
        則專農,二則饒富,濟人盛事也。臣實謂當今宜行之。夫煮海為鹽,採山鑄錢,
        伐木為室者,豐餘之輩也。寒而無衣,飢而無食,傭賃自資者,窮苦之流也。若
        能山海厚利,奪豐餘之人;薄斂輕傜,免窮苦之子,所謂損有餘益不足,帝王之
        道不可謂然。
        (文多不盡載。)
    對 曰:(李傑為河南尹,有寡婦告其子不孝,其子不能自理,但云)得罪於母,死甘分
        。
        (傑察其狀,非不孝子也。)
    對 曰:(謂寡婦曰)汝寡居,唯有一子,今告之,罪至死,得無悔乎?
    謂之曰:(寡婦曰)子無賴,不順母,寧復惜之!
    仁傑曰:審如此,可買棺木來取兒屍。
        (因使人俟其後。)
    仁傑曰:(寡婦既出,謂道士曰)事了矣。
        (俄將棺至,傑冀其悔,再三喻之,寡婦執意如初。)
        (道士立於門外,密令擒之,一問承伏,曰)
    對 曰:某與寡婦有私,常為兒所制,故欲除之。
        (傑乃杖殺道士及寡婦,便以向棺盛之。)
        (郭元振為涼州都督。)
        (先是,涼州南北不過四百餘里,吐蕃、突厥二寇頻至城下,百姓苦之。)
        (元振於南界硤石置和戎城,北界磧中置白停軍,控其路要,遂拓州境一千五百
        (里。)
        (自是,虜不復縱。)
        (又令甘州刺史李漢通置屯田,盡水陸之利。)
        (往年粟麥,斛至數千,及元振為都督,一縑易數千斛,軍食積數十年,牛羊被
        (野,路不拾遺。)
        (為涼州五年,夷夏畏慕。)
        (崔皎為長安令,邠王守禮部曲數輩盜馬,承前以上長令不敢按問,奴輩愈甚,
        (府縣莫敢言者。)
        (皎設法擒捕,群奴潛匿王家,皎命就擒之。)
        (奴懼,舅殺懸於街樹,境內肅然。)
        (出為懷州刺史。)
        (歷任內外,咸有聲稱也。)
        (第九章 忠烈)
        (李玄通刺定州,為劉黑闥所獲,重其才,欲以為將軍。)
    對 曰:吾荷朝恩,作藩東夏,孤城無援,遂陷虜庭。常守臣節,以忠報國,豈能降志,
        輒受賊官。
        (拒而不受。)
        (將吏有以酒食饋者,玄通曰)
    通 曰:諸君哀吾辱,故以酒食寬慰。吾當為君一醉。
    對 曰:(謂守者曰)吾能舞劍,可借吾刀。
        (守者與之。)
    對 曰:(曲終,太息曰)大丈夫受國恩,鎮撫方面,不能保全所守,亦何面目視息哉!
        (以刀潰腹而死。)
        (高祖為之流涕,以其子為將軍。)
        (劉感鎮涇州,為薛仁杲所圍,感孤城自守。)
        (後督眾出戰,因為賊所擒。)
    對 曰:(仁杲令感語城中曰)援軍已大敗,宜且出降,以全家室。
    對 曰:(感偽許之,及到城下,大呼曰)逆賊飢餓,敗在朝夕。秦王率十萬眾,四面俱
        集,城中勿憂,各宜自勉,以全忠節。
        (仁杲埋感腳至膝,射而殺之。)
        (垂死,聲色愈厲。)
        (高祖遂追封平城郡公,諡曰「忠壯」。)
        (常達為隴州刺史,為薛舉將仵政所執以見舉,達詞色不屈。)
    對 曰:(舉指其妻謂達)且識皇后否?
    達 曰:只是一老嫗,何足可識?
        (舉奇而宥之。)
    達 曰:(有奴賊帥張貴問達曰)汝識我?
    達 曰:汝逃奴耶!
        (瞋目視之。)
        (大怒,將殺之,人救獲免。)
        (及賊平,高祖謂達曰)
    達 曰:卿之忠節,便可求之古人。
    對 曰:(詔令狐德棻曰)劉感、常達,當須載之史策。
        (後復拜隴州刺史。)
        (堯君素為隋煬帝守蒲州,頻敗義師。)
        (高祖使屈突通至城下說之,君素悲不自勝。)
    君素曰:(通泣謂君素曰)義兵所臨,無不響應。天時人事,可以意知。卿可早降,以取
        富貴。
    君素曰:主上委公以關中甲兵,付公以社稷名位,若自不思報效,何為人作說客耶!
    通 曰:我力屈。
    君素曰:當今力猶未屈,何用多言?
        (通慚而退。)
        (高祖又令其妻至城下,謂之曰)
    謂之曰:天命有歸,隋祚已盡,君何自若,陷身禍敗。
    君素曰:天下名義,豈婦人所知!
        (引弓射之,慟哭而去。)
    君素曰:(君素尋知事必不濟,要在守厄,數謂諸將曰)隋室傾敗,天命有歸,吾當斷頸
        以付諸君也。
        (俄為麾下所殺。)
        (後太宗幸河東,嘉其忠節,贈河東刺史。)
        (屈突仲通,隋煬帝所任,留鎮長安。)
        (義師既濟河,通將兵至潼關,以禦義師,遂為劉文靜所敗。)
        (通至歸東都,不顧家屬,文靜遣通子壽往喻之。)
    通 曰:昔與汝為父子,今為仇讎。
        (命左右射之。)
    通 曰:(乃下馬東向哭曰)臣力屈兵散,不負陛下,天地鬼神,照臣此心。
        (洎見高祖,高祖曰)
    高祖曰:何見之晚也?
    通 曰:(通泣曰)不能盡人臣之節,於此奉見,為本朝之辱,以愧相王。
    高祖曰:忠臣也。
        (以為兵部尚書。)
        (蕭瑀,貞觀初為左僕射。)
    謂之曰:(太宗謂之曰)武德六年已後,太上皇有廢立之心而未定也。我當此日,實不為
        兄弟所容,實有大功而不蒙賞。卿不可以厚利誘,不可以刑戮懼,真社稷臣也。
    其詩曰:(因賜詩曰)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貞臣。
    謂之曰:(又謂之曰)卿之守道眇身,古人無以過也。然善惡大明,有時而失。
    其詩曰:(瑀謝曰)臣特蒙訓誡,惟死忠良。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十七年,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形於凌煙閣。)
        (安金藏為太常工人,時睿宗為皇嗣。)
        (或有誣告皇嗣潛有異謀者,則天令來俊臣按之。)
        (左右不勝楚毒,皆欲自誣,唯金藏大呼,謂俊臣曰)
    謂侍臣:公既不信金藏言,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
        (則引佩刀自割,其五臟皆出,流血被地,氣遂絕。)
        (則天聞,令舁入宮中,遣醫人卻內五臟,以桑白皮縫合之,傅藥,經宿乃蘇。
        ()
        (則天臨視,歎曰)
    歎 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汝之忠也。
        (即令停推。)
        (睿宗由是乃免。)
        (金藏後喪母,復於墓側躬造石墳、石塔。)
        (舊源上無水,忽有湧出泉。)
        (又李樹盛冬開花,大鹿挾其道。)
        (使盧懷慎以聞,詔旌其門閭。)
        (玄宗即位,追思金藏節,下制褒美,拜右驍衛將軍,仍令史官編次其事。)
        (李多祚,靺鞨酋長也,少以軍功,歷右羽林大將軍,掌禁兵。)
    歎 曰:(神龍初,張柬之謂多祚曰)將軍在北門幾年?
    歎 曰:三十年。
    謂之曰:(柬之曰)將軍擊鼓鐘鼎食,貴寵當代,豈非大帝之恩。將軍既感大帝殊澤,能
        有報乎大帝之子見在東官,易之兄弟欲危宗社。將軍誠能報恩,正在今日。
    歎 曰:(多祚曰)苟緣王室,惟相公所使,終不顧妻子性命。
        (因立盟誓,義形於色,遂與柬之定策誅易之等。)
        (以功封遼陽郡王,實八百戶。)
        (後從節愍太子舉兵,遇害,睿宗下詔,追復本官。)
        (張敬之,則天時每思唐德,唯以祿仕,謂子冠宗曰)
    太宗曰:吾今佩服,乃莽朝之服耳。
        (累官至春卿侍郎,當入三品,子弟將通由歷於天官。)
        (有僧泓者,善陰陽算術,與敬之有舊,謂敬之曰)
    謂之曰:六郎無煩求三品。
    謂之曰:(敬之曰)弟子無所求,勵此兒子耳。
        (敬之弟訥之,為司禮博士,有疾甚危殆,泓師指訥之曰)
    謂之曰:八郎今日如臨萬仞間,必不墜矣。
        (皆如其言。)
        (武三思亂政,壽春周憬,慷慨有節概,與駙馬王同皎謀誅之。)
        (事發,同皎遇害,憬遁於比干廟自刎,臨死謂左右曰)
    謂左右:韋后亂國,寵樹奸佞。三思干上犯順,虐害忠良。吾知其滅亡不久,可懸吾頭於
        國門,觀其身首異處而出。
    又 曰:比干,忠臣也,儻神道有知,明我以忠見殺。
        (三思果敗。)
        (神龍初,桓彥範與張柬之等發北軍入玄武門,斬張易之等,遷則天於上陽宮。
        ()
        (柬之勒兵於景運門,將引諸武以誅之。)
        (彥範以大功既立,不欲多誅戮,遽解其縛。)
        (柬之固爭不果。)
    又 曰:(既而權歸三思,諸同謀者咸曰)斬我項者,桓彥範也。
    謂左右:(彥範曰)主上疇昔為英主,素有明斷,吾留諸武,使自致耳。今日事勢既爾,
        乃上天之命,豈人事乎?
        (尋並流放,為三思所害,海內咸痛之。)
        (節愍太子以武三思亂國,起北軍誅之。)
        (既而韋庶人與安樂公主翊中宗以登玄武門,千騎王歡憙倒戈擊太子,太子兵散
        (,走至鄠縣,為宗楚客之黨所害。)
        (三思嘗令子宗訓與安樂公主凌忽太子,太子積忿恨,遂舉兵而死,兆庶咸痛之
        (。)
        (睿宗皇帝即位,悼太子殞身殉難,下詔曰)
    下詔曰:曾氏之孝也,慈親惑於疑聽;趙虜之族也,明帝哀而望思。歷考前聞,率由舊典
        。太子,大行之子,元良守器,往羅構間,困於讒嫉,莫顧斧鉞,輕盜甲兵,有
        此誅夷,無不憤惋。今四凶滅服,十起何追,方申赤暈之冤,以抒黃泉之痛。可
        贈皇太子諡曰節愍。
    下詔曰:(先是,宗楚客、紀處訥、冉祖雍等奏言)相王及太平公主與太子同謀,請收付
        獄。
        (中宗命御史中丞蕭至忠鞫之,至忠泣而奏曰)
    奏 曰:陛下富有四海,貴為天子,豈不能保持一弟一妹,受人羅織。宗社存亡,實在於
        此。臣雖至愚,竊為陛下不取。《漢書》云:『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
        舂;兄弟二人不相容。』願陛下詳之。且往者則天欲立相王為太子,相王累日不
        食,請迎陛下,固讓之誠,天下傳說。且明祖雍所奏,咸是構虛。
        (中宗納其言,乃止。)
        (十起未詳。)
        (第十章 節義)
        (高祖命屈突仲通副太宗討王世充,時通二子俱在充所。)
    通 曰:(高祖謂通曰)東征之事,今且相屬,其如兩子何?
    對 曰:(通對曰)臣以朽老,誠不足當重任,但自惟疇昔就執事,豈以兩兒為念!兩兒
        若死,自是其命,終不以私害公也。
    通 曰:(高祖歎息曰)徇義之夫,一至於此,可尚也。
        (李綱,慷慨有志節,每以忠義自命。)
        (初名瑗,字子玉,讀《後漢書》,慕張綱為人,因改名曰綱,字文紀。)
        (周齊王憲引為參軍。)
        (及憲遇害,無敢收視,其扶撫柩號慟,躬自埋瘞,時人義之。)
        (仕隋太子洗馬。)
        (太子勇之廢也,隋文帝切責宮寮,以其不存輔導。)
    對 曰:(綱對曰)今日之事,乃陛下過,非太子罪也。太子才非常品,性本常人,得賢
        明之士輔之,足嗣皇業。奈何使弦歌鷹犬之徒,日在其側。乃陛下訓導之不足,
        豈太子罪耶!
        (文帝奇之,擢為尚書左丞。)
        (周齊王女孀居,綱以故吏,每加贍恤。)
        (及綱卒,宇文氏被髮號哭,如喪其夫也。)
        (高祖入京城,隋代王府寮咸散,唯侍讀姚思廉不離王側。)
        (義師將入殿門,思廉謂之曰)
    謂之曰:唐公舉義,本匡王室,不宜無禮於王。
        (眾伏其言,於是布列階下。)
        
        
    4**時間: 地點:
        (須臾,見其人至臺側門入,以通於告者。)
    則天曰:(遽密稱云)崔家僱人刺我,請以聞。
        (臺中驚擾。)
        (思競素重館客,館客不之疑,密隨之行,到天津橋,料其無由至臺,乃罵之曰
        ()
    謂之曰:無賴險獠,崔宣破家,必引汝同謀,汝何路自雪汝幸能出崔家妾,我遺汝五百縑
        ,歸鄉足成百年之業。不然,殺汝必矣。
        (其人悔謝,乃引思競於告者之黨,搜獲其妾,宣乃得免。)
        (朱履霜好學,明法理。)
        (則天朝,長安市屢非時殺人,履霜因入市,聞其稱冤聲,乘醉入兵圍中,大為
        (刑官所責。)
    謂之曰:(履霜曰)刑人於市,與眾共之。履霜亦明法者,不知其所犯,請詳其按。此據
        令式也,何見責之甚?
        (刑官唯諾,以按示之。)
        (時履霜詳其案,遂拔其二。)
        (斯須,監刑御史至,訶責履霜。)
        (履霜容止自若,剖析分明,御史意少解。)
    謂之曰:(履霜曰)准令,當刑能申理者,加階而編入史,乃侍御史之美也。
        (御史以聞,兩囚竟免。)
        (由是名動京師。)
        (他日,當刑之家,或可分議者,必求履霜詳案。)
        (履霜懼不行。)
        (死家訴於主司,往往召履霜詳究,多所全濟。)
        (補山陰尉,巡察使必委以推案。)
        (故人或遺以數兩黃連,固辭不受,曰)
    則天曰:不辭受此,歸恐母妻詰問從何而得,不知所以對也。
        (後為姑蔑令,威化行於浙西。)
        (著《憲問》五卷,撮刑獄之機要。)
        (僧惠範,恃權勢逼奪生人妻,州縣不能理。)
    則天曰:(其夫詣臺訴冤,中丞薛登、侍御史慕容珣將奏之,臺中懼其不捷,請寢其議,
        (登曰)憲司理冤滯,何所迴避朝彈暮黜,亦可矣。
        (登坐此出為岐州刺史。)
    則天曰:(時議曰)仁者必有勇,其薛公之謂歟!
    則天曰:(李承嘉為御史大夫,謂諸御史曰)公等奏事,須報承嘉知;不然,無妄聞也。
        (諸御史悉不稟之,承嘉厲而復言。)
    則天曰:(監察蕭至忠徐進曰)御史,人君耳目,俱握雄權,豈有奏事先咨大夫臺無此例
        。設彈中丞、大夫,豈得奉諮耶!
        (承嘉無以對。)
        (延和中,沂州人有反者,詿誤坐者四百餘人,將隸於司農,未即路,繫州獄。
        ()
        (大理評事敬昭道援赦文刊而免之。)
    則天曰:(時宰相切責大理)奈何免反者家口!
        (大理卿及正等失色,引昭道以見執政。)
    則天曰:(執政怒而責之,昭道曰)赦云:『見禁囚徒。』沂州反者家口並繫在州獄,此
        即見禁也。
        (反覆詰對,至於五六,執政無以奪之。)
        (詿誤者悉免。)
        (昭道遷監察御史。)
        (先是,夔州徵人舒萬福等十人次於巴陽灘,溺死。)
        (昭道因使巴渝,至萬春驛,方睡,見此十人祈哀。)
        (纔寐覺,至於再三。)
        (乃召驛吏問之,驛人對如夢。)
        (昭道即募善游者出其屍,具酒殽以酹之。)
        (觀者莫不歔欷。)
        (乃移牒近縣,備槥櫝歸之故鄉。)
        (徵人聞者,無不感激。)
        (睿宗朝,雍令劉少徵憑恃岑義親姻,頗黷於貨。)
        (殿中侍御史辛替否按之,義囑替否以寬其罪。)
    則天曰:(替否謂同列曰)少徵恃勢貪暴,吾忝憲司,奈何懼勢寬縱罪人,以侮王法!
        (少徵竟處死。)
    則天曰:(開元中,申王捴奏)辰府錄事閻楚珪,望授辰府參軍。
        (玄宗許之。)
    奏 曰:(姚崇奏曰)臣昔年奉旨,王公駙馬所有奏請,非降墨敕,不可商量。其楚珪官
        ,請停。
        (詔從之。)
        (肅宗初克復,重將帥之臣,而武人怙寵,不遵法度。)
        (將軍王去榮打殺本縣令,據法處盡。)
        (肅宗將宥之,下百寮議。)
    奏 曰:(韋陟議曰)昔漢高約法,『殺人者死』。今陛下出令,殺人者生。伏恐不可為
        萬代之法。
        (陟嘗任吏部侍郎,有一致仕官敘五品,陟判之曰)
    謂之曰:青氈展慶,曾不立班;朱紱承榮,無宜臥拜。
        (時人推其強直。)
        (第八章 政能)
        (武德中,以景命惟新,宗室猶少,至三從弟姪皆封為王。)
        (及太宗即位,問群臣曰)
    謂侍臣:遍封宗子,於天下便乎?
    對 曰:(封德彝對曰)不便。歷觀往古,封王者當今最多。兩漢以降,唯封帝子及兄弟
        。若宗室疏遠者,非有大功,如周之郇、滕,漢之賈、澤,並不得濫居名器,所
        以別親疏也。
    太宗曰:朕為百姓理天下,不欲勞百姓以養己之親也。
        (於是疏屬,悉降爵為公。)
        (狄仁傑因使岐州,遇背軍士卒數百人,夜縱剽掠,晝潛山谷,州縣擒捕繫獄者
        (數十人。)
    仁傑曰:此途窮者,不輯之,當為患。
        (乃明榜要路,許以陳首。)
        (仍出繫獄者,稟而給遣之。)
    仁傑曰:(高宗喜曰)仁傑識國家大體。
        (乃頒示天下,宥其同類,潛竄畢首矣。)
        (薛大鼎為滄州刺史,界內先有棣河,隋末填塞。)
        (大鼎奏聞開之,引魚鹽於海。)
    仁傑曰:(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至滄海魚鹽至。昔日徒行今騁駟,美哉薛公德
        滂被。
        (大鼎又決長盧及漳、衡等三河,分泄夏潦,境內無復水害。)
        (高宗朝,司農寺欲以冬藏餘菜出賣與百姓,以墨敕示僕射蘇良嗣。)
    謂之曰:(良嗣判之曰)昔公儀相魯,猶拔去園葵,況臨御萬乘,而賣鬻蔬菜。
        (事遂不行。)
        (員半千,本名餘慶,與何彥光師事王義方。)
        (義方甚重之,嘗謂曰)
    謂 曰:五百年一賢,足下當之矣。
        (改名半千。)
        (義方卒,半千、彥光皆制師服。)
        (上元初,應六科舉,授武陟尉。)
        (時屬旱歉,勸縣令開倉賑恤貧餒,縣令不從。)
        (俄縣令上府,半千悉發倉粟,以給百姓。)
        (刺史鄭齊宗大怒,因而按之,將以上聞。)
        (時黃門侍郎薛元超為河北存撫使,謂齊宗曰)
    太宗曰: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歸一尉,豈不愧也!
        (遽令釋之。)
    太宗曰:(又應岳牧舉,高宗御武成殿,召諸舉人,親問曰)兵書所云天陣、地陣、人陣
        ,各何謂也?
    對 曰:(半千越次對曰)臣觀載籍多矣,或謂天陣,星宿孤虛也;地陣,山川向背也;
        人陣,偏伍彌縫也。以臣愚見則不然。夫師出以義,有若時雨,則天利,此天陣
        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戰,得地之利,此地陣也。卒乘輕利,將帥和睦,此人陣
        也。若用兵者,使三者去,其何以戰?
        (高宗深嗟賞,對策上第,擢拜左衛渭上參軍,仍充宣慰吐蕃使。)
        (引辭,則天曰)
    則天曰:久聞卿,謂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境外小事,不足煩卿,且留待制也。
        (前後賜絹千餘疋。)
        (累遷正諫大夫,封平涼郡公。)
        (開元初卒。)
        (鄭惟忠,名行忠信,天下推重。)
        (自山陰尉應制,則天臨軒,問何者為忠,諸應制者對,率不稱旨。)
    則天曰:(惟忠曰)臣聞外揚君之美,內匡君之惡。
        (則天幸長安,惟忠待制引見,則天曰)
    則天曰:朕識卿,前於東都,言忠臣外揚君之美,內匡君之惡。至今不忘。
        (中宗朝,拜黃門侍郎。)
    則天曰:(時議禁嶺南首領家蓄兵器,惟忠議曰)夫為政不可驟革其習俗,且《蜀都賦》
        云:『家有鶴膝,戶有犀渠。』如或禁之,豈無驚撓耶!
        (事遂不行。)
        (司農卿姜師度明於川途,善於溝洫。)
        (嘗於薊北約魏帝舊渠,傍海新創,號曰「平虜渠」,以避海難,饋運利焉。)
    則天曰:(時太史令傅孝忠明於玄象,京師為之語曰)傅孝忠兩眼窺天,姜師度一心看地
        。
        (言其思穿鑿之利也。)
        (則天將不利王室,越王貞於汝南舉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餘人,沒官人五
        (千餘口。)
        (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則天曰:(時狄仁傑檢校刺史,哀其詿誤,止司刑使,停斬決,飛奏表曰)臣欲聞奏,似
        為逆人論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復毀,意不能定。此輩非其本
        心,願矜其詿誤。
        (表奏,特敕配流豐州。)
        (諸囚次於寧州,寧州耆老郊迎之曰)
    謂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
        (相攜哭於碑側,齋三日而後行。)
        (諸囚至豐州,復立碑紀德。)
        (初,張光輔以宰相討越王,既平之後,將士恃威,徵斂無度,仁傑率皆不應。
        ()
    謂之曰:(光輔怒曰)州將輕元帥耶?何征發之不赴仁傑,汝南勃亂,一越王耶!
    仁傑曰:今一越王已死,而萬越王生。
        (光輔質之,仁傑曰)
    仁傑曰:明公親董戎旃二十餘萬,所在劫奪,遠邇流離,創鉅之餘,肝腦塗地。此非一越
        王死而萬越王生耶?且脅從之徒,勢不自固,所以先著綱理之也。自天兵暫臨,
        其棄城歸順者不可勝計,繩墜四面成蹊,奈何縱求功之人,殺投降之士但恐冤聲
        騰沸,上徹於天。將請尚方斷馬劍,斬足下,當北面請命,死猶生也。
        (遂為光輔所譖,左授復州刺史尋征還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為立生祠。)
        (遷內史,及薨,朝野淒慟。)
        (則天贈文昌左相。)
        (中宗朝,贈司空。)
        (睿宗朝,追封梁國公,哀榮備於三朝,代莫與為比。)
        (韋景駿為肥鄉令,縣界漳水,連年泛濫。)
        (景駿審其地勢,增築堤防,遂無水患,至今賴歸。)
        (時河北大飢,景駿躬自巡撫貧弱,人吏立碑,以紀其德。)
        (肥鄉人有母子相告者,景駿謂之曰)
    謂之曰:吾少孤,每見人養親,自痛終天無分。汝幸在溫清之地,何得如此錫類不行,令
        之罪也。
        (因淚下嗚咽,仍取《孝經》與之,令其習讀。)
        (於是母子感悟,各請改悔。)
        (遷趙州長史,路由肥鄉,人吏驚喜,競來犒餞,留連彌日。)
        (有童幼數人,年甫十歲,亦在其中,景駿謂之曰)
    謂之曰:計吾北去,此時汝輩未生,既無舊思,何慇懃之甚也?
    對 曰:(咸對曰)比聞長老傳說,縣中廨牢、學堂、館舍、堤橋,並是明公遺蹟。將謂
        古人,不意得瞻睹,不覺欣戀,倍於常也。
        (終於奉先令。)
        (子述,開元、天寶之際,為工部侍郎,代吳兢修國史。)
    對 曰:(開元九年,左拾遺劉彤上表論鹽鐵曰)臣聞漢武帝為政,廄馬三十萬,後宮數
        萬人,外討戎夷,內興宮室,殫匱之甚,實百當今。然而財無不足者,何也?豈
        非古取山澤,而今取貧人哉!取山澤,則公利厚而人歸於農;取貧人,則公利薄
        而人去其業。故先王之作法也,山澤有官,虞衡有職,輕重有術,禁發有時。一
        則專農,二則饒富,濟人盛事也。臣實謂當今宜行之。夫煮海為鹽,採山鑄錢,
        伐木為室者,豐餘之輩也。寒而無衣,飢而無食,傭賃自資者,窮苦之流也。若
        能山海厚利,奪豐餘之人;薄斂輕傜,免窮苦之子,所謂損有餘益不足,帝王之
        道不可謂然。
        (文多不盡載。)
    對 曰:(李傑為河南尹,有寡婦告其子不孝,其子不能自理,但云)得罪於母,死甘分
        。
        (傑察其狀,非不孝子也。)
    對 曰:(謂寡婦曰)汝寡居,唯有一子,今告之,罪至死,得無悔乎?
    謂之曰:(寡婦曰)子無賴,不順母,寧復惜之!
    仁傑曰:審如此,可買棺木來取兒屍。
        (因使人俟其後。)
    仁傑曰:(寡婦既出,謂道士曰)事了矣。
        (俄將棺至,傑冀其悔,再三喻之,寡婦執意如初。)
        (道士立於門外,密令擒之,一問承伏,曰)
    對 曰:某與寡婦有私,常為兒所制,故欲除之。
        (傑乃杖殺道士及寡婦,便以向棺盛之。)
        (郭元振為涼州都督。)
        (先是,涼州南北不過四百餘里,吐蕃、突厥二寇頻至城下,百姓苦之。)
        (元振於南界硤石置和戎城,北界磧中置白停軍,控其路要,遂拓州境一千五百
        (里。)
        (自是,虜不復縱。)
        (又令甘州刺史李漢通置屯田,盡水陸之利。)
        (往年粟麥,斛至數千,及元振為都督,一縑易數千斛,軍食積數十年,牛羊被
        (野,路不拾遺。)
        (為涼州五年,夷夏畏慕。)
        (崔皎為長安令,邠王守禮部曲數輩盜馬,承前以上長令不敢按問,奴輩愈甚,
        (府縣莫敢言者。)
        (皎設法擒捕,群奴潛匿王家,皎命就擒之。)
        (奴懼,舅殺懸於街樹,境內肅然。)
        (出為懷州刺史。)
        (歷任內外,咸有聲稱也。)
        (第九章 忠烈)
        (李玄通刺定州,為劉黑闥所獲,重其才,欲以為將軍。)
    對 曰:吾荷朝恩,作藩東夏,孤城無援,遂陷虜庭。常守臣節,以忠報國,豈能降志,
        輒受賊官。
        (拒而不受。)
        (將吏有以酒食饋者,玄通曰)
    通 曰:諸君哀吾辱,故以酒食寬慰。吾當為君一醉。
    對 曰:(謂守者曰)吾能舞劍,可借吾刀。
        (守者與之。)
    對 曰:(曲終,太息曰)大丈夫受國恩,鎮撫方面,不能保全所守,亦何面目視息哉!
        (以刀潰腹而死。)
        (高祖為之流涕,以其子為將軍。)
        (劉感鎮涇州,為薛仁杲所圍,感孤城自守。)
        (後督眾出戰,因為賊所擒。)
    對 曰:(仁杲令感語城中曰)援軍已大敗,宜且出降,以全家室。
    對 曰:(感偽許之,及到城下,大呼曰)逆賊飢餓,敗在朝夕。秦王率十萬眾,四面俱
        集,城中勿憂,各宜自勉,以全忠節。
        (仁杲埋感腳至膝,射而殺之。)
        (垂死,聲色愈厲。)
        (高祖遂追封平城郡公,諡曰「忠壯」。)
        (常達為隴州刺史,為薛舉將仵政所執以見舉,達詞色不屈。)
    對 曰:(舉指其妻謂達)且識皇后否?
    達 曰:只是一老嫗,何足可識?
        (舉奇而宥之。)
    達 曰:(有奴賊帥張貴問達曰)汝識我?
    達 曰:汝逃奴耶!
        (瞋目視之。)
        (大怒,將殺之,人救獲免。)
        (及賊平,高祖謂達曰)
    達 曰:卿之忠節,便可求之古人。
    對 曰:(詔令狐德棻曰)劉感、常達,當須載之史策。
        (後復拜隴州刺史。)
        (堯君素為隋煬帝守蒲州,頻敗義師。)
        (高祖使屈突通至城下說之,君素悲不自勝。)
    君素曰:(通泣謂君素曰)義兵所臨,無不響應。天時人事,可以意知。卿可早降,以取
        富貴。
    君素曰:主上委公以關中甲兵,付公以社稷名位,若自不思報效,何為人作說客耶!
    通 曰:我力屈。
    君素曰:當今力猶未屈,何用多言?
        (通慚而退。)
        (高祖又令其妻至城下,謂之曰)
    謂之曰:天命有歸,隋祚已盡,君何自若,陷身禍敗。
    君素曰:天下名義,豈婦人所知!
        (引弓射之,慟哭而去。)
    君素曰:(君素尋知事必不濟,要在守厄,數謂諸將曰)隋室傾敗,天命有歸,吾當斷頸
        以付諸君也。
        (俄為麾下所殺。)
        (後太宗幸河東,嘉其忠節,贈河東刺史。)
        (屈突仲通,隋煬帝所任,留鎮長安。)
        (義師既濟河,通將兵至潼關,以禦義師,遂為劉文靜所敗。)
        (通至歸東都,不顧家屬,文靜遣通子壽往喻之。)
    通 曰:昔與汝為父子,今為仇讎。
        (命左右射之。)
    通 曰:(乃下馬東向哭曰)臣力屈兵散,不負陛下,天地鬼神,照臣此心。
        (洎見高祖,高祖曰)
    高祖曰:何見之晚也?
    通 曰:(通泣曰)不能盡人臣之節,於此奉見,為本朝之辱,以愧相王。
    高祖曰:忠臣也。
        (以為兵部尚書。)
        (蕭瑀,貞觀初為左僕射。)
    謂之曰:(太宗謂之曰)武德六年已後,太上皇有廢立之心而未定也。我當此日,實不為
        兄弟所容,實有大功而不蒙賞。卿不可以厚利誘,不可以刑戮懼,真社稷臣也。
    其詩曰:(因賜詩曰)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貞臣。
    謂之曰:(又謂之曰)卿之守道眇身,古人無以過也。然善惡大明,有時而失。
    其詩曰:(瑀謝曰)臣特蒙訓誡,惟死忠良。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十七年,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形於凌煙閣。)
        (安金藏為太常工人,時睿宗為皇嗣。)
        (或有誣告皇嗣潛有異謀者,則天令來俊臣按之。)
        (左右不勝楚毒,皆欲自誣,唯金藏大呼,謂俊臣曰)
    謂侍臣:公既不信金藏言,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
        (則引佩刀自割,其五臟皆出,流血被地,氣遂絕。)
        (則天聞,令舁入宮中,遣醫人卻內五臟,以桑白皮縫合之,傅藥,經宿乃蘇。
        ()
        (則天臨視,歎曰)
    歎 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汝之忠也。
        (即令停推。)
        (睿宗由是乃免。)
        (金藏後喪母,復於墓側躬造石墳、石塔。)
        (舊源上無水,忽有湧出泉。)
        (又李樹盛冬開花,大鹿挾其道。)
        (使盧懷慎以聞,詔旌其門閭。)
        (玄宗即位,追思金藏節,下制褒美,拜右驍衛將軍,仍令史官編次其事。)
        (李多祚,靺鞨酋長也,少以軍功,歷右羽林大將軍,掌禁兵。)
    歎 曰:(神龍初,張柬之謂多祚曰)將軍在北門幾年?
    歎 曰:三十年。
    謂之曰:(柬之曰)將軍擊鼓鐘鼎食,貴寵當代,豈非大帝之恩。將軍既感大帝殊澤,能
        有報乎大帝之子見在東官,易之兄弟欲危宗社。將軍誠能報恩,正在今日。
    歎 曰:(多祚曰)苟緣王室,惟相公所使,終不顧妻子性命。
        (因立盟誓,義形於色,遂與柬之定策誅易之等。)
        (以功封遼陽郡王,實八百戶。)
        (後從節愍太子舉兵,遇害,睿宗下詔,追復本官。)
        (張敬之,則天時每思唐德,唯以祿仕,謂子冠宗曰)
    太宗曰:吾今佩服,乃莽朝之服耳。
        (累官至春卿侍郎,當入三品,子弟將通由歷於天官。)
        (有僧泓者,善陰陽算術,與敬之有舊,謂敬之曰)
    謂之曰:六郎無煩求三品。
    謂之曰:(敬之曰)弟子無所求,勵此兒子耳。
        (敬之弟訥之,為司禮博士,有疾甚危殆,泓師指訥之曰)
    謂之曰:八郎今日如臨萬仞間,必不墜矣。
        (皆如其言。)
        (武三思亂政,壽春周憬,慷慨有節概,與駙馬王同皎謀誅之。)
        (事發,同皎遇害,憬遁於比干廟自刎,臨死謂左右曰)
    謂左右:韋后亂國,寵樹奸佞。三思干上犯順,虐害忠良。吾知其滅亡不久,可懸吾頭於
        國門,觀其身首異處而出。
    又 曰:比干,忠臣也,儻神道有知,明我以忠見殺。
        (三思果敗。)
        (神龍初,桓彥範與張柬之等發北軍入玄武門,斬張易之等,遷則天於上陽宮。
        ()
        (柬之勒兵於景運門,將引諸武以誅之。)
        (彥範以大功既立,不欲多誅戮,遽解其縛。)
        (柬之固爭不果。)
    又 曰:(既而權歸三思,諸同謀者咸曰)斬我項者,桓彥範也。
    謂左右:(彥範曰)主上疇昔為英主,素有明斷,吾留諸武,使自致耳。今日事勢既爾,
        乃上天之命,豈人事乎?
        (尋並流放,為三思所害,海內咸痛之。)
        (節愍太子以武三思亂國,起北軍誅之。)
        (既而韋庶人與安樂公主翊中宗以登玄武門,千騎王歡憙倒戈擊太子,太子兵散
        (,走至鄠縣,為宗楚客之黨所害。)
        (三思嘗令子宗訓與安樂公主凌忽太子,太子積忿恨,遂舉兵而死,兆庶咸痛之
        (。)
        (睿宗皇帝即位,悼太子殞身殉難,下詔曰)
    下詔曰:曾氏之孝也,慈親惑於疑聽;趙虜之族也,明帝哀而望思。歷考前聞,率由舊典
        。太子,大行之子,元良守器,往羅構間,困於讒嫉,莫顧斧鉞,輕盜甲兵,有
        此誅夷,無不憤惋。今四凶滅服,十起何追,方申赤暈之冤,以抒黃泉之痛。可
        贈皇太子諡曰節愍。
    下詔曰:(先是,宗楚客、紀處訥、冉祖雍等奏言)相王及太平公主與太子同謀,請收付
        獄。
        (中宗命御史中丞蕭至忠鞫之,至忠泣而奏曰)
    奏 曰:陛下富有四海,貴為天子,豈不能保持一弟一妹,受人羅織。宗社存亡,實在於
        此。臣雖至愚,竊為陛下不取。《漢書》云:『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
        舂;兄弟二人不相容。』願陛下詳之。且往者則天欲立相王為太子,相王累日不
        食,請迎陛下,固讓之誠,天下傳說。且明祖雍所奏,咸是構虛。
        (中宗納其言,乃止。)
        (十起未詳。)
        (第十章 節義)
        (高祖命屈突仲通副太宗討王世充,時通二子俱在充所。)
    通 曰:(高祖謂通曰)東征之事,今且相屬,其如兩子何?
    對 曰:(通對曰)臣以朽老,誠不足當重任,但自惟疇昔就執事,豈以兩兒為念!兩兒
        若死,自是其命,終不以私害公也。
    通 曰:(高祖歎息曰)徇義之夫,一至於此,可尚也。
        (李綱,慷慨有志節,每以忠義自命。)
        (初名瑗,字子玉,讀《後漢書》,慕張綱為人,因改名曰綱,字文紀。)
        (周齊王憲引為參軍。)
        (及憲遇害,無敢收視,其扶撫柩號慟,躬自埋瘞,時人義之。)
        (仕隋太子洗馬。)
        (太子勇之廢也,隋文帝切責宮寮,以其不存輔導。)
    對 曰:(綱對曰)今日之事,乃陛下過,非太子罪也。太子才非常品,性本常人,得賢
        明之士輔之,足嗣皇業。奈何使弦歌鷹犬之徒,日在其側。乃陛下訓導之不足,
        豈太子罪耶!
        (文帝奇之,擢為尚書左丞。)
        (周齊王女孀居,綱以故吏,每加贍恤。)
        (及綱卒,宇文氏被髮號哭,如喪其夫也。)
        (高祖入京城,隋代王府寮咸散,唯侍讀姚思廉不離王側。)
        (義師將入殿門,思廉謂之曰)
    謂之曰:唐公舉義,本匡王室,不宜無禮於王。
        (眾伏其言,於是布列階下。)
        
        
    5**時間: 地點:
        (須臾,太宗至,聞其義,令其扶主至順陽門,泣拜而去。)
        (眾咸歎其貞,謂)
    謂之曰:忠烈之士也。
        (節愍太子兵散遇害,宮竊莫敢近者。)
        (有永和縣丞寧嘉勖,解衣裹太子首號哭。)
        (時人義之。)
        (宗楚客聞之大怒,收付制獄,貶平興丞,因殺之。)
        (睿宗踐祚,下詔曰)
    下詔曰:寧嘉勖能重名節,事高欒、向,幽途已往,生氣凜然。靜言忠義,追存褒寵,可
        贈永和縣令。
        (祿山之難,御史中丞盧奕留司東都。)
        (祿山反,未至間,奕遣家屬入京,誓以守死。)
        (賊至,奕朝服持印坐腰事以見賊徒,謂曰)
    謂 曰:為人臣,識忠與順耳,使不為逆節,死無恨焉。
        (賊徒皆愴然改容,遂遇害。)
        (第十一章 孝行)
        (陳叔達。)
        (高祖嘗宴侍臣,果有蒲萄,叔達為侍中,執而不食。)
        (問其故,對曰)
    對 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得。
    高祖曰:卿有母遺乎?
        (遂嗚咽流涕。)
        (後賜帛百疋,以市甘珍。)
        (張志寬為布衣,居河東,隋末喪父,哀毀骨立,為州國所稱。)
        (寇賊聞其名,不犯其閭。)
        (後為里尹在縣,忽稱母疾。)
        (縣令問其故,志寬對曰)
    對 曰:母嘗所害苦,志寬亦有所害。向患心痛,是以知母有疾。
    高祖曰:(令怒曰)妖妄之詞也!
        (繫之於法。)
        (馳遣驗之,果如所言,異之。)
        (高祖聞,旌表門閭,就拜散騎常侍。)
        (王君操父,大業中為鄉人李君則毆死。)
        (貞觀初,君則以運代遷革,不懼憲綱。)
        (又欺君操孤微,必無復仇之志,逐詣州府自露,為君操密藏白刃刺殺之,剔其
        (心肝,咀之立盡。)
        (詣刺史自陳,州司以其擅殺,問之曰)
    問之曰:殺人償死,律有明文,何方自理,以求生路。
    高祖曰:(君操曰)亡父被殺二十餘年,聞諸典禮,父仇不同天,早願從之,久而未遂,
        常懼滅亡,不展冤情。今恥既雪,甘從刑憲。
        (州司上聞,太宗特原之。)
        (裴敬彝父知周,為陳國王典儀,暴卒。)
        (敬彝時在長安,忽涕泣,謂家人曰)
    謂人曰:大人必有痛處,吾即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廢。事在不測,能不戚乎!
        (遂急告歸,父果已歿,毀瘠過禮,事以孝聞。)
        (累遷吏部員外。)
        (杜審言,雅善五言,尤工書翰,恃才謇傲,為時輩所嫉。)
        (自洛陽縣丞貶吉州司戶,又與群寮不葉。)
        (司馬周季重與員外司戶郭若訥共構之,審言繫獄,將因事殺之。)
        (審言子並,年十三,伺季重等酬宴,密懷刃以刺季重。)
        (季重中刃而死,並亦見害。)
        (季重臨死,歎曰)
    歎 曰:吾不知杜審言有孝子,郭若訥誤我至此!
        (審言由是免官歸東都,自為祭文以祭並。)
        (士友咸哀並孝烈,蘇頲為墓志,劉允濟為祭文。)
        (則天召見審言,甚加歎異,累遷膳部員外。)
        (孟景休事親以孝聞,丁母憂,哀毀逾禮,殆至滅性。)
        (弟景禕年在襁褓,景休親乳之。)
        (祭為之豐。)
        (及葬時,屬寒,跣而履霜,腳指皆墮,既而復生如初。)
        (景休進士擢第,歷監察御史、鴻臚丞。)
        (為來俊臣所構,遇害,時人傷焉。)
        (劉審禮為工部尚書,儀鳳中,吐蕃將入寇,審禮率兵十八萬,與吐蕃將論欽陵
        (戰於青海。)
        (王師敗績,審禮沒焉。)
        (審禮諸子詣闕,自請入吐蕃以贖其父,詔許之。)
        (次子岐州司兵易從投蕃中省父,比至,審禮已卒。)
        (易從晝夜泣血。)
        (吐蕃哀其至性,還其父屍。)
        (易從徒跣萬里,護櫬以歸,葬於彭城故塋。)
        (朝庭嘉之,贈審禮工部尚書,諡曰悼。)
        (審禮,刑部尚書德威之子也,少喪母,為祖母元氏所養。)
        (元氏有疾,審禮親嘗藥膳,事母亦以孝聞。)
        (與再從弟同居,家無異爨,闔門二百餘口,人無間言。)
    歎 曰:(易從後為彭城長史,為周興所陷,繫於彭城獄,將就刑,百姓荷其仁恩,痛其
        (誣枉,競解衣投於地曰)為長史祈福。
        (有司平准,直十餘萬。)
        (易從一門仁孝,舉無與比,而橫遇冤酷,海內痛之。)
        (子升,年十歲,配流嶺南。)
        (後六道使誅流人,升以言行忠信,為首領所保,匡救獲免。)
        (崔希高,以仁孝友悌,丁母憂,哀毀過禮。)
        (為鄴縣丞,芝草生所居堂,一宿而葩,蓋盈尺,州以聞,遷監察御史,轉並州
        (兵曹、馮翊令。)
        (貧乏徒荷其仁恤。)
        (時有雲氣如蓋,當其廳事,須臾五色錯雜,遍於州郭。)
        (以狀聞,敕編入史。)
        (其在並州,聽前叢葦,有小鳥如鷦鵪來巢,孕卵五色,旦如雞子,數日鷇毀雛
        (見,已大於母。)
        (月餘,五色成文,大如鵝,馴擾閒暇。)
        (頃之飛翔,時歸舊所。)
        (人到於今,號為「兵曹鳥」。)
        (張審素為雋州都督,有告其贓者,敕監察楊汪按之。)
        (汪途中為審素之黨所劫,對汪殺告事者。)
        (汪到雋州,誣審素謀反,構成其罪,遂斬之,籍沒其家。)
        (子琇與兄瑝年幼,徙嶺外,後各逃歸。)
        (汪後更名萬頃,轉殿侍御史。)
        (開元二十三年,瑝、琇於東都候萬頃,手刃之,繫表於斧刃,言復仇之狀,遂
        (奔逃。)
        (行至汜水,為吏所得。)
        (時人皆矜琇等幼穉孝烈,能復父仇,多言合從矜恕。)
    歎 曰:(張九齡欲活之,裴曜卿、李林甫固言不可,玄宗以為然,顧謂九齡等曰)復仇
        禮法所許,殺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心,義不顧命;國家設法,焉得容此。殺人
        成復仇之志,赦之虧格律之道。然道路喧議,當須告示。
    下詔曰:(乃下詔曰)張瑝兄弟同殺,推問款成,律有正條,俱合至死。近聞士庶頗有喧
        詞,矜其為父報仇,或言本罪冤濫。但國家設法,事存久要,蓋以濟人,期於止
        殺。咎繇作士,法在必行;曾參殺人,亦不可恕。不能加以刑戮,肆諸市朝,宜
        付河南府告示。
        (瑝、琇既死,士庶痛之,為作哀誄,榜於衢路。)
        (市人斂錢於死處造義井,並葬於北邙,恐為萬頃家人所發,作疑塚數所於其所
        (。)
        (其為時人之所痛悼者如此。)
        (第十二章 友悌)
        (李勣既貴,其姊病,必親為煮粥,火爇其鬚。)
    下詔曰:(姊曰)僕妾幸多,何為自苦若是?
    對 曰:(勣對曰)豈無人耶?顧姊年長,勣亦年老,雖欲長為姊煮粥,其可得乎?
        (馮元常闔門孝友,天下無比。)
        (或居兄弟服制,晝則從事,夜則盡會禮堂,雖病亦各臥東西壁,一牀而已,除
        (服乃歸私室。)
        (曆官左右丞,多所釐革,朝無留事。)
    對 曰:(高宗大漸,敕諸長史曰)朕四體不好,百司奏事,可共元常平章以聞。
        (其委任如此。)
        (則天深忌之。)
        (及高宗崩,四方多說怪妄,以為祥瑞。)
        (嵩陽令樊文進瑞石,則天命示百寮。)
        (元常奏論其妖妄,不可誣罔士庶。)
        (則天甚不悅,出為隴州刺史,尋搆害之。)
        (神龍初,詔旌其門為「忠臣門」。)
        (元常忠孝正直,冠絕古今,而神理福善,眇然無依,天下咸惜之。)
        (元常祖慈明,李密之亂,為賊所執。)
        (慈明乃潛使人奉表江都,論賊形勢,密義而釋之。)
        (慈明知天命有歸,勸密歸國,密不納。)
    對 曰:(賊帥翟讓怒罵慈明,明曰)天子使我剪除爾輩,不圖為賊所執,合殺但殺,何
        煩罵也!
        (讓大怒,亂斲而死。)
        (煬帝聞而傷之,贈銀青光祿大夫,諡曰壯武公,拜二子為承務郎。)
        (畢構,為益州長史,兼按察使,多所舉正,風俗一變。)
    對 曰:(玄宗降璽書以慰之)卿孤潔獨行,有古人之風。自臨蜀川,弊訛頓易。覽卿前
        後執奏,何異破柱求奸。諸使之中,在卿為最。
        (乃賜以衣服。)
        (終於戶部尚書。)
        (構性至孝,初丁繼親憂,其蕭氏、盧氏兩妹,皆在襁褓,親乳之,乳為之出。
        ()
    對 曰:(及其亡也,二妹皆慟哭,絕者久之,言曰)雖兄弟無三年之禮,吾荷鞠育,豈
        同常人。
        (遂三年服。)
        (朝野之人,莫不涕泗。)
        (構弟栩,任太府主簿,留司東都,聞構疾,星馳赴京,侍醫藥者累月。)
        (既而哀毀骨立,變服視事,逾年未嘗言笑,深為朝野所重。)
        (薛王業母早亡,為賢妃親自鞠養。)
        (開元初,業迎賢妃歸私第,以申供養。)
        (業同母妹淮陽、涼陽二公主亦早亡,業撫愛其子如己子。)
        (玄宗以業孝友,特加親愛。)
        (嘗疾,上親為祈禱;及瘳,幸其第,置酒宴樂,更為初生之歡。)
    其詩曰:(因賦詩曰)昔見漳濱臥,言將人事違。今逢慶誕日,猶謂學仙歸。棠棣花重發
        ,鴒原鳥再飛。
        (其恩遇如此。)
        (陸南金,博涉經史,言行修謹。)
        (開元初,太常少卿盧崇道犯贓,自嶺南逃歸,匿於南金家。)
        (俄為仇人所發,侍御史王旭按之。)
        (崇道詞引南金,旭處以極法。)
        (南金弟趙璧請代兄死。)
        (南金執稱弟實自誣,以身當死。)
    其詩曰:(兄弟爭死,旭問其故,趙璧曰)兄長有能幹,家亡母未葬,小妹未嫁,自惟幼
        劣,生無所益,身自請死。
        (旭上其狀。)
        (玄宗嘉而宥之。)
        (張說、陸象先等咸相欽重,累遷庫部員外。)
        (南金祖士季,為隋王侗記室兼侍讀。)
        (侗稱制,授侍郎。)
    其詩曰:(王充將行篡奪,侗謂士季曰)隋有天下三十餘載,朝庭文武遂無忠烈乎?
    對 曰:(士季對曰)見危授命,臣之夙心。今請因其啟事,便加手刃。
        (後事泄,充遂亭士季侍讀。)
        (貞觀初,為太學博士而卒。)
        (第十三章 舉賢)
        (李大亮,隋末為賊所獲,同輩餘人皆死。)
        (賊帥張弼見而異之,獨釋與語,遂定交於幕下。)
        (大亮既貴,每懷張弼之恩。)
        (貞觀末,張弼為將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過諸途而識之,持弼而泣,悉推家產以遺之,弼辭而不受。)
    太宗曰:(言於太宗曰)臣有今日之榮貴,乃張弼之力也。乞回臣之官爵以復之。
        (太宗即以弼為中郎,俄遷代州都督。)
        (大亮性志忠謹,雖妻子不見惰容,外若不能言而內剛烈。)
    太宗曰:(房玄齡每稱曰)李大亮忠貞文武,有大將節,比之周勃、王陵矣。
        (後收葬五宗之無後者三十餘柩,送終之禮莫不備具。)
        (所賜賞分遺親戚。)
        (事兄嫂如父母焉。)
        (臨終,歎曰)
    歎 曰:吾聞禮:男子不死婦人之手。
        (於是命屏婦人。)
        (言畢而卒。)
        (家無餘財,無珠玉以為含。)
        (親戚孤遺,為大亮鞠養而服之如父者五十人。)
        (天下歎伏之。)
        (高祖以唐公舉義於太原,李靖與衛文升為隋守長安,乃收皇族害之。)
        (及關中平,誅文升等,次及靖。)
    歎 曰:(靖言曰)公定關中,唯復私仇;若為天下,未得殺靖。
        (乃赦之。)
        (及為岐州刺史,人或希旨,告其謀反。)
        (高祖命一御史按之,謂之曰)
    謂之曰:李靖反,且實便可處分。
    謂之曰:(御史知其誣罔,與告事者行數驛,佯失告狀,驚懼,鞭撻行典,乃祈求於告事
        (者曰)李靖反狀分明,親奉進旨,今失告狀,幸救其命,更請狀。
        (告事者乃疏狀與御史,驗與本狀不同。)
        (即日還以聞。)
        (高祖大驚,御史具奏,靖不坐。)
        (御史失名氏,惜哉!)
        (封德彝,在隋見重於楊素。)
        (素乃以從妹妻之。)
        (隋文帝令素造仁智宮,引德彝為土工監。)
        (宮成,文帝大怒,曰)
    謂之曰:楊素竭百姓之力,雕飾離宮,為吾結怨於天下。
        (素惶恐,慮得罪。)
    謂之曰:(德彝曰)公勿憂,待皇后至,必有恩賞。
        
        
    5**時間: 地點:
        (須臾,太宗至,聞其義,令其扶主至順陽門,泣拜而去。)
        (眾咸歎其貞,謂)
    謂之曰:忠烈之士也。
        (節愍太子兵散遇害,宮竊莫敢近者。)
        (有永和縣丞寧嘉勖,解衣裹太子首號哭。)
        (時人義之。)
        (宗楚客聞之大怒,收付制獄,貶平興丞,因殺之。)
        (睿宗踐祚,下詔曰)
    下詔曰:寧嘉勖能重名節,事高欒、向,幽途已往,生氣凜然。靜言忠義,追存褒寵,可
        贈永和縣令。
        (祿山之難,御史中丞盧奕留司東都。)
        (祿山反,未至間,奕遣家屬入京,誓以守死。)
        (賊至,奕朝服持印坐腰事以見賊徒,謂曰)
    謂 曰:為人臣,識忠與順耳,使不為逆節,死無恨焉。
        (賊徒皆愴然改容,遂遇害。)
        (第十一章 孝行)
        (陳叔達。)
        (高祖嘗宴侍臣,果有蒲萄,叔達為侍中,執而不食。)
        (問其故,對曰)
    對 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得。
    高祖曰:卿有母遺乎?
        (遂嗚咽流涕。)
        (後賜帛百疋,以市甘珍。)
        (張志寬為布衣,居河東,隋末喪父,哀毀骨立,為州國所稱。)
        (寇賊聞其名,不犯其閭。)
        (後為里尹在縣,忽稱母疾。)
        (縣令問其故,志寬對曰)
    對 曰:母嘗所害苦,志寬亦有所害。向患心痛,是以知母有疾。
    高祖曰:(令怒曰)妖妄之詞也!
        (繫之於法。)
        (馳遣驗之,果如所言,異之。)
        (高祖聞,旌表門閭,就拜散騎常侍。)
        (王君操父,大業中為鄉人李君則毆死。)
        (貞觀初,君則以運代遷革,不懼憲綱。)
        (又欺君操孤微,必無復仇之志,逐詣州府自露,為君操密藏白刃刺殺之,剔其
        (心肝,咀之立盡。)
        (詣刺史自陳,州司以其擅殺,問之曰)
    問之曰:殺人償死,律有明文,何方自理,以求生路。
    高祖曰:(君操曰)亡父被殺二十餘年,聞諸典禮,父仇不同天,早願從之,久而未遂,
        常懼滅亡,不展冤情。今恥既雪,甘從刑憲。
        (州司上聞,太宗特原之。)
        (裴敬彝父知周,為陳國王典儀,暴卒。)
        (敬彝時在長安,忽涕泣,謂家人曰)
    謂人曰:大人必有痛處,吾即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廢。事在不測,能不戚乎!
        (遂急告歸,父果已歿,毀瘠過禮,事以孝聞。)
        (累遷吏部員外。)
        (杜審言,雅善五言,尤工書翰,恃才謇傲,為時輩所嫉。)
        (自洛陽縣丞貶吉州司戶,又與群寮不葉。)
        (司馬周季重與員外司戶郭若訥共構之,審言繫獄,將因事殺之。)
        (審言子並,年十三,伺季重等酬宴,密懷刃以刺季重。)
        (季重中刃而死,並亦見害。)
        (季重臨死,歎曰)
    歎 曰:吾不知杜審言有孝子,郭若訥誤我至此!
        (審言由是免官歸東都,自為祭文以祭並。)
        (士友咸哀並孝烈,蘇頲為墓志,劉允濟為祭文。)
        (則天召見審言,甚加歎異,累遷膳部員外。)
        (孟景休事親以孝聞,丁母憂,哀毀逾禮,殆至滅性。)
        (弟景禕年在襁褓,景休親乳之。)
        (祭為之豐。)
        (及葬時,屬寒,跣而履霜,腳指皆墮,既而復生如初。)
        (景休進士擢第,歷監察御史、鴻臚丞。)
        (為來俊臣所構,遇害,時人傷焉。)
        (劉審禮為工部尚書,儀鳳中,吐蕃將入寇,審禮率兵十八萬,與吐蕃將論欽陵
        (戰於青海。)
        (王師敗績,審禮沒焉。)
        (審禮諸子詣闕,自請入吐蕃以贖其父,詔許之。)
        (次子岐州司兵易從投蕃中省父,比至,審禮已卒。)
        (易從晝夜泣血。)
        (吐蕃哀其至性,還其父屍。)
        (易從徒跣萬里,護櫬以歸,葬於彭城故塋。)
        (朝庭嘉之,贈審禮工部尚書,諡曰悼。)
        (審禮,刑部尚書德威之子也,少喪母,為祖母元氏所養。)
        (元氏有疾,審禮親嘗藥膳,事母亦以孝聞。)
        (與再從弟同居,家無異爨,闔門二百餘口,人無間言。)
    歎 曰:(易從後為彭城長史,為周興所陷,繫於彭城獄,將就刑,百姓荷其仁恩,痛其
        (誣枉,競解衣投於地曰)為長史祈福。
        (有司平准,直十餘萬。)
        (易從一門仁孝,舉無與比,而橫遇冤酷,海內痛之。)
        (子升,年十歲,配流嶺南。)
        (後六道使誅流人,升以言行忠信,為首領所保,匡救獲免。)
        (崔希高,以仁孝友悌,丁母憂,哀毀過禮。)
        (為鄴縣丞,芝草生所居堂,一宿而葩,蓋盈尺,州以聞,遷監察御史,轉並州
        (兵曹、馮翊令。)
        (貧乏徒荷其仁恤。)
        (時有雲氣如蓋,當其廳事,須臾五色錯雜,遍於州郭。)
        (以狀聞,敕編入史。)
        (其在並州,聽前叢葦,有小鳥如鷦鵪來巢,孕卵五色,旦如雞子,數日鷇毀雛
        (見,已大於母。)
        (月餘,五色成文,大如鵝,馴擾閒暇。)
        (頃之飛翔,時歸舊所。)
        (人到於今,號為「兵曹鳥」。)
        (張審素為雋州都督,有告其贓者,敕監察楊汪按之。)
        (汪途中為審素之黨所劫,對汪殺告事者。)
        (汪到雋州,誣審素謀反,構成其罪,遂斬之,籍沒其家。)
        (子琇與兄瑝年幼,徙嶺外,後各逃歸。)
        (汪後更名萬頃,轉殿侍御史。)
        (開元二十三年,瑝、琇於東都候萬頃,手刃之,繫表於斧刃,言復仇之狀,遂
        (奔逃。)
        (行至汜水,為吏所得。)
        (時人皆矜琇等幼穉孝烈,能復父仇,多言合從矜恕。)
    歎 曰:(張九齡欲活之,裴曜卿、李林甫固言不可,玄宗以為然,顧謂九齡等曰)復仇
        禮法所許,殺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心,義不顧命;國家設法,焉得容此。殺人
        成復仇之志,赦之虧格律之道。然道路喧議,當須告示。
    下詔曰:(乃下詔曰)張瑝兄弟同殺,推問款成,律有正條,俱合至死。近聞士庶頗有喧
        詞,矜其為父報仇,或言本罪冤濫。但國家設法,事存久要,蓋以濟人,期於止
        殺。咎繇作士,法在必行;曾參殺人,亦不可恕。不能加以刑戮,肆諸市朝,宜
        付河南府告示。
        (瑝、琇既死,士庶痛之,為作哀誄,榜於衢路。)
        (市人斂錢於死處造義井,並葬於北邙,恐為萬頃家人所發,作疑塚數所於其所
        (。)
        (其為時人之所痛悼者如此。)
        (第十二章 友悌)
        (李勣既貴,其姊病,必親為煮粥,火爇其鬚。)
    下詔曰:(姊曰)僕妾幸多,何為自苦若是?
    對 曰:(勣對曰)豈無人耶?顧姊年長,勣亦年老,雖欲長為姊煮粥,其可得乎?
        (馮元常闔門孝友,天下無比。)
        (或居兄弟服制,晝則從事,夜則盡會禮堂,雖病亦各臥東西壁,一牀而已,除
        (服乃歸私室。)
        (曆官左右丞,多所釐革,朝無留事。)
    對 曰:(高宗大漸,敕諸長史曰)朕四體不好,百司奏事,可共元常平章以聞。
        (其委任如此。)
        (則天深忌之。)
        (及高宗崩,四方多說怪妄,以為祥瑞。)
        (嵩陽令樊文進瑞石,則天命示百寮。)
        (元常奏論其妖妄,不可誣罔士庶。)
        (則天甚不悅,出為隴州刺史,尋搆害之。)
        (神龍初,詔旌其門為「忠臣門」。)
        (元常忠孝正直,冠絕古今,而神理福善,眇然無依,天下咸惜之。)
        (元常祖慈明,李密之亂,為賊所執。)
        (慈明乃潛使人奉表江都,論賊形勢,密義而釋之。)
        (慈明知天命有歸,勸密歸國,密不納。)
    對 曰:(賊帥翟讓怒罵慈明,明曰)天子使我剪除爾輩,不圖為賊所執,合殺但殺,何
        煩罵也!
        (讓大怒,亂斲而死。)
        (煬帝聞而傷之,贈銀青光祿大夫,諡曰壯武公,拜二子為承務郎。)
        (畢構,為益州長史,兼按察使,多所舉正,風俗一變。)
    對 曰:(玄宗降璽書以慰之)卿孤潔獨行,有古人之風。自臨蜀川,弊訛頓易。覽卿前
        後執奏,何異破柱求奸。諸使之中,在卿為最。
        (乃賜以衣服。)
        (終於戶部尚書。)
        (構性至孝,初丁繼親憂,其蕭氏、盧氏兩妹,皆在襁褓,親乳之,乳為之出。
        ()
    對 曰:(及其亡也,二妹皆慟哭,絕者久之,言曰)雖兄弟無三年之禮,吾荷鞠育,豈
        同常人。
        (遂三年服。)
        (朝野之人,莫不涕泗。)
        (構弟栩,任太府主簿,留司東都,聞構疾,星馳赴京,侍醫藥者累月。)
        (既而哀毀骨立,變服視事,逾年未嘗言笑,深為朝野所重。)
        (薛王業母早亡,為賢妃親自鞠養。)
        (開元初,業迎賢妃歸私第,以申供養。)
        (業同母妹淮陽、涼陽二公主亦早亡,業撫愛其子如己子。)
        (玄宗以業孝友,特加親愛。)
        (嘗疾,上親為祈禱;及瘳,幸其第,置酒宴樂,更為初生之歡。)
    其詩曰:(因賦詩曰)昔見漳濱臥,言將人事違。今逢慶誕日,猶謂學仙歸。棠棣花重發
        ,鴒原鳥再飛。
        (其恩遇如此。)
        (陸南金,博涉經史,言行修謹。)
        (開元初,太常少卿盧崇道犯贓,自嶺南逃歸,匿於南金家。)
        (俄為仇人所發,侍御史王旭按之。)
        (崇道詞引南金,旭處以極法。)
        (南金弟趙璧請代兄死。)
        (南金執稱弟實自誣,以身當死。)
    其詩曰:(兄弟爭死,旭問其故,趙璧曰)兄長有能幹,家亡母未葬,小妹未嫁,自惟幼
        劣,生無所益,身自請死。
        (旭上其狀。)
        (玄宗嘉而宥之。)
        (張說、陸象先等咸相欽重,累遷庫部員外。)
        (南金祖士季,為隋王侗記室兼侍讀。)
        (侗稱制,授侍郎。)
    其詩曰:(王充將行篡奪,侗謂士季曰)隋有天下三十餘載,朝庭文武遂無忠烈乎?
    對 曰:(士季對曰)見危授命,臣之夙心。今請因其啟事,便加手刃。
        (後事泄,充遂亭士季侍讀。)
        (貞觀初,為太學博士而卒。)
        (第十三章 舉賢)
        (李大亮,隋末為賊所獲,同輩餘人皆死。)
        (賊帥張弼見而異之,獨釋與語,遂定交於幕下。)
        (大亮既貴,每懷張弼之恩。)
        (貞觀末,張弼為將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過諸途而識之,持弼而泣,悉推家產以遺之,弼辭而不受。)
    太宗曰:(言於太宗曰)臣有今日之榮貴,乃張弼之力也。乞回臣之官爵以復之。
        (太宗即以弼為中郎,俄遷代州都督。)
        (大亮性志忠謹,雖妻子不見惰容,外若不能言而內剛烈。)
    太宗曰:(房玄齡每稱曰)李大亮忠貞文武,有大將節,比之周勃、王陵矣。
        (後收葬五宗之無後者三十餘柩,送終之禮莫不備具。)
        (所賜賞分遺親戚。)
        (事兄嫂如父母焉。)
        (臨終,歎曰)
    歎 曰:吾聞禮:男子不死婦人之手。
        (於是命屏婦人。)
        (言畢而卒。)
        (家無餘財,無珠玉以為含。)
        (親戚孤遺,為大亮鞠養而服之如父者五十人。)
        (天下歎伏之。)
        (高祖以唐公舉義於太原,李靖與衛文升為隋守長安,乃收皇族害之。)
        (及關中平,誅文升等,次及靖。)
    歎 曰:(靖言曰)公定關中,唯復私仇;若為天下,未得殺靖。
        (乃赦之。)
        (及為岐州刺史,人或希旨,告其謀反。)
        (高祖命一御史按之,謂之曰)
    謂之曰:李靖反,且實便可處分。
    謂之曰:(御史知其誣罔,與告事者行數驛,佯失告狀,驚懼,鞭撻行典,乃祈求於告事
        (者曰)李靖反狀分明,親奉進旨,今失告狀,幸救其命,更請狀。
        (告事者乃疏狀與御史,驗與本狀不同。)
        (即日還以聞。)
        (高祖大驚,御史具奏,靖不坐。)
        (御史失名氏,惜哉!)
        (封德彝,在隋見重於楊素。)
        (素乃以從妹妻之。)
        (隋文帝令素造仁智宮,引德彝為土工監。)
        (宮成,文帝大怒,曰)
    謂之曰:楊素竭百姓之力,雕飾離宮,為吾結怨於天下。
        (素惶恐,慮得罪。)
    謂之曰:(德彝曰)公勿憂,待皇后至,必有恩賞。
        
        

    © 2024 朱邦復工作室